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产业经济学 推导古诺和伯川德双寡头垄断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表达式
(来1)古诺均衡:1厂商总收益TR=Pq1=[a-(源q1+q2]q1-Pc1
边际收益MR=a-2q1-q2-c1
q1=(a-q2-c1)/2类似2厂商的有q2=(a-q1-c2)/2
联立以上两个方程的q1=q2
古诺均衡解为两条反应函数的交点
即均衡时12两个寡头厂商的产量相等q1=q2=(a-c)/3
(2)伯川德均衡是价格均衡,伯川德均衡结果价格p=MC。
用价格表示产量,仿照上述古诺均衡求解即可。
(3).斯塔克伯格模型都是从被动一方先分析。
对于2,1的产量是已知的为q1,2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与上一题相同a-q1-2q2-c2=0,
解得2的反应曲线:q2=(a-q1-c2)/2,
带入到1的收益R1中,
求得边际收益
令其等于边际成本0,
解得q1和价格
B. 产业经济学 伯川德模型的问题
(1)古诺均衡:1厂商总收益TR=Pq1=[a-(q1+q2]q1-Pc1
边际收益MR=a-2q1-q2-c1
q1=(a-q2-c1)/2
类似2厂商的有q2=(a-q1-c2)/2
联立以上两个方程的q1=q2
古诺均衡回解为两条反答应函数的交点
即均衡时12两个寡头厂商的产量相等q1=q2=(a-c)/3
(2)伯川德均衡是价格均衡,伯川德均衡结果价格p=MC。
用价格表示产量,仿照上述古诺均衡求解即可。
(3).斯塔克伯格模型都是从被动一方先分析。
对于2,1的产量是已知的为q1,2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与上一题相同a-q1-2q2-c2=0,
解得2的反应曲线:q2=(a-q1-c2)/2,
带入到1的收益R1中,
求得边际收益
令其等于边际成本0,
解得q1和价格
希望能帮到你。
C. 如何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产业间的关联关系
南京农业大学525产业经济学综合知识2012考研大纲:
一、考试性质
产业经济学综合知识考试是产业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复试科目。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的产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及实际运用水平。本考试大纲力求反映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注重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与运用能力,以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系统、扎实专业素养的产业经济学高级人才。
二、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体系,尤其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产业经济相关问题。
三、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
厂商理论、市场结构、进入退出壁垒、寡头市场结构、策略性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公共政策。
考试要求:
1. 理解产业、市场、SCP范式,以及产业组织的中心问题。
2. 了解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 了解厂商的目标与内部组织。
4. 掌握市场集中度的含义、度量方法与影响因素,理解进入壁垒、退出壁垒,流动性壁垒和进退无障碍理论。
5. 掌握寡头市场的主要模型,包括古诺(Cournot)模型、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模型、伯川德(Bertrand)模型、豪泰林(Hotelling)模型。
6. 理解合谋的不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7. 掌握价格歧视的含义、类型和成功实施价格歧视的条件。
8. 理解支持和反对垂直一体化的理由、垂直约束的效果。
9. 理解市场绩效的含义及评价市场绩效的主要指标。
10. 理解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掌握础担壁杆撰访辩诗菠涧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11. 理解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掌握投入产出基本分析模型。
12. 理解政府规制理论与反垄断政策。
D. 产业经济学中的“波特五力模型” 包含什么内容
简介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来自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的大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详解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3.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进入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经验曲线效应等)、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固定资产规模、行业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4.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5.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出现下述情况将意味着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就是:行业进入障碍较低,势均力敌竞争对手较多,竞争参与者范围广泛;市场趋于成熟,产品需求增长缓慢;竞争者企图采用降价等手段促销;竞争者提供几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用户转换成本很低;一个战略行动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当可观;行业外部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业中实力薄弱企业后,发起进攻性行动,结果使得刚被接收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退出障碍较高,即退出竞争要比继续参与竞争代价更高。在这里,退出障碍主要受经济、战略、感情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等方面考虑的影响,具体包括: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费用、战略上的相互牵制、情绪上的难以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限制等。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以上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而且客户必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竞争者的举动。除非认为正面交锋有必要而且有益处,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场份额,否则客户可以通过设置进入壁垒,包括差异化和转换成本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客户确定了其优势和劣势时(参见SWOT分析),客户必须进行定位,以便因势利导,而不是被预料到的环境因素变化所损害,如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增长速度等等,然后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有效地对其它企业的举动做出反应。根据上面对于五种竞争力量的讨论,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意义实际上,关于五力分析模型的实践运用一直存在许多争论。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模型更多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实际操作的战略工具。该模型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定基础之上的:1、制定战略者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显然现实中是难于做到的;2、同行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存在多种合作关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3、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往往不是通过吃掉对手而是与对手共同做大行业的蛋糕来获取更大的资源和市场。同时,市场可以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创新来增大容量。因此,要将波特的竞争力模型有效地用于实践操作,以上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三项假设就会使操作者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头绪万千。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类成功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E. 长期变量和短期变量如何构建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三大产业的发展与cpi的关系研究)
