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2014年的经济下滑
简单的来说的话,中央没有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根据费雪方程,MV=PY,M为货币量,P×Y为名义GDP,M下降,故GDP下降,这个回答你还满意么
②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诺尔的奇闻轶事 - 百度
让•梯若尔(Jean Tirole)1953年8月9日出生在法国特鲁瓦,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1990-2000年世界经济学家排名第二),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以及图卢兹经济学院(Toulouse School of Economics)院长,同时在巴黎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 公司财务、国际金融、企业理论、规制与激励、博弈论、宏观经济学。
国际盛誉:他荣获1993年欧洲经济学会的Yajo Jahnsson 奖。1998年被推选为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主席,2001年当选为欧洲经济学会主席,并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1993)和美国经济学会外籍荣誉会员(1993)。1996年慕黎黑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产业组织协会杰出成员奖;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伦敦商学院荣誉博士等奖励。他是经济学界一致公认的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著作:让·梯若尔写了超过180篇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论文,以及8本专著,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与德鲁·弗登伯格合著)、《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与让-雅克·拉丰合著)、《银行审慎监管》(与马赛厄斯·德瓦特里彭特合著)、《电信竞争》(与让-雅克·拉丰合著)、《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和《公司金融理论》。
凭天赋三年成权威
梯若尔继承了法国学者重视人文学科的传统,再加上深厚的数学功底,很快就显示出研究经济学的卓越天赋。他当时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并于1982年 和1985年在最权威的Econometrica(经济计量学杂志)发表了两篇经典论文:《理性预期下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和《资产泡沫和世代交叠模型》, 这两篇论文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
建模型解串谋难题:
1992年,在国际经济计量学会第六届世界大会上,梯若尔提交论文《经济组织中的串谋问题》。串谋与勾结是所有的组织或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早已为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串谋与勾结会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因而如何在制度设计中解决串谋问题,一直成为政治家和学者们不懈努力的目标之一,并在人类的制度 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重要现象长期以来却一直未能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的皇冠明珠,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它在制度分析方面尤其是对于串谋现象的漠不关心和无所作为,无法令人满意。究其根源,仍然是主流经济学家对于新古典主义的完备市场假设这个教条的坚定信 念。
在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串谋现象造成了产业政策和政府规制政策的严重扭曲,这一点即使在司法体系十分完备的欧美国家都普遍存在(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和世界电信与安达信公司合谋做假账等案件),更不用说许多处于制度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
梯若尔这篇综述性论文建立在他于1986年发表在《法、经济学与组织杂志》上的基本框架———多代理人模型上,它指出了研究串谋问题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基本方法论。在该论文中,梯若尔提出了著名的“防范串谋原理”:为了避免串谋带来组织效率的损失,对于一般性组织,委托人总可以设计一组新的机制或契约,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使得代理人的收益超过他参与串谋的收益,从而抵消了代理人参与串谋的积极性。
研究串谋问题的另一个理论上的困难,来自于代理人串谋时所达成的支契约的可执行性。在法律上,一般地,这种支契约是非法的,因而很难将其纳入到契约理论的框架中。
梯若尔则在非合作博弈的框架下,运用他所擅长的声誉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指出,串谋往往发生在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组织中,这种长期关系使得代理人在串谋时更重视合作的声誉以及未来的收益,因而保证了串谋契约是自持的。
梯若尔这篇论文建立了串谋理论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图卢兹学派,尤其是拉丰和马赫蒂摩(Laffontand Martimort)所作的突出贡献使其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不完全契约之争:梯若尔成为争论终结者:
1999年,梯若尔在Econometrica发表了《不完全契约理论:我们究竟该站在什么立场上》。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对当时轰动整个学术界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的“终结者之声”,同时也是关于该理论最经典的综述。
契约是一组承诺的集合,这些承诺是签约方在签约时作出的,并且预期在未来(契约到期日)能够被兑现。完全契约是指,这些承诺的集合完全包括了双方在未来预 期的事件发生时所有的权利和义务。但在现实中,绝大部分契约都是不完全的,这是因为签约方在事前对未来所作的预期仅仅是基于双方的主观评估,未来所面临的 不确定性在本质上是不可预期的。不完全契约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由于签约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无效。
