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南财经大学的消费经济学怎么样是不是冷门
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研究所是中国消费经济学会挂靠单位,还挂靠中国首家省级消专费研究会四川省居民属消费研究会,是国内消费经济学研究重镇。
对就业来说,第一,消费已经是整个国家关注的重点,扩大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越来越关注对消费者的研究,因此对进入金融机构和涉及消费品的企业来说,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第三,从发达国家来看,这绝不是一个冷门专业,而中国正在通往发达国家的路上。看美国,消费学科的毕业生主要就职方向便是金融机构、政府的消费者事务部、消费品企业等等
㈡ 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指什么
经济成本是项目的经济成本指国民经济为兴建和经营某一项目而付出的经济代价,即所投入的全部物质资源,包括政府负担的代价也包括私人所花的代价。
经济成本一般包括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和外差成本。经济成本与财务成本有关。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宏观性,即反映宏观经济。它从国家或至少从区域的角度衡量国民经济收入的减少、各种资源的分配和国民收入的可变性。
(2)不经济学花费扩展阅读
通过改进运行管理,采用新技术,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固定资产消耗,节约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定额管理,减少人力资源,降低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制造成本,加强预算控制,降低周期成本。全面实施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水平。
经济成本比会计成本更广泛、更丰富,经济成本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所有业务内容和领域。经济成本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总成本。有些经济成本项目是我们不认识的,有些经济成本项目不是作为独立的成本项目来分析的,例如组织成本。
㈢ 经济学里面啥叫变动成本费用为什么就是变的呢麻烦举个具体的例子,没学过经济学,不理解啥是直接材料
变动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是随着产量变化而改变的成本。我举内个例子。比如容一家实行计件工资的工厂生产设备,厂房租金是固定的,这个是固定成本,不随生产设备多少而改变。直接人工就是对那些直接生产的工人发的工资,生产越多,劳动越多,工资越高,直接人工费用越高。
直接材料就是组成设备的材料,生产越多,消耗越多,费用越高。
另外,严格说来,这些概念属于成本会计学或者财务管理学的领域。
㈣ 经济学里,消费和需求的区别
需求就是指消费者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实际需要。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二是消费者愿意支付并有能力支付的货币数量。前者取决于消费者实际需要的商品的价格(P) 和替代商品的价格(P )。后者取决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I)和消费者的支付心理(E)。于是, 消费者需求可以用函数模型表示为:
消费者需求
Q =f(P、P 、I、E)
根据函数模型,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消费者需求由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决定。
2.消费者需求量总是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限制。做为理性的消费者总是希望用较少的钱去获得尽可能多的商品。因此,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例关系。
3.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有利于消费支出的增加。但是理性的消费者绝不会愿意用更多的钱去购卖与过去完全同质的商品。因此,只有提高商品的档次,才能满足收入增加后的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4. 只要有替代商品存在,相互替代的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差异决定。需求是无限的,消费是有限的。
㈤ 宏观经济学消费理论有几种
这句话肯定是放了很多种的,让他们知道这样是不太好的,所以说它可以分为很多种的,谢谢。
㈥ 宏观经济学不消费就是犯罪对吗
这个问题要客观的分析
从理论上说,影响消费的因素就是影响需求的因素。经济学认为版,需求是消费权者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需求有两个条件:一是购买欲望,二是购买能力。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由很多因素构成。其中主要的因素有: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的预期等。从社会宏观层面看,一定时期的社会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物价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因为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是受到物价水平和收入水平决定或制约的。所以可以说不消费就是犯罪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㈦ 最早提出消费需求不足的经济学家是谁
阐释经济周期原因的理论不下几十种,归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1,消费不足成因理论
这种理论以消费不足为由说明经济的周期波动.早在19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R.Malthus)和西斯蒙第(I.Sismondi)等人就提出了消费不足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中之所以会出现萧条,就是因为消费需求的增加赶不上消费品生产的扩张,造成生产过剩,引起工业停滞,商业萧条与整个经济的恐慌.当其他原因再一次把工业和商业推向繁荣时,消费不足会再次成为主要矛盾,从而引发再一次出现经济萧条.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重提此说,并加以充实和完善.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消费不足 这一学派最有说服力的观点是储蓄过度.他们认为,收入中储蓄增多,消费支出就会减少,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储蓄一般又用于生产性投资,消费品生产能力提高使得消费品供给过剩,加剧了消费需求不足现象.
(二)经济周期的主要成因理论
2,投资过度成因理论
投资过度成因理论强调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过多.该理论认为,投资的增加首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导致资本品价格上涨,由于资本品价格上涨,又会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增加,如此反复进行,推动经济走向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消费品的生产没能得到同样程度的扩张,消费品需求没有随着资本品需求的增加而同步增加,消费品价格没有随着资本品价格的上涨而同步上涨,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比例失调导致经济结构扭曲,资本再继续投资就愈加加剧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最终导致繁荣终止,经济萎缩和衰退.
2,投资过度成因理论
(1)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出现是由于各种货币因素造成的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A.Hayek).哈耶克于1929年出版了《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在书中系统地阐述用均衡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经济周期.
(2)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则强调非货币因素在经济周期形成中的作用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C.Casse1),威克塞尔(K.Wicksell)和德国经济学家斯皮托夫(A.Spiretuoff).该理论并不否认货币因素对引起投资过度的作用,但认为这种影响是次要的,导致投资过度的主要因素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的开辟,以及农产品的丰收等.
㈧ 沉默成本为何是经济学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
沉淀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内“沉淀成本”容而不敢投入;对“沉淀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㈨ 经济学关于消费的书有哪些
曼昆《经济学原理》曼昆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格林斯潘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著《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袭而来。萨缪尔森《经济学》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可谓博大精深。渗透老萨数十年经济学见解。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其中诸如“热情的心,冷静的头脑”、“相关未必因果”等言语,可谓经济学之《老子》。读完该书,可了解经济学所探讨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之认识框架。知识庞杂,有一体系框架,则适宜以后更进一步学习。学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尽管该框架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仍有断层,但不失为一个好框架。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9版,16版之后是和诺德豪斯合写。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前二者所涉及经济学内容主要是以价格理论及边际分析为基础,不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茨在信息经济学成就甚高,此书可作为前二者的补充。说明尽管三位作者政策倾向不同,但教材体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稍多一点,总体上讲,教材相当客观和公允,很适宜做入门教材。建议读英文原版,第一,读英文会迫使你放慢速度,避免囫囵吞枣,第二,有些很有意思的表述经过翻译就没感觉了,第三,翻译这事儿基本都是老师抓的一帮研究生一人一章搞定的,所以质量可想而知。越基础性之教材越需深入浅出,将复杂抽象的道理联系到生活实际上,才讲的透彻,又能调起初学者之兴趣。国外教材市场竞争激烈,低手所写教材很快被市场淘汰,因此市面上的基础教材多为大牛之作。国内教材多为进阶升职的凑数之作,阅读有风险,购买需谨慎。至于考研专用的高鸿业教材,一是读起来十分无趣,二是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是用来批评该章所教授的“西方”经济学之“谬误”之处,精神分裂有没有!一上来就读《资本论》《国富论》?还是等把基础打牢了在跟大师交流吧。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些通俗一点的书,对于刚接触经济学的读者应该蛮有意思的,推荐学界新星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据说赫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EconomicsinOneLesson)是不错的中学经济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