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下列属于宏观经济学讨论的问题包括

下列属于宏观经济学讨论的问题包括

发布时间:2020-12-09 17:07:40

A. 宏观经济学问题

你只考虑了货币需求的问题,而没考虑货币供给,假设货币供给外生进行局专部均衡属分析,减税使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不变,故利率上升,LM上移。要注意,LM曲线代表的是货币市场均衡而不是货币需求。
PS:这道题在我看来非常没水平,出题人只是在出脑筋急转弯,把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套到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很有意思么,二者对货币的定义就不同,凯恩斯讨论的是M1,弗里德曼说的是M2。以后遇到这种题明白就好,不用在意,考试、考研、研究都不会用到。

B. 与微观经济学相比,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同属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在版于研究的市场主体权不同,前者研究企业、家庭等市场参与者的活动,以价格为中心,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作价格理论;后者起源于凯恩斯的《通论》,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国民收入为中心,成为收入理论。
你后面的两组比较没有意义,如果问微观经济学中高级与中级的区别倒还可以说说,其实西方经济学中级别越高对数学要求越高,初级中可能偏理论,中高级西方经济学课本则有可能全是数学公式了。宏观经济学中中高级比较亦如是。

C. 宏观经济学问题

经济学家在讨论宏观经济学问题,总是分为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 1、长期问题即经济增长问题,如何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是宏观经济学在研究长期问题的核心任务。经济增长决定了一国能为本国居民提供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和潜力,因而决定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所以在长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如何保持经济增长,如何保证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描述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主要是经济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也称索洛模型或者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也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此外经济增长也可以用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核算方法。 2、短期问题即经济波动,短期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如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具体有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都与国民收入有密切关系,比如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胀,减少人民的实际收入;失业会使失业者的收入急剧下降;净出口减少会使本国的收入下降,出口型企业破产。所以说在短期经济波动也是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描述短期经济问题的理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或者AD-AS模型也可以),因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是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由于国民收入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因此人们常称宏观经济学为收入理论。 PS:有不明白的,欢迎追问。

D. 与微观经济学相比,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E. 以下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的各个总量和相互关系一一一一、、、、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即在一定时期内究竟创造了多少新的物质财富。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和个人。所谓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即在本国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包括了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式,三种方式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1)生产法是从生产方面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式,也称部门法和增加值法。其计算公式为: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价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是根据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应收到的收入份额来计算增加值,然后加总各部门增加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公式为: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又称最终使用法。即GDP构成人们的收入后,是如何支出的。其计算公式为: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三种计算GDP的方法都有各自的用途。生产法,其生产阶段形成的总量可以反映和研究国民经济部门构成及其变化情况。收入法,其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分配阶段表现的总量,可以反映和研究国民经济的分配构成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原始收入构成状况。支出法,可以研究最终产品使用的构成及其规模状况,研究使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理论上应当相符,即所谓“三面等值”,但是,由于资料来源不同,实际上往往存在三值差异,这种差异属于统计误差。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GN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国外从本国获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GNP衡量的是一国国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是从国内生产还是从国外生产中获得的。3、国民可分配总收入(GDI)国民可分配总收入是指本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原始收入的基础上,经过与国外的转移支付收支后可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收入。GDI=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转移支付净额4、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是用来反映物价水平及其变化的一种指标。价格指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定义,价格指数是从该年价格水平与基年价格水平(设定为100)的比率乘以100计算而得。我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价格指数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根据国际通行做法,从2001年起,我国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重要指标。二二二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总供给与总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关键概念,也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总供给平衡既是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又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凯恩斯把复杂的宏观经济进行抽象,得出总供求平衡方程式:消费+储蓄+财政收入+进口=消费+投资+财政支出+出口宏观经济要想正常运行,总供给一定要等于总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产生的种种失衡结果,成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对象与动因。2、政府与市场失灵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由于经济中存在的外在性,公共物品和收入、分配等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具有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竞争条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言之,市场失灵的部分由政府出面解决,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要出面干预。3、财政赤字与国债所谓财政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出现的收支失衡表现,简言之,是当政府钱不够花时就会产生财政赤字。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四块,其中税收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政府的支出分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两部分。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向银行透支,二是财政借债,前者会造成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后者要考虑偿还能力和适度的规模。4、货币与银行货币不仅是人们用来交换物品和劳动力的纸币和硬币,而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价值储藏、计算单位与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由于货币的职能和信用卡的出现,产生了银行,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货币和信用卡的广泛应用,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大多数资金通过金融中介流动。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使获得资金的成本最小,使监督债务人的成本最小,分摊风险,创造流通性的作用。5、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当今世界通行的一种制度。中央银行具有与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职能,它负责制定一国的货币政策,是货币发行的银行,管理银行的银行,中央政府的银行,是了解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6、货币政策一国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二是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经济目标而在金融领域所采取的方针和各项调节经济的措施。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政策工具有三: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7、国际贸易一国宏观经济的平衡离不开国际贸易。国与国的竞争,正是通过比较优势下的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各国对国际贸易的种种限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对一国的经济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8、国际金融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各国政府短期宏观调节的目标之一。国际收支与收支的顺差、逆差,汇率与汇率的升值、贬值,是世界各国都关心的重要经济信息与指标。9、宏观经济政策政府调控任务有三大政策工具: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对外经济政策。当一国经济过热时,宏观政策会采取不同程度的紧缩措施;当经济过冷时,宏观经济政策会采取不同程度的扩张策略。