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由来已久,1985年,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在其经典名著《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指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是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格罗斯曼(S.Grossmanan)和哈特( O.Hart)(986)在其经典论文中指出,产权,尤其是剩余索取权的合理配置,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约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并且这也是用企业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的根本原因。但随着人们对不完全契约本质的 深入揭示以及机制设计理论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研究得出,通过设计一些激励相容的机制,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约的交易成本,从而可以在契约理论的框架内解决这一经典难题。
1999年,著名的《经济研究评论》杂志在其66卷第一期以专辑形式掀起了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的高潮。以哈特和摩尔(Hart&Moore1999)为代表的产权理论学派认为,当不确定性下的自然状态足够复杂时,从本质上不存在一个可行的机制来实现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因而只有通过合理地配置产权等制度 安排来恢复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就是哈特-摩尔-西格尔(Hart-Moore-Segal)(1999)所证明的“不可能定理”。
而以梯若尔和马斯金为代表的机制设计学派却对上述结论不以为然,他们在《不可预见的偶然性与不完全契约》论文中,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的最新成果证明,不可预 见的偶然性所造成的契约的不完全性,并不构成资源配置无效率的本质障碍,在当事人的效用函数不是非常限制性的情形下(即当事人没有很怪的偏好),我们可以 设计出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实现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这就是马斯金-梯若尔Maskin-Tirole提出的“可能定理”。
某些学者指责“Maskin-Tirole机制过于复杂因而无法在现实中应用”,梯若尔则针锋相对地指出,所谓机制的复杂与否必须放到具体的应用范围中去讨论,如果机制的设计与实施的成本低于它所带来的收益,这种机制就是可行的。
事实上,在现实运用中,涉及到大规模项目的招标与拍卖机制往往设计得非常复杂,以至于只有少数专家才能掌握。另一方面,产权配置,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 排,它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往往非常高昂,并且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而制度安排的锁定效应会导致长期交易的无效率。与此相比,机制,作为一种自持的契约安排, 其交易成本显然要低得多。
出新著创金融新论:
2002年,梯若尔出版著作《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在国际金融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以往针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大都通过“adhoc”(缺乏 微观基础)的模型推导而来,梯若尔认为这些建议只看到了问题的症状,而没有看到深层原因,资本自由化并不能医治百病。在该书中,梯若尔从最基本的假设出 发,考虑了国际金融体系下贷款人和借款人的关系对流动性和风险的影响,强调了市场失灵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罗果夫(Kenneth Rogoff)教授说:“这是第一本为国际金融问题提供了全面的严格的理论基础的著作,分析简洁,文字优雅,富有洞察力,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和缺点。”
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传统公司财务理论的缺陷一目了然:一方面,局 限于对称信息框架下研究公司的财务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其代表性成果为莫迪里亚尼-米勒定理(简称MM定理),但MM定理所要求的条件过于理想化,使得 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也无法解决公司财务领域出现的一些实际难题;另一方面,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型互相独立,不成体系,令人困惑。
2002年底,梯若尔出版了《公司财务理论》,在公司金融理论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一部一统江湖之作。梯若尔令人耳目一新、驾轻就熟地给一个 原本支离破碎和复杂得令人沮丧的领域带来了无可置疑的统一和简约之美。他以公司金融和契约理论的联系统一全书,在不对称信息框架下重新改写了公司财务理论,运用对策论、激励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重点讨论了公司治理结构、控制权分配、流动性管理、监管与收购等问题,给公司财务理论界定了更广阔的研究 范围和新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在上述每一个领域,梯若尔或以综述性论文的方式,或以专著的方式完成该领域的理论框架的建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后悄然转向另一个领域。最近,他把目光又投向了经济学更深层次的基础性问题——经济心理学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5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普林斯顿大学迪克希特(Avinash Dixit)教授说:“梯若尔的经济学直觉是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完美的体现,他把智慧光芒的热量撒向他所触及的每一个领域。”谁会知道,梯若尔的下一个方 向会在哪里?
