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超市中蕴含哪些经济学
超市经济学
15个超市让你多花钱的小招数
你妈妈是不是告诉过你,一定要列个购物清单,坚持照此办理。下面告诉你的就是原因。
从停车场到收银台,超市的每个部分设计的都是要让你多花钱,去买更多超过你需要的食物。
消费者可能就是打算去店里买牛奶,离开的时候去带上了一大桶冰淇淋(正在促销呢),一堆刚出炉的面包(闻起来太香了),一口袋的薯条和番茄沙司(买着玩),几听罐头装的蔬菜汤(当时你正好看到了)和一本杂志(詹妮弗·洛佩兹在和谁约会?)。这一切说明你中了超市零售的必杀技。
下面就是超市让你打开钱包的15个经营小秘密。
我们都会从推上超市的小推车开始购物的。这是1938年的发明,目的是让消费者更方便地采购更大单的东西。
大多数超市会把高利润的商品放在门口附近,比如鲜花和新鲜出炉的烘烤食物。当你路过这里的时候,你的手推车还是空的,而你也正精神高涨。
超市把鲜花和烘烤食物放在门口的另一个原因是味道,它们能够刺激你的唾液腺,从而使你更容易做出冲动性购买。同样,这些令人愉快的商品会给你带来好心情,让你更愿意去花钱。
超市会把乳制品和其他日常生活消费品藏在最深处,以便让你穿过整个卖场才能够得到它们。
一旦顾客开始在“赛马场跑道”一样的过道开始穿行时,他们就会被安排在各个过道上来回穿行,而不会偏离。
绝大多数超市会让顾客从右到左流动。这种驱使你靠近过道右侧穿行的方案实施,是为了让你更倾向于购买过道右手边的商品。
超市里真正希望你购买的商品都放在和你的视平线一致的货架上。比如,在粮食谷物的商品通道,大宗谷物是放在最底层的。健康类谷物会放在最顶层。价格较贵的名牌加工类谷物会放在你的视平线上。物美价廉大受欢迎的商品也会摆放在过道的尽头。
接下来还有孩子们的视平线。在这里你会发现含糖的麦片、快餐汉堡和其他一个孩子会一眼看到并央求父母们购买的商品。
试吃的食物和其他促销展示会减缓你的脚步,让你去购买新的商品。
卖场面积问题。在拥挤的超市里人们会花费更少的时间去购物,减少购物的冲动,减少购买的数量和种类,减少购物的交流并且脚步匆匆。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人更加习惯拥挤的环境,而英国人对此最不能忍受。
暖色调会更加吸引人进店,而冷色调会带来更安静的购物心情和更高的购物额。因此我们建议采用红砖墙的外观和蓝色的店内装饰。
听到音乐了吗?研究表明,慢节奏的音乐会让人们在里面待更久和花更多的钱。吵闹的音乐会让他们买了东西迅速离开超市。而古典音乐会让人们去买价格更贵的商品。
超市里最有利可图的地方在收银台。在那里排队的几分钟时间里,你可能会屈服于糖果和被你随手一翻的杂志的诱惑。
出示会员卡的时间到了。除了偶尔给你一些小实惠之外,这张卡会让你成为超市的常客,同时它还提供了宝贵的销售跟踪数据。
还有什么超市对顾客耍的把戏么?停车场外的广告牌上,2张免费飞往美国的飞机票。
⑵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有关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背景,并给予评论。
我是个自学《微观经济学原理》的人,我试着最简单的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吧!一个人回也好答,一个国家也好,他赚的钱不等于他花的钱!而且绝对不等!因为有税收,有税收就产生无谓损耗!而一个国家,一个人一生中的税收又不是简单的两句话这是第一!第二,从国家层面上看,人民花的钱,更不等于挣到的钱,也是因为税收,最后一段话,我不知道你想说什么,但从聋断来说,国家垄断了钱币的制造和流通,有垄断,所有的自由经济都是空话!更没有自由市场!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国家没有了垄断,更有发展,如果不能全完做到,至少,不要在每个领域,都垄断!
