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渐加快。据1997年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61%。因此,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从前一样离不开自然界,城市也必须依赖于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并可接纳其“代谢”废物的生态系统才能存在。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29个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态支撑系统的面积至少为此城市面积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使城市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1984年马世骏等[2]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具体体现。显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众健康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基础。城市生态系统对于城市内区域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噪声等)的就地解决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一般来说,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公园、河流、森林、农田、果园苗圃、行道树、广场、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等要素构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组成的网络结构[3]。本文重点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类型与内涵,并探讨了其在评价和维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内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始成为一个科学术语,并且成为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Service”一词,并列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环境服务”功能,包括害虫控制、昆虫传粉、渔业、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物质循环与大气组成等方面。稍后,在1981年,著名生态学家Ehrilship与 Holdren论述了生态系统在土壤肥力与基因库维持中的作用,并系统地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怎样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以及能否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问题[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词很快地为生态学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义为: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并认为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5]。
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划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自然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Costanza等将全球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面、荒漠、农田、城市等16个大类26个小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气候调节、水调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质循环、污染净化、文化娱乐价值等17种功能。以上17种服务功能类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即生产和生活方面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而城市是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能量及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因此并非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著名生态学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虫”。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而城市是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能量及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因此并非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著名生态学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虫”。
⑵ 高中地理:湖泊的生态、经济意义
1调节地区气候,2带来收入(渔业,旅游业)3,参加大自然的循环,保持生态平衡。湖泊不仅具有大量淡水资源、农产品、水产品和矿产等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效益,在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调蓄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湖泊生态系统具有超强的服务功能,它能够为经济系统提供四种服务:第一,从传统的资源经济学观点来看,湖泊是经济系统中原材料输入的来源,如农产品、水产品和矿产等多种资源;第二,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成分为维持生命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包括地表水的蓄积、控制土壤侵蚀、洪水控制、调节气候等;第三,湖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包括娱乐机会、野生生物观赏、美景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及其他一些与环境使用没有直接联系的服务,如文化、信仰的需要;第四,湖泊生态系统还能够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即所产生的残留物、污染物。
供给水源调节径流。
净化水质,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当水体进湖泊时因水生植物的阻挡作用,缓慢的水体有利于沉积物的沉积,从而有助于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的污染物储存、转化。许多植物如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富集重金属的浓度比周围水体高出10万倍以上,水浮莲、香蒲和芦苇都已被成功地用来处理污水。湖泊中的芦苇对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吸收、代谢、分解、积累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大肠杆菌、酚、氯化物、有机氯、重金属盐类悬浮物等的净化作用尤为明显。
维持生物多样性。
调节气候。湿地调节气候功能包括通过湿地及湿地植物的水分循环和大气组分的改变,调节局部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状况,调节区域内的风、温度、湿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减轻干旱、风沙、冻灾、土壤沙化过程,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状况。水体的调节作用,缩小了年较差和昼夜温差。芦苇湿地能够大大缓解湿地排放温室气体对环境的破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⑶ 复合生态系统环境,经济,社会各系统之间有何关系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渐加快。据1997年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61%。因此,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从前一样离不开自然界,城市也必须依赖于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并可接纳其“代谢”废物的生态系统才能存在。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29个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态支撑系统的面积至少为此城市面积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使城市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1984年马世骏等[2]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具体体现。