③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谁
让·梯若尔获得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让·梯若尔(Jean Tirole):法国国籍,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兼职教授,法国经济学家。获奖理由是对市场力量和管制的研究分析。
让·梯若尔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1953-年),世界经济学家排名第二。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同时在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1984年至今担任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杂志副主编。 同时还是普纳思经济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
梯若尔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 公司财务、国际金融、企业理论、规制与激励、博弈论、宏观经济学。
④ 2014年关于中国或全球的经济学事件有哪些
美国退出QE 央行下调存贷款利率
⑤ 谁有2014经济学答案
科目:《宏观经济学》试题(A卷)
姓名: 学 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阅卷教师: 2014 年 月 日
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可携带 计算器 。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IS曲线: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LM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
2. 流动性偏好陷阱: 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3. 总需求函数:表示实际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总需求函数的图像叫做总需求曲线。
4.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在IS 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选择正确
答案的编号,填在各题前的括号内)
1.二手车交易商在卖掉一辆旧车后,得到100元佣金,他随后就用这笔钱吃了一碗20元的面条,GDP增加了( A )
A. 120 B. 80 C.20 D.100
2. 哪一对变量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大的乘数作用( B ) A、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减税 B、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C、政府减税和政府支出 D、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支出
3. 假定某国经济目前的均衡收入为5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收入提高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9的条件下,应增加支出(B )
A.500亿元 B.50亿元 C.10亿元
D.30亿元 E.80亿元
4. 引致消费取决于:( C )
A.自发消费 B.边际储蓄倾向 C.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D.收入
5.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下列何项之时( D)
A. 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 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值
C. 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收入 D. 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6.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为 ( A )
A. 二者之和等于1 B. 二者之和等于0
C. 二者之比为平均消费倾向 D. 二者之和为平均储蓄倾向
7. 在四部门经济中,若投资、储蓄、政府购买、税收、出口和进口都增加,则
均衡收入( D )
A. 必然增加 B. 不变 C. 必然减少 D. 不能确定
8. 当总需求增加时,国民收入将( C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不能确定
9. IS曲线右方各点代表了( C )
A.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B.总支出大于均衡时要求的水平;
C. 总支出小于均衡时要求的水平; D. 计划的总支出等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10. IS曲线的斜率由( C )决定。
A. 边际消费倾向; B.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C. 以上两者都是; D.以上两者都不是
11. 当( A )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A. 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 支出乘数较小;
C.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12. 若价格水平下降,则总需求( A )
A.增加; B.减少; C. 不变; D. 难以确定
1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A )
A. 同一价格水平对应的总需求增加; B. 同一总需求水平对应的价格提高;
C. 价格水平提高,总需求增加; D. 价格水平提高,总需求减少
14.引起IS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是( C )
A. 政府决定降低个人所得税; B. 政府决定通过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
C. 政府决定取消原有的冬季取暖补贴; D. 政府将原计划用于进口设备的资金投入到公路修建中
15.根据凯恩斯理论,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 B )
A. 货币需求; B.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C. 储蓄; D.储蓄与投资
16. 根据总供求模型,扩张性财政政策能使价格水平( A )
A. 提高; B. 减少; C. 不变; D. 难以确定
17. 乘数的作用必须在以下条件下才可发挥:( D )
A.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C.政府支出等于政府税收 D.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
18. 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经济的目前收入偏离并高
于均衡收入水平,经济会如何调整重新实现均衡?(C )
A.价格上升 B.价格下降
C.企业减产以减少非意愿存货 D.企业增加雇佣工人
19. 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平均储蓄倾向为0.1,那么,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水平为(D )。
