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政治经济学中对商品、商品价值和价格的理解,它们的定义和关系。急~!!!
商品是为交换来而生产(或用于源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即由于每一个商品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若想衡量,其单位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此请注意一点,商品是由于交换才产生的,所以如果没有交换就不能被称作是商品。一个物品是有使用价值的,例如牛奶可以喝来得到营养,但是如果我自己喝了牛奶,则牛奶只有使用价值,因为没有被交换所以不能被称作商品。但是如果我拿牛奶跟别人交换得到了大米,那么其意义就是我将牛奶的使用价值转移给了别人,使牛奶实现了其交换价值,则牛奶成为了商品。因此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就是商品,如果是商品一定是要有交换价值。但是交换价值又是无形的,是人与人直接交换形成的,其衡量标准正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最后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㈡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价值与财富应当是什么一个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看,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价值是版抽象的。
财富是权实在的,财富的载体,历史进程中,丰富多样。一般认为,商品与货币是财富的代表、象征。
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外显为财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价值与财富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㈢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如何理解一分价钱一分货与价值决定的关系
价值规律抄的内容原理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知识运用:一分钱一分货;货真价实、优质优价。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一分钱买不到一分货,就叫做--物所不值(比如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有时候一分钱买到了不止一分钱的货,叫做--物超所值(比如买到了优惠价或团购商品)。一般情况下是一分钱一分货,叫做--物有所值。仅供参考,祝您能经常买到物超所值的商品!
㈣ 【高中政治】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的关系
哲学的价值和经济学的价值是两个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的范畴。两者的区别主要是:
1、哲学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通俗的说就是指事物对人的积极作用。
2、经济学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哲学上的价值表示的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是对价值的最一般本质的抽象。而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劳动的对象、使用的工具以及生产的方式、方法等具体的东西,所剩下的惟一的一个共同的东西——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表示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2)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不同。哲学上的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那么,判定一种事物是否有价值、价值大与小,当然就要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由于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干差万别的,面对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评价。所以说哲学上的价值评价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大小,及由它决定的商品的价格不是由任何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值明显地带有确定不移(一定条件下)的客观性。
㈤ 哲学中的价值和经济学中的价值有什么关系
只要是价值,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
只不过我们便于区分,勉强分一下。
经济价版值我们通常指是商品,或者说经权济关心的是资本!
哲学价值我们通常就是直接指关心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大多人说是终极关怀!
商品是剩余价值,是交换价值!我们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关怀,我们关心房子问题,
关心衣服问题,关心吃饭问题,有这么多的关心,为什么还有一个什么关心叫做终极关心?
是因为我们的关心每天都在改变,只有一个关心我们基本是不会改变的!
因为这个关心可以决定我们所有的那些关心全部消失!
那个就是生存还是死亡!
试想你要是死了,你那些所有的关心你还有能力去关心吗?
于是哲学就开始了,问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有关心?
㈥ 经济学如何定义价格和价值关系
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是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价格的职能有:
(1)标度职能。
即价格所具有的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度量标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而货币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外部表现形式。货币的价值尺度的作用是借助价格来实现的,价格承担了表现社会劳动耗费的职能,成为从观念上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货币标记。
(2)调节职能。
即价格所具有的调整经济关系、调节经济活动的功能。由于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经常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况,价格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起交换双方利益关系的转换,因而使价格成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和经济杠杆。
(3)信息职能。
即价格变动可以向人们传递市场信息,反映供求关系变化状况,引导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价格的信息职能,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是市场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㈦ 简述一下天人合一与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关系,最好是500字以上,谢了
天人合一的经济学
【摘要】本文是讨论如何认识与实现一个能够为了全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帕累托改进、互惠互利、和谐相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指导全人类走向世界大同或者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主要是从价值规律(或者“道”) 入手,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古老而又全新观点,它可以说是一种个人的成功学价值观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笔者企图用数学逻辑来证明这种价值观与世界观是符合逻辑的,这一条道路是可以行得通的。它不是像乌托邦之乡那样遥不可及。
关键词:道、价值、价值规律、需求量、生产量、系统、自我、真我、世界大同。
价值规律的本质
我认为人是一个控制系统,是具有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调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趋于人体系统自己的价值轨道,使之接近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轨道(这个轨道是由每一个可以无限细分的边际效应等于零时空点连结起来的它就是国学所说的中正之道!)可见,价值规律(道)就是这样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一只无形的手!
