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社会问题经济学下载

社会问题经济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3 01:44:11

A. 经济学问题有哪些

城市先进的工业化与农村落后农业生产的二元化是造成我们目前经济发展不健康的原因。

作为财富产出的城市,市场的作用不够完善,宏观调控不够细化专业规范,农村依然是粗放型增长为主。

B. 经济学问题

1.设需求函数为Q=a-bP
Q为需求量,P为价格
需求弹性E=-(dQ/dP)*(P/Q),dQ/dP=-b
原价格P=500,需回求量Q=120,需求弹性E=0.5
那么答0.5=b*(500/120) b=0.12带入需求函数求得a=120
则需求函数为Q=180-0.12*P
若供给=需求 则Q=100,解得P=666.7
2.设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为P',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为Q'=-15%
需求弹性的另一种表达式为E=-Q’/P'
E=0.5,Q'=-15%
解得P'=30%,那么价格应上涨30%
P=2*(1+30%)=2.6
3.商品价格变化量为P’=(30-24)/24*100%=25%
需求弹性E=-Q'/P'=0.4
需求弹性小于1,属于缺乏弹性
说明价格提高1%需求量减少的量小于1%,价格降低1%需求量增加的量小于1%,
总收益R=Q*P,那么价格提高总收益增加,价格降低的总收益减少

C. 社会经济学问题

一、怎样进抄行国民经济的计袭划管理?
二、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统筹安排?
三、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
四、全国劳动力的合理安排?
五、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六、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核算?

D. 社会问题经济学结课论文2000字、急需!!!

邮箱我发给你啊

E. 社会问题经济学怎么样

人大出版的这套以箭头图案为封面设计特色的经济教材我草草翻过几页,虽说没看进去半个字,却还是被这几本书深深地震撼到:原来米帝国主义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水平,在一套针对本科生的教材中已经体现得如此触目惊心…… 与国内大学所使用的那种枯燥、僵硬、充斥着必须死记硬背的定义和公式,更可怕的是被单一而过时的经济理论所统治的教科书相比,这部以社会问题方法讲授经济学基础原理的本科低年级教材无疑会令每个学习者如饮甘露。他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学到这样一些东西:北朝鲜饥荒与经济推理的社会责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苏联模式集权经济与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比较(并附有详细的数学模型分析);偷盗、暴力、吸毒、青少年犯罪等社会犯罪问题及其防范的经济专题;1957年德国马克的崩溃以及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通货膨胀问题,等等等等。即便经过不知质量如何的翻译,读者依然能感受到原文语言的通俗、清晰与流畅。尽管它仍有着结构相对松散这个美式教材的通病,但比起一条主线几个分支严谨却教人难以卒读的本土教材,其人文背景和社会实用性就像米帝国主义的人均GDP一样甩开后者几条大街。 不由心生疑问:在国际竞争中,这些学习夏普《社会问题经济学》而后是高山晟《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的经济系学生,与至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种大体矛盾的学说的经济系学生,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F. 经济学问题

1.新兴市场国家与转型国家有一定的联系,但新兴市场国家并不包括所有的转型国家。对实际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国际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改变落后贫困面貌的艰难过程中,前 而所谓新兴市场国家的概念,可能正式出现在1994年美国商务部的《国家出口促进策略》中。其中提到,一个新世界正在崛起,未来美国将与这一类新的国家进行竞争,这类国家可称之为“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一语境中,新兴市场国家一般特指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发展潜力大,正力图通过实施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进步而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经济体。就这个角度而言,新兴市场国家与转型国家有一定的联系,但新兴市场国家并不包括所有的转型国家。

