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名词解释:经济学理性是什么。
1)经济学“理性”的第一个涵义是“人的自利性”假设。这只是一个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的假设。在亚当·斯密那里,人的双重本性包括(甲)自利性(self-interest),(乙)社会性(socialaffectivity)。因此,在古典经济学里面原本没有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对立。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奥地利学派的熊彼特(J.A.Schumpeter,其巨著《经济分析史》最初是为韦伯《社会经济年鉴》卷一写的社会学论文)和社会学家韦伯(其主要教授职称都是经济学职称)。但是,对目前最重要的一批经济学家(例如贝克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艾智仁A.Alchian)来说,人的社会性归根结底是基于人的自利性基础之上的所谓“启蒙了的利己主义”,(theenlightenedegoism)。而人的自利性是生存竞争和社会进化的结果。换句话说,经济学家观察到的社会竞争的幸存者都好象是按照“自利原则”行事的人;那些不按照自利原则行事的人已经消亡。(2)经济学“理性”的第二个涵义是“极大化原则”(也可以表示为“极小化原则”)。这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所做的贡献,也是奥地利学派(参阅冯·米塞斯VonMises,《人类行为》)发起的“边际革命”的结果;它承接着边沁(J.Bentham)关于“幸福与痛苦”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道德哲学,同时引进了实证主义的“行为”概念。个体对最大幸福的追求,或等价地追求最小化“痛苦”,导致形式逻辑上的“极大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理性选择”将幸福扩大到“边际”平衡的程度:个体为使“幸福”增进一个边际量所必须付出的努力,相等于这一努力所带来的痛苦。但是,在马歇尔(1902年《经济学原理》第十版的序言)看来,决定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力量是经济的和宗教的。这一看法已经被现代经济学遗忘了。在萨廖尔逊(P.Samuelson,1947年版FoundationsofEconomicAnalysis)看来,宗教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通过效用函数的参数来反映,从而一切人类行为归根结底可以由极大化效用函数来解释。(3)经济学“理性”的第三个涵义,是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假设。这导致了“社会博弈”的现代看法。经济学由此与社会学面临着共同的基本问题。
② 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乘数
乘数是经济学的一个固有概念,其含义是一个经济自变量的变化导致因变量变化,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比率。包括有货币乘数、支出乘数等。
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每多发行一单位货币而使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的增量。
而支出乘数就是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
,其中Y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J
表示支出的变化。例如,k=2,那么,每年的支出流量比如说投资持续增加,将导致每年国民收入的流量增量为投资增量的一倍。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一系列事件来说明。以投资为例,投资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的收入总量越来越小。显然,最终引起的收入缉鸡光课叱酒癸旬含莫增量的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这一系列事件中有关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之值等于1
/(1-边际消费倾向);或者,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所以乘数之值等于l
/
边际储蓄倾向。所以边际储蓄倾向越大,乘数之值越小。乘数是简单的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 经济学基础有哪些名词解释
资源: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④ 名词解释经济学――稀缺
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稀缺(scarcity),并不是绝对的数量多少,稀缺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
简介:
长时间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而“稀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或人才的“价格的不断攀升”。如钻石独播剧场总是播出稀缺的古装剧。稀缺是经济物品的显着特征之一。经济物品的稀缺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这样一种稀缺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经济品来加以交换。
原因:
1.数量的有限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等
2.人类获取有用物品的能力有限性,如雷电、火山、风等自然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能源,但是人类没有办法去完全利用他们
3.人口迅速膨胀,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均资源越来越少
4.人的欲望具有无限膨胀性 稀缺性的分类
⑤ 经济学名词解释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边际成本实际上是在任何产量水平上,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
边际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产品所带来的利润的增量
边际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也就是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利益与输出损失相等时的点。如果组织的目标是取得最大利润,那么当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时,这一目标就能达到。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打开经济决策王国的钥匙。可以认为边际分析法与管理决策优化密切相关。
