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
我是学这个的,研三马上毕业,我来回答吧。你问的是学科之间的关系,我就从学科上给你回答。
1.你说的这4个专业中,国际关系是母专业,也就是说,国际关系(下面简称I.R.)是包含另外3个专业的大专业。1919年威尔士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IR专业。所以“国际关系”沿用至今。
2.国际政治和外交学是IR的分支学科,如果把IR比喻成1级学科的话,国际政治就是2级学科。因为IR不仅研究国际上的政治,还有经济、文化、军事、制度、非传统安全等等,而国际政治只研究政治。外交学只研究外交。你可以买几本外交学院的书,就可以发现,外交学重在培养外交人才,不是研究人才。(当然了,至于你最后能不能当外交官,这里面的因素就太多了。)
3,你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简称为IPE,只能算是3级学科,严格的来讲,不能算是专业,只能说是一个专业方向。因为现在政治、经济互相影响,所以很多IR学者发现,只研究其中一个不能足以解释国际关系,所以就创办了这个方向。学习这个方向的话,我建议你一定要有很好的经济学功底,否则比较有麻烦。这个学科方向在美国发展的很好,但是国内不太重视。
4.还有一点,我想说,国际关系里面诸如IPE这样的3级学科方向还有很多,比如“全球治理”、“非传统安全”、“环境外交”、“东北亚外交”、“数学政治学”(这个只有美国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体系安全研究”(这个美国发展的很好)等等。
5.因为咱们国家国情,内地很多高校在IR设置上都采取平行处理的办法,使很多考生很迷惑,误以为IR、IPE、国际政治等等是一样的,你要多注意这个。
6.最后,还想跟你说说,如果有好的选择的话,建议你不要学习这个专业,就业真的非常难,难到了你想象不到的程度。(当然,你要是在清华北大学习IR就不一样了)。我是冲着喜欢学习IR的,但是现在也是很发愁。好好考虑吧。祝你成功。。~~
⑵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有哪些必读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699 政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理论;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国际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概论。
823 国际关系史
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产生的背景、过程与影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历史与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维也纳体系;大陆联盟体系与俾
斯麦;一次大战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次大战与雅尔塔体系;冷战中的两极对抗到冷战后的多元化世界;非殖民化与民族解放运动;全球化与区域合作进程;冷
战后国家间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国际组织、环境与非传统安全问题;1949年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
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版)冯特君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当代比较政治学》阿尔蒙德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
《全球政治经济学》吉尔平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版)等。
⑶ 全球政治经济学的介绍
本书作者罗伯特·吉尔平,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将本书视为其代表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第二版。在本书中,研究了冷战后界经济和政治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包括:新的区域主义的兴起,计算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推动力,技术进步在逐步改变当今世界经济的个方面。于这些新的发展,吉尔平重讨了改变世界面貌的强大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尤其注经济全球化及其对经事务的真正作用和所谓的消极影响。
⑷ 求管理类英文书目!
管理类英文书目 management books
这里有好多的
http://management.about.com/od/careerdevelopment/tp/TopMgtBooks.htm
⑸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权力及其分布的学科。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因素(财富)是权力的重要来源,国家力量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因此,把政治和经济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动力,是对权力来源和运用的分析。从本质上看,国际政治经济学考察的就是权力和财富之间的互动。
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二者互动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纳为回答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市场经济增长的政治根源及作用;其次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与吉尔平相似,英国学派的苏珊斯特兰奇也对权力的结构作出了解释。她认为,国际社会存在两种权力: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联系性权力是传统权力政治的范畴,结构性权力由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种结构组成。这是斯特兰奇对财富与权力转化模式的探索。
早期的IPE代表理论包括: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和依附理论。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复合相互依存理论”通过“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概念,突破了纯粹的经济自由主义领域,把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初步探讨了财富与权力的转化关系。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所主张的霸权稳定论,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涉及财富与权力的转换关系,但是这种理论作为早期IPE的探索,把经济现象纳入政治学的分析框架中,为政治与经济在学科上的统一做出了努力。基欧汉的后霸权合作论引入了国际机制的研究视角,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依附论研究市场经济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影响,则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搭建了桥梁。不过,依附论建立在一个相对比较静态的理论模型上,对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经济地位的变更无法给出合理的答案;同样,这一理论也无法让人信服地理解财富和权力转换的途径和因果关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不能忽视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彼得卡赞斯坦(PeterKatzenstein)在《国际关系和国内结构: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9]中认为,国际关系的内部化和国内结构的外部化在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中有同等重要性。而最突出的研究成果当数彼得古勒维奇(PeterGourevitch)。他提出的“颠倒的第二种意向”,突破了传统国际政治领域视国家为单一行为体的研究模式,指出了国际力量影响国内政策选择的中介环节,从而奠定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由外而内转型的基础。
不过,卡赞斯坦、古勒维奇等的探索直到80年代后期才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最终在90年代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主流,并进而影响到国际关系其他领域的研究。如今的国际经济学者认为:“如果不抓住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联系的性质以及这些联系的变化,不能理解国家内部的政治”。
国际政治经济学逆向的探索未能立即受到广泛的关注,是基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尽管IPE的兴起是为了把现实主义抽象掉的经济变量和非国家行为体重新纳入到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中,但是在上世纪70~80年代,国际关系的研究依然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也不能例外,无论是吉尔平或是斯特兰奇,都是现实主义学者。因此,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的注意力,依旧集中在解释财富与权力的转化关系上。霸权稳定论、相互依存理论和依附理论,都以全球市场与民族国家处于紧张状态为前提假设条件。
