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论述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进

论述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进

发布时间:2020-12-06 05:07:25

『壹』 简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进及其发展过程

网络文库: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回和发展答
http://wenku..com/view/5d0f0469b84ae45c3b358c1a.html?re=view

『贰』 简述传媒经济学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

传媒经济学的来成长有将近百年的自历史,它的研究始于美国,早期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主要为报业竞争及广播电视部门和管理方面等,认识传媒经济的活动,讨论传媒经济的组成与发展,全面了解经济对文化、政治以及社会方面的影响,展现媒介在经济以及社会变化中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传媒经济学综合发展的阶段,欧洲研究人员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兴起是近些年的事情,并且包含了鲜明的美国实证主义色彩。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媒体传播晋升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世界也把传媒的焦点逐渐投向了中国。近些年,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十分的迅速,中国传媒产业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增长,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也划到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里面,传媒经济学以新兴学科的姿态逐步发展起来。

『叁』 以下哪一项不是发展经济学演进第二阶段的特点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很难回答。具体要说形成它没有一个定论。可版以认为斯塔利的《世界权经济发展》,曼德尔鲍姆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以及罗森斯坦-罗丹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这三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诞生。再之后出现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是个里程碑,接下的就说不清楚了。要说阶段,就主流而言,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后。

『肆』 简述中国国防的演变,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论文

服了~~~~~~~~~~~~~~~
摘要]从文献计量角度研究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可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即1985年之前的学科草创、1986年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21世纪以来的学科转型。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进与国际战略态势的演变、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变化、与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发展、与国家实力增强,以及与经济学术进步息息相关,战争形态的发展也推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进步。从整体上看,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呈阶段性、动态性和不均衡性,滞后于主流经济学发展。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的国防经济学发展表现出跳跃性、平稳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未来则有与主流经济学相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变特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0)01—0080—08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经济学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大量经验教训,对此加以总结研究,无疑可以洞观长期以来在国际战略形势变化与国力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防经济学围绕国家利益指导下的军事战略变化,研究军费投入、军工生产和管理、军事人力资源、战争冲突以及裁军等国防经济问题的思想变化过程。而对于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根本的任务是全面回顾国防经济学演进过程,在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当代国防经济学学科体系,分阶段、分专题整理出不同线索,如不同阶段的军费研究、军工经济研究等,确立学术发展本身的基本事实,揭示其发展脉络,并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简单评价,评价标准将采用还原历史、解释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史学领域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科学的方***,揭示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历史科学。本文将在回顾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基本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剖析学科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并为学科建设提供丰富材料,为国防战略决策提供学术依据。

一、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正在成为当代经济学领域一门兼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学科。从整理文献中发现,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就开始了,经过前17年观念形成与视野开拓、“***”十年战备动员研究,真正系统的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建立起一个包括国防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多门内容充实、现实性强的分支学科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经济理论体系。从国防经济学演进历程看,似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985年以前的学科草创、1986年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以及21世纪以来的学科转型时期。

(一)1985年以前的学科草创

这一时期可分为1949~1966年、1966~1976年、1976~1985年三个阶段。

1.1949~1966年的国防经济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防经济学在战争经济研究基础上,针对新现实,运用新手段,全面研究新中国国防建设问题。在此阶段,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外国防经济发展的经验,从文献聚集度看,主要是研究美国国防经济政策与问题的深刻影响,大量文献被翻译引进,学界针对美国国防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军费变化、军工经济以及军事采办和军火贸易问题、军事人力经济学与裁军问题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美国依靠军事实力,通过不断增加军费拨款,广泛建立军事同盟和军事基地,其目的是独霸世界,主要思想支撑就是“实力论”。该阶段国防经济学尽管并无国防经济学科正式建立,但无论是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以及力图解决的基本问题,已经与当代经济学范围出入甚小。