⑶ 古代哪些故事体现出了经济学思想
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边际递减规律
相传,朱元璋少时家贫,从没吃饱过肚子,17岁那年他又因父母双死于瘟疫,无家可归,被迫到家乡黄觉寺当了一名小和尚,以图有口饭吃。但是,不久家乡就闹了灾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缘。在这其间他历尽人问沧桑,常常一整天讨不到一口饭吃。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气,在街上昏倒了,后为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粥一煮,喂给朱元璋吃了。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苦中求乐,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投奔了红巾军,当上了,
这当然是天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了。开始的时候感觉还可以,可惜 时间长了,朱元璋就感觉无味了,甚至是腻烦了。于是便想起当年老婆婆给他
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下令让御厨给他做,可是无论御厨们怎么去做 这道菜,尽管味道再好,也不会使朱元璋满意。
【故事中的经济学】
正如故事中的朱元璋,他在饿晕的时候,肯定会饥不择食,再说平时也 很难吃到豆腐啊,这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对他来说,当然是极品的美味
了。倘若在朱元璋吃饱之后,还继续让他吃,估计也不会认为“珍珠翡翠 白玉汤”是美味了。当然在他当之后,天天锦衣玉食,山珍海味,就
出现了像我们吃包子一样的情况,吃到最后肯定会烦的,也难怪会让他想 起落难时候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个专业的名词 ——边际递减。
⑷ 分别体现了经济学的什么道理
国家政策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市场运作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⑸ 北京奥运会体现的哲学原理,经济学内容与思想政治内容
好不容易才找到!
北京体育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不仅是指导我们备战和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根本理念,更是指导我们文化的碰撞中如何融合并追赶现代化潮流的根本理念。
当今世界,“西方飓风”席卷全球,奥运会也正是凭借这股“飓风”首次登陆中国。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奥运会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虽然在北京举办,但它的话语系统和游戏规则完全是西方式的。我们中国的本土体育——武术为什么不能进入在我国举办的奥运会,就是因为武术的话语、规则和西方文化不兼容。
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提出,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在按照西方人的规则开展游戏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我们还应向全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展示我们热爱自然、关怀人类命运的“天人合一”观念,从而使中国文化走向复兴。
一、科技奥运: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
“科技奥运”,我们不能仅仅把它解读为操作层面上的科技与奥运的结合。作为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科学技术”,其内涵不仅仅包括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内在的科学精神。“科技奥运”是要我们通过科技与奥运的结合,去认真学习、弘扬西方的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真正渗透到中国文化中来。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要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科学。
科学,“科”即法则、规律[1],“学”指学问,“科学”的意思是“研究规律的学问”,它的英文是science。“science”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识体系”,二是“求真方法”。相应地,科学精神包含两点:客观性和创新性。
所谓“客观性”,就是要承认科学真理的客观性。通俗地讲,就是只服从真理,不服从权威。我们都知道,近代科学的产生,西方人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临终前发表《天体运行论》,揭开近代科学革命序幕。在该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日心说”,而当时的权威——封建教会主张的却是“地心说”。为此,他的书被禁。他的后继者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为传播哥白尼学说,1600年,竟被罗马教会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刑场前,他的舌头被残暴地拔出。此后,伽利略也著书宣传哥白尼学说,被罗马教会三次监禁,最后一次是终身监禁。
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为什么会像飞蛾扑火一样一次一次向封建权威挑战呢?是一种科学精神在支持着他们,他们只向真理低头,而绝不向权威低头。
再来谈谈“创新性”。因为科学永远是在探索未知世界,是在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是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得到启发而发现的,他的思路是这样的:假设苹果树再长高一点,苹果会不会落地呢?苹果树长到月亮那么高,苹果还会不会落地呢?如果不会,那么苹果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不落地了呢?如果会,那么月亮为什么不落地呢?月亮在围绕地球转,但它为什么不飞出去呢? [2]
牛顿这种超越常人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但他的创新,决不是没有根据的“瞎想”,而是建立在严格遵循思维规律的基础上的。像牛顿这样的理论创新必须依靠以下两种方法:演绎法,或者归纳法(类比是一种特殊的归纳法)[3]。