不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方面,其所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通常把世界各国分为三大类,即先进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从2004年开始,这家权威机构则将全世界国家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包括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在内的先进经济体,另一个就是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新兴市场国家多属于非发达国家,却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区别以至于可以单列出来。因此,新兴市场国家不能等同于发展中国家。
具体来说,从地域范围上讲,新兴市场国家主要集中于亚洲、中东欧和拉美三大区域。美国商务部就认为,组成新兴大市场的十大新兴市场国家有中国(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印度、韩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波兰、土耳其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东盟。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也列出25个国家(地区)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来进行有关数据统计。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希腊、以色列、葡萄牙、南非、土耳其、捷克、匈牙利、波兰、俄罗斯。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媒体和经济学家论及新兴市场时,所提到的国家数目就更多了。2007年,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世界银行前行长沃尔芬森的文章表示,新兴经济体“包括大约30个中等收入或贫困国家”。
由此可知,新兴市场是由一些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部分转轨国家以及个别发达国家所组成的。这些经济体或国家大致具有如下特点:数目众多,是一个群体;广泛分布在亚非拉以及东欧等地区,且都是各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各自地区经济组织的核心成员;巨大的商品供应国和销售市场,全球资本的重要流入对象,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不过,对实际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国际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论。
一些学者在划分新兴市场国家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有: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巨大,是所在地区的大国,其发展状况将影响周围国家的发展;突然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可能直接改变现存的世界局势,在全球经济中占据较大份额,在国际政治上拥有较大发言权;是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主要或积极参与者;是全球扩展速度较快的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贸易的增长;致力于开放本国经济,平衡财政预算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的衡量标准主要看用人均GDP反映的绝对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管理体制,尤其是市场体制的自由度及增长率;市场的长期潜力性等因素。其中,还有学者特别强调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属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外来供销商和客户进入市场参与商业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判断标准已不像美国商务部那样或多或少沾染意识形态色彩,而是更加侧重从市场管理体制、世界力量对比、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治理的角度提出。正如西方知名财经作家约翰·特雷恩所说,“新兴市场国家”不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包括“伊斯兰”、“地中海” 或“拉丁美洲”那些没有发生变化的国家,它是指那些正迎头赶上的国家。
总之,新兴国家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其经济实力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这是相关发展中国家获得政治独立后,又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飞跃。虽然这一过程尚处于初始阶段,但无疑预示着又一个新时代的即将来临。

2.new resources;technology;immigrant

3.美国的医保体系创立于20世纪大萧条年代,医疗不公是美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它长期困扰着美国民众。医疗不公主要指医疗资源(医疗保险计划、医疗服务、医疗经费等)分配不公。与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医疗领域缺乏计划性、法定性和社会性政策,却以高度市场化运作为特色,国家公共医保体系薄弱,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弱势群体受保率低下。虽然二战以来,美国多届政府重视医改,但均不能特别有效地解决医保领域中市场化和公共性之间的结合与互补,许多改革措施以失败告终。

高度市场化医疗体系下的社会不公

美国是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国家的典型代表,虽然这并不排斥或反对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在医疗领域,美国政府的干预历来比较薄弱。1965年以前,私营商业性和市场化是美国医保体系的主要模式,公共医保政策与制度严重缺失。

在市场化模式下,医疗保险的需求理论认为市场化是医疗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可以在市场公平的基础上评价效率。但事实上,经济领域的公平与社会领域的公平内涵不尽相同。经济领域的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而社会领域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方面。医疗公平属于社会领域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领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公平原则简单运用于医疗领域。正如美国学者詹尼弗(Jennifer Prah Ruger)指出的那样,医疗领域偏重市场化决策,会与健康公平原则相悖。

美国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体系,表面上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自由选择、按需分配,实际上却导致了社会某些层面的医疗不公。因为保险公司为了规避风险通常采取逆向选择,他们择优选择收入高、健康、年轻、潜在风险低的客户群体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险计划;对收入低、健康状况差、年老等弱势群体,保险公司不是提高保费来抵御风险,就是拒绝其投保来回避风险。这种逆向选择一方面使低风险人群因其预期健康状况良好,但投保费用支出高而选择少保、退保、弃保;另一方面使弱势人群因其健康现状差和预期健康风险发生率高而需要投保,却被排除在保险市场之外——缺保、无保,这种情况是造成美国全民医保覆盖率始终处于发达国家最低水平的根本原因,其他发达国家几乎达到100%的覆盖率,而美国到奥巴马改革之前覆盖率一直维持在85%左右。