2.1966~1976年的国防经济学研究

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由于“***”的爆发而趋于停滞,国防经济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战备经济领域。通过整理文献发现,十年中研究论题基本上针对苏联的战争威胁,围绕“深挖洞、广积粮”式战备动员和“劳武结合”式军备建设展开。在“***”后期,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重视国防科学技术、减少军队员额、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求,故对此问题的论述较多。但是该阶段很少有产生长期影响的学术成果。主要论(译)著散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和其他地方报刊,如社论、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的通讯和综述文稿等,党的文献也占一定分量,这些资料都代表了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受到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国防战备经济学术思想的演变。该阶段苏联海权的崛起初步受到关注;台湾学界对于中***事思想及海权的研究有所进展,代表性论著如:《国家建设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6年)、杨珍《海权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1968年)、魏汝霖、刘仲平《中***事思想史》(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年)、包遵彭《清季海军教育史》(台北国防研究院1969年)等。

3.1976~1985年国防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国防经济学科的建立和一批国防经济研究机构的涌现1975年,***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思想。进入新时期后,确立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围绕着这些重要思想,学界更加注重国防建设中的科技与经济问题研究。该阶段发生的几场现代化局部战争直接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学术研究。瞄准战争准备的需要,认真研究现代局部战争的主要经济和技术特征,提出应对措施的应用性研究,成为该阶段的一个亮点。

此阶段,国防经济研究方法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基础,但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带动下,一些运用现代观点和方法,如“系统论”等三论的学术成果已经崭露头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国防经济学创新;同时学科的成立为各种研究机构科学运用学术资源、展开现代战争中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平台,并促使下一阶段国防经济学繁荣时期的到来。

(二)1986年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

该时期国防经济正式列入学科目录,成为应用经济学的有机组成,学术研究空前繁荣,钱学森、宦乡等贡献很大。先后涌现了一批专家学者,一批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始通过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招收研究生进行国防经济学研究,一批专业性期刊开始出版,大批学术专著涌现,学术年会也逐渐成为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的常规活动。该时期的学术研究是继20世纪80年代前后几场现代局部战争、高技术战争深入发展、新军事革命思想提出后,在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的,在军事战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经济资源的配置、军品属性等理论方面,以及在军费理论、军工经济与军品采办和军品贸易理论与实践、海权论、国防动员理论、军事人力经济学问题等方面有很多论著。该阶段,国防经济学研究手段出现较大差异,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本手段的理论型国防经济学和以数量方法为基础、重视实证研究的当代国防经济学都有所发展,而且两种理论体系进行了多方面学科对话,对于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以及学术体系的诸多建设问题提出了种种方案。这一时期又可分成1986~1993年的稳步发展期和1993年到20世纪末的学术活跃期两个阶段,其标志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前的国防经济学在方法、对象和内容诸方面,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其后随着当代经济学方法的引进,出现了向当代国防经济学发展的趋势。
(三)21世纪以来国防经济学转型

严格意义上的国防经济学转型,发生在1985年学科建设正式开始后,只是其被明确提出是在21世纪之初。学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的国防经济理论,为我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国防经济建设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要求运用数量分析等工具进行研究直接推动着当代国防经济学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运用较为规范的研究假设、模型构建、科学计算、实证验证等研究程序,并推广到一般,即从以往既重视归纳式研究又重视演绎式研究向重视演绎研究模式转变。而在研究对象选择上,当代国防经济学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学科新体系,如研究军费及其效率等资源配置问题等。在研究内容上,更加重视建设现代国防经济学科体系,把威慑、规避战争以及战争的爆发与终止,战略影响、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等内容列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样,曾经普遍采用的军品生产一消费的研究范式,开始向研究战略、战争、军费、军品和军人等问题的范式转变。在此过程中,一批中青年国防经济学家群体正在崛起,如姜鲁鸣、罗敏、武希志、陈炳福、郝万禄等。当然,国防经济学科的转型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能还要经历相当长时间。