所谓演绎,就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普遍性的原理出发,推出个别性的结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方法,就是演绎法。他从“向心力使物体受到指向一个中心点的吸引、或推斥或任何倾向于该点的作用”这一普遍原理出发,找到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引力。
所谓归纳,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一系列个别性的前提出发,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但这样得出结论不一定正确,容易犯“经验主义”或“以偏概全” 的错误。我们还必须进行科学实验,去找出现象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就是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才是永真的。中国文化中缺少科学归纳法,只停留在经验和感悟上。现在很多人甚至“拍脑门”就创造“新概念”、“新理论”。
总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好比是要“鱼”,而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才是要“渔”。我们要的是“渔”,要的是学习他们坚持真理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真精细严密的科学方法。
二、人文奥运: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首都文明委、北京奥组委研究制定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对“人文奥运”是这样解释的:
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参与奥运、得益奥运”,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
人文奥运是文化的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是实现和谐的奥运,是“更高、更快、更强”与“和谐、和睦、和平”的有机统一。
从这一定义来看,“人文”包括两个基本内涵:一是文化;二是以人为本。
把“人文”理解为“文化”,很不准确。我们知道,“文化”或“Culture”强调的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和培养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或者说,不同的文化,培养人的目标会完全不同,封建时代的“奴化教育”也是文化,但它却培养的是人的愚昧和奴性。而“人文”不同,它的指向是很明确的,它是西方人文主义运动的产物。西方人文主义运动经历了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
“人文”的英文译名为“Humanism”。“Humanism”源于拉丁语“Humanus”,意为“属于人的”、“人性的”。“人文”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一个重大成就,就是产生了一些不以神为对象而以人为中心、不研究神的学问而探讨世俗问题的“人文学” [4]。“人文学”的拉丁语为“Humanitas(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Humanitas”后来专指文艺复兴时的那股人文思潮。
人文主义者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个性解放。这与中世纪把人看作神的罪人、神的奴婢大为不同。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也被称为“人文主义运动”。
近代人文主义运动或文艺复兴运动将西方社会带入理性主义时代,民主与科学就是西方理性主义文明的两大成果。但是,随着神学的逐步退却,理性主义日益泛滥。理性主义过分强调人的理性,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而人性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需要有理性,更需要的是情感,是温暖,而科技、理性主义则剥夺了人的这一需要。因此,理性主义逐渐遭到批判,代之而起的是“非理性主义”,也叫作现代“人文主义”。
在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潮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它包括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唯意志主义”,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人的“精神分析人本主义”,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以及罗蒂、德里达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等等。现代人文主义运动尽管学派繁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贬抑理性,强调人的非理性成分,并以此表达他们对人性的强烈关注。
不管是近代的理性也好,现代的非理性也好,人文主义始终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它强调的是对“人”的存在、“人”的权利的关注。这既包括对作为整体人类的生存状况、前途命运的思索,但更多的是对作为个体“人”的尊严与独立的关注,它包括对人的天赋权利的捍卫,以及对愚昧、强权等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排斥。这就是“人文精神” [5]。
可见,“人文”这个概念指向非常明确。由于我们中国从来就没有诞生过西方式的人文主义运动,因此,我们在翻译“人文奥运”时并没有采用常规的译法 “Humanistic Olympics”,而是翻译成“People’s Olympics”,意即“人民奥运”,“人民奥运”和“人文奥运”两者意思相距甚远。这种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和随意,必然会导致我们在北京奥运会上与西方文化交流时形成障碍,而无法沟通。