美国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公,是医疗保险市场化功能失灵的一种表现。医疗保险属于一种特殊商品,但却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干预弥补市场失灵的漏洞来体现。二战以后,因贫富两极分化和老龄化的逐步加深,医疗领域的社会不公问题更加突出。1965年,美国政府终于颁布了“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计划,规定凡年满65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医疗照顾”计划,凡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可以享受“医疗补助”计划。虽然政府制定了公共医保计划,使弱势群体直接受益,但享受公共计划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的。例如,加入“医疗照顾”计划的条件苛刻,有些医药和医疗服务费用还须自己承担。随着医疗费用上涨,公共医疗的成本大幅上升,财政压力濒于失控。1970年代以后,美国医改的关键问题转变为成本控制,而不是扩大公共医疗支出,因此美国的无保和脱保率依然维持在15%左右。

种族歧视历史痕迹中的医疗不公

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是美国民主进程中最大的挑战,种族歧视在公共福利政策中的政治色彩很重,影响了美国公共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说,种族歧视是医疗不公的根源。

美国的种族歧视由来已久。在医疗领域,特别在医疗服务中,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最为严重,因为医疗服务必须有肌肤和身体的直接接触,这是种族歧视中最禁忌的。为了隔离,社会通过提供给所谓劣等民族低劣的医疗服务、医疗条件、医疗设备而不断强化医疗不公的社会现象。1960年代以前,美国的医院有白人医院、黑人医院、综合医院之分,黑人只能到黑人医院和综合医院看病。许多南方州,综合医院为数很少,如阿肯色、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得克萨斯四个州,直到1957年还没有综合医院。另外,黑人医院无论是条件、设备还是医务人员都比白人医院的差,即使在综合医院里,为白人和黑人治疗的设备和区域也是分开的。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使许多黑人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典型的是亚拉巴马州塔斯基吉(Tuskegee)市的梅毒医疗事件。20世纪30—70年代,塔斯基吉有将近400名男性黑人患有第三期梅毒,但因为他们是有色人种,没有得到治疗。

医学教育机构和医学组织同样从创立之初就实施了种族隔离。美国的医学教育机构很少接纳黑人学生,到1950年代,只有两所医学院——霍华德医学院和玛雅医学院对黑人学生开放,批准黑人学生实习的医院只有10所,有黑人工作人员的医院也很少。在废除种族歧视和隔离之后,南部的医学院在法律上成为开放性综合学校,但在实践中隔离依然十分严重。历史上,所有南部各州的黑人医师都被排除在州县的职业团体之外,甚至被排除在美国医学协会之外。

种族隔离成为美国建立和改革公共医保制度的最大障碍。二战接近尾声时,罗斯福表示支持医疗保险改革;随后杜鲁门更加关注医疗改革,提出实行国家强制性全民公共医保计划,但是杜鲁门计划也难以逾越种族政治藩篱。1960年代中期,美国的种族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64年国会通过了《民权法》,取缔了公共领域的种族歧视。但种族政治依然影响着政府医疗政策的制定,1965年颁布的“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计划是有限的公共医保计划,本身就是政府与各种利益集团争论、妥协的产物。即使到1990年代克林顿医改时,还不得不顾忌种族政治的影响,小心地回避引发公共医疗中种族问题的讨论,所以克林顿的医改计划主要包括了中产阶级的医疗保障问题,而不是扩大底层有色人种的健康保障。

