1. 萨伊的经济思想及研究方法
萨伊的经济思想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萨伊是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来论述政治经济学对象的。他认为,国家的繁荣取决于财富的增长,而政治经济学正是阐述财富的科学。这本书中论述了财富的本质,并且根据关于财富本质的知识,来推断创造财富的方法,阐明分配财富的制度与跟着财富消灭而出现的现象。
萨伊说的财富是指那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政治经济学不研究天然财富,而是社会财富,只有社会财富才具有内在价值。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财富的关系。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一般的人类社会,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般社会制度下人类对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否认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下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科学。
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教导国家、政府和臣民去熟悉国家繁荣所依据的原则,使一个国家能得到良好经济制度的利益,以防止人民铤而走险。他还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研究方法同物理等科学的一样,以发生着的事实为基础,并且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来说明事物的因果联系,也就是研究和说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各环节之间的连续关系。萨伊的分析方法是“三分法”,即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它构成了萨伊理论的总体结构。
2、生产三要素论
萨伊的三要素论指的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萨伊认为,财富的创造就是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基础是效用,那末创造效用也就是创造价值。萨伊说的生产不仅是物质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但精神产品是无形产品,不能储积起来形成国民财富,所以,萨伊只关心物质产品的生产。
对于效用的生产,萨伊认为效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协同活动和协力作用生产出来的。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都能生产效用,一切产品都是三要素共同提供生产型服务的结果。萨伊还强调了作为资本的机器以及科学对财富增长的作用,这两者都能使自然力更好的生产产品,多创造财富。
3、价值理论
萨伊的价值理论主要是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是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决定的。效用的决定就是价格的决定,而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求一致时,价格取决于生产费用。很显然,萨伊的价格理论不过是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的进一步偏离,毫无科学意义。
4、分配理论
萨伊的分配理论同他的价值理论是密切联系的。萨伊看来,既然生产由三个要素,而这三个要素又是价值的源泉,因此,每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得到他们应有的收入。劳动、资本和土地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协同进行生产,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协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因此,每一要素都应从生产的总价值中得到相应的、合理的收入,即劳动得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地租。
萨伊分配理论庸俗化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论。他完全抛弃了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中的科学因素,断言工资就是工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那一部分价值。
萨伊没有利润的范畴,他把利息看作是资本的收入,在利息的形式上来讨论资本的收入问题。所以,萨伊没有利润理论,只有利息理论。萨伊把利息看成是资本的使用所付的租金。
对于地租,萨伊认为地租是土地的收入,也是唯一能取得收入的自然力,唯一能够为人占有以取得特殊独占利益的自然力。另外,地租量取决于土地的供求关系。
5、销售理论
关于销售理论,萨伊的看法是:第一,他提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买卖总是平衡的;第二,萨伊提出了“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第三,根据他的基本命题,得出了某些产品的暂时过剩是可能的,但整个生产的全面过剩是不可能的结论。
总之,萨伊依据自己的“供给创造需求”的基本原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在经济自由条件下,生产越发展,需求越增长,产品越畅销,利润越增长。这个结论否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存在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也否认了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个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
2. 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 有几种译本
萨伊的经济思想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萨伊是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来论述政治经济学对象的。他认为,国家的繁荣取决于财富的增长,而政治经济学正是阐述财富的科学。这本书中论述了财富的本质,并且根据关于财富本质的知识,来推断创造财富的方法,阐明分配财富的制度与跟着财富消灭而出现的现象。
萨伊说的财富是指那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政治经济学不研究天然财富,而是社会财富,只有社会财富才具有内在价值。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与财富的关系。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一般的人类社会,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般社会制度下人类对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否认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下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科学。
