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用心理学分析经济学现象

用心理学分析经济学现象

发布时间:2020-12-01 07:15:41

A. 学习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人的心理,分析人的性格。哲学使人明白一些抽象的道理,然后有许多事物都可以用哲学的道理来解释。至于经济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离不开经济,所以,对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B. 丹尼尔·卡尼曼把心理学研究引入了经济学的意义是怎样的

丹尼尔·卡尼曼把心理学研究引入了经济学,因此奠定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基础,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过程,他认为人类决策可能与标准经济理论的预测有系统性差别,他和1996年病逝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一起提出了探查理论,这一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人类的观察行为。卡尼曼还发现人类对快速试探的判断过程与基本概率原理有系统性偏差,他的研究启发了新一代经济学和金融界研究人员,通过采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动机,从而丰富了经济理论。

C. 经济学到心理学

你听说过经济心理学吗?肯定没有,现在还没有这个专业。所以谈不上什么优势。
不过呢,经济学学的好的话,将来在心理学领域会有自身资本优势,现在主要是综合性要求比较高吗。
不过个人建议不要想的美好。某一领域的专业才是综合性发展好的前提。
另外呢,社会发展比较快,现在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经济这个问题发生的。未来从事心理学工作你的经济学功底还是比较有用的。个人看法。
可以加个朋友继续探讨。

D. 经济学和心理学问题

我基本同意“精灵幻术师”的说法,这个问题确实可以将一个人的财富划分为资本、消费、储蓄这三部分来解释。但我想补充的是心理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在于经济学研究的不是利益,像“垮掉的人”的说法完全用利益来考虑是不对的,也不是经济学的本质思想。经济学在用于思想的时候用的是“效用”这个词,也就是说虽然利益没有损失,但效用降低了,你心里就会觉得不爽。

例1:用点会计学的知识,当借款发生,虽然你的资产没有变化,但是你的现金流发生了变化,你不但对于资产总量的不变有着一定的效用,但是可支配的现金流量变小,会使你的效用降低,你就觉得不爽了。这里不能单纯的以“精灵幻术师”的想法去操作,因为根据理财方法的灵活性,储蓄随时可以转化为消费用的现金,你把钱借给别人即使使用的是你的生活消费资金,也不一定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这说明资产、消费和储蓄之间的界线并不清晰,你只是由于现金流的降低导致了效用的降低。有可能提款你觉得麻烦,有可能你虽然不花但是知道兜里揣着巨款你效用就偏高,都有可能,无论因为什么总之现金流减少对你的总效用的减少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所以“精灵幻术师”的说法只能解释这个问题,但并不是根本的原因。

例2:同样是由于现金流的减少,三个月暴打期间你的现金流被分配到了以后的十二个月去返还,你的效用再次被降低,你又觉得不爽了。联通这么做只是为了保留一个客户用卡的时间,购买该卡的用户至少会持续使用该卡12-15个月(不知道还款计划具体怎么设计的),而用足12-15个月后大多数人就不会换号了,挨个通知麻烦。且不论商家为什么这么做,造成你不爽的原因就是现金流减少而带来的效用下降。

例3:同样的解释,你的现金流没有减少,“先交钱再发钱”与“最终一起结算”的收入差是一样的,因此对于对现金流具有较强偏好的人来说你会觉得很爽,这个问题“精灵幻术师”回答得非常好。

综上所述,恐怕你还是学生吧?学生这个群体,对现金流的要求确实比工作的人具有更强的弹性,因为学生群体没有流入,只有流出。流入肯定是会给人带来效用的,包括举债,如果你明白财务杠杆的原理你就明白了,一般的企业没有负债根本算不上什么好企业,说明他们练财务杠杆都不会用。那么流出呢?如果流出能够带来更大的流入我们谁都愿意(比如提供有偿借款),这时候流出的效用就会有所增加,或者说减少的效用量会比没有提高流入时减少的效用量少了些。那么好,对于没有现金流入的学生来说,任何一笔流出都会觉得自己效用被降低了,你接触的人大多会是你的同学,你的环境也是学校的环境,大家都一样,所以你会觉得大家都觉得“流出就会导致效用降低”的想法,你要知道只有学生和退休老人这两个群体是这样的,工作的人不会觉得所有的流出都是坏的。

关于心理与经济学是现在经济学应该说非常前沿的东西,你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小问题,还有更多的心理与经济学的问题更好玩,哪一年我忘记了,经济学诺贝尔奖就是被两个心理学教授获得了,研究的就是经济学当中效用的问题。我看过奚开元教授写的一本书《别做正常的傻瓜》,比较有意思,你可以找来看看,不过呢,这本书浅得很,一般人读的,经济学专业的人可以当小说看看。

最后提醒“垮掉的人”,不要把经济学理解成都是由利益构成的,经济学中只有法人是讲求利益最大化的,自然人是讲求效用最大化的。“不管什么事都可以从利益分析得到结果”只是你个人的处事方法,不要玷污经济学和崇尚经济学思想的人!