其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环境出现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二是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全球运输成本的降低,包括通信、贸易金融制度等全球一体化公共产品的建立,使得国际贸易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国际资本市场大幅度扩张,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可能性增强。这些变化,几乎影响了每一个国家的政策选择。有些影响比较明显,比如出现关税同盟,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些影响虽然不那么明显,但在国内政治领域意义更为重大,如跨国行为体对国内政策的影响,利益群体同盟的瓦解与再结盟等。海伦米尔纳和基欧汉认为,国际化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了国内政治:塑造新的政策偏好和政治同盟;引发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削弱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控制。
⑹ 政治学必备书有哪些
国际政治必读书
经典著作 作者 出版社 年份
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汉斯·摩根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亨廷顿 新华出版社 1999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布热津斯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 卡普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国际政治理论 沃尔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外交 基辛格 海南出版社 1997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罗伯特·吉尔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亚历山大·温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 基欧汉和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基欧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大国政治的悲剧 米尔斯海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国的兴衰 肯尼迪 求实出版社 1988
素质教育
西方哲学史新编 苗力田 人民出版社 1990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世界文明史 李世安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西方文化精义 冯承柏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文化要义 王连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 俞可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社会学主要思潮 阿隆 华夏出版社 2000
国际政治
世界政治 拉西特等 华夏出版社 2002
大失控与大混乱 布热津斯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历史的地理枢纽 麦金德 商务印书馆 1985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斯坦利·霍夫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理解国际冲突 约瑟夫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吉尔平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 斯特兰奇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0
全球政治经济学 吉尔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王逸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秦亚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 肯尼思·华尔兹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费丽莫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政治地理学 王恩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奥本海国际法 瓦茨 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1998
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世界民族主义论 王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外交学
防务与外交决策中的政治 罗杰·希尔斯曼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 罗赛蒂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
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 李道揆 商务印书馆 1999
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 贝科威茨 商务印书馆 1979
现代外交 巴斯顿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外交学概论 鲁毅等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西方外交思想史 王福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威廉·奥尔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基欧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鲍德温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国际关系分析 卡尔·多伊奇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
现代世界体系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多尔蒂等 1987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 资中筠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大国战略研究 俞正梁等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 俞正梁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鲁毅等主编 时事出版社 1999
国际关系史(上下) 方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战后国际关系史 方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无政府社会 布尔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文明经受考验 汤因比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从财富到权力 扎卡利亚 新华出版社 2001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杰维斯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国际思想大师 汤普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未来国际思想大师 诺伊曼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 克努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国际关系经典选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冲突与合作: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方法论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拉卡托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政治学方法论 张铭等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 阎学通等 人民出版社 2003
⑺ 全球政治经济学的作者简介
罗伯特·吉尔平,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30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伯灵顿。1952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在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国际关系学教授。1967—1968年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撰写过《美国科学家和核武器政策》、《科学家和国家政策的制定》、《科学立国时代的法律》、《美国的实力和跨国公司》、《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贸易、投资和技术政策》、《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等大量著作。其中《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年)和《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年)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
⑻ 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都已解决了吗
把从二战结束到现在的战争拿出来当论据,说明和平问题未解决。还有恐怖主义也可以。
而发展本身就是个动词,世界在不断运动,因此发展永无止境,何来解决一说?可以列举非洲的难民,贫困山区来作为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