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有哪些必读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699 政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理论;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国际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概论。
823 国际关系史
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产生的背景、过程与影响);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历史与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维也纳体系;大陆联盟体系与俾
斯麦;一次大战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次大战与雅尔塔体系;冷战中的两极对抗到冷战后的多元化世界;非殖民化与民族解放运动;全球化与区域合作进程;冷
战后国家间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国际组织、环境与非传统安全问题;1949年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
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版)冯特君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当代比较政治学》阿尔蒙德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
《全球政治经济学》吉尔平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版)等。
Ⅱ 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
我是学这个的,研三马上毕业,我来回答吧。你问的是学科之间的关系,我就从学科上给你回答。
1.你说的这4个专业中,国际关系是母专业,也就是说,国际关系(下面简称I.R.)是包含另外3个专业的大专业。1919年威尔士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IR专业。所以“国际关系”沿用至今。
2.国际政治和外交学是IR的分支学科,如果把IR比喻成1级学科的话,国际政治就是2级学科。因为IR不仅研究国际上的政治,还有经济、文化、军事、制度、非传统安全等等,而国际政治只研究政治。外交学只研究外交。你可以买几本外交学院的书,就可以发现,外交学重在培养外交人才,不是研究人才。(当然了,至于你最后能不能当外交官,这里面的因素就太多了。)
3,你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简称为IPE,只能算是3级学科,严格的来讲,不能算是专业,只能说是一个专业方向。因为现在政治、经济互相影响,所以很多IR学者发现,只研究其中一个不能足以解释国际关系,所以就创办了这个方向。学习这个方向的话,我建议你一定要有很好的经济学功底,否则比较有麻烦。这个学科方向在美国发展的很好,但是国内不太重视。
4.还有一点,我想说,国际关系里面诸如IPE这样的3级学科方向还有很多,比如“全球治理”、“非传统安全”、“环境外交”、“东北亚外交”、“数学政治学”(这个只有美国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体系安全研究”(这个美国发展的很好)等等。
5.因为咱们国家国情,内地很多高校在IR设置上都采取平行处理的办法,使很多考生很迷惑,误以为IR、IPE、国际政治等等是一样的,你要多注意这个。
6.最后,还想跟你说说,如果有好的选择的话,建议你不要学习这个专业,就业真的非常难,难到了你想象不到的程度。(当然,你要是在清华北大学习IR就不一样了)。我是冲着喜欢学习IR的,但是现在也是很发愁。好好考虑吧。祝你成功。。~~
Ⅲ 简要介绍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一)铺垫阶段(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一段时期内,“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情况连同其他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再有系统地向新中国介绍的条件与机会。”[6](P183-184)恰在这一时期,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有了迅猛发展,出现了汉斯・摩根所、乔治・凯南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们创立的学说和推进的学科建设积极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拓展的需求。欧洲为获得安全保障而联合自强,一体化进程成为这一时期欧洲的主导研究议题,而政治关系决定经济关系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题内之义。与此相对照,中国大规模学习和引进苏联模式,忽视了政治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学术界积累西方政治知识的进程被延缓。期间,中国领导人注重国际形势的分析和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研究国际政治的系所,但这种探索相比西方国际关系发展而言却是零星的、落后于时代脚步的。由此,北京大学袁明教授把1949—1978年的30年间称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断层”,认为这一阶段总体上不利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二)制度化阶段(1991———2003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入新阶段。其发展历程表明,从社科院系统的研究探索转入大学课堂传授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因为注重学科建设本身就是大学的专职和特长所在,而且在大学课堂里讲授成熟的学科体系性知识是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1991年,袁明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研讨会,罗伯特・吉尔平、迈尔斯・凯勒等知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与会,就经济地区主义和国际体系变革等发表了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宋新宁在《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挑战・困境・出路》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尚无国际政治经济学”,但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开办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全国教师暑期进修课程,并会同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讨论制定一项“八・五规划”的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1992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在国际政治系和国际经济系全面开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其中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跨国组织与跨国政治、东西南北关系的政治经济、亚太政治经济等。而北京大学也于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1999年该课程被列为北京大学骨干基础课。
(三)中国意识崛起阶段(2003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学术界研究的深入。原苏东国家加入西方市场经济体系,改变了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劳动力成分;90年代后期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1999年欧元正式发行、2008年底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震动了世界货币管理体系,使得世界政治经济进入新的大变动时期。21世纪的互联网革命、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全球化极大地拓宽了学术研究、政策研究的问题领域。受此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充分重视信息、价值、共识等等的内涵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环境、技术标准、互联网、转型经济体等新议题。西方学者积极推广冷战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分析工具,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复合的过程,同时随着复杂的社会效应。其间,经济渗透的扩展极大地影响着政治权力的分配,国内经济变革与国际经济变革交互影响,使得政治权力分配更趋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