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观经济学,I=S。为什么收入法核算GDP时,要素收入,收入=工资+利息+利润=消费+储蓄
好像不可以这样一一对应的转换来理解。
两部门的经济中,总需求专=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投资
总供给属=产品与劳务供给总和=各种要素供给总和=要素收入总和=消费+储蓄。投资不是收入。
B. 宏观经济学:什么是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内生增长理论为什么一定程度上主张放弃这个假设
产出即收益,产出是要素的函数。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意味着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出递减,比如第一单位要素投入增加导致产出增加10单位,第二单位要素投入增加则只增加了9单位产出,依次类推,但一般要素投入的增加产出都会增加。数学上就是生产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二阶导数小于零。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要素的具体原因可能不同,比如对于厂房设备这类固定资本来说可能因为折旧是投入量的增函数等。
索罗模型靠劳动和资本投入边际收益递减的生产函数解释了整体的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无法解释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为此它假设存在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来自哪里,它无法解释。插入一个曼昆宏观经济学上很有意思的笑话:
一个化学家,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同时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他们试图找出一个打开食物罐头的办法
化学家说:“让我们把罐头放在火上烤等它爆裂”
“不不,”物理学家说,“让我们从一颗高树顶上把罐头扔到岩石上去。”
“我有一个主意”经济学家说,“首先,我们假设有一把开罐器。。”
这个笑话告诉我们经济学家有时用假设使问题简单化--有时过分简单化。
而内生增长理论则试图解释技术的进步原因来解释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这时技术就不是一个给定的外生变量,而是引起产出变化的内生变量,当技术引入成为内生变量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可能不存在了。例如一个同样的成年人,在古代他可能一天只能耕一亩地,在现代开上拖拉机他能耕一百亩地。
C. 宏观经济学问题 1、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楼主你好,
1.利润是企业家精神的报酬,中文翻译怪怪的,实际就是
wage->labor
interests->capital
rent->land
profit->entrepreneurship
2.我想这里楼主弄内错了一个概念
你第一个问容题中的核心是用收入法来计算总产出(GDP)
但是第二个则是实际计算真正到国民口袋里的“钱”
GDP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利用要素生产,自然有要素报酬
但是转移支付和补助不是生产能力的体现,不会有要素报酬
希望帮到了楼主
D. 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总收入和总支出
宏观经济学中 总收入=GDP+M1+M1b
总支出=S+L+G
拟去买本书吧
E. 宏观经济学 支出和收入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收入法和支出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支出来讲,国民经济有GDP=C+I+G+(专X-M),属这种观点认为GDP→支出,代表观点是亚当斯密的三阶级三分配理论,以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理论,指出国民经济就是用于支付各个阶层的报酬
从收入来讲,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包括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这种观点认为收入→国民经济,即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和功能,利息率是货币市场的调节手段,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机制。代表观点是萨伊的“供给决定需求理论”
事实上在均衡市场上,支出和收入应当是完全相等的,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在不均衡的市场上,存在总支出不足和总收入过剩等问题
到底是谁决定谁,在经济学说中还没有定论,当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观点,只能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决定和包含关系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F. 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变动因素有哪些
影响总收入的因素有很多
如利率
政府购买
边际消费倾向
投资
边际进回口倾向
税收
法定准答备金率
就业率
科技进步
等等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国民收入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主要有:工业、农业、建筑业和为生产服务的运输业、邮电业等。商业部门中的分类 、包装、保管等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也创造一部分国民收入。
G. 宏观经济学中,产出=收入时,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如何理解
这时GDP核算的两种核算方法。
从生产法来看,按增值额核算,GDP=生产过程中所回有增加值之和。答
从收入法来看,GDP=所有要素收入之和(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和间接税)。
因为二者是不同角度核算的GDP,所以相等。
H.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的衡量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共有两种:
(一)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售价)来计量GDP。
具体来说,就是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不包括住房支出
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用C表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
2.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
(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I表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用于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投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3.政府购买
是指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用G表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4.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即出口-进口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GDP=C+I+G+(X—M)
【补充例题•单选题】(2010年)
以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可写成( )
A.GDP=C +I+G+ (M-X)
B.GDP=C+I+G+ (X-M)
C.GDP=C+I+S+ (X-M)
D.GDP=C +I+S+ (M-X)
【正确答案】B
【补充例题•单选题】
若某国某年度内个人消费量为4 000亿元,私人投资量为1 000亿元,政府购买量为600亿元,出口量为400亿元,进口量为300亿元,则该国当年GDP等于:
A.6 300亿元
B.5 900亿元
C.5 400亿元
D.5 700亿元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GDP=C+I+G+(X-M)=4 000+1 000+600+(400-300)=5 700亿元。
(二)收入法
用收入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所有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来计量GDP。
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工资包括所有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里指人们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租金包括个人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等个体从业者的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也应视为成本。
