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国际经济学相关案例最新的

国际经济学相关案例最新的

发布时间:2020-12-09 04:24:30

『壹』 中国经济行情衰退的案例

1、 这是正确的降息、还是错误的降息?

我们认为是正确的降息。所谓错误的降息,是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靠发钱来抵抗经济下降。如果经济下降是结构性的,印钱不仅不能提升经济增速,还会造成通胀或者地产价格虚高(中国是后者),也就是滞涨情形。更糟糕的是,大水漫灌造成大量僵尸行业、僵尸企业僵而不死,阻碍了调结构的改革推进。出于这种情况的担忧,央行在过去两年,不管经济滑坡多厉害,使劲咬紧牙关不降息、不降准。
但今天有三点不一样:
第一、目前的经济差,已经超出了总理能承受的范围。目前经济降速里,除了长期结构性的原因,可能也包含了短期周期性的原因。只要有周期性原因,就可以降息应对。目前经济有多差?总理是不是知道我不敢说,但经济学家肯定不知道,因为没有可靠的GDP和失业数据。咱们的GDP和失业数据,只有误差方向是确定的:经济向上的时候数据做了向下的调节,经济向下的时候数据做了向上的调节。今年增长最后还会是一个7.4%左右的数,市场(特别是私人部门)实际感觉都像5-6%。增长、价格、就业这宏观三大指数里,我国只有一个数比较值得看,就是价格。现在PPI和CPI综合起来基本是通缩压力,那说明经济实际增长在应有水平(学术语言叫潜在增长率)之下,是有周期性低潮的。
有一个情况是,今年经济增长对基建投资的高依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2009年水平。2009年是什么情况我们都清楚,2000万民工返乡,中央慌了。五年后的今天,劳动年龄人口少了,服务业可以吸收更多民工了,虽然就业不至于像09年那么差,但GDP增速的下滑压力估计是差不多的。换句话说,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果不是靠政府在拼命修铁路修水坝,今年的经济一定是垮掉了。而且明年(至少上半年)还会是这样:下滑更大、政府更加卖命。我们判断,明年经济的主题和今年是一样的:用向上的政府投资,对冲向下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经济具体走势怎样,我们另外发邮件说明)。
问题在于,经济应不应该这么差?我们觉得不应该。也就是说,目前的经济困难,除了长期结构性下滑(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格局变了,改革格局还没变),我们认为还有一部分短期周期性的原因。顾名思义,周期性因素指的就是暂时性因素,一小段时间后会改变的因素,就可以用降息这样的手段来对付。造成今年经济超越结构性下行的周期性因素有:运动式反腐的力度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对高端消费打击很大(到明年才会企稳);外需复苏很不稳定,尤其是美国今年一季度的萎缩;当然房地产的下行是长期结构性的(朝着崩盘去了)、还是短期周期性的(软着陆),目前有很多争议。如果当下经济下降有周期性因素,那央行就有义务放水来平稳周期。
第二、以前不敢降息、主要是怕钱又流入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现在这两个制肘削弱了。房价已经降了半年了,对价格的心理预期已经发生了变化,地产商都在去库存,拿地意愿很低。以前不敢放水,怕房地产高烧不退,现在几乎是怕市场太冷,这个制肘变了。至于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高烧初退,融资平台就凉了一半了,今年各级政府的卖地款比去年估计要少一半。再加上8月31日《预算法》四审过会和9月2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号文)的发布,地方举债约束是越来越明显。这个制肘也有些变了。这给了全面降息降准的条件。
第三、央行的“中国版QE”是黑箱子,现在也有必要回归正路。今年以来央行眼花缭乱的创造使用了各种工具:PSL、SLO、SLF、MLF。这些工具,简单地说,就是定向、定期发钱——跟美欧日搞QE,定向买某些金融产品,支持某个市场。据说通过这些渠道发出来的钱,比美欧日的QE只多不少。
定向宽松的逻辑是:中国不是总体钱不够,而是钱流向不对,那我们就定向输液。这听起来挺好,但实际上有两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是黑箱子,没人搞得明白这些名词,不能准确预测力度、评估效果。这个周末我见了高盛、小摩、德银、海通、中信、巴克莱、美林、中银的各位首席,我问他们在央行出这些名词前,有人知道这些是干啥的、能够预测力度、评估作用吗?所有人都默默地放下了筷子。第二个问题是,钱是流动的,定向输液只是理想,做起来很可能既不公平、也很可能起不到作用。
2、 降息之后还有什么?
首先是还会有后续的降准降息。上周五以后,全市场都在鼓噪还会降息、降准,我们也这样认为。从现在到明年,再来个1-2次降息,2-3次左右的降准,也是应该的,时间窗口更可能集中在明年上半年,具体的频率和幅度只看一个东西:房价下降有多快(房地产越差,降息降准力度就会越大)。
我们的三点逻辑如下:
第一、一次降息很可能作用不大。单靠这次降息,商业银行很可能不会全力配合,把贷款利率弄下来。原因很简单:这回的政策调整是这样的:一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降了25个点(从3%下降到2.75%),允许自由上浮扩大(从原来的1.1倍上升到1.2倍)。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降了40点(从6%到5.6%),但贷款利率已经是自由浮动了。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商业银行原来给出的一年存款利率,基准是3%,最高上浮到3.3%(1.1倍)。现在基准是2.75%,最高还是3.3%(1.2倍)!银行吸存的成本是不变的。政策宣布后,中信、平安这样的银行存款利率还是保留在3.3%,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包商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不仅没降,反而应声上调了存款利率到3.3%。存款利率不下来,商业银行要运行、要吃息差,有那么强的动力,把贷款利率往下放吗?我们觉得不会的。银行惜贷,经济只能更差,一次降息不起作用,政府怎么办?只能继续往下降息。
第二、目前物价下降的速度可能要超过名义利率。现在生产资料的价格(PPI)是负增长(通缩)­——PMI里面订单指数还在下行,而生活资料(CPI)的增长在萎缩(通胀放缓)——今年不过3%,明年不过2%。企业借钱的成本是要看实际贷款利率的。实际贷款利率等于名义贷款利率减去价格指数。如果物价在通缩或者通胀放缓,一样的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在上升的!造成融资成本越来越贵。所以明年的名义利率一定要降。
从企业的角度想,整体企业盈利是跟GDP走的,明年就算是接近9%吧(7%实际GDP增长+ 1.8%物价涨幅)。企业综合借贷成本接近、甚至超过了这个数。这样全社会企业为银行打工的情况就没有改变,企业会借钱扩大生产吗?没有人要借1块钱,付一毛利息,赚9分钱盈利。
第三、降息之后,降准更加必要。美国在加息,我们减息,钱往哪里流?海外。这样反而会加剧国内资金的紧张。前面说了,存款利息不会下降,贷款利息不愿下降,银行息差减小,银行也不干。所以必须给银行更多的钱。怎么给银行钱?以前1块钱存款,央行要截留2毛钱准备金,如果通过降准截留1毛9,就给银行放出了钱。什么时候降?我们看春节以前最可能。明年春节比较晚,一月份的物价会比较低(实际利率高),银行也需要准备一些流动性应付春节。
其次是“融十条”落实,比降准降息更有意义。这回非对称降息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把存款利率自由化又推进一步,后面可能利率自由化会提速。我国银行存贷比的规定简单粗暴,调整是迟早的事。如果这回“融十条”说的同业存款计入一般存款落实,银行一下子多出近10万亿的存款,贷款能力就相应增加了(但坏处是,这10万亿都要交存款准备金!银行反而钱少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也要一口气降3-4次准备金率)。银行不愿意贷款,那让大家都上市发股票、发债直接融资行不行?“融十条”再次强调注册制,没有历史包袱的新三板可能彻底些。中国金融不愿意出钱,找外国金融机构出钱行不行?“融十条”说支持跨境融资,利用外面便宜的钱,然后说用外汇储备支持中国经济与装备走出去。这些哪一条落实了,都是富有意义的变化。

