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归纳法经济学

归纳法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0-12-06 08:32:17

A. 古斯塔夫施穆勒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古斯塔夫?施穆勒(1838—1917年)是德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新历史学派创始人,出生于官吏家庭。1860年毕业于杜宾根大学。毕业后曾任哈勒大学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教授(1864—1872)、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872—1882)和柏林大学教授(1882—1913)。1884年任普鲁士枢密院顾问,1887年当选为普鲁士议院议员。主要著作有:《关于法和国民经济的根本问题》(1875)、《一般国民经济学原理》(1900—1904),1881年起主办《施穆勒年鉴》,并于1911年完成了《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学和方法》一书。他认为经济组织不外是由经济法规和伦理所规定的生活秩序,经济现象既是自然的技术关系,又是伦理的、心理的关系,国民经济学是一门介乎应用的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间的科学,主张运用历史统计方法,对个别经济历史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历史的伦理主义的经济学。1873年创立社会政策协会,鼓吹阶级调和,提倡社会改良。由于参加协会的成员大都是教授,他们的主张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

施穆勒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否认客观经济规律

施穆勒极力否认社会存在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他提出,国民经济由各种因素所构成,除自然的、技术的因素之外,还有精神的和道德的因素,这些因素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并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企图找出国民经济中力量作用的一个最终的统一的法则,说到底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的。”(《资产阶级庸俗的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9页)他认为,研究经济问题必须在努力收集大量的历史和当前的资料后,运用历史归纳方法进行分析整理,才能得出若干应有的结论。他主张继续采用旧的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作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方法,但他比他的前辈走得更远,他不仅否定普遍经济规律,而且否认在每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规律性。为了对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经济状况进行专项研究,他用历史统计方法取代旧历史学派的历史推理方法,满足于搜集各个行业和个别城市的历史统计资料,而不做任何理论分析和概括。施普勒否定客观经济规律存在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他不仅否认了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更重要的是否定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他所鼓吹的历史归纳法及其历史统计方法也是完全错误的,他和科学的历史方法毫无共同之处。他在经济研究必须搜集各种资料和研究个别制度的幌子下,否定科学的抽象演绎和理论概括,这就决定了他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任何科学的解释。

强调心理因素

为了替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解,施穆勒竭力强调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看来,所有经济范畴,如劳动、分工、交换等都是心理和道德的范畴,一切经济现象都受到心理和伦理道德的制约。施穆勒的这一谬论完全颠倒了心理因素和伦理道德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他的目的在于说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不需要阶级斗争,只要用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去教育劳动人民,并通过国家的恩赐措施就可以实现。

强调国家的作用

施穆勒竭力宣扬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们之间有比经济关系更为基本的道义的结合,国家就是这种道义结合的具体结构。他强调,国家是国民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国家权利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中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中心,那就很难设想有一个高度发展的国民经济。因此,他竭力主张强化国家的职能和作用,扩大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鼓吹让资产阶级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政策创造出国民经济的统一体,建立社会的和谐。

鼓吹社会改良

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革命运动,鼓吹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是施穆勒经济学说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劳资之间的对立不是经济利益的对立,而是劳资间思想感情有差距,应加强对工人阶级的道德教育,以缓和劳资之间的矛盾。他主张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缺陷和德国当时存在的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由国家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他把这些改良主义的政策冠之以“社会主义”的称号自称为“特种社会主义”。当资产阶级自由派嘲讽这些政策主张为“讲坛社会主义”时,施穆勒及其追随者表示欣然接受,并以此来冒充社会主义来欺骗工人。事实上,“讲坛社会主义”绝不是工人阶级所需要的社会主义,他和科学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其政治目的,不过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削弱德国工人运动,维护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政权和利益。

B. 你对经济学的理解是什么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C. 什么是经济学

我看是你想了解这个学科吧

经济学,我们别去下定义,因为世界上不同的大经济版学家
都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权和概念来。
经济类专业的课程实用性都比较强。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

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很好,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反正经济学是很有用的啊!
毕业的时候给你发一个 经济学学士学位

说说你最关心的课程吧:

