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专业包括哪些课程
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经济史、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企业经济学、会计统计与核算。
拓展资料
经济学专业是(包括经济学方向和投资经济方向)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理论兼应用型本科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关于经济学的一点问题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有个大概的规律:
某天 A提出某个理论
过了些年 B跑出来说A不对不对 然后挑起理论革命
然后又过了些年 C再跑出来劝架说 别吵别吵 大家都对 然后把A和B的理论综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 A叫做创始者 B叫做革命者 C叫做集大成者
经济学的源头是"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提出了"看不见的手"
古典经济学的很多分歧 在穆勒那里得到综合 这是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次综合 成果是"劳动价值论"
后来 瓦尔拉斯等革命者认为价值的来源不是劳动 而是取决于边际效用 于是引发了"边际革命"
后来 马歇尔跑出来 说大家都对 然后用一条供给曲线表征了劳动价值论 用一条需求曲线表征了边际效用 并得出"自由市场自然均衡"的结论 这是经济学历史上第二次综合 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其理论核心就是"自由经济主义"
后来 马歇尔的学生凯恩斯觉得他老师在忽悠他 凯恩斯认为市场不能自然均衡 于是挑起"凯恩斯革命" 同时"宏观经济学"也因此而诞生了
后来 萨缪尔森跑出来了 说马歇尔也对凯恩斯也对 然后他把这两个人的理论综合起来 这就是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三次综合 叫做"新古典综合" 而新古典综合的实质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后来 名震天下的芝加哥学派跑出来反对凯恩斯主义 认为凯恩斯主义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土壤(脱离了"理性人"这一最基本的经济学假设) 进而创立了有微观基础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派和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派
后来 费歇尔 费尔普斯 斯蒂格利茨等等的人又跑出来为"凯恩斯主义"平反 他们努力的为"凯恩斯主义"找到了微观基础 并建立了许多华丽的模型 这就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最后 要多废话一句 那位远近驰名的曼昆教授(Mankiw) 就是"新凯恩斯主义"派的
曼昆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和Macroeconomics写得太好了 建议有机会的话看一下 当然我指的是看原版
因为"神韵"这个东东总是在翻译和被翻译之间而悄然消失掉的
3. 自学经济学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 参考什么书籍
我给你推荐下列的书,,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将有望对经济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经济学》,萨缪尔森著,萧琛译
这是经典!虽然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这本书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谨,此外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
这本书特别贴近时代,贴近中国。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评价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
《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著,闾佳译
这本书从牛奶与可乐包装的不同说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畅销书,就是说看了这本书还需要看看大师们写经济学教科书。
《吴敬琏专集》,吴敬琏著
收录了吴敬琏从1982年至2005年的全部重要文章,该书也因此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它将告诉你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经济的不同之处。
此外,一些经济学或者金融学的的科班们所熟知,而且图书馆一般都会有的书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黄达主编 《金融学》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还有宋鸿兵《货币战争》不过这个还是要有点经济学基础的
还有我觉得我们看的一些经济金融书籍的 学的东西大多是与西方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好多理论与我们的经济状况有很大程度的背离 不适用 所以有必要看看一些经济评论家的文章 这个你可以看看他们的博客 比如郎咸平 易宪容 叶檀 张五常(他的行文风格本人不太喜好)陈功(安邦咨询的老总)等等 这些人的文章一般都是针对经济热点产生的 很有现实意义 对于理解现实的经济现象有帮助
4. 经济学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看哪本书比较好呢
每个专业院校的经济学参考书目不一样,相应的复习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以复旦大学为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网指定了“856经济学综合基础”参考书:
(1) 《政治经济学教材》 (第十三版), 蒋学模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2) 《通俗资本论》 , 洪远朋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年
(3) 《西方经济学》 , 袁志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4) 《微观经济学》 , 陈钊、 陆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5) 《宏观经济学》 , 袁志刚、 樊潇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6)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 (第六版) , 尹伯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7) 《国际经济学》 (第二版) , 华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从历年真题看, 除了以上的书目外,跨考的郑炳老师推荐大家参照如下教材复习备考:
微观经济学: 用范里安《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如果零基础, 推荐再看范里安《微
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 之前先看高鸿业的微观), 后期再看看尼克尔森《微观经济学理论:
基本原理与扩展》, 2016 年一道计算题是该书的课后习题原题。
宏观经济学: 推荐曼昆《宏观经济学》 和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 曼昆《宏观经济学》
较为基础,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 偏向于数理分析, 两本书结合起来学习效果不错。
政治经济学: 蒋学模老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 资本主义部分可以多看看, 社会主义部
分已经过时(出版年代太久) , 可以看看如逄锦聚《政治经济学》 (第 5 版) 。
国际经济学: 华民老师的《国际经济学》 书中不少错误, 因此需要大家好好识别书中的
错误。
5. 西方经济学哪本好一点
一、为服务于国内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材的读者,针对不同的读者需版求,中国人民权大学出版社委托该书编写组,针对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了系列教辅资料,可供有需求的学生选用。
二、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以及专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即使所报院校未将该书列为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为中级微观教材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和中级宏观教材如曼昆《宏观经济学》或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在第一轮复习时,可将该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目。
三、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难度为中级偏初级,而名校要求达到的层次为中级,甚至有些名校要求难度为中级偏高级,因此复习时,也应参考中级经济学教材进行复习。
四、认真研究分析《历年考研真题》。通过研究分析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探索出题规律,发掘重要知识点。
6. 在考经济类研究生时参考书有的是宏观微观经济学,有的是西方经济学,有什么不同
几乎没区别。看样子你大概是跨专业考研。我也是跨专业考研,2005年考的。
西方经济学就是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上下两册。现在考试大纲还没出来,所以你才问这个问题吧?