3、这个事情为什么这么重要?
稍微总结一下,这次降息效果有限,后面如果有几把降准、降息,再加上修改存贷比、注册制、放宽跨境这些,就有点意思了。它蕴含了未来好几重的变化可能。
第一、连串宽松的前提是明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很大,对应国企改制提速。在政府这边,明年还是要靠基建,基建的钱哪里来呢?原来靠卖地、靠地方融资平台、靠信托理财。这些明年都是不好的,有什么新渠道? 不能靠加税(基本是杀鸡取卵),不能靠PPP(那基本是一厢情愿) ,只能靠发债(国债和地方债),扩大赤字是明年要做的,但这有限;真正的解决只有一个:靠把国企卖掉。50万亿的地方非金融国企资产,大约有十几万亿的净资产,对应18万亿的地方债务,中国地方政府还有一次(也只有一次)重新清理资产负债表的机会。
说到国企,另外一点是,明年国企的行为乖张会更加暴露。经济上行时,大家都在攻城略地,国企和民企的行为差别并不明显。但经济下行时,国企会越来越背离企业运行规律,行为会越来越不像正常企业。举例来说,几个月前,国家出了一个文,说可以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折旧。这种政策在各国很普遍,经济下行时,加快折旧等于减税。咱们国家做就出了点麻烦:不少国企希望在经济下行时,减少折旧。因为收入不行了,只有减少折旧才能把利润做出来,才能完成国家的利税任务。这两个原因(地方融资需要 + 国企行为乖张)加在一起,我们的判断是,至少经济形势上讲,明后两年大规模国企改制的浪潮有必要出现。 在二级市场上,国企改制的主题应该还是明年的炒作主题之一。