显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众健康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基础。城市生态系统对于城市内区域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噪声等)的就地解决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一般来说,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公园、河流、森林、农田、果园苗圃、行道树、广场、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等要素构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组成的网络结构[3]。本文重点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类型与内涵,并探讨了其在评价和维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内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始成为一个科学术语,并且成为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Service”一词,并列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环境服务”功能,包括害虫控制、昆虫传粉、渔业、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物质循环与大气组成等方面。稍后,在1981年,著名生态学家Ehrilship与 Holdren论述了生态系统在土壤肥力与基因库维持中的作用,并系统地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怎样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以及能否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问题[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词很快地为生态学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义为: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并认为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5]。 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划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自然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Costanza等将全球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面、荒漠、农田、城市等16个大类26个小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气候调节、水调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质循环、污染净化、文化娱乐价值等17种功能。以上17种服务功能类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即生产和生活方面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而城市是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能量及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因此并非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著名生态学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虫”。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而城市是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能量及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因此并非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著名生态学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虫”。
⑷ 根据 生态经济学 知识,谈谈你的家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字数在800--1000字
自己找资料组织呀。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铜仁历史悠久,春秋属荆楚,秦属中道,明代设府,沿袭至今。全区八县一市一特区,总面积18023平方公里,总人口390万,有汉、土家、苗、侗、仡佬等26个民族。
铜仁具有风景秀丽、生态资源丰富的梵净山。它山体庞大,位于我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海拔2572米,东西宽约21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保存着14亿年前冰川时期留下的自然奇迹,“蘑菇石”、“万卷书”使游人流连忘返。众多的涓涓溪流向东汇集形成清澈透明的太平河,两岸自然景色古朴秀丽,如诗如画,顺流而下,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梵净山拥有四个气候带谱,是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繁衍着5000多种动植物,珙桐、黔金丝猴等40多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对象,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和“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此外,我区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及乌江百里画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九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玉屏舞阳河、石阡温泉群以及铜仁东山寺、松桃苗王城等一大批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一句话,可以用“一山(梵净山)两江(乌江、锦江)三特色(喀斯特、温泉、乡村旅游)四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来概括。
但是,由于我区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边缘地区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基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县市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几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使我区风景名胜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而我就不知我们即将竣工的梵净山索道会导致什么结果?我也不知面积十分有限的金顶能否承受如此之重?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区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市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梵净山、九龙洞垃圾随处可见,锦江河里经常漂着各种白色垃圾。这些都致使政府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和治理。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区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 我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980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战略》,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sua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给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新观念的诞生。报告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报告指出:人类社会在以往虽然获得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严重限制了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构建新的发展观念,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基本内容包括:着重点在于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中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要求人们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把自然界不再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综合起来看,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需求性四个原则。依此定义,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可持续旅游是:“旅游资源和吸引物的开发、使用,不以牺牲我们子孙后代对其利用为代价”,要求旅游设施的规划、开发和运营,都应以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在确保从旅游中获得收益的同时,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结构不会由于游客的到来而受到破坏。