用Enviews软件辅助。
F. 产业经济学的主体框架及具体内容
主体框架就是下面的七个大标题 具体内容就是每个大标题下的解释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五)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六)产业政策研究
从纵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等内容;
从横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
七)“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你是在校的大学生吗? 这些书上都应该找得到的 只要自己稍微总结归纳一下就行了 老师上课时应该有讲到吧 板书上应该也有
G. 中南财大产业经济学考研
产业经济学(Instrial Economics)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研究内容: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涉及到的学科领域: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五)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六)产业政策研究
从纵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策修正等内容;
从横的方向来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
七)“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产业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
产业经济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最先发展起来的。日本学者有筱原三代平、马场飞雄、宫泽健一、佐贯利雄。 美国学者有麦克尔·波特等。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降低能耗,提高效益。
H. 计量经济学论文 期末论文啊~要有数据模型,最好有异方差共线性啥的。而且最好数据新一点啊。。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学号:2008324030924
学院:商学院
班级:财务管理0802班
姓名:王玉娟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财务管理0802班 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stries; Least squares; In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t=α+β1X1+β2X2+β3X3+µ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µ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年度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年度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1981 5.2 6.98 1.87 10.42 1996 10 5.1 12.11 9.43
1982 9.1 11.53 5.56 12.98 1997 9.3 3.5 10.48 10.72
1983 10.9 8.33 10.37 15.17 1998 7.8 3.5 8.91 8.37
1984 15.2 12.88 14.48 19.35 1999 7.6 2.8 8.14 9.33
1985 13.5 1.84 18.57 18.16 2000 8.4 2.4 9.43 9.75
1986 8.8 3.32 10.22 12.04 2001 8.3 2.8 8.44 10.26
1987 11.6 4.7 13.69 14.36 2002 9.1 2.9 9.83 10.44
1988 11.3 2.54 14.52 13.16 2003 10 2.5 12.67 9.5
1989 4.1 3.07 3.77 5.36 2004 10.1 6.3 11.11 10.06
1990 3.8 7.33 3.17 2.33 2005 11.3 5.2 12.1 12.2
1991 9.2 2.4 13.85 8.87 2006 12.7 5 13.4 14.1
1992 14.2 4.7 21.15 12.44 2007 14.2 3.7 15.1 16
1993 14 4.7 19.87 12.19 2008 9.6 5.4 9.9 10.4
1994 13.1 4 18.36 11.09 2009 9.2 4.2 9.9 9.6
1995 10.9 5 13.88 9.84 2010 10.3 4.3 12.2 9.5
三、模型参数估计
运用eview3.1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表一中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对所建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下图。(图1)
从估计结果可得模型:
Yt=0.6902+0.1869X1+0.4564X2+0.2875X3
四、模型的检验
通过上述线性回归得到模型,现在就其具体形式进行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通过估计所得到参数,可进行经济意义检验:
⑴α=0.6902,表示当三大产业保持原有规模,我国GDP仍能增加0.6902个百分点。这种结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合理。
⑵β1 =0.1869,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1869个百分点;反之,降低0.1869,符合经济现实。
⑶β2=0.4564,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4564个百分点;反之,降低0.4564,符合现实。
⑷β3 =0.2875,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2875个百分点;反之,降低0.2875,合理。
综上可知,该模型符合经济意义,经济意义检验通过。
2、统计检验
⑴ 拟合优度检验
① 样本决定系数
R^2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反之,R^2的值越接近0,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差。
由图1参数估计结果可得,样本决定系数R^2=0.965032>0.8,可见其拟合优度不错。
② 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
因解释变量为多元,使用调整的拟合优度,以消除解释变量对拟合优度的影响。调整后的R^2=0.960997>0.8,所以,其拟合程度不错。
⑵方程显著性检验
有模型可知总离差平方和TSS的自由度为29(n-1),回归平方和ESS的自由度为3。所以,残差平方和的自由度为26(n-k-1)。
H0: βi =0 H1: βi≠0
在H0成立的条件下,统计量
F= (ESS/k)/(RSS/(n-K-1))=239.1760
而在α=0.05,n=30,k=3时,查表得F0.05(3,26)=2.98<239.1760,由此可知,应拒绝原假设,接受H1,认为回归方程显著成立。
⑶参数显著性检验
H0: βi =0 H1: βi≠0
在H0成立的条件下,统计量
Ti=(^βi-βi)/S(^βi)
