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计量经济学论文一篇 主题随意 要求6000字(包括图表) 有案例分析
计量经济学
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写
,你可以去找别人帮你写一下。
我知道一家,他们的文章写的不错,完成文章,满意再付款的.
(QQ)加为好友就行
:一
零
三
七
二
五
二
六
五
七
『贰』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
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
计量经济学的两大研究对象: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和时间序列数据(Time-series Data)。前者旨在归纳不同经济行为者是否具有相似的行为关联性,以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显现相关性;后者重点在分析同一经济行为者不同时间的资料,以展现研究对象的动态行为。
新兴计量经济学研究开始切入同时具有横截面及时间序列的资料,换言之,每个横截面都同时具有时间序列的观测值,这种资料称为追踪资料 (Panel data,或称面板资料分析)。追踪资料研究多个不同经济体动态行为之差异,可以获得较单纯横截面或时间序列分析更丰富的实证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特点
模型类型:采用随机模型。 模型导向: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模型。 模型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线性或者可以化为线性,属于因果分析模型,解释变量具有同等地位,模型具有明确的形式和参数。 数据类型:以时间序列数据或者截面数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为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随机变量。 估计方法:仅利用样本信息,采用最小二乘法或者最大似然法估计变量。 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模型,也称现代计量经济学。
学习方法
与一般的数学方法相比,计量经济学方法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和意义:
研究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从研究确定性问题转向非确定性问题,其对象的性质和意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方法的思路上、方法的性质上和方法的结果上,都将出现全新的变化。
研究方法发生根本变化。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学习中要十分注意其基本概念和方法思路的理解和把握,要充分认识其方法与其它数学方法的根本不同之处。
研究的结果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知道,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结论是概率意义上的,也可以说是不太确定的。但真正要理解其不确定性的含义,并不那么简单,学习中需要始终关注这一点。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 理论计量经济学(Theoretical Econometrics)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与数理统计联系极为密切。理论计量经济学除了介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理论基础和普遍应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与检验方法外,还研究特殊模型的估计方法与检验模型。
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 Econometrics)则以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
『叁』 最近要交一份关于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不知道可以研究哪方面的课题,大家给些意见。谢谢啦!
自己先拟题
如:计量经济学在城乡网络建设中的作用
『肆』 现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前沿问题有哪些
2016.6.5 更新:本回答只是众多观点之中的一个。据我了解,有不少理论计量版经济权学家,如 Christian Hansen, Brendan Beare 等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Beare 甚至认为经济学就是应用数学而已。
2015.1.10 原文:先引用一段我本科刚毕业时写下的话,感觉从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来看还算比较正确:
计量经济学的重点不在于解决单纯统计方法上的问题,因为有统计学家在做。计量的重点在于,当无法进行实验时,如何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即,如何通过观测到的数据正确识别模型中的系数并进行因果推断。这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它本身拥有的经济学血统所决定的。
@慧航 的回答已经很好地解释并扩展了上面这段话的内容,但我猜想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内生性”的概念,以及如何“识别”系数。我假定各位看官已经学过回归分析了,那么请允许我进一步科普一下。
(以下内容改编自我的本科计量笔记。)
假如我想要知道某个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作为一个经济学学员,我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判断出该产品的市场需求是线性的,于是我写下了这样一个需求函数:
作者:SlowMover
『伍』 有什么好的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简单一点的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版
1、中国货市需求函权数实证研究.
2、货币超发的实证研究
3、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的影响
4、货币需求与通胀关联分析
5、货币需求的弹性分析
6、我国居民消费函数实证分析
7、浙江省居民消费函数变化
8、日元实际汇率长期利率的实证分析
9、欧元实际汇率长期利率的实证分析
10、瑞朗实际汇率长期利率的实证分析
11、利率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
12、利率与通胀的关系实证分析
13、利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波动实证分析
14、利率、租金与房价
15、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陆』 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抄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柒』 计量经济学问题
不知从何时起,解答计量问题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天南海北的读者与同道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计量问题。这里摘取少量的典型问题,希望对从事实证研究的朋友有帮助。
1、在什么情况下,应将变量取对数再进行回归?
