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2日17时许正式揭晓,由两位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Paul R. Milgrom和Robert B获得,获奖理由为“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发明了新拍卖形式”。
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R. Milgrom),1948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早年求学于斯坦福大学,获得统计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斯坦福求学时,米尔格罗姆师从“博弈论四人帮”之一的威尔逊(Robert Wilson)教授,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关于拍卖的博士论文。
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B. Wilson),经济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历届获奖名单如下:
1、1969年简·丁伯根(荷兰)
拉格纳·弗里希(挪威)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2、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3、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美国)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4、1972年约翰·希克斯(英国)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5、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6、1974年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
纲纳·缪达尔(瑞典)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7、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
佳林·库普曼斯(美国)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8、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9、1977年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0、1978年赫泊特·亚·西蒙(美国)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11、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美国)
西奥多·舒尔茨(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2、1980年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3、1981年詹姆士·托宾(美国)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4、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美国)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5、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美国)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38、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费尔普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39、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做出了贡献。
40、2008年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41、2009年 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42、2010年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这三名经济学家凭借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的进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
43、2011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政策危机,所以需要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44、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与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因“稳定分配及市场设计实践理论”获得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5、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J·席勒因在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和行为经济学运行方面的开拓性工作活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6、2014年,2014年“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揭晓,让·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获奖。
47、2015年,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因研究消费、贫困和福利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8、2016年,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因其对契约理论(contract theory)做出的贡献荣获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49、2017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因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荣获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50、2018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因分别将气候变化和整合技术创新纳入长期的宏观经济分析而获得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51、2019年,美国经济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国经济学家,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联合创始人艾丝特·杜芙若和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任哈佛大学发展社团盖茨教授迈克尔·克雷默因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㈡ 历代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
[2002] Daniel Kahneman 因为他"将来自心理学的洞见整合到了经济科学之中,尤其是关于在不确定性下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制定行为" Vernon L. Smith 因为他"建立了实验室实验作为实证经济分析的工具,尤其是研究可选市场机制方面"
[2001]乔治·阿克洛夫(G.Akerlof)、迈克尔·斯彭思(M.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兹(J.Stigliz)
奖励他们对"非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所做的贡献。
[2000]詹姆斯· 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丹尼尔·麦克法登 ( DANIEL L. McFADDEN)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999]罗伯特·门德尔(ROBERT A. MUNDELL)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7]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和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6]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和 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5]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4]约翰·纳什(JOHN F.NASH) 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 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德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3]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和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
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2]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
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1]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0]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89]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88]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7]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6]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5]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4]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3]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
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2]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1]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劳伦斯·罗·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79]威廉·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和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78]赫泊特·亚·西蒙(HERBERT A. SIMON)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1977]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和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6]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5]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和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