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教导国家、和臣民去熟悉国家繁荣所依据的原则,使一个国家能得到良好经济制度的利益,以防止人民铤而走险。他还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研究方法同物理等科学的一样,以发生着的事实为基础,并且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来说明事物的因果联系,也就是研究和说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各环节之间的连续关系。萨伊的分析方法是“三分法”,即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它构成了萨伊理论的总体结构。
2、生产三要素论
萨伊的三要素论指的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萨伊认为,财富的创造就是价值的创造,价值的基础是效用,那末创造效用也就是创造价值。萨伊说的生产不仅是物质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但精神产品是无形产品,不能储积起来形成国民财富,所以,萨伊只关心物质产品的生产。
对于效用的生产,萨伊认为效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协同活动和协力作用生产出来的。三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服务,都能生产效用,一切产品都是三要素共同提供生产型服务的结果。萨伊还强调了作为资本的机器以及科学对财富增长的作用,这两者都能使自然力更好的生产产品,多创造财富。
3、价值理论
萨伊的价值理论主要是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是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决定的。效用的决定就是价格的决定,而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求一致时,价格取决于生产费用。很显然,萨伊的价格理论不过是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论的进一步偏离,毫无科学意义。
4、分配理论
萨伊的分配理论同他的价值理论是密切联系的。萨伊看来,既然生产由三个要素,而这三个要素又是价值的源泉,因此,每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得到他们应有的收入。劳动、资本和土地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协同进行生产,它们都提供了服务,协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因此,每一要素都应从生产的总价值中得到相应的、合理的收入,即劳动得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地租。
萨伊分配理论庸俗化了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论。他完全抛弃了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中的科学因素,断言工资就是工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那一部分价值。
萨伊没有利润的范畴,他把利息看作是资本的收入,在利息的形式上来讨论资本的收入问题。所以,萨伊没有利润理论,只有利息理论。萨伊把利息看成是资本的使用所付的租金。
对于地租,萨伊认为地租是土地的收入,也是唯一能取得收入的自然力,唯一能够为人占有以取得特殊独占利益的自然力。另外,地租量取决于土地的供求关系。
5、销售理论
关于销售理论,萨伊的看法是:第一,他提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买卖总是平衡的;第二,萨伊提出了“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第三,根据他的基本命题,得出了某些产品的暂时过剩是可能的,但整个生产的全面过剩是不可能的结论。
总之,萨伊依据自己的“供给创造需求”的基本原理,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在经济自由条件下,生产越发展,需求越增长,产品越畅销,利润越增长。这个结论否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存在的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也否认了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个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
3. 萨伊出版的著作有哪些
1803年萨伊最重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出版,该书以通俗形式解释斯回密的经济学说。资产答阶级经济学把萨伊称为亚当·斯密学说在欧洲大陆的继承者和普及者。他既用简单的方式把斯密的理论条理化、系统化,又把斯密经济理论中的非科学成分分离出来并加以发挥,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庸俗理论体系。萨伊的著作还有《政治经济学全书》六卷(1828—1829)等。
4. 介绍一下经济学家阿尔让.巴蒂斯特.萨伊求大神帮助
萨伊生于里昂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即开始经商。曾在英国伦敦附近一所商业学校学习,在此期间了解到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并接触到斯密的学说。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时,他正在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任职,拥护当时大资产阶级的执政,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并一度从军。雅各宾派上台后转而反对革命。 1794~1799年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主编,于该刊发表经济文章,批评国民大会活动,后受拿破仑一世重视被委任为法官,又被派往财政委员会工作。 1803年,他出版《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简称《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宣扬斯密的贸易自由放任思想,后因拒绝支持拿破仑保护关税政策被解职。 1805 ~1813 年与人合伙办纱厂。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他又受到重视,被派往英国考察工业。1816年起先后在法国阿森尼大学和工艺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他把讲稿整理为《实用政治经济学全教程》(共6卷),在1828~1829年间出版。 1830年萨伊还担任过法兰西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1832年11月15日于巴黎逝世。他的主要著作除上述书外,还著有 《政治经济学入门》(1815); 《政治经济学精义》(1817)是《政治经济学概论》的缩写本; 《关于政治经济学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商业普遍萧条的原因给马尔萨斯先生的信》(1820); 《政治经济学杂录和通讯》(1833)等。 