A. 770亿元; B 4300亿元;C. 3400亿元; D 7000亿元。
20.根据相对收入假说,若某年收入下降,则该年APC( A )。
A 提高; B 下降; C 不变; D不确定。
三 、计算题(共30分)
(注意:答题时要列出详细运算步骤并计算出中间运算
数值和最终计算结果。)
1. 已知某一经济社会的如下数据:
工资100亿元,利息10亿元,租金30亿元,消费支出90亿元,利润30亿元,投资支出60亿元,出口额60亿元,进口额70亿元,所得税3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5亿元,政府用于商品支出30亿元。试求:(1)按收入法计算GDP;(2)按支出法计算GDP;(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4)计算储蓄额;(5)计算净出口 (10分)
解:按收入法: GDP=100+10+30+30=170亿元
按支出法: GDP=90+30+60+(60-70)=170亿元 政府的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出)-所得税=(30+5)-30=5亿
储蓄额=工资收入+租金收入+利息收入+利润-税+转移支出-消费支出=170-90-25=55(亿元) 净出口:60-70=-10亿元
2.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支出为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TR=62.5,税收为T=250。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均预算乘数。(10分)
解答:
(1) 均衡收入 Y=100+0.8(Y-250+62.5)+50+200, 解得Y=1000
(2)根据消费函数可知边际消费倾向MPC=0.8
投资乘数:ki=1-β(1)=1-0.8(1)=5
政府支出乘数:kg=5(与投资乘数相等)
税收乘数:kt=-1-β(β)=-1-0.8(0.8)=-4
转移支付乘数:ktr=1-β(β)=1-0.8(0.8)=4
平衡预算乘数Kb=1-MPC/(1-MPC)=1
3. 假设某经济中的消费函数为:C=0.8(1-t)Y, 税率t=0.25,投资I=900-50r, 政府支出G=800,货币需求L=0.25Y-62.5r, 实际货币供给M/P=500,求: (1)IS和LM曲线;(2)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10分) 1. Y=C+I+G=0.8(1-t)Y+900-50r+800=0.8Y-0.8tY-50r+1700 将t=0.25带入并化简得到: IS Y=-125r+4250
2. L=M/P 得到LM Y=250r+2000
3. 同时均衡解出: r=6 Y=3500
简答题:(6′×3=18′,共18分)
1.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分析的侧重点不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主要从消费者个人对自己收入的预测方面来分析消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包括工作收入与储蓄在内的财富对消费的影响。
联系:两者都认为
第一,消费既与当期收入有关,又主要与一生的收入或持久收入相联系,当期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是消费者消费决策的依据。
第二,经济繁荣时期或经济萧条时期的暂时性收入变化,只对消费产生较小的影响,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小甚至接近于零,而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接近于1。 第三,如果政府的税收政策是临时性的,就不会对消费产生什么影响,消费变化就很小;持久性的税收政策才会影响持久收入,从而影响个人消费。
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① 促进经济增长。② 增加就业。③ 稳定物价。④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量的;联系: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
区别: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用来量度的是GDP(GNP)或其人均值,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等.
联系: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2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经济增长即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
⑥ 201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Jean Tirole 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
让·梯若尔(Jean Tirole)教授,继承了法国学者重视人文学科的传统,再加上深厚的数学功底,很快就显示出研究经济学的卓越天赋。他当时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并于1982年 和1985年在最权威的Econometrica(经济计量学杂志)发表了两篇经典论文:《理性预期下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和《资产泡沫和世代交叠模型》, 这两篇论文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
由此可见,无论是诺奖得主让·梯若尔教授,还是朱·弗登博格博士而言,他们对于的成就都不仅仅在于经济领域方面,但在经济领域当中他们的成就也不能够用简单的几百字形容的清楚,于是乎我只用了“对市场力量和监管的分析”这几个字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在最后,特别强烈的推荐一下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大家去看看我上面提到的这几本书,相信你会很清楚的直到我上面说到的更多成就。
⑦ 201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jean tirole 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做出哪些贡献
推广了产品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产专业组织理论属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产业组织理论的出现是与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或者从实践看,产业组织是伴 随本世纪以来大型制造业公司的迅猛涌现以后才出现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哈佛大学为基地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基本形成,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论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他们不断地加入研究的行列。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以梯若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革命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