是的,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挖掘开发我区生态旅游时应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系列中的基本准则。
那么,又如何来构建既具有我区特色又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态旅游呢?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一这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而我区的梵净山被认定为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有冰川时期大自然留下的奇迹,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和动植物基因库。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该好好利用,千万不要只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过多人为的破坏它。即将竣工运营的梵净山索道对梵净山生态旅游到底是利是弊还待“以观后效”呢?要知道,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
2、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我区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外围建设。美国规定商业开发要在国家公园以外的地方,其黄石国家公园自被发现建立后,不仅禁猎、禁伐,而且陆续迁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这些发挥功能区分、区内观景、区外经商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
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4、加强宣传,转变旅游观念
我区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教育计划,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谐、有序,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四是以地委、行署的外宣品牌“梵山净土、桃园铜仁”为契机,把梵净山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来全新定位,从文化、生态等角度来建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以政府为龙头,大力向海内外宣传,使人们重新认识铜仁,让铜仁走向世界,让游客走进铜仁。
我想,我们只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抛弃对自然的掠夺,用非野蛮的方式对待大自然,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结局。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区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更好地发展我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⑸ 洪建国的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洪建国生于1982年,湖南省华容县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洪建国于2001-2010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全日制学习,并获得管理学学士与管理学博士学位。2010至今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洪建国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规划与土地经济管理领域的工作与研究。 2010.7-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5.9-2010.6华中农业大学硕博连读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导师:杨钢桥
2001.9-2005.6华中农业大学本科学习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1.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
能熟练使用AutoCAD,MapGIS等软件。
2.土地经济与管理:土地经济学,土地价值评估,土地制度与土地管理。 1.农户使用农业机械行为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与农户生产行为决策——基于江汉平原与太湖平原的农户调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增量城镇用地区域配置研究——以湖北省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9,1
4.农户种植结构区域分异研究.生态经济.2010.4
5.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公众认可度评价.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8 1.2011年,主持武汉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专题研究——武汉市土地整治潜力分析与研究;
2.2010-2011年,指导完成《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估算指标》编制工作;
3.2008年-2010年,参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户的农地投入变化及其管控政策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4.2008年,参与《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趋势与用地规模预测》专题的编写工作;
5.2006年,参与《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的编写工作;
6.2006年-2007年,参与《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编制工作;
7.2005年,参与《湖北省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标准》的编写工作;
2005年至今,参与与指导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工作20多项;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0多项。
⑹ 近几年来中国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福建东南地区
沙尘暴:中国北方春季
洪灾:南方
雪灾:南方
地震:四川