答: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形。
,如果理论模型中的变量为对数形式,则应取对数。比如,在劳动经济学中研究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决定因素,通常以工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因为这是从Mincer模型推导出来的。
第二,如果变量有指数增长趋势(exponential growth),比如 GDP,则一般取对数,使得 lnGDP 变为线性增长趋势(linear growth)。
第三,如果取对数可改进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比如 R2 或显著性),可考虑取对数。
第四,如果希望将回归系数解释为弹性或半弹性(即百分比变化),可将变量取对数。
第五,如果无法确定是否该取对数,可对两种情形都进行估计,作为稳健性检验(robustnesscheck)。若二者的回归结果类似,则说明结果是稳健的。
2、如何理解线性回归模型中,交互项(interactive term)系数的经济意义?
答: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如果不存在交互项或平方项等非线性项,则某变量的回归系数就表示该变量的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比如,考虑回归方程
y = 1 + 2x + u
其中, u 为随机扰动项。显然,变量x 对 y 的边际效应为 2,即 x 增加一单位,平均而言会使 y 增加两单位。考虑在模型中加入交互项,比如
y = α + βx + γz + δxz+ u
其中, x 与 z 为解释变量,而 xz 为其交互项(交叉项)。由于交互项的存在,故x 对 y 的边际效应(求偏导数)为β + δz,这说明 x 对 y 的边际效应并非常数,而依赖于另一变量z 的取值。如果交互项系数 δ 为正数,则 x 对 y 的边际效应随着 z 的增加而增加(比如,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正向地依赖于资本);反之,如果δ 为负数,则 x 对 y 的边际效应随着z 的增加而减少。
3、在一些期刊上看到回归模型中引入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究竟起什么作用,应该如何确定控制变量呢?
答:在研究中,通常有主要关心的变量,其系数称为 “parameterof interest” 。但如果只对主要关心的变量进行回归(极端情形为一元回归),则容易存在遗漏变量偏差(omittedvariable bias),即遗漏变量与解释变量相关。加入控制变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遗漏变量偏差,故应包括影响被解释变量 y 的主要因素(但允许遗漏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变量)。
4、很多文献中有 “稳健性检验” 小节,请问是否每篇实证都要做这个呢?具体怎么操作?
答:如果你的论文只汇报一个回归结果,别人是很难相信你的。所以,才需要多做几个回归,即稳健性检验(robustness checks)。没有稳健性检验的论文很难发表到好期刊,因为不令人信服。稳健性检验方法包括变换函数形式、划分子样本、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等,可以参见我的教材。更重要的是,向同领域的经典文献学习,并模仿其稳健性检验的做法。
5、对于面板数据,一定要进行固定效应、时间效应之类的推敲么?还是可以直接回归?我看到很多文献,有的说明了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原因,有的则直接回归出结果,请问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答:规范的做法需要进行豪斯曼检验(Hausman test),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之间进行选择。但由于固定效应比较常见,而且固定效应模型总是一致的(随机效应模型则可能不一致),故有些研究者就直接做固定效应的估计。
对于时间效应也同时考虑,比如,加入时间虚拟变量或时间趋势项;除非经过检验,发现不存在时间效应。如果不考虑时间效应,则你的结果可能不可信(或许x 与 y 的相关性只是因为二者都随时间而增长)。
6、如何决定应使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还是广义矩估计(GMM)?
答:如果模型为恰好识别(即工具变量个数等于内生变量个数),则GMM完全等价于2SLS,故使用2SLS就够了。在过度识别(工具变量多于内生变量)的情况下,GMM的优势在于,它在异方差的情况下比2SLS更有效率。由于数据或多或少存在一点异方差,故在过度识别情况下,一般使用GMM。
7、在面板数据中,感兴趣的变量x 不随时间变化,是否只能进行随机效应的估计(若使用固定效应,则不随时间变化的关键变量 x 会被去掉)?