不管谁的教材,基本内容大多差不多。
研究生老师很多就是忽悠,我有个老师是重点中的重点大学毕业的。他有一句名言就是:三流的老师教知识,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一流的老师教思想。他要做的就是一流的老师。于是每次上课我们就是聊天。其实就是闲聊,一些网络上的词汇都蹦出来了,记得有一次他讲课说郎咸平和张维迎PK...,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他用的教材是平迪克和鲁宾菲尔德的中级微观经济学。你找来看看,就是本科生的教材。什么也没学到。
我是在上海读的,有个上海的女老师是产业经济学的带头人,副院长。经常在课堂上讲什么南京路啊,淮海路啊。有的地方包里没有五位数就不敢去啊。他的儿子啊,出国啦。偶尔还蹦出几个上海话。
我们学院有个通过全球招聘的很牛的导师,是复旦大学、美国著名大学毕业的。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的弟子。年薪25万人民币。你猜他研究的是什么?幸福度。他研究的到底是啥啊?就是中国人的幸福水平。他研究出来了一个公式:就是:幸福度等于效用除以欲望。
幸福度=效用/欲望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尽力做的是让分母变小,就是让欲望变小。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要让分子变大。
他很善于表达啊。很能忽悠啊。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满嘴跑火车啊。你也不容易反驳他。所以他凭着这套自创的理论混的相当不错。但是你愿意跟着他研究幸福度吗?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有的你想都想不到。例如有个导师研究非盈利组织。好像这一块以前没有人做过太深入的研究,这就容易在学术上取得成果。
7. 想麻烦您,就是825微观经济学的参考书目是什么呢我没有找到
第一部分、考研历年试题
1-1、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 2002-2007(其中2002、2003,06,07有答案)
第二部内分、考容试重难点(笔记讲义)
2-1、微观经济学本科笔记,共36页
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主编,人大版(3);
《微观经济学》江可申等主编,东大版;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部分)尹伯成,复旦版
适用学院
——009 经济与管理学院
8. 求入门级微观经济学参考书
我想曼昆的那本<<经济学原理>>现在对你是最好的,写的浅显易懂,还有大量的例子(老外就是这样).
再深入一点的话,高鸿业的 <<西方经济学>>,然后就是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若能透彻理解范德那本书,本科阶段真的是很不错了!!!
9. 经济学中的选择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经济学就是学习选择的。经济学都是为了研究选择问题的。 经济学的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该书的第一章一开头就写道:“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
人们何以会选择工业化,何以会选择官僚化,聪明人为什么并不一定会选择聪明的政策,科学技术何以成为生产力,德国经济学家范伯格在《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一书试图找到答案,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预权利与金钱博弈的契机。
《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综合了三大学派的经济学思想:奥地利学派(哈耶克为代表)、弗莱堡学派(也称秩序自由主义学派)和宪政经济学学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财政规则和宪政规则)。反映了经济学中两个层面的核心对象:第一?层面是选择(解决稀缺),即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个层面则更高,研究规则及选择。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说:“经济学是什么?说得高深点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 是的,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有。早餐吃什么?是面包牛奶,还是豆浆油条?晚上几点睡?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实际上都蕴涵了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
在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包括: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如何配置现有的资金以达到最佳的消费效果或效果;选择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选择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种欲望来满足另外一种欲望。
对于生产者而言,选择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选择如何生产;选择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何时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这是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面临的问题,也是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选择的问题呢? 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经济学给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举个消费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电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厅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部是《阿凡达》,一部是《孔子》。你喜欢看《阿凡达》,你女朋友喜欢看《孔子》,但是你们两人只能选一部一起看。假如你们选择了看《阿凡达》,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们选择了看《孔子》,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阿凡达》的享受。
再举个生产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板,你看中了两种品种,一是生产衣服,一是生产食品,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个,如果你选择生产衣服,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选择生产食品,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临选择的问题时,经济学给我们的建议就是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去消费或者去生产。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享受(经济学上称为效用)的商品去消费,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产,这和我们普通人的本能选择完全一致,我们不学经济学就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道理,那么经济学有何独特之处呢?
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我们未必每次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临生与死、义与利的考验时毅然而然地选择了死与义,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经济学则严格遵守利己的选择原则没有丝毫妥协,这就是经济学和我们的常识之间的区别所在。
拓展资料: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无限的需求之中,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选择也是如此,如何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投入到浩瀚的人生之中,以获得最大的人生成就.
如果将经济选择抽象化了,概念化了,升华了也就是选择的学问了。
参考资料:经济学
10. 经济学是什么啊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10)经济学参考点扩展阅读: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