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述什么是现代西方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这些经济学说是建立在以前的经济学说的基础之上,是对前人经济学说的修正和扩展。本文概括介绍各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旨在理清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脉络和各学派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几次革命
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在这部巨著中,斯密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二次革命是边际主义革命,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他们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理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第三次革命是凯恩斯革命,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
在这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将无法发挥作用,必须由国家政府来干预经济。
事实上,凯恩斯反对“无为而治”由市场自动调节的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和引导。货币学派的诞生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的主张,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货币不稳定造成的。
货币是支撑就业和物价稳定的主要因素,货币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第五次革命是斯拉法革命,代表人物斯拉法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批判。第六次革命是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诞生的理性预期革命,他们认为人都是理性的经纪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理性预期,对于任何政策,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他们都会选择相应的对策来规避对自我的不利,这会导致政策的无效。因此,理性预期学派(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提倡由市场自身机制对经济进行调节。
就一般来讲,如果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就将其划分为同一个流派。上述几次大的思想革命大致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发展变化,特别是后面的四次革命反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二、主张国家干预的各流派
(一)凯恩斯的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凯恩斯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提出三大心理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流动性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至关重要。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机制无法调节这种失调。方法上,凯恩斯克服传统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政策上,凯恩斯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
⑵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是怎么样的呢
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1890年代,马歇尔综合了这一时期各学家,特别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成为有代表性的、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运用一系列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谐、高效率。
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当然,战后直至当今的由对寡头垄断市场分析引申的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或成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1930年代大危机使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这既是对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一大补充,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对传统宏观理论进行抨击、责难的不同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⑶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是怎样的
演变形式如下:抄
1、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2、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思想体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说法,本身表明理论的演变性质,理论总是要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⑷ 西方经济学是不是现代的世界主流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流派众多,而且很多甚至是相反的观点。要说主流,微观的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宏观方面就是凯恩斯了。
⑸ 如何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含义
供给学派经济学抄(Supply-side economics)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作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还宣称,减税后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⑹ 现代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西方经济学的本名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前认为资产阶级都是草的非常时期,没有学者敢光明正大地研究资产阶级,所以将这名字改称为西方经济学。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在经济方面有很多研究的结果,很多名著,大多数诺贝尔奖都来自西方,他们研究的问题都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他们的结论建立在完整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下的结论,所以称这西方经济学.不过,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大都有共识,在适当的时候会取消西方经济学名字,但现在仍然叫西方经济学,是由于这些理论很多在西方,首先发现了这些定理,发现了问题,但是不能认为西方经济学只研究西方经济学问题。对于这名称,现在存在两种主张:主张之一是:去掉“西方”这两个字,而把它改称“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另一种主张则是:改掉“西方”这两个字,而恢复它本来的那个名称,即“资产阶级经济学”。
⑺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西方经济学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慨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目前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的出版为标志,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