答:通常还是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为好(当然,可进行正式的豪斯曼检验,以确定使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如果使用固定效应,有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1)如果使用系统GMM估计动态面板模型,则可以估计不随时间而变的变量x 的系数。
(2)在使用静态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时,可引入不随时间而变的变量 x与某个随时间而变的变量 z 之交互项,并以交互项 xz (随时间而变)作为关键解释变量。
『捌』 计量经济学有什么课题可以研究
什么学位?
你会什么,列举一下。
想搞理论还是应用?
理论方面,最近不少人在做testing 相关的东西。比如universal multiple testing, local parameter testing之类的。
『玖』 计量经济学论文
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
(我的姓名等信息就省略了啊 呵呵)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的影响程度,并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储蓄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 实证分析 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居民储蓄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这一经济现象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分流储蓄,但是居民储蓄依然持续增加。由于居民的储蓄存款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对我国居民存款储蓄问题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帮助大家认清现状,做出合理的决策。虽然我们作为本科阶段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透彻,但对此问题的探索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情,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我国有很多学者建立了许多的储蓄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程度,但分析结论的差异很大。整理以前的研究成果,一个社会的储蓄总量受很多因数的影响,根据经典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水平主要受收入因数、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等因数的影响:
1.收入因数
收入是决定储蓄的重要因数,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决定着储蓄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量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储蓄量减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户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
2.利息率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收入即定的条件下,较高的利息率会使储蓄增加。在本文中,我们选用的利息率是根据当年变动月份加权平均后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加权利率。
3.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会导致居民户的消费倾向的改变,从而也就会改变居民户的储蓄倾向。本文用通货膨胀率来考察物价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
4.收入分配
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越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高,社会的储蓄倾向就会越低。在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状况最常用的指数是基尼系数。
三、变量的选取及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而,要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1998年后,中国经济运行进入了一种新的体制约束状态,出现了明显的供给过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市场体制的控制力还有限,从而不能形成一种有效地传导机制。市场化的改革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心理行为带来了很大影响,银行开始考虑贷款风险,投资者开始考虑投资回报,而消费者也开始考虑最佳的消费时机和预期收入。这说明,我们的微观经济层面已生长出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然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些积极的因素还很不适应,微观主体内在约束机制较强与宏观经济市场传导机制不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投资行为受阻、消费行为审慎和储蓄持续稳定增长。当前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居民对社会经济形势的预期、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信贷消费的发展、利率因素的影响、"假性"存款的影响、消费领域的信用等级、高收入阶层消费状况、就业形势压力、体制改革、居民收入水平等。
由于我现在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只能综合考虑,选取一部分变量进行研究,而且为了方便查找数据,只建立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进行研究。本文选用当年的收入增长率来考察收入因数对储蓄率的影响。用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另外还选取了中国1979年到2002年的各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年期储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解释变量。
四、数据及处理
本文模型数据样本为从1979-2002年。
年份 城镇居民储蓄率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 一年期储蓄利率 通货膨胀率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1979 0.06368087 0.264869934 3.78 0.02 0.16