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4]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和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3]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2]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和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1]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0]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69]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和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㈢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美国第一个获奖的是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
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书中的税收理论、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
1970年,55岁的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美联社当天在报道中总结萨缪尔森一生主要成就时说: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㈣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
1969年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1969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和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 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美国人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16- )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亚人 (1899-1982) 和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 列奥尼德•康托罗为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苏联人 (1912-1986) 和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国人 (1910-1985)
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 (1912- )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和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英国人 (1907- )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 赫泊特•亚•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国人 (1916- )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1979 威廉•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美国人 (1915-1991) 和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美国人 (1902- )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 劳伦斯•罗•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美国人 (1920- )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 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美国人 (1918- )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国人 (1911-1991)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 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美国人 (1921- )
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 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国人 (1913-1991)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意大利(1918- )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1919- )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 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国人 (1924- )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 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法国人(1911- )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 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 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美国人 (1923-2000)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美国人 (1927- ) 和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国人 (1934- )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 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英国人(1910- )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 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美国人 (1930- )
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3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美国人 (1920- ) 和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人 (1926- )
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 约翰•纳什(JOHN F.NASH)美国人 (1928- ) 、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美国人 (1920- ) 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人( 1930- )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德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 (1937- )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国人(1936- ) 和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国人 (1914-1996)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 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美国人 (1944- ) 和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美国人(1941- )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 罗伯特•蒙德尔(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 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Heckman ) 美国人 (1944-)和丹尼尔-L-麦克法登(Daniel McFadden ) 美国人 (1937年-)
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对赫克曼奖励他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麦克法登奖励他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2001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Akerlof) 美国人 (1940-)、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 Spence) 美国人 (1948-)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e) 美国人 (1943-)
他们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2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国人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美国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3 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Engle) 美国人和克莱夫•格兰杰(Clive Granger) 英国人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以表彰他们在经济学时间数列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004 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 挪威人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美国人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2005 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 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和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 美国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两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他们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因而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而共同分享这一殊荣。
