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急问一下!
我只知道囚徒困境,汗,先把这个说一下吧: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 二人同服刑2年
囚徒困境(Prison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⑵ 经济学上认为 委托人——代理人关系往往是() A 经理欺骗股东 B 股东欺骗经理 C 经理回避冲突
经济学认为,在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上,往往是(B )。
A. 股东欺骗经理
B. 经理欺骗股东
C. 经理回避冲突,抱负变得保守。
D. 经理大刀阔斧地拼命经营
⑶ 消费欺诈如何认定呢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3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1、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采用的手段(具体内容详见下文中《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五条)
2、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个别消费者应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
3、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虽然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但从文义上理解,欺诈就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欺诈”二字本身已经揭示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
拓展资料:
关于消费欺诈的相关法律依据如下:
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
(二)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三)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
(四)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
(五)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
(六)销售伪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
(七)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八)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
(九)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
(十)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者费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第十六条 经营者有本办法第五条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行为之一且不能证明自己并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属于欺诈行为。
经营者有本办法第五条第(七)项至第(十)项、第六条和第十三条规定行为之一的,属于欺诈行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章 经营者的义务 第十九条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
第二十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⑷ 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价格欺诈
价格欺诈存在原因分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对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形式化处理后正式提出了“自利经济人”假设。美国经济学家奥立弗·威廉姆森认为“经济人”只要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允许就会利用“不充分揭示有关信息,或者歪曲、颠倒或其他种种混淆视听的行为”手段去损人,以达到利己的目的。在价格活动中,经营者对自己生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9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二号公布)。
销售商品的生产成本或经营成本,自己经营的不同种商品之间的比价与差价,商品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等信息,对此经营者十分重视,倍加关注,处于优势状态;相反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的了解一般处于劣势。有些不法经营者便利用价格信息不对称状况采取虚构原价、虚构折扣、虚假的优惠信息、承诺等手段误导消费者与其交易进行价格欺诈。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领域、国内商业、国外贸易领域到处充斥者以价格为主要手段,通过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商品牟取最大利润的价格欺诈行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到“在棉花昂贵时,每一个生产普通棉纱(比如说40支以下,主要是12-32支)的纺织业主都尽量纺细纱,就是说,原来纺12支的,改纺16支,原来纺16支的,改纺22支,等等;而用这种细纱织布的织布业主,会上很多的浆料,来使它的棉布达到普通的重量。
现在,工业上使用这种办法简直达到卑鄙无耻的程度。”马克思进而支出以上现象发生不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的,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化身。只有这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存在,这种价格欺诈行为就不会消灭。可见价格欺诈行为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在“经济人”积累财富时期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结果。…
…供参考。
⑸ 为什么人与人总是算计和欺骗,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经济学鼻祖 亚当.斯密 《国富论》
人莫不为己也!
——诸子百家之法家 韩非子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都告诉我们,人是自利的。人们按照他们自己的财务利益行事。尽管可能存在个别的例外情况,但我们还是假定人们的行动遵循一条经济而理智的的方式。自利行为原则的依据是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对每一项交易都会衡量其代价和利益,并且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来行动。
既然如此,也何必因为别人爱自身胜过爱我们而恼怒生气呢????