E. 如何理解经济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心理变量在经济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心理学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因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学素养的经济学家”和“具有良好经济学头脑的心理学家”共同倡导而形成。他们认识到,对经济行为的研究,不仅要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从各个学术领域展开研究。只有把从理论与方法中得到的认识进行综合归纳,才能正确把握经济行为。但这种认识的获得,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二百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经济学家们已构筑起了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表述精确、方法逻辑性强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济学也因此享有“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的美誉。主流经济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偏好:就是主张从抽象的简单化理性假定出发,针对客观的经济变量(如利率,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等),利用公理化的逻辑演绎得出核心的统一理论;推崇理性逻辑演绎和数学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彻底摒除人的主观因素和具体的实验方法,反对用实验解释经济现象之间的区别,认为经济学之所以为经济学就在于有着“高贵的兴趣”以及由历史充任的对经济理论假设的检验。
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比经济学发展得晚。在19世纪,心理学因仍处于它的幼年期,所以不能为经济学提供一块基石。作为对经济学的“唯我独尊”和对人的主观变量的刻意排除的回应,心理学长期以来也对经济活动失去了一切兴趣。表现在对于动机、行为的形成、刺激和欲望、或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中,利用了人的活动的各个方面来检验假设,但却长期忽视对经济行为进行直接研究——尽管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都由经济行为构成。由于对理性研究范式的过度推奉和固守,致使经济学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1、将“经济人”假设作为整个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的前提性假设和基础性假设,并以其作为全部理论构架的逻辑支撑点和方法论原则。主张:(1)人是有理性的。他只想以最小的牺牲来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2)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与他人利益的协调中才能实现。(3)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然而这种自利活动则会受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1、在分析如失业、通胀、经济泡沫等经济现象时,由于包含了心理因素和主观变量,从而可以更好地描述、理解经济现象,把握其内在机制和内在规律性,提高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认识。2、对具体经济领域内的经济行为研究,如消费者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等,通过增加如消费者信心、期望等行为因素,大大提高了经济模型的预测功效,使得企业界、金融界等都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生产、投资、销售以及营销策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3、掌握社会经济心理与行为动向,发现社会经济生活以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潜在的消极倾向和内在问题,以利及早预警、防范和应对。4、参与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工作,对各项经济政策和改革方案进行科学论证,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信息反馈。如政策的心理效应(计划经济条件下市民福利的逐步取消)、对心理预期和价格知觉的影响(油价)等),并相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作用。

F. 经济学与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关系:
学科间互涉的日益加强是近年来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而心理学与经济学本就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近年来的学科际互动更是日益频繁深入,采取跨学科的视角,围绕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关系,从如下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1)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渊源:二者共同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
(2)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相互“越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而心理学的发展也使得心理学家逐渐关注经济学领域的课题。
(3)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领域应用: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的方法论革命,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经经济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经济学中的博弈实验范式对于心理学家有着高度的借鉴意义,经济学家对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
(4)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共享:认知心理学的进步为经济学带来了作为“有限理性的图谱”的行为经济学和优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经网络,而经济博弈论作为一种针对人类交互决策行为的优秀分析框架,于心理学家对人际冲突与合作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积极意义:二门学科互涉的意义表现为,推进二门学科的协同发展、促进二者理论定位、思维方式的差异互补、有助于深化对特定主题的探讨。
(6)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来,心理学和经济学表现出共同的“后现代”转向、“文化”转向和“快乐”转向,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理论共识,也出现了制度研究、复杂系统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为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以博弈论为建模平台、以理性行为者模型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达到整合,并进一步汇入行为科学学科群整合的洪流。

G. 求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的著名理论或效应。

蝴蝶效应,
青蛙现抄象,袭
鳄鱼法则,
鲇鱼效应,
羊群效应,
刺猬法则,
手表定律,
破窗理论,
二八定律,
木桶理论,
马太效应,
鸟笼逻辑,
破窗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
帕金森定律,
晕轮效应,
霍桑效应,
习得性无助实验 ,
证人的记忆,
罗森塔尔效应,
虚假同感偏差

阅读全文

与用心理学分析经济学现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