微观经济学、宏观据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D.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实证研究,另一种是什么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相对的是规范研究。
所谓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是学术界对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对经济学的一种划分。追朔西方经济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划分并不是一个新的论调,只是在我国的影响范围的扩大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比较流行的是规范经济学,而现在占主流地位的是实证经济学。两者在中国的争论还没有达到在西方的激烈程度。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之间的区别应趋从于西方哲学关于对感性认识论和理性认识论的争辩。可以说从西方哲学的构建之初就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重看法: 感性认识论者认为只有历史归纳法才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唯一有效路径,他们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对理性认识论者的关于科学理性可以解决人类发展中的一切难题的批判之上,经验主义者认为科学研究只能从人类的认识经验中寻找答案,所谓的事实后面的本质问题是不存的,或者即使存在,凭借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也不能为人类所了解和利用,人类只能认识经验以内的东西,至于超出经验的东西不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而应该交给哲学家去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感性认识论者只相信经验的东西,强烈反对用逻辑和思辨的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 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对人类的认识能力推崇备至,认为人类可以凭借自己高超的思辨和逻辑推理能力来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可以发现社会科学领域的任何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强调人类要剥去感性认识虚假的外衣,用理性来审视一切,用理性来重估一切价值判断,这一认识方法甚至在西方哲学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能够在实验室里面模仿现实世界,进而建立模型来进行仿真,而只有凭借科学家的理性思维通过建立一整套严密的逻辑规则,运用数学的方法建构起一个个严谨的数学模型,从而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可以直观的认识的问题,或采用局部均衡或采用整体均衡的方法进行求解.理性主义者只相信经过人类的理性加工过的东西,不相信感性的东西,从而把理性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正是基于哲学上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从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学派,前者反对后者把经济学的研究建立在几个简单的不合现实的基本假设之上,认识他们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活动,这种批判方法正抓住了规范经济学的理论硬核,给与了致命一击,他们还反对逻辑推演的方法,强调历史归纳法的绝对地位.而后者反对前者只注重经验的东西,不能深入到事物内部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他们说归纳的东西只能说明过去的事实,而不能对未来做出预测和帮助.不能从纷繁丛杂的事物中抓住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他们强调人类理性认识的绝对地位.
另外二者在进行理论构架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和理论结构也有很大不同,这些都是次要的问题.
对二者联系的讨论应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之上,实证的分析方法是获得资料的有效手段,使人类获得真理性认识的起点,但还需要人类对这些感性材料做出取舍,从中提升出对研究有用的东西,并充分发挥人类的认识能力,挖掘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质,从而形成真理性的认识,用来指导实践.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做做这方面的尝试,试图把二者联系起来,如威廉.配第,马克思,亚当.斯密,凯恩斯等都做出来很大贡献.

E.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研究方法是什么历史归纳法

奥地利学派主张,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抽象演绎法,而把历史学派所强调的历史内归纳法作容为辅助手段。
德国历史学派承袭历史主义传统,强调对特殊国度经济状况的历史研究方法,即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纳和比较,强调将历史研究方法与生理解剖方法、生物进化观念、比较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经济学。
在经济学界,关于方法论的第一次大论战,就发生在19世纪末奥国学派与德国历史学派之间。

F. 经济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学派是产生于15世纪,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和坚持国际贸易、保护国内市场的经济学派。
重商主义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大约从15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上半期为早期重商主义,从17世纪上半期到18世纪下半期为晚期重商主义。早期主张严禁金银出口,对外贸易奉行绝对的“少买多卖”的原则,代表人物为意大利的安东里奥·塞拉,英国的约翰·黑尔斯和法国的安·德·蒙克莱田。晚期则重视扶植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和扩大商品出口,并允许货币出口和发展殖民地转运贸易,主张降低物价和外国竞争,但要求对外贸易出超,获得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詹姆斯·斯图亚特和德国的菲利普·威廉·冯·霍尼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边际效用
这是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西欧几个国家的一个科学的经济学派,以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为共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或称奥地利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国的C.门格尔、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等,在当代尤以哈耶克思想闻名于世,是经济学的“异端”。一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L.瓦尔拉斯和V.帕累托。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J.B.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对各种收入的来源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当代经济学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称为“边际革命”,即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这个学派运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 新古典经济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19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综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J.S.密尔之后经济学的第二次大综合。他用渐进的观点分析经济现象;用力学的均衡概念和数学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价格的决定;用主观心理动机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在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框架内引进时间因素等。他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主张自由放任,指出经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 制度学派
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历史学派变种。它的主要代表有T.凡勃伦、J.R.康蒙斯、W.C.米切尔等。他们把历史学派的方法具体化为制度演进的研究,对“科学”的经济理论的意义予以否定,是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者,提倡社会变革的改良主义政策。
· 瑞典学派
此外,在北欧出现了以K·维克塞尔(1851~1926)为代表的瑞典学派,提出与马歇尔不同的理论体系,强调投资与储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论,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学中,占有特殊地位。
· 演化经济学
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范式不同,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竞争中变化发展的市场过程,对应于静态均衡的新古典经济学。它以历史的不可逆视角观察经济现象。它研究开放的系统,关注变革、学习、创造。竞争过程是非均衡的,具有路径的依赖性的,被视为一种甄别的机制。实际上,早在1898年,凡伯伦就向经济学家们提出了,“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马歇尔也在《经济学原理》的序言中明确指出,“经济学家的麦加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而非经济力学”。当前演化经济学的热门研究领域有演化金融学和演化证券学等。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阶段。以W.罗雪尔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以G.von施穆勒、A.瓦格纳(1835~1917)、L.布伦塔诺(1844~1931)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因而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