二、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变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经济学的发展演变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发展的阶段性上,包括研究方法选择、对象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研究范式(即研究国防经济学的一种科学习惯和学术传统)变化是主要线索。由于国防经济学科的应用性质,学科发展与国防经济现实密切相关,包括国际战略态势变化、本国国防战略演变、军费经济发展、军工经济改革等,都对新中国国防经济学产生深刻影响,是决定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变的主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大任务,同时医治战争创伤,建设家园,也成为全民族的主要任务。1949~1966年的17年,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较为***,军费投入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步增加,也初步建立了与国防战略要求相适应、与国力基本相适应的国防工业体系。积极防御战略有效抵御了外敌战争威胁和入侵,取得了国防建设胜利。这个阶段由于中美互为现实中的敌人和战略敌人,学界把美国战略的变化、军费增长、军事经济相关问题以及断续发生的所谓“裁军”和军事人力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方法深入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中苏关系交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并威胁进行核战争,我国不得不暂时放缓经济建设速度,积极备战,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战略指导下,采取“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把较多经济资源放在国防建设方面,同时着眼“劳武结合”,建立国防后备力量,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但在经历“***”中的经济停顿后,国防建设处于捉襟见肘的局面,使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威胁。在此阶段,学界重点转向苏联的战争准备和海洋扩张问题,海权论进入研究视野;而研究方法几无变化,研究内容较为狭窄,其中对于战略对手的研究较多。随着改革开放和冷战后期中苏关系的缓和,裁军和军转民成为世界潮流,国防资源如何用于民用、国防资源的经济效益成为学界焦点,不少学者纷纷探索经济上的国防问题,直接推动了国防经济学科的诞生。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国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国防经济学说史研究认为,国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初。从学科主体来看,西方国防经济学是从研究经济中的战争问题开始的。当然,苏联国防经济学走的是不同道路,军品、战略中的经济问题是其着眼点,间或也有国防经济效益问题的论述,但是苏联国防经济学更加强调国家在配置国防资源方面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从各个时期学界对美国和苏联国防经济理论的翻译和研究来看,都对我国国防经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90年代之前,主要是苏联国防经济理论影响学界,表现在从方法到对象、内容等方面。在此之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因为苏联解体,学术焦点又开始投向西方,西方经济理论引进中国越来越多,运用当代经济学范式的国防经济论文也日渐增多。除了学术著作翻译和对国外文献的研究产生的影响,冷战后中外军转***际论坛,以及西方院校和我国国内相关院校举办的学术交流,都推动着国防经济学科的国际化进程,而且诸如裁军问题研究亦为联合国所关注。