当βi =0时,T1=3.970619、T2=15.04468、T3=6.837076;在α=0.05,n=30,k=3时,查表得T0.025(26)=2.056,得Ti>T0.025(16)=2.056,则拒绝原假设,接受备选假设,即认为βi显著不为0 。
3、计量经济学检验
⑴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这里采用Frisch综合分析法,检验模型各解释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问题:
① 通过做简单回归得到下表:
表2
回归方程 Tα Tβ R^2 DW
Y1=9.4776+0.1292 X1 8.49 0.62 0.01 0.94
Y2=3.6885+0.5537 X2 5.87 10.95 0.81 0.79
Y3=2.5273+0.6727 X3 2.30 7.18 0.65 0.44
根据经济理论和统计检验,X2最重要,从而得出最有简单回归方程Y= 3.6885+0.5537 X2 。
②将其余变量逐一引入Y=3.6885+0.5537X2,从而得出Y=0.6902+0.1869X1+0.4564X2+0.2875X3为最优模型。
说明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能与选取变量为相对数有关,降低了其共线性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将其余变量逐一引入
综上所述,该模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⑵随即扰动项序列相关检验
在给定α=0.05,n=30,k=3,查D-W统计表,得dL=1.21,dU=1.55。由DW=0.5372<dL=1.21,可知随机误差项存在一阶正序列相关,即μt=ρμt-1+νt。
经软件处理可得图2,ρ1估计值为0.8643,并且T检验显著,说明该模型确实存在一阶序列相关。DW=2.2963,α=0.05,n=29,k=3,,查表得dL=1.20,dU=1.65, dU=1.65<DW=2.2963<4-dU=2.35,表明模型已经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因此,模型已消除序列相关性影响,经济增长率与各产业增长率的回归方程为:
Yt=0.4168+0.2506X1+0.4002X2+0.3852X3
由模型可知,当第一产业增长1个百分点时,我国经济增长0.2506个百分点;当第二产业增长1个百分点时,我国经济增长0.4002个百分点;当第三产业增长1个百分点时,我国经济增长0.3852个百分点。
五、对策建议
根据模型得出1981-2010年,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产业构成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由前面对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大,其中,以第三产业增速最快,而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
下降。
1、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新局面,实现我国经济可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2、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建立以来,虽然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逐年上升,说明科教兴农、农业产业化、财政支持等农业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提升,但就总体而言,仍是我国的弱智产业。加强农业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应加大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资本金融市场和生产要素流动市场,提高要素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感的社会主义新农民。
3、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着重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
自建国以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内部结构、地区结构都存在差异。调整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推进服务业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现状,更能够提高就业率,稳定民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推进服务业发展,重点是建立健全流通和服务部门,提高流通、服务质量;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⑴ 陈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2005,3
⑵ 刘云峰.辽宁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4,9
⑶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⑷ 张润清.计量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⑸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⑹ 王怜.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7.5
I. 求问计量经济学中kim-marion模型和moreno模型在评价产业竞争力方面如何使用如何在SPSS上操作
有借鉴论文没有,发来看看我就明白怎么操作了
J. 如何做有关化妆品产业的经济学报告
纵向约束
一般的,纵向约束是指非纵向一体化的厂商与上下游厂商签订长期的、具有约束力的合同,包括列明零售价格、销售数量、销售区域等条款或行为方式等。其目的是希望能达到一体化的效果,同时又能避免一体化的成本。
特征方法
产品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些特征的组合,消费者对这些特征具有偏好。对于不同类型的特征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
这一方法假定消费者的需求不是针对产品,而是针对产品的特征,对产品的需求来源于对其特征的需求。
对每一类产品可以列出一些关键特征,并估计消费者对这些特征带来的效用的评价。
占优策略均衡
如果无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策略 都是参与人i的强最佳应对,那么 就称为优势策略。
优势策略均衡是由每个参与人的优势策略所组成的策略组合。
撇脂定价
在离散时间里,均衡是一种递减的价格序列,即所谓撇脂定价。这样,垄断者等于实施了一种跨时价格歧视。
所谓“撇脂定价法”又称高价法,即将产品的价格定的较高,尽可能在产品寿命初期,在竞争者研制出相似的产品以前,尽快的收回投资,并且取得相当的利润。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降低价格使新产品进入弹性大的市场。一般而言,对于全新产品、受专利保护的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产品、流行产品、未来市场形势难以测定的产品等,可以采用撇脂定价策略。
合谋
简单的说,合谋是指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行动。
合谋涉及许多形式,包括限制广告费用或联合广告、合作确定服务质量水平、限定企业经营范围等,但最常见的形式是限量供应或协议价格。
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又称古诺双寡头模型(Cournot opoly model),或双寡头模型(Duopoly model),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产业
所谓产业,是指提供同一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同类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毛林根,1996)。
苏东水:单个产业无非是一些具有某种相同生产技术或产品特征的企业的集合,产业存在的基础是这些企业及其组织(苏东水,p474)。
掠夺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又称劫掠性定价、掠夺价、有时亦称掠夺性定价歧视,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三级价格歧视
利用关于需求的直接信息如年龄、职业和地域等进行市场区隔,并对不同的群体设置不同的价格。又称为直接价格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