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宏观经济学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意思齐全的。
名义GDP: (网络文库找的)
实际GDP: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NDP:国内生产净值 (NDP=GDP-折旧)
NNP:国民生产净值 (NNP=GNP-折旧)
NI:国民收入(亦可用Y表示)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C:(消费)居民消费支出
I:(投资)企业投资
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支出
T:(税收)政府税收
TR:政府转移支付
NX:净出口(X-M;X:出口,M:进口)
GDP=C+I+G+(X-M)=C+I+G+NX(支出法)
N:就业量
U:失业量
L:劳动力总量 (L=N+U)
u:失业率 (u=U/L)
n:就业率 (n=N/L)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GDP缩减指数
c:消费
i:投资
s:储蓄
t:税收
g:政府购买
x:出口
m:进口
y:可支配收入
APC:平均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
APS:平均储蓄倾向
MPS:边际储蓄倾向
Ki:投资乘数(+)
Kg:政府购买乘数(+)
Kt:税收乘数(-)
KB:平衡预算乘数(KB=Kg+Kt=1)
Ktr: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x:出口乘数(+)
Km:进口乘数(-)
(第65页)
K:资本存量 (ΔK=i )
R0:现值或本金
Rn:第n年的未来收入或终值本利和
r:年利率
Rn=R0(1+r)n
(第66页)
Pk: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MEC: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R1,R2,R3,...,Rn:某项投资从第1期到第n期各期的收益
d: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
e: 自发性投资
α:边际储蓄倾向
β:边际消费倾向
I:投资
S:储蓄
L:货币需求
L1: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
L2:货币的投机需求
L1(y):交易货币需求量
L2(y):投机货币需求量
M:货币供给(名义)
m:货币供给(实际)
k:交易货币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h:投机货币需求量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A:技术水平
W:实际工资额
P:实际工时
❷ 经济学中avc什么意思啊,还有供给的符号
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变成本
还有供给什么?
❸ 经济学中的租金到底是什么意思书上说供给者用他的经济租金来支付赋税消费者没有支付更高价格,那么供
经济租金是指从要素的所有收入中减去那部分不会影响要素总供给的要素收入的一部分要素收入,它类团做伍似於生产者剩馀,等於要素收入和其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例如一块土地种大豆可得收入1200元,但若改种小麦可胡嫌得收入1000元,则其差额200元就是经济租金。
长期来看,经济租金实际上就是利润(经济租金=要素收入-机会成本)。由於在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不塌或存在利润,因此经济租金一定来源於垄断。
❹ 经济学中需求,供给曲线,大神帮忙解释一下图的意思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对应的就是均价,对应的产量就是均量
❺ 经济学中的i表示什么意思 比如i等于s(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i大于s(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I代表投资 S代表储蓄,在两部门(居民和企业)经济中,总需求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资需求,供给是全部劳务和产品的总和,也即是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的总和,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可以用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来表示即为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即为居民的收入总和,居民的收入可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因此:
总需求AD=C+I 总供给AS=C+S 总需求=总供给时即C+I=Y=C+S I=S
因此,两部门国民经济均衡的具体表现:投资=储蓄
I=S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当S<I时,说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供给不足,这时在国民经济中容易导致超前消费,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当S>I时,说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或供给过剩,这时在国民经济中容易导致物价下降,产品滞销,企业开工不足和设备闲置,出现失业;所以,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S=I,这时才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和失业.在国民收入均衡中,储蓄可以看作是经济中一部分货币的暂时离开,对国民收入具有收缩作用,是漏出因素.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刺激作用,能使国民收入扩张,是注入因素.如果注入小于漏出,国民收入收缩;注入大于漏出,国民收入扩张;注入等于漏出,国民收入实现均衡.