下面再来谈谈“以人为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里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理由是中国文化一向强调“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其实,中国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虽然都强调“以人为本”,但两者的含义却是完全不同。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以民为本”(孟子),而“民”是一个整体概念。“以民为本”就是要把整体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每一个个体为了这个整体利益,甘愿放弃自身的个体利益。也就是说,要求个体尽可能地放弃权利,去尽义务,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那么谁来代表整体利益呢?当然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皇臣。”因此,“以民为本”最后的结果就是要让天下百姓心甘情愿地做奴才,替他们惟一的主子——皇帝卖命。
而西方人文主义中的“以人为本”,其主要内核是强调对个体利益的关注,强调对自身权利的维护,这里的“人”就是“个人”。强调整体还是强调个体,强调义务还是强调权利,正是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重要分界线。由此可见,“People’s Olympics(人民奥运)”强调的是传统, “Humanistic Olympics(人文奥运)”强调的是现代,这是中西文化的差距,也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主要根源。
因此,我们不能把“人文奥运”解读为“人民奥运”或“文化奥运”,不然,它不仅使我们看不到西方近代以来两次人文主义运动的巨大成就,更无法学到西方文化中真正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使我们无法向西方世界真正展示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因为文化本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综上,“人文奥运”的正确解读应该是:传播“公平、公正、公开”的奥林匹克精神, 排斥一切有违奥林匹克精神的不合理现象;崇尚“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信念,鼓励运动员“永争第一”,实现自身最大价值;自觉遵守奥林匹克运动规则,捍卫奥林匹克成员的尊严与权利。
三、绿色奥运:弘扬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
“绿色奥运”的理念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完全符合世界潮流。环境问题的爆发,最早出现在西方世界。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了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
“八大公害”震惊了西方,引起一片恐慌。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滥用科技造成的。以发展科技为特征的现代西方文明,虽然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应该很清楚,财富的最初形态是自然资源,财富创造的越多,资源消耗的越快,对环境的破坏也越严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非正式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指出:“人类好像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材料危机等……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的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
过去,西方世界以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增长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而这一标准是建立在“人类中心论”的基础之上的。所谓“人类中心论”,就是把人看作是万物的尺度、自然的主宰。早在古希腊时期,理性主义者们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运动推崇人的地位,之后又随着近代科学的迅速崛起、工业革命对大自然的征服,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将人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在西方人眼里,人在大自然面前似乎可以为所欲为。终于,大自然开始向人类报复了。
面对大自然的报复,西方世界开始紧急行动,绿色和平运动、人类环境会议、全面停止核试验等等,但所有这些措施,仅仅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或操作层面,它们还需要有一个最高理念或哲学基础作为支撑。或者说,“人类中心论”导致了人类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要阻止这种疯狂行动,就必须改变“人类中心论”这一理念。
那么,用什么理念来取代“人类中心论”呢?
在古老的中国,人们一直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了五千多年,而西方人自工业革命以来,也就短短200多年,竟把大自然破坏得千疮百孔。中国人古老的“天人合一观”正好可以医治西方人的狂躁症,用它来取代“人类中心论”是最合适不过了。
“天人合一”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张载的《正蒙》,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却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作为主导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天”既可以指与 “地”相对的狭义的天体,如“天行健”;也可以指广义的大自然,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中的“天”既可以是狭义的,也可以是广义的,但从后者的意义上来解读更合适一些。从原始的八卦到诸子百家都是用自然之道来阐发人生真谛,以指导人事运作。这正是广义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观”强调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界环境的平衡的统一,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那么,“天人合一”为什么可以用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哲学基础呢?