其实,边际效应等于零时就是需求量=消费量,如果价值主体能够总是处于这个状态说明他或者她是完全信息、完全理性的状态,这就类似于物理学的物体在外力衡量时做匀速运动一样,不同的是一种是自然规律,一种是人自身的价值规律。现实中价值主体尽管暂时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可能存在,因为,价值主体在消费物品的时候,这种物品的消费总是要经过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这个槛或者度,但是,时时刻刻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他或者她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真正的神了,
然而,现实中可以围绕着这个轨道波动:有时候,需求量>生产(或者购买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这种状态说明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这时候由于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所以,价值主体愿意出比社会平均价值(用货币表现则是价格)高的价格去交换或者继续投入生产实现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为零(需求量=生产量);有时候,需求量<生产量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这种状态说明需要的购买消费满足过度产生副作用和资金浪费或者生产过剩产生资源浪费,所以,主体不愿意出与社会平均价值(用货币表现则是价格)一样而愿意转让去交换其它商品或者继续投入生产其它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的物品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为零。
上面的分析应该引入时间,因此,“需求率(需求率=需求量/时间)>生产率(生产率=生产量/时间)”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需求率<生产率”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需求量=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等于零为均衡状态;也可以这样表达:生产率/需求率=满足率 ,满足率有三种情况:满足率>1;满足率<1;满足率=1。满足率>1时,有剩余或者不愿意再消费;满足率<1时,需求不足,愿意再消费直到满足;满足率=1时,表示处于均衡状态,物品的价值实现概率最大化为1,边际效用为0,总效用也最大化。
现实中政府对于社会需要的物质生产与需求和整个社会的控制行为是不可能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的;同样道理,一个人对于自身的需要的物质生产与需求和整个肢体的控制行为也是不可能做到形与神、知与行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的;所以,多多少少出现一点偏差就是在所难免的,当这种偏差还不够严重即达到系统的病态甚至崩溃时,也许还来得及调整过来,恢复到生产量与需求量均衡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价值规律的均衡点上。上面,需求率(需求率=需求量/时间)>生产率(生产率=生产量/时间)与需求率<生产率,或者满足率>1、满足率<1时,都是这种行为没有达到均衡而偏离的现象。可见,人对于物品使用价值量的生产与需求量的满足之间是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全信息的这是一对矛盾量。所以,不能把生产量等同于消费量,因此,生产量=消费量只是现实中的一个特例。
另外,从生产到消费或者需求的满足,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生产到消费和需求的满足过程之中,物品的自然价值损失是熵增的,这就是说自然价值被人利用的概率是不完全的,这个过程中是伴随着更多的自然物质资源的流失为代价的。比如,我们假设张三这个人实际对于大米每一年的生理上的需求量本来只有300公斤,但是,实际上张三生产(或者购买消费)大米的量却大于300公斤,因为,大米在生产或者购买之后到真正实现满足需求时这段时间,是可能存在损失的,比如放在家里被老鼠吃了一点,或者不小心倒掉了一些等等。不过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就像当初物理学对于真空的假设一样这些损失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人是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呢。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已经开始理解人体是一个经济控制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与优化,必须不断的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又必须为了不断的满足自身的需求,又必须不断的去生产符合自身需求的物品使用价值,这就是一个:使用价值生产——消费——实现需求——再生产······的劳动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同时统一进行。当然,如果考虑到社会的分配与交换过程,完整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使用价值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实现需求——再生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价值主体必须始终遵循价值规律,尽量避免大起大落的波动,防止主体价值系统与环境的落差过大而出现系统崩溃。