边际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的数学原理很简单。对于离散discrete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因变量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的比值;对于连续continuous情形,边际值marginal value为因变量关于某自变量的导数值。所以边际的含义本身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或者说是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改变量。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经常考虑的边际量有边际收入MR、边际成本MC、边际产量MP、边际利润MB等。
边际分析法体现向前看的决策思想,是寻求最优解的核心工具。主要应用如下:
1、无约束条件下最优投入量(业务量)unconstrained optimization的确定: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考虑的根本目标。由微积分基本原理知道:利润最大化的点在边际利润等于0的点获得。利润(或称净收益)为收入与成本之差,边际利润亦即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之差,即:MB=MR-MC。
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只要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这种经济活动就是可取的;在无约束条件下,边际利润值为0(即: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资源的投入量最优(利润最大)。
2、有约束条件下最优业务量constrained optimization分配的确定:
对于有约束情形可以获得如下最优化法则:在有约束条件下,各方向上每增加单位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且同时满足约束条件,资源分配的总效益最优。这一法则也称为等边际法则。
当所考虑的资源是资金时,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各方向上每增加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如果资金是用来购买资源,而各方向的资源价格分别都是常数,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各方向上的边际效益与价格的比值都等于一个常数。
3、最优化原则的离散结果: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增加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前一单位水平达到。
4、提倡使用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边际分析的变形。增量分析是分析某种决策对收入、成本或利润的影响。这里"某种决策"可以是变量的大量变化,包括离散的、跳跃性的变化,也可以是非数量的变化,如不同技术条件、不同环境下的比较。比较不同决策引起的变量变化值进行分析。
在管理决策中应用边际分析法相当于是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决策的评价体系:不仅考虑变量的总值Total,也同时考虑变量的平均值Average和边际值Marginal。总值、平均值与边际值之间具有如下关系(total-average-marginal relationship):
1)边际值的符号是总值上升或下降的信号;
2)当边际值大于平均值时,平均值处于递增状态。
有可能的话对上述结论进行数学推导,细化结论的文字描述,这可以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应用。特别注意4个重要点位:盈亏平衡点、边际利润最大点、平均利润最大点、总利润最大点。
应用边际分析法还隐含着一个思想:充分利用与促进开发信息资源。
在应用边际方法或最优化方法也应该注意如下复杂因素:
1、现实经济管理问题总是千丝万缕,存在多个变量,要争取抓住主要变量,并在各个方向上满足边际法则;
2、决策变量与相关结果之间关系复杂,所选取的变量是否得当,必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引结合,并进行方程回归、曲线拟合、显著性检验等检验处理;
3、注意所考虑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和数学工具的应用条件;
4、注意决策问题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⑥ 经济学名词解释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版高价格。
最终权产品 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流量按统计时间不同分为瞬时流量和累积流量,瞬时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流量,累积流量是指一段时间内的流体总量。...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两种。内在经济是指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所引起的产量和收益的增加。当一个企业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和收益减少时,就称内在不经济。而当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后,有可能给中小企业或劣势企业带来产量或收益的减少,这种现象就是外在不经济。
⑦ 经济学名词解释是什么
经济学(economics)是
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其中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⑧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什么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
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机会成本涵盖内容:
1、使用他人资源的机会成本,即付给资源拥有者的货币代价被称作显性成本。
2、因为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报的那个代价,也被称为隐性成本。
(8)名词解释什么是经济学扩展阅读:
1、利用机会成本概念进行经济分析的前提条件是:
资源是稀缺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
2、机会成本递增法则:
机会成本递增法则是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产生的机会成本递增,即要放弃更多其他产品的产量。
资源有限及要素间的不完全替代性是机会成本呈递增趋势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用于生产其他的经济资源逐渐减少,造成该经济资源相对稀缺,价格增加,在所放弃的其他产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放弃的最大收益即机会成本递增;
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换言之,机会成本递增。这也可以用来解释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有时也称为“凸性”)的原因。
⑨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