F. 以下问题中属于微观经济学考察的问题有(多选)

A.D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生产消费行为,宏观经济研究某个行业市场或者国家地区的总体的经济行为,失业率和宏观经济学里面的投资货币需求,财政政策有关,因而属于宏观经济学,而不是微观经济学.

G. 宏观经济学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容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7)下列属于宏观经济学讨论的问题包括扩展阅读:

释义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H. 宏观经济学问题题题~~

1、宏观经济学的四部门:住户、企业、政府、外贸中;政府支出是政府行为,而消费是居民行为,两者不互相影响,不能说政府支出多了居民消费就少了,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时国民收入(参照凯恩斯模型c=a+bY);

2、这句话的关键是“政府支出”,实际上如果改为“政府购买支出”,勉强算对,因为政府支出中还包括政府转移支付;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民收入公式是;Y=C+I+G+NX,其中的G指的是政府购买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另外,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全都是消费行为,那么也不会增加总投资,只有政府购买支出含有投资的成分时,总投资才会增加;

3、在IS-LM模型中,交叉的两条曲线会分为四个区域,投资达与储蓄意味着利息率低于均衡的利息率,较低的利息率会出现在其中的三个区域中,所以未必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4、还要考虑折旧,如果折旧增加的更多,那么资本存量还会减少;

5、在二部门经济中,乘数的大小之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在三部门经济中,乘数的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和税率有关;在四部门经济中,乘数的大小还和净出口有关,在满足勒纳条件的情况下,净出口才有助于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也就是使得乘数变得更大,因此,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未必就比三部门的大,所以选D;

6、双向的意思是:如果投资增加或者税收减少,那么国民收入会成倍的增加;如果投资减少或者税收增加,那么国民收入会成倍的减少;

7、看图:

注意:这个乘数未必一定等于1,假如果税收不是固定值,而是从量税,就是随着y的变化而变化的时候,他就不等于1了。

I. 下列各项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是 A.地区经济平衡 B.经济周期 C.长期经济增长 D.失业 E.通货膨胀

B
宏观经济主要目标:
1. control of inflation控制通货膨胀
2.a rection in unemployment 减少失业人数
3.increased in 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
4.restoration of equilibrium in the balance of payment 支出的平衡
5.making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more equal 收入分内配更均匀
6.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保护环境

请采纳容谢谢

阅读全文

与下列属于宏观经济学讨论的问题包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