⑺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渐加快。据1997年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61%。因此,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从前一样离不开自然界,城市也必须依赖于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并可接纳其“代谢”废物的生态系统才能存在。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29个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态支撑系统的面积至少为此城市面积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使城市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1984年马世骏等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具体体现。显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众健康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基础。城市生态系统对于城市内区域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噪声等)的就地解决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一般来说,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公园、河流、森林、农田、果园苗圃、行道树、广场、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等要素构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组成的网络结构。本文重点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类型与内涵,并探讨了其在评价和维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内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始成为一个科学术语,并且成为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Service”一词,并列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环境服务”功能,包括害虫控制、昆虫传粉、渔业、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物质循环与大气组成等方面。稍后,在1981年,著名生态学家Ehrilship与 Holdren论述了生态系统在土壤肥力与基因库维持中的作用,并系统地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怎样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以及能否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问题[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词很快地为生态学家所接受。1997年Daily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义为: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并认为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划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自然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Costanza等将全球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面、荒漠、农田、城市等16个大类26个小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气候调节、水调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质循环、污染净化、文化娱乐价值等17种功能。以上17种服务功能类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即生产和生活方面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而城市是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能量及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因此并非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著名生态学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虫”。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而城市是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能量及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因此并非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著名生态学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虫”。
⑻ 沈满洪的主要著作与论文
(MAJOR PUBLICATIONS):
l 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26万字,1/1;
l 水权交易制度研究——中国的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22万字,1/1;
l 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即将出版),26万字,1/1;
l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37万字,1/3;
l 绿色浙江——生态省建设创新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32万字,1/5;
l 流域协调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东苕溪流域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31万字,1/5,
l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1/3,26万;
l 绿色制度创新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1/5,30万字;
l 杭州运河地带功能定位与综合开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3/4,7万/25万字;
l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39万字,主编;
l 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58万字,主编;
l 水资源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33万字,主编;
l 论环境经济手段,经济研究,1997年10月,1/1;
l 水权交易与政府创新,管理世界,2005年第6期,1/1;
l 水权交易与契约安排,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1/1;
l 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2/2;
l 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基于DEA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2/2;
l Impact Factors of Energy Proctivity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une 2007 Volume 5, No.2,2/2;
l Wha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energy proctivity? Evidence from China,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3),2/2;
l 工业绩效、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4年浙江省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7月,第7期,2/2;;
l 结构调整能否改善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研究,世界经济,2008年第11期,2/2;;
l 能源效率研究发展及趋势:一个综述,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2;;
l 运河杭州段的环境状况分析与对策建议,经济地理,2001年第4期,1/1;
l 转塘地区走出“经济洼地”的战略构想,经济地理,2004年第5期,1/1;
l 滇池流域环境变迁及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1/1;
l 庇古税的效应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财政与税务》(F61)1999年第9期,原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1/1;
l 论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1/1;
l 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2;
l 黑河流域新旧“均水制”的比较,人民黄河,2004年第2期,1/2;
l 论水权交易与交易成本,人民黄河,2004年第8期,1/1;
l 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1/2;
l 经济增长不能与发展划等号,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认为要树立八个观念,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9月18日,1/1;
l 生态补偿机制的三大理论基石,中国环境报,2004年3月2日,1/2;
l 环境保护的第三种机制,中国环境报,2003年4月11日,1/1;
l 生态补偿应有的基本类型,中国环境报,2004年12月14日,1/2;
l 信息披露是环境保护的一大法宝(上、下),中国环境报,2003年5月9日,5月16日,1/1;
l 析中国首例水权交易案,经济学消息报,总第529期,2003年3月19日,第二版,1/1;
