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税收问题
你对问题的来理解顺序不对自
对supplier收税他们的供给曲线取决于p+.5的新价格就是向上平移.5
如果需求的弹性为零提高的价格完全被消费者承担那么新的均衡价格是3.5
然而由于价格上升需求有弹性有些消费者减少了对产品的需求因而价格会低于3.5但一定不会低于3.0(考虑完全弹性)具体新的均衡取决于需求弹性
所以不是说先看到3.0>>3.3的变化而决定supplycurve的shift程度而是先shift再根据demand的弹性确定价格
B. 曼昆 经济学原理 边际成本 边际利益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回买的产答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可能会增加。还是这个例子,生产新的一辆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简写为MC或MPC.
边际利益:又作边际效益、边际收益,指每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利益。一般而言,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会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
C. 曼昆经济学原理问题!
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自发调节价格,某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时,生产者增加,供应量增加,价格回归价值。反之亦然。
市场本身有自发调节价格的功能,这正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但市场自发调节也有先天不足:价格反馈的滞后、生产过程时滞导致市场调节滞后,使价格波动频繁,幅度较大;完全的市场经济必然形成垄断,而市场无法调节垄断商品的价格等等。
政府阻止价格自发调整有两种情况:1、政府引导价格回归价值,这是对市场机制的校正,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价格调节。但做到这一点很难,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研究还要有及时的信息支持。2、政府想引导价格回归价值,但方法不对,导致价格调节机制紊乱,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价格调节。
税收对资源配置具有计划性,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看不见得手只能调节同一时间的价格,不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假如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资源产品价格,资源会以很低的价格(略高于开发成本)卖出,但资源贫乏时,价格又会很高,高到等同于经济生产的所有收益。当然税收有一个合理性,这需要系统的经济理论指导。根本的是不能违背价值规律。
租金控制这类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是不对的,会扭曲价格调节。租金是租用房产、设备所附带费用。而房产设备是不能创造价值的,知识一种资本得利。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资产公有来剔除租金这一块,经济发展会更健康。
现在还谈不上共产主义的失败,因为还没有出现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失败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详尽的价格信息以及人人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意识。
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既需要看不见得手,也需要看的见的手,但要用好看到见的手,不使其违背价值规律,使看不见得手和看的见的手相得益彰。
D. 关于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的第28页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图形为什么是曲线,而不是直线?
曲线更符合实际的情况。
E.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于1998年由美国德赖登(Dryden)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哈佛大学的一位青年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
该书1998年在美国出版时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这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25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二是这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当年销售量就达到了20万册。其畅销速度和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
书名
曼昆经济学
作者
[美] N·格里高利·曼昆[1]
ISBN
9787301150894[1]
出版社
美国德赖登(Dryden)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年
快速
导航
本书特色
章节目录
本书评价
主要内容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人们是如何决策的。这其中包括四个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此原理典型的注释 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某个你喜欢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个喜欢的东西,因此,作出决策要求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或者几个目 标之间有所取舍。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的重要,因为人们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带来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生活中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界称这些调整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因此,在分析任何一项政策时,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包括三个理论。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解读:比较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用自己擅长的与别人进行交换,人们从相互交易中获利。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解读:亚当斯密斯“无形的手”。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解读: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在公共品、垄断等方面市场有时会失灵,这时就需要政府介入。
个人的决策和人们的相互交易,共同组成了“经济”。
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解读:同样10个人做蛋糕,如果生产能力越强,比如A蛋糕房采用手工做,B蛋糕房采用机器辅助。肯定是B蛋糕房的产量大,因为机器的帮助,B蛋糕房的人均产量就比A蛋糕房要多了,也就是生产率高于A。因此10个人可以分的蛋糕更多了,也就是生活水平越好了。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解读:通货膨胀,一斤米能够一个人吃三天,这个价值是不变的。以前工资低,卖5角,现在卖1元,是因为你工资涨了钱不值钱了,但米的价值一直还在。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F.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一节里,关于福特公司的一个例子,求解惑.