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它和支出法计算的GDP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四、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国民经济中实际存在四个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这里所说的两部门是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和厂商,因而不存在企业间接税。为使分析简化,再省略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储蓄(S)。
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工资十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
由于C+I=y=C+S,就得到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用T表示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一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即:y=C+I+G。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然而,居民一面要纳税,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入。这样,从收入方面看国民收入的构成是:y=C+S+T。
C+I+G=y=C十S+T。
公式两边消去C,把G移到右边,就得到:I=S+(T—G)(政府储蓄=政府收入-政府支出)。
以上等式中的(T—G)为政府储蓄,因为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额即政府储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I=S+(T—G)表示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易)
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
公式表示:Y=C+I+G十(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r,这里,C+S+T的含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含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于是:C+I+G+(X—M) =y=C+S+T+K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I+G+(X—M)=S+T+Kr。
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r)则可代表本国用于对外国消费和投资的那部分储蓄。这样,I=s+(T-G)+(M-X+Kr)表示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
必须明确的是,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来的。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难以一致,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使经济达到均衡。
第三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宏观经济政策定义:
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指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繁杂和统计的困难,西方学者一般借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如:日本地震
价格指数是说明不同时期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标,是对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综合衡量。价格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
1.消费物价指数,又叫生活费用指数或零售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
2.批发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的生产资料(资本品)与消费资料(消费品)批发价格变化的指标。
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的指标。
关注:
通货膨胀的定义:指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上涨,其本质是市场上过多的流通中的货币与有限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之间价格比例关系的变化,或者说货币相对于商品和劳务的贬值。
【补充例题·多选题】(2010年)
下列有关通货膨胀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商品价格的短期上涨
B.股票价格的上涨
C.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上涨
D.过多的流通中的货币与有限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之间价格比例关系的变化
E.货币相对于商品和劳务的贬值
【正确答案】CDE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按照凯恩斯的解释,
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1. 摩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导致的失业。
【补充例题•单选题】(2008年)
因工种转换困难所导致的劳动者失业是( )
A.非摩擦性失业
B.摩擦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失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因工种转换困难所导致的劳动者失业是摩擦失业。
2.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3.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除了上述这几类失业,西方学者还有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说法。
4.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如:磨菜刀
【补充例题.单选题】(2007年)
因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的失业属于( )
A.自愿失业
B.非自愿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因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的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
5.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失业总被认为会给社会及失业者本人和家庭带来损失。因此,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的或重要的目标。韩国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在实际中,经济增长并非人们追逐的唯一目标,由于经济增长是与就业以及通货膨胀相关联的,因此,经济增长的现实含义是指经济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既要能基本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总之,就是达到一个适应国情的适度增长率。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指既无较大国际收支赤字,又无较大国际收支盈余的情况,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赤字和盈余对本国经济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并统筹考虑各种政策手段之间的协调,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应该作整体性的宏观战略考虑和安排。
I. 宏观经济学。请举出要素收入的实际例子 。
股息、工资等
J. 宏观经济学,GDP中收入与支出问题
这样想,来你的支出就是别人的自收入。工资是企业的支出,工人的收入;利息是债务人的支出,债权人的收入;地租是承租人的支出,出租人的收入;利润是企业的收入,消费者的支出。
老师的意思是:要素使用者的支出,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把握住支出和收入的对立统一性就好了,我这样解释清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