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抄本书是不一样的,一个研究宏观方面对国家经济表现的研究以及政府为了改善经济所采取的政策的研究,另一个是微观方面对个人选择的研究和对个体市场上群体行为的研究。因而,这两本书不分好坏,都要读的。一般的顺序是先微观再宏观,宏观问题是微观上问题放大到1个国家的层面上来思考,这样先微观比较容易理解宏观。
关于书的选择,我比较偏向国外相关翻译书籍,国内的都是用理论解释理论,没有联系实际,我用的就是高教版的,读起来没意思,比较枯燥乏味。我自己从图书馆借了2本国外的翻译书籍,感觉还不错,每引入个概念都用一个实例,这样比较让人有个感知,方便理解,还有一些小的思考在后面,培养发散思维,这对经济学习很有帮助的。这两本书是: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
美 罗伯特·h·弗兰克 本·s·伯南克(现美联储主席)编
李明志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你可以去看看,和中国出的教材比较一下,选出你喜欢的教材O(∩_∩)O
ps:我用的教材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教版 高鸿业编的
B.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简单的来说之所以叫微观,是因为研究对象往往是某一个个体,而专微观经济学研究属的就是当研究个体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这个对象的供给和需求等经济活动会发生哪些变化。简单的举个例子,今年苹果丰收了,苹果的价格会怎么变。又比如,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那么对于大米的需求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C.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它分析像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这些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与之相反,它分析像国内总产品这样的经济总体行为)。
D. 微观经济学问题
1.加快企业投资,加速经济增长。财政通过减、免税,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和加速折旧,能刺激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提高生产率和企业效益,使企业能更短的时间内加速资金的周转循环。以战后的日本为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赶超性,在短期内经历了高速增长过程,其财政政策作用于企业的调整居功至伟。在经济恢复时期,推出了特别(加速)折旧制度和税收减免制度,实现了企业合理化和设备现代化。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也对钢铁、汽车、造船等行业企业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并加大财政补贴、财政融资政策作用力度,加快了重化工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企业经济能在战后的东方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B。
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核心所在,也是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保障。财政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增加投入,发挥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动作用。政策优惠向不同产业、行业、产品的倾斜,驱动企业市场偏好的改变,使企业适应整体市场形势和经济趋势发展需要。政府通过建立规范的反倾销、反补贴机制,并在政府采购方面予以优惠,还可以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的稳定运行。任何国家在走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矛盾,必须要求企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转变工业企业的增长方式。此时,财政政策的支持和财政资金的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
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速高科技企业产业化发展。我国早在1996年,财税政策在支持企业进步方面就有相关决定,对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列支、折旧的提取等方面作出了优惠规定,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方面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实行税收减免扶持政策、经费资助政策、政府奖励政策,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速了企业的科技化发展进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向企业所属科研机构提供大量科研经费,对企业当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予以一定税款的扣除,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这使美国高端技术始终走在了世界前列。
(四)扩大企业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政府通过降低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相关项目和进口产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可以刺激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外投资。出口方面,通过加大出口退税力度,采取多种退税形式,对出口企业产品在生产过程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可以提升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以我国为例,2001年以来,以支持外贸出口,多次提高出口产品特别是主要产品退税率;从2002年起,我国部分地区对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实行了“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年,对生产型出口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由于财政政策的强力支持,企业在外贸出口方面,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也直接起到了拉动整个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政策效应的目标趋势:促进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内生性增长理论从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出发,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内生性增长理论认为:在工业化国家中经济增长率主要并不是源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依靠技术进步的作用;又从教育形成人力资本的角度解释了知识结构与增长率差异之间的潜在关系,将国民收入增长与要素投入贡献之间的巨大缺口归于人力资本的作用,还将人力资本知识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到分析模型中,突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换而言之,经济的长期增长有赖于对新知识、新技术、人力资本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经济动荡的现在,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中,边际报酬递减规矩能否适用呢?本人限于水平的限制,无妨通过数字模型,进行证明,只能通过简单的类比,加以解释。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主要适用在微观经济生产中,作为宏观的国民经济发展与 其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1.两者的主体相同,都是组织机构;
2.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想社会提供产品,实现本身利益的最大化;
3.两者的实施对象相同,都是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
4.两者操作手段相同,都是管理不同要素的投入数量与规模。
综上,适用在微观经济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适用于宏观经济;
当前,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要素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可以理解为三种可变得生产要素。目前的状况是,投资的增加,消费停滞,出口下降。一直以来政府都是通过扩大投资的手段来保持GDP的高速增长,依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条路还能走多元?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房地产投资盲目扩大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所造成的,这种效果通过信贷的形式体现出来。
E.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宏观经抄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点不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的总量问题,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这两者是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层次,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良好状况是微观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F.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会别是
微观主要研究的个人或单个厂商的经济行为,
宏观是研究社会整体消费者和厂商的总和的问题,
哦 以上都是研究方法
但是 轻率的说宏观是微观的加总是不正确的
总之他们研究的都是均衡问题,
G. 微观经济学 为什么存在环境污染
人类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水、空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江河湖海.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半径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们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弄污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了有害程度,导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环境污染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的分类
大气污染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
坏境污染(3张)土壤污染、固体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大气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水体污染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m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毫升/m3.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这也就是所谓的光化学污染.
由上例可知,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环境污染与癌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是癌症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 白色污染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
②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核的作用.因此,当大气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条件与之配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降水天气.在大工业城市的下风地区,降水量更多.