萨伊定律 萨伊法则(Say's Law),或称赛伊法则的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欲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萨伊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的观点,即所谓的"萨伊定律" (Say's Law)。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 萨伊是19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使斯密的经济学说通俗化和系统化,但同时也抛弃了斯密学说中的科学因素。他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和财富的消费三部分。1803年发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由《导论》和第一篇《财富的生产》,第二篇《财富的分配》,第三篇《财富的消费》共四部分组成。《导论》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财富的生产》除了论述生产领域的问题外,还论述了商品流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问题。《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分配的对象是价值的理论。《财富的消费》提到了个人消费并重点探讨了公共消费。 同时,萨伊提出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只创造效用(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 ),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 ,劳动、资本、土地(自然力)共同创造了产品的效用,从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还用工资、利息、地租这三种收入组成生产费用来构成价值。他断言工资、利息、地租分别来源于劳动、资本、土地,建立起三位一体公式的分配论,利润则被看作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否定资本主义剥削。他还提出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即萨伊定律),全面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萨伊的这些理论多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接受,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分法”:萨伊以对斯密经济学说的解释、通俗化和系统化的面目出现,把斯密经济学中包含的科学因素抛掉,把庸俗因素分离出来并发展为庸俗政治经济学体系。他将政治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财富的消费,这就是著名的政治经济学“三分法”。他抽掉资本主义这一历史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形式,把它变成生产一般。他认为生产不创造物质,只是创造效用,把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他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如土地等)协同创造产品,提供效用,从而协同创造价值。对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使用,要支付代价,也就是对它们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要给予报酬,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润、土地得到地租。他完全否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坚持斯密的庸俗观点:即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构成价值,它们组成商品的生产费用,然后,用生产费用来决定价值。他还把生产费用和供求论结合起来,借助于供求关系、以随供给和需求的变动而变动的价格作为测量物品价值的尺度。 “三位一体”公式:萨伊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分配。他认为资本、土地如同劳动一样能提供生产性服务,创造效用,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也具有创造收入的能力。他据此断言工资、利润、地租各有自己的来源。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这就是“三位一体”公式。这个公式否定斯密关于利润、利息和地租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扣除部分的观点。他又把利润划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即利息;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是对企业家从事冒险、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报酬。他认为企业家的“智力和才能”应得到高的报酬。甚至认为工人的技能也是一种“资本积累”,也会获得象企业家那样的报酬,他称其为“劳动利润”。这就否定了工资与利润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销售论:萨伊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销售论”。他认为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创造的某种效用,授予物品以价值,购买这个价值的手段也同样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所创造的其他产品所组成的,于是,生产就给产品创造需求。他认为货币并非一切交易的目的,只不过是媒介而已,在交换中,它只起“一瞬间”的作用。如果一种产品难于脱销而产生过剩,并非由于缺乏货币,而是由于某些产品生产过少所致。他由此得出结论:生产愈多,销路会愈广;一个企业的成功,有助于其他企业,全体利害与共;进口会给本国产品开辟销路;鼓励消费无益,重要在于激励生产。萨伊这一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它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萨伊的经济理论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让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 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让巴蒂斯特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是建立在他的“生产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的。萨伊认为:劳动、资本、上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使用价值);而效用又是商品价值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的效用。