冷战结束后,各国国防战略大幅度调整,军事和国防资源大规模向民用转移。美国提出了***即经济安全的论断,并把国防资源投向保障美国霸权地位和维护其全球经济利益方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把主要军事和国防资源的多余部分加以销毁,实施军转民战略;我国早于美苏两国国防战略的转变,在1975年***提出军队要整顿、1985年决定裁军100万后,军费大幅度减少,实施国防工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并在1992年做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国防资源的配置手段开始由计划向市场配置转变。这些新的变化都对国防经济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界就国防建设的目标问题、军费的规模、结构与效率问题、军品的性质问题、军工企业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回答。此阶段,国防科工委资助完成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民品发展战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等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中***转民与地方经济发展》专题研究。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学会、联合国合作进行了《军转民宏观有效机制和地区发展》、《建立军转***际交流与培训中心》等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外几场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于我国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进而对于国防经济学的研究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战争的起因,显而易见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又是国防经济学演变的主因,为了说明这些战争的经济原因及其内部的联系,学界开始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等加以研究,这可视为我国国防经济学转型的起步;还应注意的是,由于冷战结束和各国国防战略的转型,现代化局部战争一时成为战争的主要特征,以往备受冷落的战争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问题,重新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国外相关著作开始介绍到国内,研究和平时期的战争准备问题、平战转换的临界求值、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军费筹集,乃至后来对非战争经济动员问题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一批国防经济学机构相继成立,成为新时期以来国防经济学进步的核心动力。首先是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建立了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等军事经济学术机构,出版了期刊《军事经济学院学报》和《军事经济研究》,招收培养国防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继有国防大学成立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出版期刊《中国国防经济》,并在2004年出版年刊,承担大量高层研究课题和学科建设任务,同时地方多所大学相继建立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等相应学术机构,学术空前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实际上,国防经济学方法离不开经济学方法的创新,这一点我国与西方不同,因为西方国防经济学研究更多由一般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方法加以研究,而我国国防经济研究最早却是从军队院校开始的,往往是研究军事和国防问题时,需要解决一些经济问题。从学术发展历程看,国防经济学方法往往滞后于主流经济学,如较早发表的有关经济数量方法的文章是在1964年,直到1987年前后被重新提到,当年第9期《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组“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讨论”的文章,此后数量方法和数理模型才被国防经济学研究所普遍采用。从国际学术界的情况看,“在国防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诸多贡献中,对现代经济学基本方法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博弈论领域;而对现代经济学基本方法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冲突理论的提出”,在我国,国防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的贡献可能主要在于扩大了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在方法上更多是把经济学原理推广应用到国防经济研究领域。
1993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国防经济学的演进推动力巨大。无论是从一般经济学刊物,还是国防经济学专业期刊,或者是有关研究课题,所探讨的国防经济问题范围更宽、深度更深,表现出了与经济学理论同步发展的前沿性,其重要表现之一是许多以往无法度量的问题,开始用计量方法加以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如军费预算的PPBS制度研究、军事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军费分配结构的定量分析模型优化问题等,研究以上问题需要大量数据和经济学模型,这些任务只有受过当代经济学教育的学者才能高质量完成,随着越来越多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研究者开展国防经济学研究,直接推动了国防经济学发展。例如,《中国国防经济》年刊历年所发表的专业文章中,基本上都是运用经济学模型的论文,即使是国防经济史学文章,也采用了规范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上表现出与以往的些许不同。政策研究也取得很大进步,本时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了《毛泽东屯垦思想及其对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国防经济运行与管理》、《高技术战争经济论》等课题研究。

总之,近60年来,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进与国际战略态势的演变、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变化、与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发展、与国家实力增强,以及与经济学术进步息息相关,战争形态的发展也推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进步。以上发展往往立刻反映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中,显示了国防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特色,也反映了新中国国防经济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国防经济学,并把理论研究与国防建设现实紧密结合的扎实学风。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对于国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是巨大的。

三、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应当承认,历史的机缘使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较为曲折,但改革开放后学术成就斐然。

(一)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整体上看,表现为阶段性、动态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并且较为滞后于主流经济学相关学科

新中国国防经济学阶段性特征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周期是吻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国际战略形势变化息息相关,尤其与主要国家的军事战略变化高度关联,这是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科的地方,但是60年学术经验表明,国际因素对国防经济学的影响显然服从于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因而本土特征是国防经济学的主要因素。但是,从不同时期国防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看,学术研究往往立足国内现实,对于国际战略态势变化对本国的影响做出合理推断与解释,以服务于国内的政治经济要求和本***事战略要求。而从国防经济学发展的动态性上看,国家的大事件或者国内形势的变化,往往对理论研究造成现实需求,围绕重大事件的研究在特定时期较多,一旦大事件影响式微或者出现新因素,学术对象就会出现根本转向,这种状况对于学术正常发展和学术积累造成负面影响。再从发展的不均衡性上看,表现为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的比例不均衡,对策研究过多,基础理论研究往往受到忽视,不断出现学术断层,如对于“增殖型国防”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学科建设初期就已开始,但是直到2005年前后还有学术争论,这说明那场争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当时并未解决。不均衡性还表现为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学科发展的不均衡,从国外的学术经验看,国防经济学更多的研究者是学术机构中的经济学家,但是在我国,国防经济学的重镇在军队,尽管进入新世纪后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学术梯队的形成、学术领域的科学拓展,其投入与产出周期都会较长。如果从国防经济学科本身发展的滞后性上看,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式、或者研究方法上的落后,这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即国防经济学本身在国际范围内出现得较晚,我国国防经济学研究与主流经济学的分离,以及研究范式处于转型之中,旧范式的影响仍旧很大,新范式并没有获得共识。

