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宏观经济学中,消费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的问题
这个实验的题目是对实际股息或税收变化做出什么反应,这两者的变化不会影响工资。实际可支配收入取决于工资利息等总收入减去税收,在这个实验里面,只考虑股息收入就行了
Ⅱ 经济学问题: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有什么区别
讲个通俗的
①个人收入:工资收入+投资收入+其他
比如你工资5000,投资收益5000,其他比如投稿、兼职收益5000,那就是个人收入15000
②个人可支配收入,是说除去固定支出或者必须支出之外剩余的
比如房贷、车贷、保险、投资等每月必须的支出之外剩下的钱,可以自主支配。
Ⅲ 经济学中知道GDP,个人可支配收入,财政赤字,消费,贸易逆差如何求政府支出,总投资
这也能水?
Ⅳ 宏观经济学求个人可支配收入时是y-t*y+tr还是y-t(y+tr) 我觉得是前者,如果
第二个是正确的。y为总收入,t应该是税率,t(y+tr)是税收,所以相减就是可支配
Ⅳ 经济学为什么只关注 GDP 而不关注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GDPpercapita),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直接税以及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Ⅵ 宏观经济学中,转移支付和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转移支付的一部分会变成可支配收入。转移支付是一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解决贫富差距的财务方法,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可支配支配收入包括股息与红利收入、知识产权收入;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Ⅶ 宏观经济学: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对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2.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4.2.(1)(2):增值法:7.5+(10-7.5)+(40-10)=40。增值2次,分别为2.5万和30万;终值法:最后卖40W,所以GDP增长40w。 3.工资=7.5+5=12.5W 利润:(10-7.5)+(40-10-5)=27.5W 收入法:12.5+27.5=40w
Ⅷ 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
1、社保和五险一金不属于可支配收入;
2、除了工资无其他收入,那么他内的总收入= 可支配收入+ 转移支出容,消费支出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不对。
3、外来务工者、学生、临时居住者按户籍原则分属于 城镇居民或者农村居民。
4、企业给到公司普通员工的所有费用,主要包括工资、社保/五险一金,及吃住补贴,但具体到各家公司会有不同。
5、对于一个纯务工人员,按期扣费说后的工资计算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需要个人填报,因人而异,差异也较大。
Ⅸ 运用西方经济学回答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可支配个人收入需要增减哪些项目
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告诉我们一国的总收入及其用于产品和服务产出的总支出.
GNP是国民生产总值,我们加上从其他国家得到的要素收入(工资、利润和租金),并减去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要素收入的支付: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国外的要素支付
GDP衡量在国内生产的总收入,GNP衡量国民(一国居民)所赚取的总收入。例如,如果一个日本居民在纽约有一座公寓楼房,他赚取的租金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因为这种收入是在美国赚取的。但是,由于这一租金收入是对国外的要素支付,它不是美国GNP的一部分。
NNP是国民生产净值,它是指从GNP中减去资本折旧——在一年期间经济中工厂、设备和住房存量磨损的数额得到的。即NNP=GNP-折旧
NI指国民收入,是从NNP中减去企业间接税(如销售税等)得到的。
即NI=NNP-企业间接税
PI是个人收入,即家庭和非公司企业所得到的收入额。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DPI是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对政府的税收支付和某些非税收支付(比如停车罚款)。即:DPI=PI-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