2006 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S.Phelps) 美国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埃德蒙-菲尔普斯因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杰出贡献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及其对失业预期影响之间的关系而获此殊荣。
㈤ 近20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贡献有:社会选择理论,福利和贫困标准定义,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选择抽样原理和方法的发展,将心理学的全面洞察力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中,经济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宏观经济学。
1、1998年,印度人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贡献:因在社会选择理论、福利和贫困标准定义、稀缺性研究等福利经济学若干重大问题上的贡献而获奖。
2、1999年,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蒙代尔(robert mondale)
贡献: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
3、2000年,james j.heckman和macfadden赞扬了heckman
贡献:对分析选择抽样原理和方法的发展和贡献,以及macfadden对分析离散选择原理和方法的发展和贡献。
4、2001年:美国三位教授斯蒂格利茨、斯宾塞和阿克洛夫
贡献:“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析”领域的重要贡献而获奖。
2002年:弗农·史密斯和丹尼尔·卡尼曼。
贡献:将心理学的全面洞察力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中,史米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
贡献:对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的贡献表示肯定。
7、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Finn Ki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
贡献: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而获奖。
8、2005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罗伯特·奥曼和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
贡献: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奖。
9、2006年: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
贡献:对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与其对失业率的影响之间的关系。
10、2007:明尼苏达大学的Hewitz、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和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的迈尔森
贡献:分享了经济学奖,奠定了机构设计的理论基础。
11、2008年:美国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贡献:分析国际贸易格局和经济活动地区方面所做的贡献。
㈥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资料及获奖原因~~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尔维茨(Leonid 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座专教授埃里克-马斯金属(Eric S. Maskin)、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 B. Myerson)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原因是:2007年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研究做出了贡献。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
获奖原因: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㈦ 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谁
诺贝尔物理学奖
劳克林、斯特默、崔琦(美国)
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回霍尔效应
诺贝尔答化学奖
1998年:沃特·科恩, 约翰·波普
前者: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后者: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佛契哥特(Robert F. Furchgott,美国),路伊格纳洛(Louis J. Ignarro,美国),费瑞·慕拉德(Ferid Murad,美国)
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脏血管中的信号传递功能
诺贝尔文学奖
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记者、作家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诺贝尔和平奖
约翰·休姆, 大卫·特林布尔 (英国)
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印度人(1933-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㈧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简介(1998—2007)
1988年12月10日第八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施瓦茨、莱德曼、施泰因因利用粒子加速器制出中微子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因第一次阐明由膜束的蛋白质形成的全部细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因制成治疗冠心病的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美国科学家埃利肖、希琴斯因研制出不损害人的正常细胞的抗癌药物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埃及作家马赫福兹因发展了阿拉伯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因欧、亚、非、近东发生的冲突中执行14次任务获诺贝尔和平奖。
法国经济学家阿兰因市场理论和高效利用资源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9年12月10日第九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霍夫特、韦尔特曼因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伯特·门德尔因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0年12月10日第一百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基尔比、克雷默因奠定了资讯技术的基础,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詹姆斯· 赫克曼丹尼尔·麦克法登因发展了能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1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克特勒、美国科学家康奈尔、维曼因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2年12月10日
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因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导致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因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找到了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3年
俄罗斯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维塔利·金茨堡、英国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因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他们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6年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2007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荣获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突出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的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以及发现有关对称性破缺起源的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来自法国和德国的3名科学家因发现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分享该奖。这3人分别为发现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施瓦茨 M.Michael Szwarc (1909~)美国化学家。1909年6月9日出生于波兰本津。1932年在华沙工业大学获化学工程师学位。1942年在希伯来大学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47年在曼彻斯特大学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49年因研究化学键离解能而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同年任该校研究员。1952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林学院教授,1956~1964年任研究教授。1964年纽约州立大学授予他杰出教授的称号。1969年后曾在国内外几个大学任教授或讲学。国外有几个大学曾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67年至今,兼任美国纽约州立高聚物研究中心主任。为美国《聚合物科学杂志》高分子化学部分的顾问编辑。
施瓦茨研究的领域有:化学动力学、键的离解能、单体和自由基捕捉剂对于自由基的竞争反应、非水体系中过硫酸盐的引发过程、高分子化学反应、气相和液相中自由基的反应活性、笼蔽效应、光化学、负离子聚合、活的高分子、非质子溶剂中的离子和离子对、非质子溶剂中的电子转移反应、自由基离子化学等。施瓦茨在高分子化学方面最著名的成就是首先研究了活的高分子,1956年发现了在负离子聚合反应过程中可使链终止反应停止进行,从而得到活的高分子负离子。用这个方法可制得多种嵌段共聚物(见嵌段共聚合)、其他“分子设计”成的高分子,以及单分散高分子等。
莱德曼 莱德曼(Leon M. Lederman, 1922-)、施瓦茨(Melvin Schwartz, 1932-)和斯坦博格(Jack Steinberger, 1921-)因发展中微子束方法并通过发现μ子中微子显示轻子的二重态结构,共同分享了198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1年,泡利为了解释b衰变的连续能谱,提出了中微子假说。1934年,费密建立b衰变理论,间接地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但是,很长时间人们未能直接地观测到中微子,也不知道应如何去测量它。