由此,他就把劳动、资本、上地这三个生产要素既看作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要素,又看作是创造商品价值的要素。基于这个理沦,萨伊认为:各种要素的所有者都应该依据自己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的收入,以作为对自身耗费的补偿。 具体来说:工人应该得到工资,资本家应该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应得到地租。同时,萨伊还认为:利润应分解为两部分:一是资本的利息,一是对使用资本的企业家的 “劳动”的“报酬”,即企业家本人的工资 公平地分析,可以看出:萨伊把劳动、资本、土地看作是生产要素的观点是一点也不错的。错误在于:他把资本、上地也看作是创造价值的要素而不是把劳动看作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进而,他又错误地得出:资本、上地也应获得同劳动性质一样的收入 但是说资木、土地本身不创造价值,并不等于说凭借资本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就不能获得收入;进而,也不能认定,凭借资本所有权、上地所有权所获得的收入统统都是剥削收入 这是因为,就资本来说,如果资本以货币资本的形式或以物化的厂房、设备等等形式出现,它就成了现实的生产要素,就要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 由此,获得这些生产要素的就必须将自己因借用这些要素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利润的一部分作为报酬让渡给这些要素的所有者,可以这样认定:这些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不过是出售生产要素使用权商品的价格。在这其间的交换中体现的依然是“等价资换”原则,所以不应将共完全视为剥削收入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地看问题,而是认定,资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获得的收入纯属剥削收入。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推理这些所有者如要“不剥削”,那就只好拱手让别人白白使用资金和厂房设备等等而不能索要一丁点儿报酬。然而,这样一来,从使用这些生产要素的一力来看,岂不成了无偿占用他人资产了吗?这难道不是剥削。 关于资本应得报酬的问题,还有一点需要推证,即,资本家的管理劳动能否创造价值?他们的这种劳动是否应当获得报酬? 经育型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同样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劳动往往还是复杂程度较高或者很高的劳动(比如设计产品、组织生产、联系销售等等就是如此),所以他们所获得的资本利润,不能视为统统都是剥削收入,在其中应有一块儿劳动收入。如果剔除掉萨伊所认定的资本、土地能够创造价值的庸俗观点,那么,“三位一体”分配方式,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为辅)—显然,此种分配方式广泛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表现为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 (为辅)。因此,萨伊的“=位一体”分配公式在一定形式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卜社会分配的特征同时,对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块儿来说,这种收入虽是非劳收入,但也不全是剥削收入。萨伊的“二位一体分配公式”有它的一定合理性。
采纳哦
5. 萨伊为什么是古典经济学的分化马尔萨斯
法国后古典经济学创始人萨伊和英国后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尔萨斯
后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它最早的代表是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后来的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他们外表上仍然是斯密的信徒,但实际上已经从古典经济学走出去了。它们与古典经济学相比,这两个阶段所处的时代不同,表现的经济思想也很不同。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古典经济学基本上是对资本主义实际情况的科学研究,后古典经济学主要替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第二,后古典经济学有时放弃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而只限于描述经济生活的表面现象和外在联系。
萨伊是法国后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和李嘉图是同时代的人,李嘉图把英国政治经济学推向了顶峰,而萨伊扩大了斯密学说中的庸俗成分。萨伊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概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赞誉萨伊,把他称为斯密在欧洲大陆的继承者和普及者。实际上,斯密庸俗化了斯密的学说,他一方面继承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非科学部分,另一方面他把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科学成分也丢掉了,建立起了完全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被传统理论称为庸俗政治经济学。
马尔萨斯是英国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资产阶级化的地主贵族思想家,在英国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发生了有关谷物法废存和货币制度改革的争论中,马尔萨斯站在土地贵族一边;直接攻击李嘉图的经济学说,系统地提出了维护土地贵族利益的经济理论。
6. 让·巴蒂斯特·萨伊提出了什么理论
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年)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67年出生于法国里昂市的一个商人家庭,在日内瓦长大。早先曾当店铺学徒,后随其兄赴英国,在伦敦附近一家商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国。虽然他酷爱文学,但遵父命,不得已进入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任职。公司经理就是后来担任财政部部长的格拉维尔。当时,格拉维尔将斯密的《国富论》推荐给萨伊,萨伊如获至宝。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革命初期大资产阶级执政时,他曾热烈拥护革命,1792年参加志愿军。但雅各宾派上台后,他就离开军队,跟随大资产阶级一道反对革命。1816年起,他在亚森尼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这是法国第一个政治经济学讲座。1830年,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832年病逝。