——英国哲学家 弗朗西斯.培根
⑹ 什么是价格欺骗,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比如说标价 12.99元, 但你付不出12.99,只能付出13元, 这就是价格欺骗。
⑺ 经济学中的串谋是什么意思,
串谋也可分为公开的串谋和隐蔽的串谋。
公开的串谋:卡特尔
卡特尔所有成员的行动使得他们回就像一个大的垄答断厂商。在行业利润最大的产量下,所有成员瓜分市场份额,并且要求各个成员把产量限制在自己分得的份额内。做到这一点常常是困难的。通常,卡持尔成员在制定价格和产量政策方面存在分歧,它们常常会为市场份额争执不下。另外,卡特尔成员还可能采取欺骗其他成员的手段,私下违背卡特尔的市场份额或产量和价格协议,这种行为会导致卡特尔难逃破产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公开的串谋常常是被法律禁止的,且原本卡特尔即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所禁止。
隐蔽的串谋:价格领导
价格领导是寡头厂商们在价格上跟随一个领导者。这个领导者也许是行业中的最大的厂商--------占统治地位的厂商,也许是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的厂商们可以依赖的价格领导者。
⑻ 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麽意思
囚徒困境(Prison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囚徒困境的主旨为,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但实际上,执法机构不可能设立如此情境来诱使所有囚徒招供,因为囚徒们必须考虑刑期以外之因素(出卖同伙会受到报复等),而无法完全以执法者所设立之利益(刑期)作考量。
举个例子: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 二人同服刑2年
⑼ 为什么说西方经济学是庸俗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学日益流行的时代,说它是庸 俗的经济学似乎有些不合潮流。我所说的 西方经济学,指的是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和 微观经济学,它既指新古典综合派,也指 新制度经济学。(当然,有人认为西方经 济学的范围很宽,见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 济学第一页,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西方经济学由于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它具 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如果你不做进一步 的思考,你会认同西方经济学对一些经济 现象所做的解释。比如消费、投资、出 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因为国 内生产总值(GDP)等于消费加投资加净 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费者为什么会 受欺骗,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如果信息对 称,消费者是不会受欺骗的。 经济学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经 济现象、操作、理论。经济现象是我们天 天能够看得见和体会得到的,比如鸡蛋多 少钱一斤,上海股票多少点,某公司雇佣 多少员工。操作则是我们需要思考才能够 感觉得到的,比如企业是怎样组织起来 的,它们为什么大多数采用有限责任公司 的方式。理论则是看不见感觉不到的,比 如什么是货币,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经济现象、操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角色 是不一样的。经济理论是基础,经济现象 则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操作是根据经济理 论而形成的。经济操作赖以存在的理论, 既包括书面的理论,也包括实际中应用, 但没有在书面上出现的理论。由于有一部 分经济理论是在书本上找不到的,这就会 使经济现象和经济操作在一些时候被认为 没有理论依据。经济理论是以经济现象和 经济操作为原料的一种逻辑思辩,它既包 括书本上的经济理论,也包括非书本上的 经济理论,如散落在普通人观念里的经济 理论。 1、经济现象。 在经济现象这个层次,西方经济学是很有 欺骗性的,因为西方经济学就是停留在这 个层面。以西方微观经济学为例,它是以 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前提下,西 方微观经济学开始分析构成市场的两个方 面:供给和需求。以供给为核心的理论是 生产、成本、利润理论,以需求为核心的 理论是效用理论、预算理论及收入理论, 最后对市场的类型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 系做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局部 均衡、一般均衡的结论。这些理论,表面 上都有道理,因为人们观察到的经济现 象,是单个的、割裂的、片面的经济现 象,这和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正 好一致。 我们都熟悉需求曲线,它描述的是商品 (或产品,下同)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 系。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同样的钱,如 果价格越低,买到的东西越多。而需求曲 线告诉我们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价格越 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 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至于需求量为什 么会随价格的高低发生变化,西方经济学 有一个解释,说是边际效用递减,比如吃 一个苹果觉得很过瘾,吃1个苹果就难受, 因为第1个苹果的效用是负效用。由于每个 苹果的效用不一样,自然它们的价格也不 一样,由此,消费者可以得到好处,这个 好处叫做消费者剩余。 我现在要问的是:消费者买商品的钱是那 里来的?是赚来的?借来的还是其他人给 的?我假定钱是赚来的,消费者赚钱的过 程,就是商品形成的过程,钱和商品有一 种天然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存在在 简单的数字里,比如8=2*4,8=2*2*2等 等。我设商品是M,钱是N,如果要让商品 和货币相等,我只要在商品的前面加些系 数就可以了。我要加的这个系数,在微观 经济学里叫价格。至于价格的涨跌,是拥 有商品的人和拥有货币的人斗争的结果。 西方经济学在这一点上,利用逻辑分析方 法的缺陷及人们熟视无睹的数字之间的关 系,片面地把需求仅仅看成是需求,而无 视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生产与分配的层 次问题,更无视生产与分配存在的制度基 础。在货币制度的基础上,生产的过程也 是分配的过程,消费者赚钱的过程,同时 也是产品形成的过程。钱不能吃也不能 穿,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分配产品的工 具。 货币作为分配工具,它是通过一系列的交 换来完成的。如果我们把交换的过程断章 取义,那有什么意义呢?