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经济学跨专业考心理学的情况如何
你都大三了,应该很容易理解到,经济学和心理学并不是完全不相通的,心理学的研究成内果对经容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有很大影响的,不是吗?理性人假设,这并不像物理实验假设为真空这么简单。况且,经济学和心理学都是社会科学,其研究过程基本一样,大学不可能浪费嘛,关键是统计的方法,这个在你学经济的过程中想必是训练有素了,那转为心理学,这方面知识同样有用。
学不学得成之类的,你自己看着办咯,只想说,这个世界上不会一个人都没学成吧?
② 为什么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尔曼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丹尼尔·卡内曼,获奖时间2002年,获奖原因: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内创立一容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所属领域:经济心理学。
在管理学研究中,行为研究更为重要,因为管理过程不仅是一个管理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管理人的过程。
卡内曼1979年提供了架构依赖的证据,研究了人们对预期亏损的反应。例如,假定你面临一个选择:接受一个确定无疑的亏损7500元。
这种亏损回避就是架构依赖的例子。通常,人们喜欢一种使亏损变得模糊的架构,而当他们感觉到对导致亏损的决策负有责任时,对亏损的经历感受就更强烈。
③ 简要说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1. 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其中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2.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4.市场营销(Marketing),又称为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MBA、EMBA等经典商管课程均将市场营销作为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模块包含在内。
市场营销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
④ 心理学和经济学有什么互相联系
心理学和经济学最经典的结合
就是交叉学科: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
⑤ 研究心理学能获诺贝尔奖吗
诺贝尔奖设生理或医学奖,如果在研究生理或医学取得巨大成就,就有可能获得奖项。比回如
第一位答是Konrad ZachariasLorenz因在个体和社会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在1973年获得了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五年之后Herbert Alexander Simon因在经济组织内部决策过程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而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只过了3年Roger WolcottSperry由于对大脑半球研究的贡献而获得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直到2002年DanielKahneman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作为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先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11年心理学家TomasTranstromer以凝炼、简洁的形象,用全新视角带人们接触现实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⑥ 心理学或经济学中怎么称呼多重选择
企业经营者最基本的任务是搞好决策,如何科学地搞好决策至关重要,必须研究决策的基本要领,提高科学决策的自觉性。总体来说,决策的基本要领有三条,主要是决策不是一次完成的,决策总是不完美的,决策在实施中是不断调整的,把握这些决策要领,企业就能走向成功。
第一,决策不是一次完成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在对比中正确选择,因此决策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重要的决策必须有多个方案,反复进行比较。经营者通过对多方案的认证,选择其中较好的方案,或将几个方案整合成一个好方案。单个方案是无法决策的,只能是表态。美国通用公司维尔奇十分重视决策的不同意见,凡是众口一词的方案就不作决策,一定要等到有不同意见后,才作决定,以免造成损失。因此决策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多个方案的比较选择。
第二,决策总是不完美的。
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因此决策也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十全十美。现在有两种决策,一种是圆满决策,各个方面都无懈可击,完美无缺,这样可能成本很高,得不偿失,也可能丧失时机,得不到发展。一般来说,局部最优,不一定全局最优,而全局最优,却不需要局部最优,这是系统论揭示的客观规律。另一种是满意决策,立足于解决问题即可,这样成本较低,也有利抓住机遇。比如说,有一千根针,要找一根缝衣服,我们不一定要找到一千根针中最尖的针,这样太费时间,只要找到一根缝衣的针就可以了,这就是满意决策。
第三,决策在实施中是不断调整的。
决策是重要的,而决策的实施更为重要。决策在实施中往往会碰到很多问题和矛盾,决不能轻易动摇,一定要坚持到底,直至取得成功。当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客观情况不断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对客观变化作出的互动反应,但决策目标是始终不变的。这正如飞机在航行中,不可能全部按照航线飞行,往往90%是脱离航线的,但飞行方向是始终不变的,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地。因此在决策实施中遇到困难,决不能退却,但要作出调整,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
以上供参考。
⑦ 经济学和心理学结合的学科是什么学科
经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
⑧ 我觉得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关系
我首先要肯定的来说有联源系,不仅是这两个有联系,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 联系的,道理是想通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学理论的一门学科,经济学,研究国际金融 货币银行学 经济法 统计学 数量经济学 财政学 会计学 政治经济学等,你看不管是那个首先里不开人,有人就有经济,有人就有心理,这两个是同时存在,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两者本身就是结合的,经济,一方要靠市场,而市场是以人为主体,你知道了每人的心理,你就不知道市场的趋向了吗?你知道心理,你就学会站在别人的面前考虑,你考虑了别人你就会变的宽容,你宽容就会有人靠近,有人靠近你不是又有了市场吗,等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啊,人在 变.市场在变,市场在变.人在变.