G. 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规范方法( )

C、 研究 “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规范方法研究 “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因此,选择C、 研究 “应该是什么” 的问题。

(7)归纳法经济学扩展阅读:

其他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即先有一假设和基本假设,然后运用它们来解释具体的经济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进行预测。

2、归纳法:从众多的经验事实中找出一般性规律,归纳提炼出理论观点。归纳法要求对研究对象占有大量经验材料,然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分析和提炼。最终形成反映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系统理论。

3、经济模型法:分析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经济模型,从中引出经济原则和理论,进行决策和预测。

H. 求最简洁的经济学各派概括,从无到有,一路走来

经济学前世---20世纪前的经济学

最早的经济学属于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是三位一体的。

现代经济学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再西欧各国逐渐形成。

亚当斯密是后世公认的古典经济学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创立者,他所著的《国富论》一书开始把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19实际40年代,在德国出现了一个与古典经济学相对立的历史学派,又分为旧(历史归纳法作为经济研究的根本方法)新(历史统计作为。。。。)、

边际革命的出现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古典时代的结束,新古典时代的开始·~·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始于19世纪末的制度学派,是美国经济学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支所谓反主流经济学派,同时,有在北欧出现的瑞典学派。

尽管新古典经济学成为经济学主流,但是它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演进过程却不能很好解释。

经济学的今生---20世纪的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经济发展史上第二次重要转折,尽管他的经济学理论成为经济学主流,但其研究缺乏微观基础。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涨”局面,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陷于困境,收到各式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挑战╮(╯▽╰)╭。。。

其中包括: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

阿瑟拉弗的供给学派

瓦尔特欧肯的弗莱堡学派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学说

虽然他们的有各自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是tamen的共同立场!= =

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竞争结果发展出当代主流经济学的两大代表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I. 微观经济的结论可以直接应用于宏观经济学吗

微观是宏观的基础来,微观经济学源研究的是经济个体的行为,而宏观研究的是整个社会总体的行为,两者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其实差不多的。微观经济学可看作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则是收入理论,他们的目标有一定的区别。我本科用过高鸿业的书,没记错的话,宏观沿用的微观的证明中应该写明了把这些指标看成社会平均的吧。多多重视微观,我本科的时候没认识到微观的重要性,现在认识到了,现在这个高级微观经济学不怎么好学。祝你成功。

J. 关于经济学的6个问题

1 5*20%+1*50%=1.5 1.5/6=0.25 边际税率就是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1块钱 要交的税 所以为百分之50
2 价格机制 主要是说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实现这个结果是因为价格机制包含传递了所有信息 这就是经济学中 价格机制的信息论 控制论 系统论
3给垄断企业以补贴 可以增进社会福利 这个听起来奇怪 但却是事实
4因为各国的技术不一样 劳动的边际产出不同 实际报酬w/p=MPL
5规范经济学研究应该怎么样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情况怎么样 就像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规范经济学能指导实证 但是实证得出的结果未必是规范经济学预测的 那是因为现实中许多变量在起作用 规范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可能都被打破了
6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事实上 1930年大萧条后 凯恩斯的就业通论一书才正式宣告了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在许多宏观模型中(尤其是新古典学派的宏观观点) 都是以微观的概念 如偏好理论 边际理论等来解释宏观现象 如新古典学派的投资理论 用财富效用 替代效用 和跨时期替代解释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NX 等等
当然他们也有区别 最重要的区别是他们的方法论的区别
宏观主要是归纳法 在现实中获得数据 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规律
微观主要是演绎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进行逻辑推理 得出完备的结果
另外 一定注意 微观的加总不是宏观 对每个人都对的 加总起来不一定对
举两个例子 1 对每个家庭 储蓄率高(省钱)的话 财富会增加 但是 按凯恩斯的理论 每个家庭都省钱的话 有效需求萎缩 经济衰退 财富减少
2 楼主如果知道阿罗不可能定理就明白 个人偏好的加总是无法实现一个“完备”的社会偏好的 除非是独裁的社会
这些例子说明了宏观微观的区别 注意这种整体局部的谬悖论

阅读全文

与归纳法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