1803年萨伊最重要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出版,该书以通俗形式解释斯密的经济学说。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萨伊称为亚当·斯密学说在欧洲大陆的继承者和普及者。他既用简单的方式把斯密的理论条理化、系统化,又把斯密经济理论中的非科学成分分离出来并加以发挥,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庸俗理论体系。萨伊的著作还有《政治经济学全书》六卷(1828—1829)等。
他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三分法,效用价值论,生产要素论,三位一体公式和销售论等,对以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三分法
萨伊认为,在长时间里,人们把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混为一谈,他区分了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认为前者研究的是社会秩序所根据的原则,而后者研究的是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相应地他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三部分。这就是几乎被后来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所谓的三分法。萨伊还把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相比较,认为政治经济学和化学、物理学一样,是实验科学的一部分。
萨伊把财富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在严格科学规律名义下,把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变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他的三分法把生产、分配和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他们的特殊性和历史性。这些都使他能用对物质生产一般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研究代替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
效用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
萨伊认为生产不创造价值,只创造效用。所谓的效用是指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使用价值),它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是生产的三个要素,它们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效用,从而共同创造了价值。萨伊企图用使用价值来说明价值,但使用价值千差万别难以比较,无法确定。于是他转而求助于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他说物品价值是测量效用的尺度,价格又是测定价值的尺度,而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但市场供求只能说明价格与价值背离程度,并不能说明价格与价值本身,萨伊又用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说明价值,回到生产费用价值论上来。
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在说明价值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使后来的经济学家抛弃了他的效用的使用价值内涵,逐渐发展起一套主观效用价值论。但他的生产三要素论却被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推崇和应用。
分配论
萨伊在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要素论基础上阐明了分配论。他认为既然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了价值,那么这三种要素的所有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就应该得到各自的报酬:工资、利息和地租。根据这种观点,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自己独立的源泉。马克思称之为三位一体公式: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彻底庸俗化。它既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又抹杀了资本主义分配的历史性。这一公式一直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作为分析收入的依据。
销售论
销售论在萨伊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萨伊认为产品的销售是产品与产品的交换。他认为,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作用,交换结束时将发现总是一种产品交换另一种产品。所以,在交换中,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买者,供给会创造需求,整个社会中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相等,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能发生。市场上有时会出现某种产品的滞销,这是暂时现象,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他由此得出四个结论:生产越多销路越快;一个企业成功,可以帮助其他企业达到成功;进口国外商品不会损害国内的生产;仅仅鼓励消费无益于商业,重要的是激励生产。
萨伊的销售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混同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又把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否认全面的经济危机。
7. 萨伊的代表作品
在1815年写就《论英国和英国人民》一书,大意是英吉利强而法兰西弱,不在船坚炮利与否版,而在自由与不自由耳。权同时开始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后改名为“产业经济学”。
其间萨伊对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多次改写,该书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一版再版,在1848年约翰.穆勒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前,它是欧美大学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
据说杰弗逊(美国总统、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创办人、独立宣言起草者)曾亲赴法国,力邀萨伊赴美国任教,但是被萨伊婉言谢绝。
8. 萨伊定律与萨伊的税收思想有什么关系