1980 0.08740586 0.220385089 5.04 0.059804 0.15
1981 0.07093626 0.104176446 5.4 0.024052 0.15
1982 0.08105586 0.139165412 5.67 0.01897 0.15
1983 0.09963501 0.093723563 5.76 0.015071 0.16
1984 0.13025584 0.245357008 5.76 0.027948 0.19
1985 0.15161502 0.184241122 6.72 0.08836 0.19
1986 0.17454542 0.280700971 7.2 0.060109 0.2
1987 0.2175453 0.167515864 7.2 0.072901 0.23
1988 0.17862152 0.219728929 7.68 0.185312 0.23
1989 0.2721202 0.199827095 11.12 0.177765 0.23
1990 0.32760614 0.123579703 9.92 0.021141 0.24
1991 0.31032443 0.163667824 7.92 0.028888 0.25
1992 0.3016907 0.228819425 7.56 0.053814 0.27
1993 0.3199061 0.311233327 9.26 0.131883 0.3
1994 0.42486435 0.397210898 10.98 0.216948 0.28
1995 0.44898036 0.261076104 10.98 0.147969 0.28
1996 0.40903477 0.198208003 9.21 0.060938 0.29
1997 0.30935015 0.127739779 7.17 0.007941 0.3
1998 0.25777978 0.108852141 5.02 -0.026 0.295
1999 0.21234608 0.134557035 2.89 -0.02993 0.3
2000 0.1239205 0.125688358 2.25 -0.01501 0.32
2001 0.24155306 0.14364071 2.25 -0.0079 0.33
2002 0.29897822 0.173106495 2.03 -0.01308 0.319
数据来源: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注:Y代表城镇居民储蓄率
X1代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
X2代表一年期储蓄利率
X3代表通货膨胀率
X4代表城镇居民基尼系数
五、模型及处理
基于以上数据,建立的模型是:
Y=β1+β2X1+β3X2+β4X3+β5X4+u
β1度量了截距项,它表示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人们也要花钱消费,储蓄率为负。
β2度量了当城镇个人可支配收入率变动1%时,储蓄增长率的变动。
β3度量了当利率变动一个单位,其实也就是1%时,储蓄的增量的变动。
β4度量了当通货膨胀率变动一个单位,储蓄增量的变动。
β5度量了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变量。
u是随机误差项。
对Y做回归
利用eviews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264646 0.045525 -5.813154 0.0000
X1 0.317426 0.175678 1.806864 0.0875
X2 0.024054 0.003688 6.523093 0.0000
X3 0.024476 0.205508 0.119099 0.9065
X4 1.127523 0.149318 7.551127 0.0000
R-squared 0.897971 Mean dependent var 0.234065
Adjusted R-squared 0.875298 S.D. dependent var 0.116109
S.E. of regression 0.041002 Akaike info criterion -3.360748
Sum squared resid 0.030260 Schwarz criterion -3.113901
Log likelihood 43.64860 F-statistic 39.60525
Durbin-Watson stat 1.54147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根据以上结果,初步得出的模型为
Y=-0.264646+0.317426X1+0.024054X2 +0.024476X3+1.127523X4.
1.经济意义的检验
该模型可以通过初步的经济意义的检验,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理论。
2.统计检验
从表中可以看出,显然通货膨胀率的系数通不过T检验,R2=0.897971, 2值为0.875298,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F检验的值为39.60525,整个模型对储蓄率的增长影响是显著的。
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从F值可知此模型整体显著,但是分析各个变量后发现X1和X3不显著,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运用消除多重共线性的逐步回归方法我们可以得到要放弃X3 这个变量,重新做回归分析得到:
Y=β1+β2X1+β3X2+β5X4+u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271487 0.041322 -6.570056 0.0000
X1 0.314787 0.113799 2.766177 0.0119
X2 0.024487 0.003178 7.704986 0.0000
X4 1.145280 0.137886 8.305987 0.0000
R-squared 0.897094 Mean dependent var 0.229740
Adjusted R-squared 0.881658 S.D. dependent var 0.115517
S.E. of regression 0.039739 Akaike info criterion -3.461967
Sum squared resid 0.031583 Schwarz criterion -3.265624
Log likelihood 45.54360 F-statistic 58.11739
Durbin-Watson stat 1.55630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从新模型的整体效果来看,R值和F值都很好,而且各个变量的t统计量也表明各个变量对储蓄率的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因此模型可设为Y= -0.271487+0.314787X1+0.024487X2+1.145280X4
4.异方差性检验
对新模型进行异方差性的检验,运用white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669433 Probability 0.054505
Obs*R-squared 11.50596 Probability 0.073942
Obs*R-squared的计算结果是11.50596,,由于选用的没有交叉乘积项的方式,所以自由度为7,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查表得 (7)=12.59〉11.50596,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5.自相关性的检验
