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丹尼尔·卡尼曼是哪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丹尼尔来·卡尼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源学奖获得者。
(1)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国籍扩展阅读:
姓名:丹尼尔·卡内曼
性别:男
出生时间:1934年3月5日
出生地点:以色列特拉维夫
国籍: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
学历:
1954年:以色列耶鲁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心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
1961年: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职业:研究员。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际数量经济学会会员、实验心理学家学会会员等;
兼任《行为决策》期刊、《风险与不确定性》期刊、《思维与理性》期刊和《经济学与哲学》期刊编辑;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卡内曼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了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有关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
网络-丹尼尔·卡内曼
Ⅱ 诺贝尔奖有那些
诺贝尔奖有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1968年增设“瑞典中央银回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答尔经济学奖” ,该奖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尽管此奖项并不属于1895年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5个奖项,但一般认为此奖项与5个奖项地位相同 。
截至202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获得者有: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获奖理由“他将幻觉现实主义与传说、历史和当代融合在一起”。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获奖理由“由于她发现一种治疗疟疾的新疗法”。
Ⅲ 介绍香港的资料
香港(Hong Kong),简称“港”(HK),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中国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市相邻,南临珠海市万山群岛。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公里。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3)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国籍扩展阅读
香港的名称来历: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
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
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
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Ⅳ 2、 请将2007年诺贝尔奖,所有获奖人名单和简介以表格形式体现(要求内容包括奖项、国籍、人名)
经济学奖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布,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他们分别是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他们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
元)的奖金。
和平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和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12日分享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后,IPCC主席与戈尔的个人恩怨终于得以消弭。
文学奖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团称,现年87岁的莱辛以“史诗诗人般的女性视角、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怀疑精神剖析了一种分裂的文明”。
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物理奖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理学与医学奖
10月8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屏幕中从左至右)英国人马丁·埃文斯、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因为他们在改造活体内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