萨伊定律很著名,它在经济学说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所谓萨伊定律,是对“回供答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或“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论断的提升。这些论断是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的,随后,又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精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及他给马尔萨斯等人的信中屡屡提及。不过,在萨伊那里,它尚未被提到定律的高度,他只是认定这是“重要真理”、“有益的原理”。萨伊定律的明确是以后的事,是别的一些学者赋予了它定律的地位。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就曾作过重申,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则对它作了反复陈述。又据琼·罗宾逊和约翰·伊特韦尔说,李嘉图甚至搬出萨伊定律,以否定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见解。
对于萨伊定律,我国经济学界尤其是一些经济学学者一直持低调评价,认为这只不过是对重农学派著作的剽窃,根据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86页的附注31。 因为萨伊定律的出发点是“产品用产品交换”,而据马克思研究,萨伊最著名的论点“产品只能用产品来购买”,用重农学派的原话来说,就是“产品只能用产品来支付”。
9. 7,啥是萨伊定律什么是恩格斯定律二者有何区别
萨伊定律很著名,它在经济学说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所谓萨伊定律,是对“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或“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论断的提升。这些论断是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的,随后,又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精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及他给马尔萨斯等人的信中屡屡提及。不过,在萨伊那里,它尚未被提到定律的高度,他只是认定这是“重要真理”、“有益的原理”。萨伊定律的明确是以后的事,是别的一些学者赋予了它定律的地位。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就曾作过重申,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则对它作了反复陈述。又据琼·罗宾逊和约翰·伊特韦尔说,李嘉图甚至搬出萨伊定律,以否定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见解。
对于萨伊定律,我国经济学界尤其是一些经济学学者一直持低调评价,认为这只不过是对重农学派著作的剽窃,根据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86页的附注31。 因为萨伊定律的出发点是“产品用产品交换”,而据马克思研究,萨伊最著名的论点“产品只能用产品来购买”,用重农学派的原话来说,就是“产品只能用产品来支付”。
可以看出,这显然是对萨伊定律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而同样明显的是,无论是肯定或否定,无论是赞赏或批驳,均表明它的传播之广与影响之大。既然如此,当然对它就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所以,我们认为对萨伊定律的意义作番认识是完全必要的。
为了对萨伊定律的意义进行认识,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在萨伊本人那儿对它是怎么说的。
萨伊对萨伊定律的详细阐述,集中于他《政治经济学概论》的第十五章《产品的出卖或需求》。
萨伊是从各产业部门大多数冒险家对“什么因素或什么情况会助长产品的需求”的“见解是极其模糊”,“观察事实不够细致,分析事实更欠周密,往往把有疑问的点看作确定的点”等等,开始他的阐述的。他把他们的观点归纳为,困难不在生产而在销售;产品销路疲滞,利润不丰则因银根紧所致。针对这些观点,萨伊引出了购买手段的问题。因为“一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某种效用,从而把价值授与某些东西。但除非别人有购买这价值的手段,便不会有人赏鉴,有人出价购买这价值”。他认为,购买手段是“由其它价值组成,即由同样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果实的其他产品组成”,由此,他得出结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因为“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所以,“要买一件东西,不使用另一件东西的价值为购买手段,就买不成”。既然如此,银根紧就不是问题的关键,他认为:“钱的全部效用,在于把你的顾客想买你的货物而卖出的货物的价值移到你的手中”,“销路呆滞决不是因为缺少货币,而是因为缺少其它产品”。故尔其它产品的有无才是问题的关键。“一种产品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它产品开辟了销路”。“所以,单单一种产品,就给其它产品开辟了销路”,“创造一种新的产品等于开辟其它产品的销路,破坏一种产品等于闭塞其它产品的销路”等等。归根到底,“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钱”,“货币只不过是媒介而已”,“产品用产品交换”,产品之间互为购买对象和购买手段。而产品是通过生产创造的,所以“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
萨伊从他的上述“重要真理”出发,演绎出了“几个重要结论”。
一是“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
二是“每一个人都和总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
三是“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损害国内或本国产业和生产”。因为“购买外国人的东西,不以本国产品付价,就买不成,而以本国产品付价,就显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给本国产品开辟了销路”。
四是“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
以上就是萨伊对萨伊定律的基本阐述。这些阐述,有些是理论性的结论性的,有些是分析性的应用性的。应当说,其中一些是深刻的,可以予人以启示,但有一些却未必妥当,需要作些讨论,而且很显然,在这部分弥散着强烈的经济浪漫主义,更主要的,则是在萨伊这儿,同样存在“把有疑问的点看作确定的点”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总的看法,是既不应对萨伊定律毫无保留地推崇,也不宜简单地予它全面地否定。