l 有规则无交易的水权案,经济学消息报,总第526期,2003年1月31日,第一版、第三版,1/1;
l “东方威尼斯”在消逝,经济学消息报,总第553期,2003年8月8日,第三版,1/2;
l “科斯”“庇古”谁治污更有效——与李治国先生商榷,经济学消息报,2001年6月8日,第440期,1/2。
⑼ 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与内涵研究
--------------------------------------------------------------------------------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06-07-22 浏览次数: 140
摘要:虽然人类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离不开自然界。城市的存在不仅依赖于城市以外的生态系统,更需要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支撑。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产生生态效益,同时可以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可分为行道树、草地/公园、城市森林、耕地、湿地、湖/海和溪流等类型。生态系统的存在对城市的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其服务功能的研究可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土地利用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20世纪以来,人类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渐加快。据1997年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达61%。因此,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地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从前一样离不开自然界,城市也必须依赖于为其提供物质与能量、并可接纳其“代谢”废物的生态系统才能存在。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29个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态支撑系统的面积至少为此城市面积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使城市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1984年马世骏等[2]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具体体现。显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众健康和城市环境改善的基础。城市生态系统对于城市内区域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噪声等)的就地解决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一般来说,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公园、河流、森林、农田、果园苗圃、行道树、广场、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等要素构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组成的网络结构[3]。本文重点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类型与内涵,并探讨了其在评价和维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与内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始成为一个科学术语,并且成为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Service”一词,并列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环境服务”功能,包括害虫控制、昆虫传粉、渔业、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物质循环与大气组成等方面。稍后,在1981年,著名生态学家Ehrilship与 Holdren论述了生态系统在土壤肥力与基因库维持中的作用,并系统地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会怎样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以及能否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等问题[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词很快地为生态学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义为: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并认为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还创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5]。
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划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自然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Costanza等将全球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水面、荒漠、农田、城市等16个大类26个小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气候调节、水调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质循环、污染净化、文化娱乐价值等17种功能。以上17种服务功能类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即生产和生活方面(见图1)。
Costanza等通过测算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体现的自然资本价值,得到如下基本结论:整个生物圈每年产生的价值平均最少为33万亿美元,为全球GNP的1.8倍。这种价值构成全球社会经济价值的一部分。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可参考宗跃光等[7]的研究。
3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1 城市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物体和它们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而城市是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际上,与真正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发展快、能量及水等资源利用效率低、区域性强、人为因素多等特征,因此并非发展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著名生态学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虫”。
在生态系统中最易混淆的就是不同生态系统之间边界的划分。城市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它既可能被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大生态系统,又可能被分割为几个独立的小生态系统,如公园和湖。在具体研究中,可根据城市的大小、发达程度和其所处的气候、地理条件等地域特征进行相应的城市生态系统分类。Per Bound等[1]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具有大面积水域和绿地的特点,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以下7类:行道树、草坪/公园、城市森林、耕地、湿地、湖/海和溪流。行道树即沿街树,经常由硬化路面所包围环绕;草坪/公园指那些由草、大树和其他植被混合而成的需要管理的绿色区域,包括操场和高尔夫球场在内;城市森林是指比公园树林覆盖度更大的需要少量管理的区域;耕地和花园可种植和提供各类食物和花卉;湿地由各类沼泽和低湿地区组成,在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中贡献最大;湖/海指那些大面积的开阔水域;溪流是那些流动的水体的总称。以上分类系统几乎囊括了城市中出现的所有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可适合于任何城市。城市中其他地区(垃圾场或废荒地、广场等)也可能含有一定的植物与动物群落,但这些系统完全可以包含在上述7类中,只是可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特征及城市本身的特点在具体工作中加以重点考虑。例如,在我国河北省石家庄市空气达标方案研究中,结合规划目标和石家庄市自身特点,除以上7类外,还增加了干河道、护岸树2类。
3.2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及类型