如前所述,环境问题是由人类发展科技带来的。科技是介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工具,人认识自然的工具是科学,改造自然的工具是技术。2500年前的古希腊曾发生过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这场运动就将人与自然区分开来了,使人站到自然的对立面,为破坏自然的科技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中国的“百家争鸣”与希腊的“思想启蒙运动”差不多同时发生,但是,“百家争鸣”并不是将人与自然分开,恰恰相反,是强化了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天人合一”,科学技术也就没有了产生的条件,所以,中国一直就没有产生过西方式的、破坏自然的科学技术。
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为保护自然,我们现在又要反对科学技术。
这一矛盾实际上也是中西文化的根本矛盾。
从整个人类的发展来讲,西方科学技术的出现加快了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加速地球的毁灭、人类的灭亡。东方的“天人合一”正好可以阻止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延缓人类的生存。
但是,我们更应看到,中国还很落后,如果我们不去发展科技,那么就会在人类灭亡以前就被西方人开除“球籍”。因此,我们在向西方人传播“天人合一观”的同时,必须认真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抓紧发展科技。用市场经济的语言来讲,一方面,我们要“买”西方人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我们要“卖”给他们中国人的 “天人合一观”。这正好都是双方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缩短与西方的差距。
综上所述,我们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次东西文化的大碰撞和大融合。在碰撞以前,我们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到底要什么,西方人到底要什么?西方人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又能为西方人提供什么?这才是我们举办奥运会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解读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明确我们的意图:“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是要我们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绿色奥运”则是要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国人古老的“天人合一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书局.《实用大字典》 [M].北京:中华书局,1983.586.
[2] 伊萨克•牛顿(英).《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武汉出版社2001.7-8.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形式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50-151.
[4] 雅各布•布克哈特(瑞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0-131.
[5]吴光远.《人文精神系列读本•总序》[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5.
⑹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表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并谈谈铁路总公司上述做法的经济意义
信息不完整,从命题意图猜测
铁路总公司,由政府部门转制为公司化经营,
有利于版正确处理权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了我国铁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够将市场经济的长处与国家科学宏观调控的优势结合起来。
制定了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通过技术革新,管理创新,提升竞争力
注重企业形象与信誉,打造中国品牌。
⑺ 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生活中蕴含经济学原理的论文,两千五百字左右!文章接近生活,不要
你这个太泛泛了= =
写这抄个就要结合实际问题,房价啊物价啊什么的太遥远了,你想写也写不出来。先看看这个吧~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比如你去超市买个东西就比来比去的~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比如买牙膏,不同价钱不同功效,但你每次只能买很少的一部分来使用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成本=价格 可以想想看你制造一管牙膏多少钱,当你制造一千管要高又是多少钱呢?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比如加工资~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自己想想看,也有更坏的。比如鸦片交易
.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路边菜市场的价格总比商场里面的便宜。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当然变坏也可以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没错~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物以稀为贵~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不太好说,这是一个函数关系,不一定用上。
看看这些自己在好好想想吧~=v=
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体现了什么经济学思想
君子爱财: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一个逐利细想。
取之有道:一切经济活动值在经济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
用之有道:消费和投资理论。
⑼ “以质量求生存,向市场要效益”蕴含的经济学道理
产品的生命力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而性价比是消费意愿的唯桥橘一决定因素回,答构成性价比的要素有两个,一是市场价格,激巧一是产品质量,在假定市场价格一致的前提下则质量就成了性价比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企业的效益不是生产了多少产品,而是销售了多少产品,获得了多少利润,产品要销售出去,就需要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因此效益来至于敏铅团市场。
⑽ 生活中的经济学——供求关系是如何在股市中得到体现的
对于一支股票来说,当抛售的人多时,自然它的价格就涨不起来,下跌的可能性很版大;当个股有业绩支权撑,大家想购买时,它的价格自然就会升高,这就是个股的供求关系。对于大盘来说,当发行的新股多时,大盘指数就下跌,因为量大后,没有能力承受得取,只有选择向下;当少发甚至是停发新股时,大盘指数是忽拉拉地上去了,这就是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