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下面给出的经济案例信息,并根据所学的基本经济学供求理论,尤其是需求弹性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适当的
楼主的数据也就能算需求价格弹性,一个简单的除法计算,不用细说了吧....然后看看大于还是小于内1,有没有弹性就容知道了。大体看上去应该是有弹性的,属于奢侈品了,弹性商品的特征书上很清楚,具体的分析楼主应该结合地区性,包括地方政策和居民收入水平,具体到品牌,总体分析不会提供太多有价值的信息
2. 利用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解释薄利多销
在销售市场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利润来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会回使企答业从单位商品中获得的利润量减少,但由于销售数量的增加,企业所获利润总额可以增加。
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实行薄利多销的商品,必须满足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此时需求富有弹性。因为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增加。
(2)供求理论经济学扩展阅读
注意:
营销活动中要面临许多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应该加强沟通,通过沟通创造价值,达到“双赢”的结局。
如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从而明确其核心价值点所在;通过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谈判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加强内部的沟通和谈判从而塑造良好的氛围等等,沟通从心开始,谈判创造价值。
3. 求一篇用经济学供求均衡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某种经济现象的论文
用均衡原理来描述谷贱伤农
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2.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1.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
则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4. 经济学供求理论对营销有什么指导意义
(一)需求理论
西方经济学把“衙求”摆在首位,该理论认为,决定衙求的因褒主要有五个:第一,市场价格;第二,平均收入水平;第三,市场规模;第四,该商品的替代品的情况,包括数量、品种多少和价格;第五,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一般假定除价格外的其它因素在一定时期和地方是相对稳定不变的。所以衙求被简化成商品数量与价格的函数关系,即衙求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正常商品(非吉芬商品)的衙求量与价格呈反比例变化。将一定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量对应的数据绘制的表叫做“需求表”。
(二)供给理论
决定供给的因素也有好几种:第一,市场价格;第二,生产成本。生产者之所以供给商品是为了赚取利润。利润是收益与成本的差额。在价格一定时,成本越低,利润率越高;生产者’怒意供给的商品量也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它与生产者愿供给的商品量呈反向变化:第四。其它商品价格的变化
其它商品价格高些会促使生产者转产其它。其它商品价格低会促使其它向本领域转产。此外,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往往使供给减少。
根据供求理论,市场营销者可以了解商品的价格与供应和需求的关系
从而通过调控价格来调控需求与供给
使得企业效用最大化
5. 从经济学的角度,用供给和需求理论解释一下在线课程的原因和意义
在线课程是一种抽象的商品,包含着老师的劳动,有它的价值,能满足家长给孩子找课外辅导的需求。网校的供给和家长的需求,完成了它价值的实现。
6. 利用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作图分析“谷贱伤农”这一经济现象。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农民从出售粮食中获取之利润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Q)和粮价(P),利润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二者成负相关关系 。
另外,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然而,在经济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6)供求理论经济学扩展阅读:
应对手段
第一是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目前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粮食的最低保护价、发展农业政策保险等均属于此;第二就是发展特色农业;总的来讲,政府干预粮食市场是国内主流意见,然而这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
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维护粮食市场的有效运行。只有完善的市场才最有助于实现各方的利益,无论是农民、消费者还是中间企业。在保护和实现农民利益方面,组织农民合作社是可实现途径。
合作社与公司本质区别之一在于所获得的利润按照交易额返还给农户。黑龙江讷河市高蛋白大豆联合社,该社涉及9个乡镇、66个村,入社农户7560户,社员28720人,耕地面积达到31.8万亩。
高蛋白大豆产量占全国1/3,他们不仅实现了团购化肥、统一销售产品、创建自己品牌、获得银行支持等,也获得了相当的谈判话语权,增强了与大企业的合作实力。
比如与公司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公司加农户,而是以股东的形式与加工企业合作,农民合作社在加工企业中占20%的股份,可以分享加工、销售的利润。另外,在放宽粮食进出口限制方面,政府也需要做些工作。
7. 谈谈对经济学价格理论(供求理论)的理解
高中的经济学内容来 大致是自 一个循环 需求出现—— 产品进入市场——需求增加——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扩大生产——供大于需——市场过剩价格下跌——缩小生产——供不应求——扩大生产————————————
8. 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一道选择求解释。
ABC都不是。题目中很明显提到对牛肉的“需求”向左移动,所以应该是"牛肉需求曲线的移动"。
9. 如何运用供求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尤其是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852 宏微观经济学微观部分考试内容一.供求理论1.需求、需求函数及需求曲线.供给、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3.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4.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5.供求理论和弹性理论的运用二.效用论1.效用论概述2.无差异曲线3.预算线4.消费者的均衡5.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6.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三.生产论1.生产函数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4.等成本线5.规模报酬 四.成本论1.成本的概念2.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3.短期成本曲线4.长期成本曲线5.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6.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五.市场论1.不同类型市场的特征2.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及厂商的均衡3.垄断市场特点及均衡4.垄断竞争市场特点及厂商的均衡5.寡头市场特点及分析模型6.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六.生产要素价格决定1.引致需求2.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3.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 4.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5.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七.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理论1.一般均衡理论2.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3.帕累托最优状态八.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学政策1.市场失灵及主要表现2.克服外在性的对策、收入均等化政策宏观部分考试内容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和相互关系2.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3.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 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均衡产出2.凯恩斯的消费理论3.乘数理论4.两(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1.投资的决定2.IS曲线的含义及其形成3.利率的决定4.LM曲线的含义及其形成5.两个市场同时均衡:IS-LM 求解、调整6.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四.宏观经济政策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影响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效果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五.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2.新古典增长理论及模型3.内生增长理论及模型4.乘数-加速数模型5.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六.通货膨胀理论 1.通货膨胀及其成因2.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3.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4.不同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及政策含义推荐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主编,2007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主编,2007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或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分析论述题 853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政治经济学1.考试内容①导论 :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性质与意义。 ②商品经济 :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商品与货币 ( 商品的二因素。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价值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信用。地租及土地价格。 )③经济制度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 (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④经济运行 : 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 市场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财产所有制和微观经济运行。企业制度。企业资本循环和周转。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 )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⑤经济发展: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考试要求全面了解本大纲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准确理解大纲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专业术语。运用所掌握的政治经济学有关原理 , 比较、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3、参考书目《政治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逄锦聚、洪银兴、林岗等(2002年出版)二、西方经济学1.考试内容微观经济学:供求与局部均衡。 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均衡。博弈论的类型。生产要素定价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2.考试要求全面了解本大纲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准确理解大纲所涉及的西方经济学原理、专业术语。运用所掌握的西方经济学原理 , 比较、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3.参考书目《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主编(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