然而,这个应该如何认识、判断自身是否应该继续那一种行为或者劳动而使自身避免与环境的落差过大而出现系统崩溃甚至趋于价值的最大化呢?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主观上人是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来判断自身更加需求那一种物品,或者通过意识认识那一种物品对于自身更加有使用价值,从而总结出一套比较符合自身的价值观。确定那些行为、劳动是应该继续,那些行为、劳动是不应该继续的取舍意义。
下面是我的分析,主体系统的主观感觉到的信息只能(也只有)存在两者情况:一、可能完全=(符合对称)真实存在的信息;二、可能≠(不完全符合对称)真实存在的信息。⑴是主观信息与真实存在信息的(交集),二又可以分为两者情况:⑴、是主观信息(这个集合)与真实存在信息(这个集合)存在交集(真假混杂);⑵、主观信息完全不符合真实存在的信息,即主观信息(这个集合)与真实存在信息(这个集合)没有相交,不可能是一的情况也不可能是二中⑴的情况,完全是相离的状态,也就是说是完全间假没有一点“真”的!从认识论来说,认识者要想完全达到一这种状态是不可能的,但是可能无限逼近。所以,认识者希望对于认识对象认识的过程是从二中⑵的情况――→二中⑴的情况――→无限逼近一的情况。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就是从一个对于客观事物的相对无知到相对可知的过程;是从一个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到相对本质的过程;是从一个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相对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一个对于客观事物的虚幻到相对真实的过程。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告诉我们:“真与可证是两个概念。可证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证。”但是,主体可以通过客观事物显示出来的一些信息特征、指标的比较来判断那些可能是更加“真”的,那些可能是更加“假”的。
而价值主体对于自身与环境之间的价值认识,正是基于自我对环境的“真”和“假”的的基础上来判断那一种东西对于自身是真的有价值,那些东西对于自身是 “假”(不真)的有价值,由于人对于“真价值”和“假价值”的认识和判断都是相对的,所以,有没有或者是否更加有价值的认知也是相对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价值的认知过程是一方面通过人的神经中枢系统感觉认识到的真价值与价值的相对比较,即相对于体验者对于世界的真价值“涉世深浅”即感觉认识从而领悟能力和相对于作为一个判断者的体验者对于世界的假价值分辨能力而言的。
比如,一些因为感觉神经失灵(真)而饮食过量得到肥胖症和肠胃病与高血脂的人,每次吃饭时都感觉自己没有吃饱喝足(相对于他们的感觉神经来说),可是事实上呢?他们已经吃饱喝足甚至营养过剩了,这时说明他们的感觉神经器官和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认知已经不可靠有偏差了。
当一个人主观上的感觉神经器官和神经中枢系统的感觉认知已经失灵(真)和不可靠有偏差时。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比较客观上的更加精确的科学仪器的测量和观察。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如果些因为感觉神经失灵(真)而饮食过量得到肥胖症和肠胃病与高血脂的人,通过医院的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的测量和观察发现原来他们每次吃饭时都感觉自己吃饱喝足的状态其实这时并不是真的刚刚好吃饱喝足,而是过度的饮食量已经超过合理量的20%,那么,如果他们想要不因为过度的饮食量得肥胖症和肠胃病与高血脂就必须在没有感觉自己吃饱喝足的状态的80%(即八成饱)之前时停止进行饮食,反复训练感觉认识那个合理状态的饮食量与控制自身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行为疗法的法则,它同时也是一种行为经济学法则。当然,这是从生理学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经济学。
如果是社会意义上的呢?
人的经济行为除了上面的自我对于自身生理的本我的行为,来实现肉体与精神、知与行、生理与心理上的统一之外,还有就是自我对于社会或者自然环境方面的超我与客我的价值实现或者是统一。这个可以通过价格这个信息与自身的价值标准的比较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来调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趋于系统自己的价值轨道,使之接近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轨道的(这个轨道是由每一个可以无限细分的边际效应等于零时空点连结起来的它就是国学所说的中正之道!),可见,价值规律(道)就是这样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一只无形的手!