萨伊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会有销路,如果发生呆滞,原因在于缺少其它产品的生产。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在这里,萨伊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社会产品是有关联的。而且既然产品是关联的,生产就是关联的,企业就是关联的,人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关联的。但应当看到,这种关联,既可能是相互促进的,也可能是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排斥的。相互促进性质的关联使得一种产品可以为别的产品开辟销路,扩大对它们的需求,并反过来使别的产品又成为自己的促销力量。这种相互促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造成更多的“购买手段”,一方面可能一种产品本身就是生产别种产品赖以进行的构成因素。而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于产品的社会生产都将起到促进作用。又由于这种力量发自于经济活动内部,故而如若想使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就不可人为地打断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链条,否则,必发生“破坏一种产品等于闭塞其它产品的销路”这种情况。但是否象萨伊说的“货物多到堆栈不能容纳的程度”仍是好现象呢?我们认为,在这里萨伊把问题绝对化了,因为这时问题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由当初产品间的正常关系变成一种异常关系了。正是由于萨伊对“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持绝对化的观点,于是,产品的市场竞争这一客观实际不见了,产品特别是同类产品的互斥性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它们的和睦共处,互相开辟销路的美妙情景。但无需赘言,企业间的竞争,产品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是绝不可免的,有时甚至会相当激烈相当残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可以说萨伊定律是无条件地正确的,因为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从萨伊的阐述我们还可以看出,他对于生产是赞美的,对于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前景是乐观的。正如他所说的:“激励生产是贤明的政策”。应当说,积极发展生产永远是需要的。由于他认定“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因此,如果没有“另一种货物”的生产,则“一种货物”的销售就会发生困难以至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在产品相关联的情况下确实如此,特别是这些货物互为市场之时,情况更是如此。我们认为,在这里萨伊对生产主动性的强调不失其一定的积极意义,而这种强调,可由萨伊定律中的“自行创造”得到充分反映。但应当说,生产是具有主动性又有被动性这么既相矛盾又相统一两个方面的。生产的组织和发动,其依据是社会的需求,只有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才有出路,即其产品才有销路。否则,生产出来的果实的价值实现必会困难重重直至被社会拒绝。在这时,一种产品不仅不能为别的产品创造销路,而且自己的销路也将毫无保证,所以,生产固有其主动创造销路的一面,又有对于社会现实需求的深深依赖。因此,生产主动性的发挥,其依据始终应当是社会需求,这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持续进行和发展,如果只是被动地跟在社会现实需求的后面穷于应付,则社会需求的满足将会永远处于事后状态。这种事后状态的给予满足自然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但如果生产对社会需求的潜在部分予以注意和开发,给出一个生产的提前量,则生产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就处于更主动的状态了。在这时,当然生产自行创造需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也就是萨伊所说的“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个问题上,萨伊也走到了极端的地步,以为这可以浪漫地一直走下去,从而使合理的东西变得不合理了。他说:“正是由于某些货物生产过少,别的货物才形成过剩”。不错,社会产品不是孤立的存在,但产品存在的不孤立,既可以造成相互促进的后果,亦可以造成互相排斥互相拒绝的后果。所以,多样化应以需求的多样化为依托,仅是从产品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出发是无法克服某些产品过剩的。
事实上,决定产品是否有销路,生产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归根结底在于产品自身的品质,以萨伊的话来说,在于物品的效用。什么叫效用?他说:“我把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说萨伊定律有含糊不清缺陷的话,就在于它把供给把生产过份地抽象化了。它以为,只要开动生产的机器,只要生产出了产品,其供给就实现了,其销路就开通了。但实际上,情况远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我们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产品出来了供给也进行了,但需求并没有跟上去,反而持一种拒绝的态度。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就出在供给的并不是需求的,产品不被需求所接受。在这里,我们发现,需求的真正对象是效用而不是别的。只要效用没有随着供给和产品一起出现,供给就是无效的,产品也就只能处于销路疲滞的状态。只有当供给的是具有效用和产品具有效用的品质时,“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或“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这一萨伊定律才是有效的和言之有物的。而具有满足人类需要内在力量的物品,如同我们在别处所说的,这就是可以称之为用品的东西。所以,对萨伊定律的意义认识,我们认为,应当把它建立在用品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产品或商品的基础上。因为如果把它建立在产品和商品基础上的话,这不仅把萨伊定律搁在了半空之中,而且将难以对社会的现实经济活动以积极的作用。而当把萨伊定律建立在用品这一基础上后,我们就可以对萨伊关于萨伊定律的阐述进行新的认识了,不仅可以看出其阐述的失当之处,而且对其可取的部分,亦能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了。*
10. 萨伊定律是什么
所谓萨伊定律,是对“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或“生产会自行创造销路”论断的提升回。
一是“在一切社答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
二是“每一个人都和总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一个企业办得成功,就可帮助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
三是“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决不至损害国内或本国产业和生产”。因为“购买外国人的东西,不以本国产品付价,就买不成,而以本国产品付价,就显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给本国产品开辟了销路”。
四是“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
以上就是萨伊对萨伊定律的基本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