需求和价格的关 系,在人们购买之前已经存在,因为你赚 钱的时候,你已经为给你钱的人生产出了 产品,你去买产品的时候,只是你 凭“钱”这个凭证去把你的东西取回来而 已,至于你取回多少,就要看产品的价格 了。 我们再来看看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问 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数学和经 济学两个方面来看。从数学方面来看,一 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三种关系,它们是 平行、重合、相交。在一个坐标系里的供 给曲线(直线,下同)和需求曲线,它们 相交、重合或者平行都是很自然的。因 为,你想要它相交,你就可以把它画成相 交。从数字的角度来看,任何数字都可以 分解为一组数字的加、减、乘、除。西方 经济学就是用这些数字和图形来证明均衡 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西方经济 学没有把货币和以货币表现的产品分开处 理,所以才会有萨依“供给创造需求”、才 会有重农、重商主义关于财富的不同认识 的争论。其实,产品和货币之间的关系, 只要你系数给得对,就可以相等。它们的 实质是产品的循环运动和货币的循环运 动。至于市场均不均衡,已经变成了经济 学家的一个游戏。 我们再来看看生产、成本和利润。日常生 活中,生产、成本、利润是普遍使用的概 念,比如养鸡的成本、养牛的成本、做假 奶粉的成本,与之相对应的是养鸡的收入 和利润、养牛的收入和利润。生产的过程 就是分配的过程,它既包括生产要素之间 的分配也包括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就生产 者之间的分配而言,在使用货币的情况 下,分配的一端是产品,另一端是货币, 付出货币的一方是成本,得到货币的一方 是收入。收入和成本是一样的,它们之所 以叫收入、成本,仅仅是因为分配的主体 的差别而已。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它反 映的是两次分配对分配主体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现象来看,由于西方经济学所 要解释的就是经济现象,按道理它在这个 层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经济现象 不是自然现象,用分析自然现象的方法来 分析经济现象,就有可能出问题。比如, 某个自然现象受N个因素的影响,为了分析 每个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假定其他因素 不变。在分析经济现象时,这样做就有问 题。比如,我们分析价格的变动的时候, 我们假定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不变,而只 考虑需求的变化,最后的结论自然是需求 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由于在产品生产出来 的时候,需求已经以货币的方式存在,而 西方经济学将这个“二次分配”的闭路循环 切割成一个个小片段,它怎么可能正确 呢?它怎么可能不庸俗呢?转贴于 看准网 http://www.kanzhun.com 2、经济操作。 经济现象是在一定的经济操作的基础上产 生的,我们说的生产、成本、利润一般来 讲,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利润。那 么企业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专业分工的结 果?是节约“交易成本”的结果?还是一系 列契约的结果?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论,企业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使用市场机制是要付成本的,而企 业由于内部没有交易,所以企业的组织形 式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按照这样的逻辑, 如果取消市场机制,消灭资本主义,交易 成本不就不存在了吗? 其实,企业的存在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从产品循环运动来看,环境要素转化为产 品为企业的存在提供了基础,没有产品的 循环运动,你怎么也不会有企业。当然, 有产品的循环运动也不一定会有企业。从 货币的循环运动来看,货币的循环运动是 企业存在的条件,因为货币可以把不同的 环境要素“粘合”在一起,另外企业要生存 下去,它吸收的货币必须大于或等于它释 放的货币。最后,任何组织都是由人设立 的,人设立企业是因为有限责任公司有“期 权”的特点,风险有限,收益可以无限。 在宏观经济方面,西方经济学有所谓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现在在我国 也开始使用.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可 以通过松的财政政策,如减税、扩大政府 支出等,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进而扭 转经济衰退的局面。就减税而言,由于它 是属于分配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判断的是 经济的衰退是不是分配的问题引起的,如 果是分配的问题引起的,我们还要搞清楚 是那个层面的分配问题引起的。在现实生 活中,减税是不能刺激经济发展的,因为 减税对穷人没有什么帮助,能够帮助的只 是富人,而富人是不会购买力不足的。如 果政府通过扩大支出来刺激经济发展,这 样的发展也难与维持,因为政府支出的扩 大,从产品的循环运动来看,是企业的存 货转移到政府手中的过程,从货币的循环 运动来看,政府要么增加债务,要么减少 自己的货币结余,政府的债务最终成了企 业的利润,富人手中增加的财富。为什么 没有什么用的财政政策会被各个国家的政 府采用呢?因为政府需要这么做。 财政政策没有用,那么货币政策呢?同样 没有用。比如提高贴现率,货币的使用者 完全可以通过价格的方式,将提高了的利 率转移出去。 3、经济理论。 如果说西方经济学在现象层面还可以解释 一些经济现象的话,在理论层面,西方经 济学就没有什么解释可言了。比如西方经 济学的市场理论,由于它们没有把市场看 成是供、需对接的一种可能选择方式,从 而美化和神秘化市场。我们知道,供、需 的对接方式可以是价格,也可以是非价格 因素。供、需的对接方式既有所有制的因 素,也有技术的因素,所有制的因素是基 本的因素,而具体的对接手段则是技术的 因素。 再比如价格的作用问题,西方经济学认 为,价格可以用来配置资源。价格为什么 可以用来配置资源?理由是,价格高的产 品,由于利润丰厚,可以让更多的资源流 入到这种产品,相反,价格底的产品,由 于没有利润,资源会逐渐流出这种产品。 资源流入或流出某种产品,是价格的分配 作用的结果,它是以当时的技术和所有制 为基础的。配置资源的直接手段是技术, 间接手段是技术发展的所有制。 对于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有效用价值 论、生产费用价值论,这些理论,马克思 已经作了很深刻的批判,这里就不再重 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分析商品的价 值呢?我们首先要区分产品和产品的载 体。产品是一种功能,一种能够满足人需 要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需要载体的,随着 技术的进步,单位产品的载体会越来越 少。产品的功能有的存在在自然界,有的 则是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而获得,劳动是产 品价值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产 品价值存在的基础是所有制,所有制通过 集合人的要求权是产品有价值,随着所有 制的灭亡,产品的价值也将随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