比如,以养猪这种社会劳动生产为例子:如果社会市场稀缺的总需求量是M头/每天,竞争者产出供给P头/每天,而自我的劳动产出N头/每天。
那么, N-(M-P)可以有三种情况:①N-(M-P)=0;②N-(M-P) <0;③N-(M-P) >0;
①当N-(M-P)=0时,是社会生产与需求均衡状态,这时需求量=生产量,可能出现价格=价值。这时应该提高边际产量使之保持趋于N-(M-P)=0的状态;
②当N-(M-P) <0时,是社会生产不足,社会需求不能满足,这时,可能出现价格>价值,这时应该提高边际产量使之趋于N-(M-P)=0,不然就会错失良机;
③当N-(M-P)>0时,是社会生产过剩,社会需求满足过度,这时,可能出现价格<价值(均衡价格),这时应该降低边际产量使之趋于N-(M-P)=0,不然就会血本无归;可见,猪肉的降价是因为可能社会需求量的需求萎缩减少或者社会生产量的供给扩展增加引起的;猪肉的升价是因为可能社会需求量的需求扩展增加或者社会生产量的供给萎缩减少引起的。
当然,值得思考的是“我”这个需求量与消费量不只是指生理学方面或者心理学的个人价值量、社会价值量单一方面的需求量与消费量。因为,人类之中每一个人对于物品的需求并且去消费满足往往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的统一。下面我们来理解不同的价值规律。
(1)个人的价值规律:包括①人体生理价值规律与②人体心理价值规律。
①人体生理价值规律:主要研究人体身体生理行为的健康长寿方面的规律(比如,医学、营养学、生理保健理论方面等等学科都有涉及到这方面);②人体心理价值规律:主要研究人心理行为的幸福快乐方面的价值规律(比如,心理学、成功学、心理保健、宗教信仰方面等等都有涉及到这方面);这个类似于道家学说的修身养性之道。
人体生理价值规律①与人体心理价值规律②之间的关系是:①是②的生理物质基础,②是①的心理信息表现(反映),但是,②又反作用于①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人脑对于身体和感觉器官(耳、目、舌、鼻、皮肤等等)的控制。
(2)社会价值规律(包括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规律):主要研究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生理和心理行为的有序、合理、优化(体现为人的健康、幸福快乐)机制方面的规律,这不仅仅包括社会物质商品的劳动生产、社会分配、社会交换、社会消费的合理性(比如,传统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聚会方面等等都有涉及到这方面);而是同时也包括情感道德等等一切人与人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需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和满足,这个类似于道家学说的社会之道。
(3)自然(系统之间的)价值规律:主要研究自然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出、输入与交换和结构功能的有序、合理、优化机制方面的规律。(比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动物学、生物学、生态学理论方面等等自然科学都有涉及到这方面),这个类似于(或者可以说就是)道家学说的宇宙、自然之道。
自然(系统之间的)价值规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价值规律是不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的具体化的东西,她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一种只能通过人的大脑意识才能够“感觉”到的东西。它是我们人类的大脑抽象出来的“感知”到的一般自然价值规律,我这里勉强表达出来,我认为认识这种价值规律,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一是以“为学日益”的方式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地丰满完善、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另一种是以“为道日损” 的方式向内追求真理。从认识的角度来说,是指首先要把所学习的东西通过通融贯通把这些所学习到的东西(知识)转化为概念化的名称,形成一个由这些概念化的名称相互联系组织而成的知识(信息)系统网络,使它们有条有理、化繁为的简归纳总结;经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一般自然价值规律,主要体现为价值系统保持自身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出、输入与交换,而达到自身结构功能的有序、合理、优化的目的,这个过程是价值系统趋利避害、趋凶避吉,追求获得利益最大化与付出成本最小化的过程。
另一种某一个具体事物的本身的自然价值规律,比如,生态系统之中的许许多多生物,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观察它们,它们的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客体,它们也遵循趋利避害、趋凶避吉,追求获得利益最大化与付出成本最小化,但是,不同的生物自身具有与其他生物不同的价值规律,比如,同样是哺乳动物的老虎和绵羊,老虎属于食肉目是食肉动物;而绵羊属于偶蹄目是食草动物,偶蹄动物拥有复杂消化系统的能有效地利用草这种粗糙、低营养的食物,可见,由于消化系统结构的不同肉与草对于老虎与绵羊之间需要或者具体价值肯定也是有天渊之别的,所以说,每一种生物都有它们自身具体的价值规律,不同的事物的价值因为不同的物种对于这种事物的差异而不同,人类对于其它物种来说其需要或者具体价值规律也是不同的,就是每一个不同的人类个体之间的需要或者具体价值规律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自然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她不因为某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为某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的灭亡而消失,她就是那样,自始至终都是在那里存在着,只是在不同的以系统形式存在的某个具体宇宙万物之中有具体的形式存在而已。她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又无处不在。宇宙天地万物之间自然的运行正是由自然规律的存在和自我调节的结果。这个类似于(或者可以说就是)道家学说的“常道”。
㈧ 经济学如何定义价格和价值关系
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是构成商品的因素之一,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价格的职能有:
(1)标度职能。
即价格所具有的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度量标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而货币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外部表现形式。货币的价值尺度的作用是借助价格来实现的,价格承担了表现社会劳动耗费的职能,成为从观念上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货币标记。
(2)调节职能。
即价格所具有的调整经济关系、调节经济活动的功能。由于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经常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况,价格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起交换双方利益关系的转换,因而使价格成为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和经济杠杆。
(3)信息职能。
即价格变动可以向人们传递市场信息,反映供求关系变化状况,引导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价格的信息职能,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是市场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