从上表可知DW值为1.556309,且样本容量n=24,有三个解释变量的条件下,给定显著性水平 =0.01,查D-W表得,d =0.882,d =1.407,这时有d <dw=1.556039<4- d ,表明不存在自相关。
6.最终结果
从上面的计量分析中最后得到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模型:
Y= -0.271487+0.314787X1+0.024487X2+1.145280X4
(0.041322) (0.113799) (0.003178) (0.137886)
t= (-6.570056) (2.766177) (7.704986) (8.305987)
R2= 0.897094 df=20 F=58.11739 DW=1.556309
六、结论与建议
1.模型的实证分析
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变化对居民的储蓄率变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储蓄率对收入增长率的弹性为0.314787,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的收入变化1%,储蓄率同方向变化0.314787%。
利率变动对实际的储蓄率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重要,弹性仅为0.024487。这方面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1998年以后,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人们的储蓄倾向受预期的影响更大。这方面从人民银行数次通过降息来调整储蓄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也可以看出来。
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非常大,弹性达到了1.145280。这里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对储蓄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由于收入高的群体的储蓄倾向要明显的高于收入低的群体。
2.对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
基于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对分配领域的调节,加大对低收入的者的转移支付,切合中国实际的对税收领域进行改革,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1)不要"逼"老百姓花钱,而要针对不同收入阶层,采取不同对策,引导居民消费
首先,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个人相对收入,在分配政策上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进行微观层面的改革和合适的福利体系改革,大力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控制教育和医疗费用,降低人们的支出预期,减少公众的焦虑;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尤其是助学贷款,减少人们为教育而储蓄的需要,让其"有钱花"。
其次,引导高收入居民向更高层次的消费过渡,努力提高其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供给,让其"有地方花钱",从而抑制储蓄倾向的进一步提高。
2)不要"逼"老百姓投资,而要不断增加金融创新,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刺激居民投资
目前的储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增速缓慢、居民手持现金的逐步减少而引起,充分暴露出我国经济架构的严重失衡。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储蓄增长的势头,并积极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第一,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引导居民储蓄资金的合理分流。
第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股票市场,规范上市公司的市场行为,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居民的投资信心。
第三,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债券融资的优势,加大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
第四,积极引导民间投资,用新型的融资方式拓宽民间投融资的渠道。稳定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建立民间投资退出机制;加强民间投资的信用体系建设。
3.模型的不足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人们的预期对储蓄率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由于这方面的影响很难用数据来描述以及碍于本文作者水平有限,所以本模型没有反映人们的预期对储蓄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德旭:10万亿储蓄的多视角分析[N]。金融时报,2003-05-19.
2.屈宏斌:居民储蓄高增长堪忧[N]。经济观察报, 2003-03-31.
3.张锐:高储蓄挑战宏观政策[N]。世纪经济报道, 2003-04-29.
4.郭树清: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金融研究,2002,(2)。
5.武少俊:强化消费需求启动措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J].金融研究,2003,(5)
6.潘雅琼: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趋势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3(6)
7.刘隽亭,乔瑞红: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原因及特点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2)
8.李焰: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1999(11)
9.韩汉君: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及其利率弹性[J].上海经济研究,1999(9)
10.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8-1
『拾』 计量经济学课题研究问题,求大神帮帮忙!
模型设置有问题,货币供应量跟你前面几个解释变量的关系没什么大的影响,你从货币供应量的公式就可以看出。另外很多理论说货币供应量是个外生变量,可由央行自由控制,你这种公式一成立的话,就推翻了这种理论。所以建议你再查查相关资料,把模型设置改下。估计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