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前景分析
中国人很有意思,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称为政治经济学。
其实从整个经济学内发展的历容程来看,所谓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即研究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指导和建议的庞大经济理论体系,当然不特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源远流长,未来也会不断发展。
而我们通常特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特定历史政治条件下的产物,这个理论现在看来原始而且落后,片面强调劳动时间的作用而忽略经济资源的其他属性,虽然当年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跟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发展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对如今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已经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党执政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未来还会继续承担鼓励人民向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世界大解放的目标努力奋斗的历史作用。
B. 当代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发展极为艰难曲折
西方历史人类学理论流派主要由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派和后期的文化学派组成。政治经济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理论基础源自政治社会学中的世界体系理论或低度发达理论,也受到二战后人类学中马克思主义兴起的深刻影响。与采纳传统人类学研究方式、把大部分目光聚焦于孤立社会和文化的法国结构马克思主义相比,政治经济学派把研究重点放在大规模地区的政治经济体系上,即将传统的微观社区与外部资本主义对之的渗透结合起来,强调的是外在力量的碰撞和社区在这种碰撞中的适应性变化和发展。与关注“原始”社区、将重要的外在影响力量视为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学相比,政治经济学派所关注的是农民社区,把国家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看作重要的外在影响力量。该学派论证了“他者”是有历史的,将“他者”与外部世界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政治经济学派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他们过于强调政治经济因素,注重资本主义单向度的叙述,仅要求生产趋向的单一逻辑,通过抽象的叙述将客体具体化和历史具体化,牺牲了人类学的文化主题,忽视了社会场景中的人类实践,忽视了对“他者”能动性的关注,“他者的表述”被漠视,人类行动和特定象征过程(文化)的关系没有被充分表达出来。在对政治经济学派的这些局限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在实践、行动等时代社会理论的“催化”下,以关注“文化”、强调“他者”在历史建构中的能动性为主旨的“历史人类学”的又一新理论流派———文化学派逐现雏形。文化学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家萨林斯、桑格瑞、奥特纳、罗萨多、大贯惠美子、卡马罗夫夫妇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尽管他们的研究视角有别,但研究旨趣趋近。其一,专注在静态文化结构模式中融入动态的历史变化因素,为人类学中长期存在的“结构”与“历史”、“文化”与“历史”等基本矛盾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其二,侧重对政治经济学派忽视文化的状况进行批判,意在揭示作为历史行动者的“他者”的能动性,即揭示处于文化、历史、权力、实践(行动)等互相交织的网络之中、处于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之中的“他者”,本身也具有能动作用———借助自身文化的力量,在吸纳并转换世界体系的同时,建构了自己的历史。总之,文化学派不仅关注“他者”的历史,而且关注他者是如何运用自己特殊的文化手段来建构历史。在他们看来,“客观”历史并不存在,历史是“他者”文化的一种建构。文化与历史是互相界定的:历史是多重的,由文化来建构;而理解文化,离不开历史的视野。作为人类学“历史化”后期发展中的集中体现,文化学派使文化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到人类学研究课题中来,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主题———“他者—文化(结构)—历史”进行了新的解读,为人类学中长期存在的“结构”与“历史”、“文化”与“历史”等基本矛盾问题的解决续写了新的“篇章”,解构了隐藏于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中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论,代表了历史人类学发展大潮中的主流走向。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代中国的效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代中国的效能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个角度进行新的阐释。
马克思本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方人,它生活在资本主义革命初步胜利后的时代,在他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初步发展,但是一些弊端已经开始出现,例如发生于1825年发生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些资本主义弊端使马克思本人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例如说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会在二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比以往社会全部总和还要多的社会财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主要是《资本论》中。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本人阐发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阐发了活劳动的创造价值和剩余劳动的价值等问题。从这些角度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他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分析是鞭辟入里的,是实事求是的,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看见了资本家对财富的追求,也看到了广大人民生活的困苦,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武器的批判”,他的分析是“批判的武器”,同时又用这种“批判的武器”来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这些可以看作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支点。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渐渐远离了它的“原生形态”,进入到现代化时代,或者可以说进入到后现代社会,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发生、发展规律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也就是说马克思本人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在理论上还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理论问题,也是在现代西方社会为什么如此重视马克思思想的原因之一。
同时,马克思本人的理论分析方法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具有理论意义的,这种分析的方式同样可以用来分析我们今天的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是伟大的。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在不断进步,我们的马克思思想研究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这种“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才能发扬光大,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有方向,一方面又有动力,这也许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的指导意义吧!
D.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新世纪整体进入保卫资本论时代!!