短期中,因为技术、机器这些东西没办法立刻增加,只能通过增加劳动力来实现增产,回然而一般来说我们答假设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也就是增加劳动力固然可以增加总产量,但是会降低生产效率,所以ATC会增加。而在长期,一切要素都是自由可变的,可以通过技术、扩大规模来提高产量,而固定成本这个概念在长期观点里根本没有意义,况且即便我们揪住这个增加的成本,长期来看,大量的产品会无限稀释掉这部分成本,所以说,长期来说,是可以将ATC降到原来水平的
G. 考研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编辑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人们是如何决策的。这其中包括四个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此原理典型的注释 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某个你喜欢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个喜欢的东西,因此,作出决策要求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或者几个目 标之间有所取舍。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的重要,因为人们只有了解自己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带来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生活中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界称这些调整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因此,在分析任何一项政策时,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激励发生作用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2、曼昆《经济学原理》中的消费思想
一、关于消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按照传统的观点, 储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消费和储蓄, 从而和生产又是一对矛盾, 要想经济高速增长, 就不得不压低现期消费,增加储蓄。许多人在讲到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往往以日本为例来论证这一观点。日本的储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许多人认为, 日本的高增长是因为它的高储蓄带来的,因此,“一个落后国家要想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就要像日本那样实行高储蓄的政策”,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一节中, 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二、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消费
现代社会的发展, 主要已不是依靠物质资本,而是依靠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十分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 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关于社会公平和扩大消费需求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品, 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保健。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 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四、关于消费环境和经济福利
H.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上几个问题
问题1:市场均衡时的价格代表了完成交易的消费者中对该商品的最低评价,也代表了厂商在均衡产量下生产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成本。事实上你可以将供求达到均衡看作一个消费者和厂商相互谈判出价的过程,厂商会首先将产品卖给评价最高的消费者,而消费者会首先选择生产成本最低(也即可以卖出最低价格)的厂商。考虑到生产的边际成本递增和消费者评价逐渐降低,市场将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即最后一个完成交易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恰好等于厂商售出这最后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这就达到了均衡,产生了均衡价格。所以在均衡价格下,除了最后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外,其他完成交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有剩余,总剩余不为0。问题2:如问题1所述,总剩余最大化只是表示在这个市场中所有可能进行的交易所达到的剩余总和最大,不管买者评价和卖者成本如何,只要最高的消费者评价不低于最低的卖者成本,均衡总能达到。问题3:数量大于均衡数量时,你可以在供求两条线之间画出四个直角三角形,即作出斜向上的供给线、斜向下的需求线、水平的均衡价格线和竖直的数量线(是完成交易的数量,不是均衡数量)。消费者剩余等于左上方的三角形面积减去右下方的三角形面积,生产者剩余等于左下方的三角形面积减去右上方的三角形面积,那么总剩余就是左侧两个三角形面积和减去右侧两个三角形面积和。之所以要减去右边是因为超过均衡数量的部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剩余都是负的。
I. 曼昆经济学原理答案
部分复习题答案
1.解释为什么一个经济的收入必定等于其支出?
答: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因为每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一个买者的1美元支出是另一个卖者的1美元收入。因此,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作出了相同的贡献。由于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因而无论作为总收入来衡量还是作为总支出来衡量,GDP都相等。
2.生产一辆经济型轿车或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哪一个对GDP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答: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对GDP的贡献大。因为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由于市场价格衡量人们愿意为各种不同物品支付的量,所以市场价格反映了这些物品的市场价值。由于一辆豪华型轿车的市场价格高于一辆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价格,所以一辆豪华型轿车的市场价值高于一辆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价值,因而生产一辆豪华型轿车对GDP的贡献更大。
3.农民以2美元的价格把小麦卖给面包师。面包师用小麦制成面包,面包以3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些交易对GDP的贡献是多少呢?
答:对GDP的贡献是3美元。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因为中间物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物品的价格中了。
4.许多年以前佩吉为了收集唱片而花了500美元。今天她在旧货销售时把她收集的物品卖了100美元。这种销售如何影响现期GDP?
答:现期GDP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因而这种销售不影响现期GDP。
J. 经济学原理 曼昆 对于学习宏观经济学帮助大吗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本来就是包含微观和宏观的。
这个是经济学的经典教专材,老外写的书案属例比较多,看起来比较生动形象一点,不是全部都是公式和计算。
如果只想学习宏观经济学,你可以去看高鸿业的 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是分开两本的。你可以单独看。
但是我很奇怪,你学经济学,为啥只学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