『贰』 国经经济法案例求解2!

6、FOB,该贸易条款的含义:运费和保险都由买方支付,风险在货物越过船舷时转移。
装船前经过检验表明产品符合合同的质量要求,说明卖方已尽责。货物越过船舷后,航行中由于货物被雨水浸湿产生的损失,应该由承运人向买方赔偿,买方也可以向保险公司要求支付保险金。
因此,卖方不承担货物越过船舷后产生的风险,所以也不承担该风险造成的损失。

『叁』 国内那些企业是比较成功的跨国经营的案例

你想这样在网上查询可能会难,建议你去书店买《哈佛mba案例全书》,回那书上有详细的,大量的答失败与成功案例,涵盖了从公司大体决策到新品上市的促销策略,还有部分广告创意,基本都是500强已经出名的跨国企业,当然也有部分不见经传的公司
希望能帮助你

『肆』 国际经济法的一个案例

1、中国国际经济来贸易仲裁委源员会有权受理此案,因为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有权约定争议处理的方式,所以只要双方协商一致就可以选择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处理。
2、 银行不应该追回已付货款,因为银行的职责只负责审查信用证单证相符,单单相符的义务,所以银行不对信用证真实情况负责,也就无需追回货款。
3、 甲公司无权向银行拒付货款,因为信用证和合同相互独立,根据信用证独立原则,甲公司无权拒付货款。
4、 乙公司抗辩不成立,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卖方应该对自己履行合同义务承担质量担保义务,乙公司根据商检书并不意味着乙公司不对合同货物质量负责。
5、 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风险而损失,此种风险应该由买方,也就是我国的甲公司承担,因为CIF术语是“成本加运费加保险费”,风险自装运港越过船舷时转移,所以风险应该由甲公司承担。

『伍』 国际经济法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如下
2001年月,中国深圳某公司与德国一公司签订了6万箱 芦笋罐头出口合同,合同约定:1. 价格条件为FOB青岛;目的地为汉堡;装船时间为2002年6月;2. 深圳公司负责联系船舶,德公司开立以深圳公司为收益人的不可撤销信用证。合同签订后,深圳公司依约备好货物,德国公司也开立了信用证。但由于船舶紧张,深圳公司联系不到运输船舶,于是致函德公司要求派船;并称:根据《 Incoterms2000》,FOB条件下,作为买方的德公司应自己来订立 货物运输合同并承担其费用。德公司回复:双方合同并未约定适用《Incoterms2000》退一步讲,即使适用,由于合同已明确约定深圳公司负责船舶事宜,这一约定应优先于Incoterms2000,深圳公司必须根据合同履行联系船舶义务。双方因而发生争议,致合同未能履行。双方均要求对方承担 违约责任。
问题: (1)本案是否适用《 联合国国际销售合同公约》?为什么?
(2)Incoterms2000可否适用于本案?为什么?
(3)双方之间联系运输船舶的责任应由谁承担?为什么?

答案:
1、适用。合同双方没有排除公约的适用,则公约自动适用于他们之间的买卖合同。
2、适用。Incoterms2000是国际惯例,双方选择了FOB,意味着双方的合同适用通则。 3、按FOB,应由德国公司负责安排运输,但合同双方可以对其项下的内容进行不同的约定。从题中所述,双方合同中已明确约定由深圳公司负责安排运输,则这个约定是有效的,应该由深圳公司联系运输船舶。

『陆』 国际经济与贸易通过相互作用提升各国经济效益的案例有哪些

反23挨骂就算了,垫付还赚0.3

『柒』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 案例如下; 某国A公司以CIF价与中国B公司签订了向中国出口大豆的合同

得看以上几方关系。1.承运方是谁雇佣的?2.保险公司投保受益人是谁?

『捌』 哪些国家借鉴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案例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借鉴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比如说一带一路上的许多沿线国家。

阅读全文

与国际经济学相关案例最新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