196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莱德曼、施瓦茨和斯坦博格等人,想到可以用加速器来产生中微子。他们在纽约长岛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加速器上用质子束打击铍靶以产生p介子束流。p介子在飞行中衰变为m子,同时放出一个中微子。他们让p介子束流通过很大质量的铁块,使绝大部分的m子都被吸收掉,留下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铁块的中微子,以便获取相当纯的中微子束流。然后,他们将中微子束流注入火花室,观察由此产生的新m子。其反应过程如下:
显见,这里产生的中微子与b衰变所产生的有所不同,后者的反应过程是:
这说明,中微子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电子中微子;另一种是m子中微子。莱德曼、施瓦茨和斯坦博格发现的是m子中微子。这样,神秘的中微子不仅被探测到了,而且还发现它们具有与电子和m子分别相关的两种属性。
莱德曼、施瓦茨和斯坦博格的发现为后来建立弱电统一理论奠定了基础。
约翰·戴森霍费尔 约翰·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1943年9月30日—),德国科学家,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 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 (Oscar Arias Sanchez) 1940年9月13日出生于哥斯达黎加埃雷迪亚市一个富裕的咖啡园主家庭。他曾在哥斯达黎加大学学习法律和经济并获硕士学位,后留学英国,获伦敦埃塞克斯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1969年归国后,阿里亚斯步入政坛,曾两度担任计划部长,1978年至1981年任议员,1979年至1984年任哥斯达黎加主要政党民族解放党总书记。1985年阿里亚斯因善于处理经济事务而被民族解放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1986年2月哥斯达黎加举行总统选举,阿里亚斯一举获胜,同年5月就职,1990年5月卸任。执政期间,阿里亚斯为解决中美洲冲突作出了卓越贡献,于1987年促成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五国签署了《中美洲建立稳定和持久和平的程序》,为实现中美洲地区的和平奠定了基础。阿里亚斯因此荣膺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2006年2月,阿里亚斯再次作为民族解放党总统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并以40.92%的得票率顺利当选,5月宣誓就任。
1973年,阿里亚斯与玛加丽塔·佩农结婚,后离异,有一子一女。
2004年10月,阿里亚斯曾作为民族解放党领袖访问中国。2007年10月,阿里亚斯总统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罗杰·大卫·科恩伯格(Roger David Kornberg,1947年—?),200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因其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而荣获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并且是195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获奖原因:科恩伯格教授有关真核转录的研究第一次将基因的这一转录过程细致地描述下来,使了解基因的转录过程成为可能。了解基因转录在医学研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基因转录的技术广泛应用在基因研究的实验室中。
“基因转录过程至关重要”,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如果转录过程停止,基因信息就不会被转移到机体的各个部位,生命体也将在数天内死亡。” 科恩伯格是首位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真核生物转录过程如何进行的科学家,这一过程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人们寻找治疗上述疾病的方法。
生平
1967年,科恩伯格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72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在位于剑桥的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在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之前,他曾经任教于哈佛医学院生物化学系。
科恩伯格是美国国家科学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格哈德·埃特尔([font size=2]Gerhard Ertl[/font])1936年10月10日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生涯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度过,并于1965年获博士学位。
从1973年开始,埃特尔担任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教授及该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86年至2004年,埃特尔出任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所长,目前他是这家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格哈德·埃特尔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因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埃特尔是1988年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首位德国人。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颁奖文告中表示,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格哈德·埃特尔是因为他在表面化学所作的开创性研究。表面化学对于化学工业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例如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内催化剂如何工作等。此外,表面化学反应对于许多工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人工肥料的生产。表面化学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科学领域。
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现代表面化学于60年代开始出现。格哈德•埃特尔是首批发现新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他逐步建立表面化学的研究方法,向人们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这门科学需要先进的真空实验设备,以观察金属上原子和分子层次如何运作,确定何种物质被置入系统。
格哈德·埃特尔的观察为现化表面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他的方法不仅被用于学术研究而且被用于化学工业研发。格哈德•埃特尔发明的研究方法,基于他对哈伯·博施法的研究,应用哈伯-博施法可以从空气中提取氮,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埃特尔还对铂催化剂上一氧化碳氧化反应进行研究,这种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汽车催化剂中,以过滤汽车产生的废气。
在2007年已公布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埃特尔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一位,自1997年起,埃特尔教授就应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同时应邀开始担任大连化物所《催化学报》的顾问。
谈到埃特尔时,几位与他共事过的中国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他那美妙的琴声,说他在聚会时会为大家弹奏几支钢琴曲。此外,埃特尔对人文科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籍。
[编辑本段]获奖
2007年因为对表面化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编辑本段]成果意义
解释臭氧层为何被破坏
宣布获奖者时,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埃特尔成功地展示了表面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这为现代表面化学研究打造了科学基础,他的方法不仅被用于学术研究,还被用于化学工业开发。他的研究可以解释臭氧层为何会被破坏;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铁为什么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催化剂的原理等。
诺贝尔化学奖结果公布当天,恰逢埃特尔的71岁生日。他将获得一枚金质奖章,一份获奖证书,并独揽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为表面化学建立研究方法
凡在物质相界面上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界面或表面现象,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实质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德国科学家埃特尔的贡献则是,逐步建立深入研究表面化学的方法,以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
在最初的研究中,埃特尔研究了氢原子在金属表面的作用。由于物质表面的化学活性很强,在普通状态中很难研究某个独特的变化。所以进行这些实验需要完全没有污染的真空环境,以便观察原子和分子层次如何作用于极度纯净的金属表面。
成果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此后,埃特尔又对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人工固氮技术“哈伯-博施法”的原理提供了详细的解释。了解了提取氮元素的整个过程后,埃特尔发现了原有方法中化学反应最慢的步骤,这一突破有利于更有效地计算和控制人工固氮技术。
埃特尔对“哈伯-博施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因为氮是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元素,固氮技术的提高意味着能获得更多肥料。埃特尔的研究还涉及铂金属表面一氧化碳氧化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汽车催化剂中,被用于过滤汽车产生的废气。
[编辑本段]“真没想到会有这一天”
诺贝尔化学奖结果公布后,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获奖者、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哈德·埃特尔教授的电话。
“是的,我非常吃惊,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埃特尔教授说。他首先感谢记者的祝贺,同时表示希望采访最好简短些,因为已经有很多媒体、师生前来拜访。埃特尔告诉记者,当天上午瑞典皇家科学院打来电话通知他获奖的消息时,他正在自己的办公室,不久就收到来自同行、媒体的祝贺。
尽管从事表面化学研究多年,并曾获得难以计数的奖项和荣誉,埃特尔教授表示,这仍然是意料之外。他和所有同行一样虽然都曾希望能得到诺贝尔奖,也会关注每年的获奖者,但是没有预料到会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和突破性的研究。而他也将这一奖项视为自己所有荣誉的顶峰。