【作者基本信息】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6, 博士
【摘要】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事业,这意味着他既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性分析,又要对国民经济学展开理论省思。得益于批判,马克思主义得以生成、发展和完善。透过对一切存在的实践批判、辩证批判、历史批判、内在批判和总体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得以凸显。深谙“批判之道”,是马克思思想得以持续发力的关键。
批判乃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此即聚焦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所在。从哲学批判而政治批判,从政治批判而经济批判,是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发展路向。借由“资本之思”而实现实践的“革命性变革”,最终达至“自由王国”,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精神。藉此,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完整画卷。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早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私有制”、“异化劳动”、“实践”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经济范畴的理论省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主题的转换。具体而言,从“天上迷雾”到“市民社会”、从“财产权”到“私有制”、从“对象化劳动”到“异化劳动”、从“感性直观”到实践、从“生产活动”到“生产关系”、从“批判的批判”到“哲学的贫困”、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社会实践的转变,即是马克思在研习政治经济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批判思路。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成熟时期,借助于之前的学术积淀,马克思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二律背反”——劳动致富和劳动者贫困、工作日的控制和延长、减少人数和增加产量、节约和浪费、价值的增殖和丧失——的论说。同时,马克思还展开了对“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批判性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体系由此生成。作为一部现代性“诊断说明书”,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我们展示了商品、货币、劳动和资本的多维意蕴,并先后破解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人类之谜和资本拜物教的秘密。
最后,马克思通过对“分工”、“市场”和“时空”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范畴的全面考量,道出了“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总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本真面相得以确证,各种掩盖于物物关系之下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澄明。
通过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马克思做着借思想触及社会现实的伟大尝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面对变化发展了的环境(主要是新世纪之初的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再次受到追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在场”,充分表明了这一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理论之于时代的意义。
在我国,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硕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也反过来印证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效力。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逻辑理路; 当代价值
E. 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应当如何体现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
大力发来展公有制经济
搞好民源生工程
注重实体生产防止虚拟泡沫
科学统筹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公平效率有机统一
总而言之,保卫《资本论》的生产关系理论,充分应用到实践中,中国的国情中,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的协调化。
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改革开放来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源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发展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系统梳理这些重要理论成果,把这些重要理论成果深入贯彻到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G. 求一篇政治经济学原理小论文,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
内容摘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至今,以往曾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继续提供发展动力。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它的提出,为萍钢公司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措施和方法,也为萍钢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题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人民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改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和资源供给不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践行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萍钢公司董事长涂建民在萍钢公司二00九年四月五日召开的萍钢公司职工代表大会的报告《弘扬企业文化,实施挖潜重组,实现企业发展的新突破》中就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列为了二00九年萍钢公司完成工作目标的主要措施之一,萍钢公司将环保列为萍钢公司发展的“三大要素”(安全、环保、竞争力)之一。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和原则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发展循环经济,是萍钢公司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企业和实现萍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严重缺乏,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占1.2%,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按十大水系常年平均径流量计算,我国地表水全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时的COD容量必须控制在800万吨,可2005年,全国COD排放量为1414万吨,超过容量76.8%;如果我国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那么二氧化硫允许的最大排放量是1200万吨,但在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2549万吨,超过环境容量112.4%;生活污水:1/3城市集中处理率为零;生活垃圾:1/4城市无害化处理率为零;过去20年间,中国北方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已经干涸,大片区域的生态受到破坏。由于蓄水层被抽干,华北许多城市的地下裂开了巨大的地洞。沙漠覆盖了中国18%的土地面积,而现在正以每年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而且中国30%以上的地方有酸雨问题,虽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略有下降,但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速度继续上升。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萍钢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由于国内钢铁产能连续多年高速增长,钢铁产量急剧膨胀;与此相反的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带动整个社会需求从高速增长变为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钢材需求明显回落;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钢铁产业新政出台、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国内资源出口受阻,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钢铁市场的销售压力;与此同时,制约钢铁产业盈利的因素与日俱增,铁矿石、焦炭等原燃料价格日渐看涨,环保、土地、技术开发成本不断上升,使钢铁产业成本日益拉高。更由于萍钢公司“原料、销售两头在外”的先天劣势,发展循环经济已是萍钢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萍钢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适应宏观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是萍钢公司进一步降成本的重要途径。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萍钢公司已制定的《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2006—2010年计划》中,全面贯彻了从源头抓起、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从管理、结构、技术、系统四个方面抓好资源节约工作,提高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钢铁企业。
首先,进一步降低各工序能耗,充分挖掘能源利用潜力。2006年,吨钢综合能耗要降到655千克标煤,到2010年,要实现入炉焦比380kg/t以内,高炉、焦炉煤气利用率达100%,转炉煤气利用率达80%,水的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各主要工序能耗分别下降10—20%,吨钢综合能耗降到590千克标煤以下。
第二,优化原燃料、产品、副产品结构和资源利用结构,实现企业系统优化。抓好高炉水渣、瓦斯灰及转炉、轧钢污泥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全部实现100%的再利用;通过加强管理和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老厂实现工业用水95%的循环利用率,吨钢耗新水达到6.5吨。
第三,萍钢公司2006年的技术改造重点为资源综合利用、再生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投资1.4亿元新建2套TRT高炉煤气差压发电装置、回收利用高炉煤气发电、余热蒸汽发电等项目,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紧紧围绕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废热”,大做综合利用的文章,成功打造出一条“内部循环产业链”,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利润空间。
(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萍钢铁公司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严格遵守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积极推行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为认真贯彻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于2004年10月通过了江西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又于2006年6月通过了清洁生产的复审。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萍钢公司各单位把一些管理措施纳入到清洁生产审核方案中去,使企业在设备跑、冒、滴、漏等现象大大减少。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后,萍钢公司也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废水中酚、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和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外排总量都有所下降,固体废弃物全部得了综合利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返矿粉、瓦斯灰、污泥、水渣、氧化铁皮和钢渣等全部得到了综合利用。同时实现两个转变,即污染物控制由浓度控制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转变,工业污染由末端治理向末端治理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相结合的转变,提高了企业整个基础管理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已纳入萍钢公司发展规划之中,萍钢公司正努力实现环保与发展经济的“双赢”。
H. 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如何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1、生产资料的扩大化
2、劳资关系的变化
3、生产关系改变导致政治模式和劳动者政治权利回的增加等等答
4、另外别忘记写“缓和了阶级矛盾,但并为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社会矛盾”,这句话之政治问题,不是《政治经济学》问题,但必不可少。
I.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简答题: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这是考试题,要求规范完善)
(一)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二)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三)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互交织,危机阶段物价仍然上涨。
J. 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价值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的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作为内上层建筑中的容重要部分,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其实,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是现代社会中很重要的理论内容。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
总之,就是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政治经济学在当代还是非常有理论研究的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