③下酸雨:有时候,从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这种酸雨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经过氧化形成硫酸,随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
④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热岛效应".
⑤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经过研究,人们认为在有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从地球上无数烟囱和其他种种废气管道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约有50%留在大气里.二氧化碳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这叫做"温室效应".经粗略估算,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温度可以增高1.5~6℃.有的专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后会使得南北极的冰熔化,导致全球的气候异常.
H. 微观经济学
1、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正如你所说,L1点确实是最佳平衡点,过此点后每增一个可变生产生产的东西是没以前多了,但要看到,MP线仍然是正的,也就是说边际生产效率还是递增的,只是这个递增的幅度减小了,只要边际产量是增的,则总产量是增的,虽然AP线是下降的,但是平均生产成本是减少的,到L2点后则达到产量最大点,以后MP线就是负的了,再增加只会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关于你的疑问,我觉得要注意经济学图示中两个经常容易搞混的区别,一是点与区间的区别,二是总量线与比值线的区别,该图中AP与MP都是比值线。
2、个人认为答案应该是C,因为化妆品需求的减少有多种原因,比如A中收入减少,消费者手中钱不多了,导致购买的减少,比如B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望而却步,D价格下降,则会导致需求减少或增加,可能高端的化妆品价格下降很多忠实粉丝会不再购买,可能原来想买买不起的人会去购买,这个结果比较复杂。只有C与题干是同步的。
3、这个问题比较拗口。也许是配置学说讲的是宏观领域生产要素的分配,解决生产对象的选择,组织生产要素并生产的方式,生产目的的问题,而生产多少则属于微观性如何使现有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的过程。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理解,不知是否满意,呵呵。
补充:关于选择题2,你正确的答案可能是B,既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减少。这里我也曾有过考虑,因为化妆品在经济理论中是做为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来作为解释的,因此如果题目考察的是这一点或者语境考核的是这一点,那么答案B是正确的。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化妆品作为奢侈品我觉得在现今已经不太合适,比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化妆品生产比较低廉,价格较低,也许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才算是奢侈品,一些化妆护肤产品也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另外,针对奢侈品与必须品以及化妆品是否奢侈品的争论不是特别有意义,我想我们只需要在做题的时候理解它的考察要求,以及在生活中用经济知识灵活解决以及看待一些问题。
关于第四点,一般利用弹性分析法分析一国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其中,马歇尔-勒纳条件是弹性分析法的核心。你说的就是该条件中的重要的一个条件,关于是怎么得出这个论断的是怎么证明的,不太清楚。
I. 微观经济学概念
外在经济的定义为外在规模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如整行业规模和产量的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
外部经济:外界的便利会节省该行业内各企业的生产成本.
规模报酬是指,当投入要素价格水平与当前技术水平不便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产出的变动状况。
当产出增加比例超过要素投入比例时,为规模报酬递增。当产出增加比例等于要素投入比例时,为规模报酬不变。
当产出增加比例少于要素投入比例时,为规模报酬递减。
可以用下列式子简单测量:
设f(X)为生产函数,y为产出,t为要素变动率,若
ty > f(tX) ,则为规模报酬递增;
ty = f(tX) ,则为规模报酬不变;
ty < f(tX) ,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范围经济是指,当一个企业能用同一个要素投入组合X,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出y1,y2...yn时,这种多种产品的生产带来的效益,如单位成本节省等,就叫做范围经济。其原因在于,如技术、资源上的互补性,要素共享等。可以用生产转换线Y(y1,y2,...,yn)=h(X)来衡量。该式表示由相同要素投入组合X能够生产的所有产出Y的集合。如果它严格凹向原点,说明存在范围经济。
二者区别在与,规模经济只讨论了要素变动对于一种产出的影响情况,而范围经济则讨论在同样要素投入下,多生产几种产品与少生产几种产品的效益区别
J.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在哪里具体的东西
经济学家总是热衷于研究政府的经济政策,无论是微观经济还是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政策包括:环境保护、对私营企业进行援助、反垄断(即政府出面对市场上的垄断和寡头势力进行打击)、对垄断和寡头企业进行管理(即限制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管理(在微观领域内针对某个特定产业)。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政府债务的管理、价格管理(在宏观领域内对大部分经济体进行价格调控)。
有时候,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区别在某些问题上并不十分明朗。当一个市场的行为影响到了另一个市场的行为,这个事件既有可能属于微观经济学也有可能属于宏观经济学。但是,当市场逐渐扩大并达到一定规模(比如说农业和制造业)时,那么这个问题很显然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
你也许没想到,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比宏观经济学更加稳固。虽然宏观经济学讨论的问题往往都比较“大”,而且对于整体经济来说更加重要,但事实是,经济学家在微观经济方面所达成的共识比在宏观经济方面更多。就我而言,我在大学里既教微观经济学,也教宏观经济学,但是我本人更倾向于微观经济学,因为我认为微观经济学能为我们提供更加实用的理解现实的方法。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的一门学科,因此拥有一个比较扎实的知识体系。家庭和企业都是由人来经营管理的,这些人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作出各种决定,同时也受到这些决定的直接影响。因此若想知道家庭和企业会如何发展,我们可以研究它们的经营者是如何管理的,这是符合逻辑的一种研究方法。
与之相反,宏观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经济实体,人们作的决定往往不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己。宏观经济不是直接建立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个体行为上的,因此缺少像微观经济那样坚实的基础。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宏观经济学家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经济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如经济衰退、经济扩张、通货膨胀、失业率),以及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该如何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