⑨ 经济学和心理学问题
我基本同意“精灵幻术师”的说法,这个问题确实可以将一个人的财富划分为资本、消费、储蓄这三部分来解释。但我想补充的是心理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在于经济学研究的不是利益,像“垮掉的人”的说法完全用利益来考虑是不对的,也不是经济学的本质思想。经济学在用于思想的时候用的是“效用”这个词,也就是说虽然利益没有损失,但效用降低了,你心里就会觉得不爽。
例1:用点会计学的知识,当借款发生,虽然你的资产没有变化,但是你的现金流发生了变化,你不但对于资产总量的不变有着一定的效用,但是可支配的现金流量变小,会使你的效用降低,你就觉得不爽了。这里不能单纯的以“精灵幻术师”的想法去操作,因为根据理财方法的灵活性,储蓄随时可以转化为消费用的现金,你把钱借给别人即使使用的是你的生活消费资金,也不一定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这说明资产、消费和储蓄之间的界线并不清晰,你只是由于现金流的降低导致了效用的降低。有可能提款你觉得麻烦,有可能你虽然不花但是知道兜里揣着巨款你效用就偏高,都有可能,无论因为什么总之现金流减少对你的总效用的减少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所以“精灵幻术师”的说法只能解释这个问题,但并不是根本的原因。
例2:同样是由于现金流的减少,三个月暴打期间你的现金流被分配到了以后的十二个月去返还,你的效用再次被降低,你又觉得不爽了。联通这么做只是为了保留一个客户用卡的时间,购买该卡的用户至少会持续使用该卡12-15个月(不知道还款计划具体怎么设计的),而用足12-15个月后大多数人就不会换号了,挨个通知麻烦。且不论商家为什么这么做,造成你不爽的原因就是现金流减少而带来的效用下降。
例3:同样的解释,你的现金流没有减少,“先交钱再发钱”与“最终一起结算”的收入差是一样的,因此对于对现金流具有较强偏好的人来说你会觉得很爽,这个问题“精灵幻术师”回答得非常好。
综上所述,恐怕你还是学生吧?学生这个群体,对现金流的要求确实比工作的人具有更强的弹性,因为学生群体没有流入,只有流出。流入肯定是会给人带来效用的,包括举债,如果你明白财务杠杆的原理你就明白了,一般的企业没有负债根本算不上什么好企业,说明他们练财务杠杆都不会用。那么流出呢?如果流出能够带来更大的流入我们谁都愿意(比如提供有偿借款),这时候流出的效用就会有所增加,或者说减少的效用量会比没有提高流入时减少的效用量少了些。那么好,对于没有现金流入的学生来说,任何一笔流出都会觉得自己效用被降低了,你接触的人大多会是你的同学,你的环境也是学校的环境,大家都一样,所以你会觉得大家都觉得“流出就会导致效用降低”的想法,你要知道只有学生和退休老人这两个群体是这样的,工作的人不会觉得所有的流出都是坏的。
关于心理与经济学是现在经济学应该说非常前沿的东西,你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小问题,还有更多的心理与经济学的问题更好玩,哪一年我忘记了,经济学诺贝尔奖就是被两个心理学教授获得了,研究的就是经济学当中效用的问题。我看过奚开元教授写的一本书《别做正常的傻瓜》,比较有意思,你可以找来看看,不过呢,这本书浅得很,一般人读的,经济学专业的人可以当小说看看。
最后提醒“垮掉的人”,不要把经济学理解成都是由利益构成的,经济学中只有法人是讲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然人是讲求效用最大化的。“不管什么事都可以从利益分析得到结果”只是你个人的处事方法,不要玷污经济学和崇尚经济学思想的人!
⑩ 为什么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尔曼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丹尼尔·卡内曼,获奖时间2002年,获奖原因: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所属领域:经济心理学
丹尼尔·卡内曼1934年出生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1954年毕业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获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2002年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15时30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以色列教授Daniel 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Vernon L. Smith分享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Daniel Kahneman是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Vernon L. Smith是因为“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经济方面的经验性分析,特别是对各种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得奖。
丹尼尔·卡内曼的理论:
在管理学研究中,行为研究更为重要,因为管理过程不仅是一个管理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管理人的过程。卡内曼1979年提供了架构依赖的证据,研究了人们对预期亏损的反应。例如,假定你面临一个选择:接受一个确定无疑的亏损7500元;选择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有25%的不亏损概率,75%的亏损10000元的可能性。两个选择的综合亏损都是7500,你将选择哪一个?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搏一把。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痛恨亏损!这个不确定的选择,给了他们不亏损的希望。卡内曼把这种现象叫做亏损回避。这种亏损回避就是架构依赖的例子。通常,人们喜欢一种使亏损变得模糊的架构,而当他们感觉到对导致亏损的决策负有责任时,对亏损的经历感受就更强烈。这种责任导致人们产生后悔心理。当然,也有一些人建设性地使用架构效应来帮助其处理自控难的问题。这些都是架构依赖的例子。
卡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为判断对决策作用的发现。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不同于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理论更加丰富。但卡内曼坚持认为:“我研究的领域只是心理学中很小的一个分支领域,并不能因为自己获得诺贝尔奖而过分夸张,需要太多的人加入这一领域研究。今后,我还将在心理学这个分支继续努力工作,只要耕耘就会收获,一切应该顺其自然。
丹尼尔·卡纳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卡纳曼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