(二)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学发展表现出跳跃性、平稳性和连续性特征

所谓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学的跳跃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上,更多院校投入力量建设国防经济学科,更多教材翻译引进和编纂出版,更高培养层次不断出现。而学术发展的平稳性和连续性,则来自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国际战略态势发展越来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进步等有利因素,对于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追求***与效率的大前提下,学术的发展与分化,观念的不断进步、视野的不断开阔,学科领域的不断拓展和融合,都带来了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飞速进步。

(三)新中国国防经济学表现出与主流经济学相融合的趋势

直到21世纪初,我国国防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仍然是政治经济学的,所谓范式转型问题刚刚提出。无论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队伍来自经济学界,或者来自国防理论界,或者来自历史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其研究对象大抵脱离不了国防问题和经济(史)问题,所存在的差别无非视角或者工具运用,但是研究对象的本质是一致的,并不因表述不一致出现相反的结论,不同视界下的结论只有相互补充意义,所以,不同学科在一种学术语言下交流,障碍会越来越少,而这正是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趋势,它表现在众多成果中,所谓学术转型或者范式转型就是这个道理,也是指与主流经济学的融合,并形成普遍接受的范式。

综上所述,新中国国防经济学60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国防经济理论发展、为国防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受到国际战略态势变化、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与军事发展战略、社会整体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影响,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相一致,新中国国防经济学表现出了较强的阶段性特征,新世纪的国防经济转型及其与主流经济学的不断融合,将为国防经济学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这样~~~行不?

『伍』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论述)

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之父
大卫理嘉图等自由主义西方经济学

再后来经济危机,就有了,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的宏观经济学~
你可以上网找找具体的~

『陆』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是怎么样的呢

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阿弗里德·马歇尔(英 Alfred Marshll 1842——1924),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8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1890年代,马歇尔综合了这一时期各学家,特别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成为有代表性的、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运用一系列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谐、高效率。
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当然,战后直至当今的由对寡头垄断市场分析引申的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或成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1930年代大危机使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挑战,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并全面论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这既是对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一大补充,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的不断出现,也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对传统宏观理论进行抨击、责难的不同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柒』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是怎样的

演变形式如下:抄

1、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直接来源于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理论和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理论。

2、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补充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思想体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其说法,本身表明理论的演变性质,理论总是要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捌』 西方经济学微是怎么产生,发展,演变

西方经济学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回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答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
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见网络:
http://ke..com/link?url=

『玖』 什么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长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从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容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是在世界范围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概念,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思想的新发展、新突破,是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贡献。

(9)论述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进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纷纷作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懈努力,并结合自身国情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有效形式。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都证明,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是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就是探索规律认识规律的过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必须遵循发展方式演进规律。

『拾』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一、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
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Political Economy)
1. 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
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

2. 古典经济学的分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
斯密对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萨伊等人致力于分离斯密中的庸俗成分,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庸俗的经济学体系,即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体系。马克思则一方面吸收斯密学说中介的科学成分,一方面对其学说中的错误成分给予中肯的批判,创建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的政治经济学。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在不同阶级的行为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而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在马克思那里,人是阶级性的人,是社会的人,抽象的人,只有阶级性,而又具体的人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生产关系变化和发展规律,解释历史变动规律,却没能解释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

(庸俗政治)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至18世纪下半叶开始,其主要任务转到为资本主义秩序辩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上,从而形成马克思所称的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当今经济学。在学术渊源上,庸俗政治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历史的终结,因而只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联系,为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并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而将政策经济学视为政治经济学。

三、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从Political 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综合)
1. “新古典学派”
是19世纪末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他们以局部均衡论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庸俗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1890),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其特点是: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政策主张上,是自由放任的积极鼓吹者。

2. 凯恩斯革命
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

四、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第三次综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谬尔森,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代表学者。其自1948年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D·诺德豪斯合作的《经济学》教科书,于1998年出版了第16版,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授书,共有40多种文字的译本。

以萨谬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在坚持新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其《经济学》涵括了(评述或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前沿领域,因而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

阅读全文

与论述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