❻ 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是什么意思
供给学派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该学派的先驱者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 70 年代初,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 1974 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芒德尔的论点引起拉弗和万尼斯基的注意和赞赏,拉弗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芒德尔的论点。当时的美国国会众议员肯普也很重视芒德尔的主张,他任用罗伯茨为他拟定减税提案,聘请图尔进行减税效果的计量研究。
供给学派认为,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误的。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又是关键因素。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
他们认为税率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实现的,税率提高,纳税后净报酬减少。就劳动力看,这意味着休闲对做工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工,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就资本看,这意味着消费对储蓄和投资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乐意把收入用作消费而不用作储蓄和投资,资本供给就会减少。此外,经济主体为了逃避高税率,还把经济活动从市场转入地下。这些都会使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产下降。
供给学派进而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拉弗首次把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制成模型,画在直角坐标图上,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线。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社会支出阻碍生产的作用较为严重。失业保险津贴使人们宁愿失业而不去寻找工作或从事报酬低的工作。福利补助严重削弱人们储蓄的积极性,滋长人们的依赖性,不仅不减轻反而扩大贫困并使贫困永久化。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管理经济的法律条例多数具有阻碍生产的效果。首先是加重企业负担,提高产品成本。其次是企业为了遵守法律条例,不得不缩减研究开发支出和生产性投资,停止技术改革。更严重的是挫伤企业的创新精神和风险投资,造成生产率增长停滞。政府应当放宽对经济的管理,增强市场机制。
供给学派虽然同意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在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和措施上同货币学派大相径庭。供给学派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不应只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而是为了稳定货币价值。货币价值保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就会消失。在安排货币收入时,人们就乐意保存货币,不去囤积物资;选择生产性投资,不做投机性投资。同时,货币价值稳定又是保证财政政策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持必须恢复金本位制。
供给学派的论点和主张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各方关注。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认为,它既没有经济史上的有力证据,又缺乏理论分析上的合理推断。
考虑税率变动的影响时,片面强调对生产的效果,忽视对需求的影响,从而夸大减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对于供给学派所说减税不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即使发生赤字对经济也无任何妨碍,赤字会自行消失,认为纯属无稽之谈。评论者一致指出降低边际税率是为富人谋利。因为全面降低累进税率,高收入阶层获得减税的好处要比低收入阶层多。削减社会支出则使低收入阶层直接受到损失。据美国城市研究所研究, 1981 年美国总统里根实施全面降低所得税率和削减社会支出后,美国家庭收入分配不均程度显著加大。评论者引用美国普查局公布的关于贫困线下人口连年猛增的统计,证明美国社会贫困加重。
政府干预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政治家任意设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经济稳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预和调节,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制订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律条例,虽然增加了企业负担,但保护了社会利益。
恢复金本位制将大大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指出货币历史表明金本位并不能保证物价稳定。
❼ 经济学里的那些字母都代表什么意思
经济学里有很多字母都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列举如下:
P:价格 Q:数量 D:需求 S:供给 E:均衡(或期望) e:弹性
es:供给的价格弹性 exy: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U:效用 TU:总效用
MRTS:边际技术替代率 C:成本 STC:短期总成本 TFC:总不变成本
AC:平均总成本 MC:边际成本 LTC:长期总成本
LMC:长期边际成本 SMC:短期边际成本 TR:总收益 AR:平均收益
PS:生产者剩余 MP:边际产品 VMP:边际产品价值
MRP:边际收益产品 MFC:边际要素成本 r:利率
❽ 经济学中的供给刚性具体是什么含义
刚性需求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这些商品包括日常生回活用品、家用耐耗品、鱼答粉等等。也可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和必需品。
刚性供给类似刚性需求里刚性的含义,是指变化量很小的供给部分,基本上整个的量不会变化
❾ 经济学中的供给刚性具体是什么含义
刚性需求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这些商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家用耐耗品、鱼粉等等。也可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和必需品。 刚性供给类似刚性需求里刚性的含义,是指变化量很小的供给部分,基本上整个的量不会变化
❿ 理解经济学中的供给概念需要把握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供给指特定市场上在一定时期内,与每一销售价格相对应,生产者愿意且能供应的商品数量。
两个条件:
愿意供给、能够供给。
影响供给的因素:
1. 商品的价格:在影响某种商品的供给的其他因素(如生产该种商品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如果越高,生产者愿意供给的产量当然会越高。
2. 其他商品的价格。这里会引出替代品的概念。
3. 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技术进步或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将由于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而使得与任一价格对应的供给量增加。
4. 政府的政策。对一种产品的课税将会使卖价提高,在一定条件下会通过需求的减少而使供给减少。反之,减低商品租税负担或政府给予补贴,会通过降低卖价刺激需求,从而引起供给增加。
5. 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如果厂商对未来的经济持乐观态度,则会增加供给。如果厂商对未来的经济持悲观态度,则会减少供给。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