从图1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可包括有机质的合成与生产、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调节气候、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有害生物的控制、减轻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而在城市生命支持系统中,以下6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关重要:净化空气(大气调节)、调节城市小气候、减低噪声污染、降雨与径流的调节、废水处理(废物处理)和文化娱乐价值。
3.2.1 净化空气
由于工业生产、交通和供暖所导致的空气污染,是城市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尤其是那些位置低洼、污染物不易扩散、清洁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城市。众所周知,植被可以吸收大气污染物,具有明显的减轻大气污染、净化空气的作用,但其净化程度取决于城市当地的条件[8]。植被净化空气最初是从叶片对空气中污染物和颗粒物的过滤开始的,其次才进行吸收。过滤能力随叶片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树木的净化能力要高于草地与灌木。针叶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而且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时针叶树叶不脱落,因此针叶树比落叶树的过滤能力更强。但是,针叶树对大气中污染物却较为敏感,而阔叶树对硫化物SOx(如SO2)、氮氧化物(NOx)、卤化物等污染物的吸收力很强[1]。因此,行道树、公园、城市森林等的结构以种植针、阔混合林时效果最好,植被比水或空旷地有更强的净化空气能力。植被的布局和结构也会影响净化能力,过于密集的植被又会引起大气紊流。Bernazky曾报道,在公园中空气污染物近85%被过滤吸收,而林荫道上只有70%。据统计,100hm2的混合林每年可从空气中移走15 t颗粒物,而同等条件下纯云杉林可达30~40 t之多[1]。可见,在城市各类生态规划中必须注意植被种类的搭配、区域的布局、结构的配置等问题。
3.2.2 调节城市小气候
城市会影响所在地区的气候甚至气象。据有关研究统计[9],我国广东省广州市区与周边郊区相比,气温高出7.2℃,空气湿度则低于郊区,风向和风速也由于市内建筑、道路等原因发生很大改变。此类城市热岛效应,正是由于城市内存在大面积的吸热表面(硬化路面、建筑物等),以及大量使用能源而引起的。
城市内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均有助于热岛效应的缓减。水环境不论冬季还是夏季都可减少温度偏差。植被对此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株成年大树每天就可蒸发近450 L水,这些水需消耗1000 MJ的热量才可自然蒸发出来[1]。因此,城市树木可明显降低城市夏季温度。通过夏季遮荫、冬季减小风速,植被还可减少能源使用,改善空气质量。有关资料表明,就供暖和降温所耗能源费用而言,美国芝加哥市区每增加10%的森林覆盖率,每一居民单元每年就可减少50~90美元。而且,树木长远效益的现值估价大约为其费用现值估价的2倍之多[6]。
3.2.3 降低噪声污染
交通、机械等原因造成的噪声问题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康。据估计,消除噪声所需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2%~2%。瑞士对此制订的长远目标是:噪声最高值在市区外为55 db,市区内为30 db。
影响噪声强度有2个因素:首先是噪声源距离,每增加1倍距离可降低噪声3db;其次是地面特性,据研究表明,柔软的草坪比水泥步行街的噪声低3 db;同时,其他植被也可降低噪声:不小于5 m宽的密集灌木林可降低噪声2 db,而50 m宽的森林可降低噪声3~6 db;100 m宽的密集植被仅可降低噪声1~2 db[1]。
虽然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噪声,比如加设隔声墙或隔声玻璃,但玻璃仅限于室内,而隔声墙又会影响城市景观,因此最佳方式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加强绿化建设。
3.2.4 调节降雨与径流
表面覆有水泥、柏油等的基础建筑物,由于表面密实、坚硬,使大部分降水汇成地面径流,且由于携带市区污水而使水质发生恶化。而植被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植被根系深入土壤,使土壤具有更强的渗透性,根系吸收水分后植物叶片以蒸腾的方式将水分释放到空气中,增加了大气湿度,从而调节降雨和径流;植被还能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洪水危害。研究表明,有植被的地段仅有5%~15%的雨水流失,其余的或蒸发或渗透到地面;相反,无植被的地段60%的雨水流入了暴雨污水沟[1]。据Andrew F,Seidl等[10]对巴西Pantanal地区的研究表明,此类调节功能价值占生态系统功能总价值的30.07%。因此,对地理条件处于有暴发洪水危险、自然条件又较差的城市,植树造林的环境效益会更加显著。
3.2.5 废水处理
城市废水处理量极大,例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废水处理企业每年处理近1.5亿m3废水[1],花费很大。而且废水处理中所产生的营养物质,又会引起周围水域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问题。由于湿地内生物可吸收大量营养物质,并且可减慢污水流速,使颗粒物质沉淀于底部,近96%的氮和97%的磷可滞留于湿地内。这样,既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又减少了废水处理的费用。
在全球范围内,各种不同湿地已被用来处理大量不同的废水,并且取得很显著的效果。根据白晓慧等[11]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人工湿地均可有效去除SS和BOD5,并且也可有效去除氮、磷,出水可达Ⅲ类水域(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的水质标准要求。据统计,通过湿地恢复削减单位氮的费用只有2.5~7.5美元,而通过废水处理厂所需费用却达4.125~43.75美元[1]。这些数据并不包括湿地的其他效益,例如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在全球水循环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具有“地球之肾”的美称[12]。
3.2.6 文化娱乐、社会价值
密集的人口环境、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去休息和娱乐,人们觉得离自然越来越远。人只有在大自然中,头脑才能更为灵活,思维才能更为敏捷,压抑才能减轻,心理、生理病态和创伤才能愈合和康复。而且,绿色空间对于人类心理学研究十分重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不同环境下人们对压力的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自然环境下压力水平会迅速下降,而在城市环境下压力水平很高,甚至有不断升高的趋势。对医院病人的研究也表明,居住于面向花园的病房中的病人比居住于病房面向建筑物的病房中的病人恢复速度快10%,所需强烈镇痛药也减少了50%[1]。绿色环境可增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改善生存质量。除植物以外,城市内出现的动物区系如鸟和鱼,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此外,生态系统还可以改善城市景观,而且某些生态系统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城市生态系统的某些植物(如地衣)具有指示、监测城市环境质量的功能。从Costanza等[6]的研究结果可知,以上两部分占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10%。
4 结语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各种不同的服务功能,所有服务功能都同步进行。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生态系统均有助于气候的调节,并可提供文化娱乐价值。湿地在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都起到作用,而且在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统计中占首位。
表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统计[1]
林荫树 草坪/公园 森林 耕地 湿地 溪流 湖海
净化空气
√
√
√
√
√
小气候调节
√
√
√
√
√
√
√
削减噪声
√
√
√
√
√
调节径流
√
√
√
√
废水处理
√
娱乐文化价值
√
√
√
√
√
√
√
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分析中,必须仔细考虑各类生态系统的区域配置和各类服务功能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管理技术,将单一的生物、物理、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并利用法律手段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与能源,加强城市系统的生存适应能力、生产进化能力和生态整合能力,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只有这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