当记者问:“您认为瑞典皇家科学家院为什么会把今年的化学奖颁给您?”埃特尔教授笑着说:“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你应该去问评奖的人。”他还透露,现在自己已经退休,离开了实验室的科研前线,但仍往来于几个研究院和高校讲课,并正在撰写一本有关表面化学理论的书。
[编辑本段]背景知识:表面化学
物质的两相之间密切接触的过渡区称为界面(interface),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surface)。凡是在相界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统称为界面现象(interface phenomenan)或表面现象(surface phenomenan)。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实质的科学称为表面化学。
在20世纪40年代前,得到了迅猛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生产部门,如涂料、建材、冶金、能源等行业;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从微观水平上对表面现象进行研究,使得表面化学得到飞速发展,表面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地位被真正确立。
表面化学应用
表面化学反应在工农业操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1.清洗铂金表面的碳氧化物。
2.空调系统中的氟利昂,通过小冰晶体表面化学反应破坏臭氧层。
3.金属表面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时生锈。
4.电子工业中,制作半导体元件。
5.人造肥料中所含的氨,是通过氮和氢在金属表面生成。
七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
李政道http://ke..com/view/33434.htm
杨振宁http://ke..com/view/2127.htm
丁肇中http://ke..com/view/2543.htm
李远哲http://ke..com/view/33453.htm
朱棣文http://ke..com/view/2565.htm
崔琦http://ke..com/view/33461.htm钱永健http://ke..com/view/1027743.htm
㈨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主要贡献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得者的主要贡献如下:
1、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籍教授罗伯特·芒德尔。他通过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佳货币区域”进行分析,发展了开放型经济的宏观经济理。
2、芒德尔没有止步于稳定政策短期效果的研究。货币动力学是他的许多文章的主题。芒德尔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国际收支的情况下,调节经济至非平衡状态。在战后时期,对非平衡状态的研究强调对外贸易中的现金流量,但这些研究基于静态的经济学模型。休谟(David Humes)关于国际价格调节的经典理论(金币流)强调货币因素和库存变量。
3、芒德尔的理论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刻,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例如:我们可以研究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否满足构成员优货币区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制订正确的金融政策。
㈩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诺贝尔奖最初的五大奖项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回顾(1969-2013): 1969年简·丁伯根(荷兰)、拉格纳·弗里希(挪威) 贡献: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 贡献: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美国) 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 贡献: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 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纲纳·缪达尔(瑞典) 贡献: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年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佳林·库普曼斯(美国) 贡献:康托罗维奇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库普曼斯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贡献: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戈特哈德·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英国) 贡献: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赫泊特·亚·西蒙(美国) 贡献: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见解。 1979年威廉·阿瑟·刘易斯(美国)、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贡献: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年劳伦斯·罗·克莱因(美国) 贡献: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年詹姆士·托宾(美国) 贡献: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贡献: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年罗拉尔·德布鲁(美国) 贡献:概括了帕累拖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理查德·约翰·斯通(英国) 贡献: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1985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贡献: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贡献: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年罗伯特·索洛(美国) 贡献: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法国) 贡献: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挪威) 贡献: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年默顿·米勒(美国)、哈里·马科维茨(美国)、威廉·夏普(美国) 贡献: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年罗纳德·科斯(英国) 贡献: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年加里·贝克(美国) 贡献: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1993年道格拉斯·诺斯(美国)、罗伯特·福格尔(美国) 贡献:道格拉斯·诺斯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罗伯特·福格尔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年约翰·纳什(美国)、约翰·海萨尼(美国)、莱因哈德·泽尔腾(德国) 贡献: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年罗伯特·卢卡斯(美国) 贡献: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国)、威廉·维克瑞(美国) 贡献:詹姆斯·莫里斯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威廉·维克瑞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罗伯特·默顿(美国)、迈伦·斯科尔斯(美国) 贡献:罗伯特·默顿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迈伦·斯科尔斯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阿马蒂亚·森(印度) 贡献: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年罗伯特·门德尔(加拿大) 贡献: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国)、丹尼尔·L·麦克法登(美国) 贡献:发展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对个人和住户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样本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抉择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2001年迈克尔·斯彭斯(美国)、乔治·阿克尔洛夫(美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 贡献: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美国)、弗农·史密斯(美国) 贡献: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2003年罗伯特·恩格尔(美国)、克莱夫·格兰杰(英国) 贡献:在处理经济时间序列的两个关键性质:时变波动性和非平稳性时,所开创的统计分析方法。 2004年芬恩·基德兰德(挪威)、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 贡献: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 2005年罗伯特·奥曼(以色列)、托马斯·谢林(美国) 贡献: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加深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6年埃德蒙·费尔普斯(美国) 贡献: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 2007年莱昂尼德·赫维奇(美国)、埃里克·马斯金(美国)、罗杰·迈尔森(美国) 贡献: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贡献。 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美国) 贡献: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2009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奥利弗·威廉森(美国) 贡献:奥斯特罗姆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分析”获奖;威廉森则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获奖。 2010年彼得·戴蒙德(美国)、戴尔·莫滕森(美国)、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塞浦路斯) 贡献: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2011年克里斯托弗·西姆斯(美国)、托马斯·萨金特(美国) 贡献:研究政策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美国)与罗伊德·沙普利(美国) 贡献: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 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