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
1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值作为决策依据的方法, 通过动态渐进过程的控制,把握系统(整体)变化,使系统处于最优状态,它体现了动态优化决策思想。
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不仅侧重于解决问题,更侧重于问题的预防;
②它反映的是不断向管理极限迈进的思想(管理创新)。
管理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MR -MC>0决策是对的。
1.2基本概念
机会成本:一种资源有多种用途,当用于某特定用途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它诸多用途中可能获得最好的净收入。
会计成本:是企业资源的货币实际支出,包括有费用损失资产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应用型的学科。
会计利润:是指企业已经取得的销售收入减去会计账目上已经发生的各种费用之差,即:为: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指企业在获得相同销售收入的条件下,减去有可能负出的代价(机会成本)正常利润:属于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1)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等于成本中支付雇佣生产要素费用之后的余额。具体形式是企业家的收入,它是企业家从事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
(2)是企业资金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项目可能得到的收入,也是企业能接受的最低收入。
⑵ 管理经济学 折旧机会成本
固定资产折来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源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的预计寿命,或者该固定资产所能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应计折旧额是指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⑶ 管理经济学中的 名词解释 "学习效应" 谁给我解释下
学习效抄应是指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等人员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可以积累产品生产、技术设计以及管理工作经验,从而通过增加产量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如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单位产品利润提高,可以刺激企业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增加市场供给。学习效应通常用学习曲线来表示。学习曲线所描述的是企业累积性产品产量与每一单位产量所需要投入要素数量之间的关系。
⑷ 管理经济学中的 名词解释 "伯川德悖论" 谁给我解释下
伯川德模型(来Bertrand competition)描述了一种竞争源格局,即生产同质产品的寡头厂商可能并不总是以产量做为决策变量进行竞争,也可以以价格做为决策变量的竞争方式。
伯川德模型的结论十分简明,即均衡的结果将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结论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结果是一致的,而大大不同于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的核心在于不同厂商之间产品是完全替代的,因此哪位寡头的定价更低,则哪位寡头将赢得整个市场,而定价较高者则完全不能得到任何收益,从而亏损。这种“赢家通吃”的市场竞争格局导致寡头之间竞相降价,直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继续的降价行为意味着亏损。
⑸ 管理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计算问题
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严格定义是选择最优方案放弃的次选方案的价值。通俗来说,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⑹ 管理经济学:什么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正规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举例:你原来开了一个小服装店,每月可赚1万元.现在你觉得开个小餐馆好,预计每月可赚3万元,那么你就要放弃开服装店所能赚的1万元利润,放弃的这1万元服装店利润就是机会成本
⑺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题和答案
甘肃省南部某乡镇企业与八十年代初,为适应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要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开办一个向城市居民提供高质奶粉为主要产品的奶牛厂,由于该厂地处畜牧区,当时该地区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该厂厂长决定将原有奶牛全部宰杀,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但进入九十年代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面貌,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一)试选择以下题目之一,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从供需均衡角度看,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2)以边际分析方法,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为什么?
(3)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如果你是该厂厂长,如何从事上述决策?
--------------------------------------------------------------------------------
一、机会成本的定义
经济学中对"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他不同于会计成本,即使你所作的决定表面上能取得收益,但由于你所放弃的另一个机会可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实际上你还是亏损。
二、结合案例分析
1.第一个决策不妥
从本例来看,八十年代初,随着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求量不断增加,结合当地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兴办奶牛厂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是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事实上,如文中所描述“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可见奶牛厂的确是有利可图的。“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小型企业生产灵活,易于转行,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GE传奇CEO杰克·韦尔其,在其担任通用电器的CEO期间,就努力使象通用电器这样的大企业能够象中小企业一样,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通用电器成为世界企业20强之一。所以像牛奶厂这样的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是必要的,也正是其长处所在。该厂长看到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好,考虑是否转行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可以说明智之举。但是在作出卖掉奶牛厂,新建皮革厂之前,有必要搞清楚下面这个问题:奶牛厂和皮革厂谁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当地发展奶牛场是有优势的,一来牛奶需求日益增长,二来当地处于畜牧区而牧场又较少,市场是供不应求的,远未达到饱和。相关材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对牛奶市场的需求量将大增。中国奶业协会2005年6月发表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达到0.93,乳制品是城镇居民收入需求弹性最大的动物性消费品,需求弹性系数达到了0.674,也就是说,收入增长1%,乳制品消费增长0.674%。国际乳业联合会主席吉姆·贝格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乳品的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今后的市场潜力足以使产品更加多元化。解决奶源问题、提升消费者能力、生产新鲜乳制品将是中国乳业未来的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21.7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左右。据规划,中国计划到2010年把人均占有的奶量提升至28千克,到2020年再提升至42千克以上。
乳品在二十一世纪初依然还有如此巨大的上升空间。更何况,在八十年代末,中国乳品市场正处在方兴未艾,蓬勃发展阶段,兴办乳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皮革业迅速发展,皮革原料紧缺,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皮革原料的价格高涨。由于当时皮革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将导致大量的投资者投资该市场。由于更多的生产者争夺这一市场份额,随着工厂的增加和产量的扩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牛皮原料的市场供给开始出现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供需平衡点,发生了生产过剩,导致牛皮原料市场开始出现疲软,利润开始下滑,部分小企业开始亏损。皮革制品对于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