传统核心价值观与医疗公平原则的冲突

美国人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在医疗资源分配尤其是医疗经费的分配中是矛盾冲突的,这种冲突使政府的公共医疗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历程特别艰辛。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美国人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但是对没有医疗保险群体的道德关注也是美国民众的核心价值观,自由主义者将自由的原则看做是绝对的,在公平分配原则中,个人与公平存在冲突,以至于道德层面的核心价值不足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去支持全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出台。

在美国人的主流哲学中,个人自由和自主权是主要的社会价值,而政府的作用是保护个人权利,尤其是财产权利。但在扩大全民医保覆盖方面,若要加大公共政策的力度,必然会损害或侵犯偏好自由选择私营医保的中等收入及富有阶层的权利,因为政府主要是通过扩大税收、将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医疗公平的。自从1965年美国颁布有限的公共医保计划以来,围绕是否实行强制性国家公共全民医保的辩论从未间断过。反对者强调自由和平等之间的价值冲突,把强制性国家公共全民医保制度看成是激进的“社会主义医疗制度”而大加抨击。支持者认为只有政府以及医疗管理部门扩大其立法和制定政策的职能,才能在市场失灵范围内调控,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和道德的社会医疗保障。克林顿时期,医疗改革的辩论达到了高潮,政府提出的《医疗保障法案》,既遭到了共和党的攻击,又受到了各利益集团的抨击,公众意见也是纷繁复杂,辩论的焦点是美国正经历一个多层面的医疗危机:医疗成本太高,无保或不足保险的比例太高,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但是各种势力在辩论过程中最终关注的是自身利益,无法达成共识,改革最终失败。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决定了它在制定公共政策中,容易产生不同的见解而难以达成统一的协定。

虽然美国历史上存在一些医疗不公的问题,但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医改的不断深入,美国努力通过多次医改的实践,试图为全民提供相对公平的医疗保障。当美国人不能在理解医保公平问题的所有层面上达成共识时,就把医保公平放在“健康权是人类繁荣的必要条件”这一层面上首先达成共识,以此在多维的具体争论中达成暂时的和解与共识,并制定出政策和制度性安排,推动医保公平的具体政策不断完善。

4.不清楚two conflicting principles 是什么。

希望能帮到你。

G. 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推进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协调发展 发布日期:2004年12月06日 点击数:182 民建浙江省委会 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重视城市建设,忽视农村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失衡情况在加剧,特别是在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农村大大落后于城市。经历撤区、扩镇、并乡,乡镇机构改革,农村医疗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等一系列与农村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后,农村原本就稀缺的社会公共资源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特别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后,政府不仅没能及时调控公共资源的配置,而且在城市化建设中存在错误引导,更加快了农村公共资源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农村公共资源的匮乏,加剧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使农村的上学难、就医难、维护正当权益难、改善生活条件难等问题更为突出。也因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如公共安全、社会心态等,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在城市发展热衷于讨论和建设大型文化休闲广场、五星级公厕、景观大道等豪华、超豪华公共设施时,农村社会事业的落后着实令人担忧,必须加快发展。一、农村公共资源状况调查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把发展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城市,形成了农村无可比拟的城市发展优势,并进一步带动农村的资源向城市集聚,使农村的发展基础不断弱化。(一)农村公共资源不断递减1.农村教育资源过度收缩,农村优良的教育资源向城市快速转移。从《浙江农村统计年鉴》等资料上看,全省农村普通中学从1985年的2485所,减到1995年的828所,再减到2000年的599所,其中高中从1985年的167所,减到1995年的9所,到1998年直到现在只剩5所;农村普通中学的专任教师从1985年的4.84万,减到1995年的1.79万,再减至2000年的1.66万;农村小学1985年34548所,1995年减至8159所,2000年减至3324所,专任教师1985年11.83万,1995年为3.28万,2000年为2.92万。2、农村医疗服务机构质与量同时下降。从统计资料上看,全省乡镇卫生院从1985年的2830所,到1995年的3017所,到2000年的2681所,卫生院床位数从1985年的2.75万张,到1995年的2.67万张,再到2000年的2.57万张,农村卫生服务资源的减少明显。我们具体调查了部分县,如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的新昌,1990年乡镇卫生院53所,总病床数414张,总职工数633人,卫生技术人员数573人,1995年乡镇卫生院18所,总病床数402张,总职工数567人,卫生技术人员500人,2000年乡镇卫生院18所,总病床数391张,总职工数544人,卫生技术人员数471人,2003年乡镇卫生院18所,总病床数386张,总职工数501人,卫生技术人员数436人。这些数据还不能充分反映部分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城郊和经济发达乡镇良好的医疗条件部分地掩盖了问题的严重程度。3.农村文化事业堪忧。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农村文化资源普遍萎缩,如农村放映队1985年3903个,1990年2924个,1995年1826个,到现在可能已所剩无几;乡镇广播站1985年3198个,1990年3287个,1995年1884个,2000年1741个;乡镇文化站1990年3069个,1995年1816个,到2002年包括街道文化站在内只剩1247个。即便如此乡镇广播站、文化站有名无实的也不在少数,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有些文化站设在乡镇政府内,成了内部活动室,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文化员专职不专用,或身兼数职,姓文不干文的情况比较普遍。如杭州某县37名乡镇文化干部仅2名不兼职。农村基本上已经没有体育设施,过去每村有篮球场(兼作晒场)、每个乡有较标准的操场兼足球场(主要是供初中体育和学校运动会用),现在是相去甚远了,即使设施还可利用,也已无人组织,全民健身基本不包括真正的农民。4、农技服务“线断网破”。我省统计资料显示,乡镇农技服务站1985年3156个,1990年3119个,1995年1908个,2000年1744个;畜牧繁育改良(配种)站1985年246个,1990年53个,1995年20个,2000年18个;畜牧兽医站1985年2567个,1990年2479个,1995年1621个,2000年1529个。有报道称“农技推广名存实亡”。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博士从2002年开始对湖北、浙江、广东等省28个县84个乡 http://www.zjzx.gov.cn/Item/1534.aspx

H. 经济学问题

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贫穷”的概念:
所需的人力物力,包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服务缺乏,不改变这些不足之处,提高经济充裕,资金充足的资源(自然资源)。 “够了”,这个词在世界各地,文化,政治,经济,欧盟国家中,定义的“贫穷”包含了平等的资源分配都有不同的定义。在
社会关系,面对贫穷的人被边缘化,是否要依赖别人,不论是活体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 比如,是否保持一个健康的家庭,是否受过教育孩子,参与社会的能力活动。
经济,社会,贫困的概念深入推进,和它的精神境界,思想和感情的进展或不

现在一般使用的恩格尔系数衡量(材料)

在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发达国家更富裕,而在非洲,亚洲相对贫穷

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人的自私本性。形态差异显着。

3。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是很容易导致社会动荡。丰富的酒和肉的气味冻死骨的道路不可能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现象,??经济问题是很容易的日益扩大的社会不稳定,降低整体的经济发展。

4。扶贫政策顾名思义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L)组织保障政策
(2)针对政策尽快摆脱贫困,<BR / (3)自我强加的投资政策
。 。 。 。
的 http://www.southcn.com/news / gdnews/sz/gdfp/jbzs/200510130426.htm

5。可能会降低效率,也有可能损害一些人的利益。但整体经济发展良好。
边际效用递减的边际效用问题,穷人的边际效用要大

漏桶效应
参考这里 http://..com/question/42769197.html

I. 《社会问题经济学》第十三版和十七版有什么不同吗

第十七版除了把苏联的例子换成了中国外,更新的只是各章的内容,以反映当前公众谈论和争论的话题。如第10章讨论国际贸易时,增加了防止服务部门工作外包海外的保护主义观点,对欧盟最近扩张为25个成员国进行了论述。

阅读全文

与社会问题经济学下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