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关政府经济学的问题
1.企业可以减少商务用餐,餐馆的生意会大受影响.
2.可以多从企业和有车人那里增加税收,有益环境保护
A.第一年的损失大,以后会做调整减少燃烧油的使用
B.第一年的税收收入多,原因同上
3.少了.因为加倍收小器具的税,会使其销量减少.
呵呵
你的问题有点多
我累了
歇会再说
② 政府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是什么
1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和组织方式
2政府各种经济的结果和效率
3政府各种经济政策的评价
③ 政府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
研究内容:
1、生产什么?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版产品生产的均衡问题权,其次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均衡问题。
2、如何生产?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来组织生产还是由私人企业去生产。许多人认为由政府来组织生产公共产品,可以减少大公司对消费者的剥削。
3、为谁生产?这其实是一个有关公共产出的利益分配问题。政府关于税收与福利计划的决策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收入分配。同样,政府决定生产什么样的公共产品也就同时决定了哪些个人与利益集团可以从中获益。
④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在明确了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政府的经济行为之后,还必须对政府的经济行为作出界定,这事实上构成了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而言,从政府的经济职能出发,研究政府经济行为也有了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层次:是研究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是由市场来界定的,即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就不要界入;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领域,即市场失灵的领域,就是政府行使其职能和发挥其作用的领域。据此确定的政府经济职能的集中体现,就是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还必须解决好外部效应问题及公共选择问题等。
第二个层次:是研究政府收支。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须借助于政府支出来提供财力支持,政府支出又要依靠政府各项收入来保障。政府根据法律征收的税金,根据政治程序决定的预算支出各项费用是政府经济行为的核心。既然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主体,政府的收支也应该讲求经济效益。
第三个层次:是研究政府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政府收支原先只是维持政府人员生存和政府机构运作的非生产开支。但随着政府的扩大和职能的扩展,不仅为自身存续所必需的收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扩大,而且由于受现代经济理论和政府干预经济主张的影响,政府收支的作用不仅限于维持政府自身的存续,而且已经成为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四个层次:是研究包括政府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和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二战之后各国政府出于调节经济和扩大社会福利的需要,出资兴办经营的企事业不断增加,连同政府收支一起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庞大的部门,因此,人们不得不对如此庞大的公共经济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认真研究,弄清楚为什么要维持如此之大的公共经济,如何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引出了对国有资产管理、公共定价与政府收费等诸多问题的讨论。
第五个层次:是对公共部门宏观经济政策、政策工具、政策协调、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会对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妥善处理政府与非政府主体之间,以及政府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好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对经济运行的某些方面实施必要的政府管制,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以上几个层次的研究内容,基本上界定和涵盖了本书的结构体系。
⑤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哎,中国高教水份大,一看就是电大的作业,我看你读大学也是为了毕业证,对自已一点都不负责任,你这样学不到东西的,自己做。
⑥ 电大政府经济学作业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案例四: 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及政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状况
(-)改革的第一阶段一一一一农村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1978-1984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在此期间,实施了两项重大改革措施,一项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改革,另一项是市场化改革,其中包括了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和放松管制。这两项改革举措极大地刺激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户人均收入迅速增加。从各个改革阶段经济增长与收入均等之间的替代系数来看,这一时期是最低的,总体说来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基尼系数仅上升了0.084个百分点。由于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是在摆脱传统经济体制后产生的一次全面的突破性的增长过程,加上两项举措为农村居民创造了较为平等的、无歧视的致富机会,绝大多数农户从快速农业经济增长中受益,因而伴随着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并没有出现穷者更穷的现象。
由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城镇居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逐渐缩小的趋势。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1983年1.70的最低点。需要特别指出,这一时期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幅度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是建国以来所罕见的,也正是由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幅度下降,这一时期全国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了缩小的趋势。
(二)改革的第二阶段——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1984—1992年)
1984—1988年: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改革举措有两项:一项企业承包制的推广,它不仅拉开了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工资和收入差距,也拉开了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工资和收入差距。另一项改革举措是允许和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这一举措的直接效应也是双重的,它一方面导致了非国有部门内的收入差异明显化,出现了一些高收入职业群,另一方面也拉开了国有和非国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幅度是整个改革期中最大的,年均上升了l。8个百分点。
在农村地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激励效应的不断递减,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上调幅度又有限,致使这一时期农户人均实际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l。9%。并且这一增长主要是靠非农业生产收入的支撑,因为这一时期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人均实际纯收入出现了下降,年增长率为-0.08%。不难想象,如果农户的收入增长主要源自于农村中的非农业收入的增长,那么非农收入增长的均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幅度。这一时期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逐年上升的势头。到1988年,城乡收入比率上升到7205,相当于1981年的水平。由于城镇、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因而也就必然引起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
(三)改革的第三阶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分配制度
中国自1993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又重新步入了快车道。在此期间,城镇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就业、商品零售额等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年增长率都大大超过了国有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相对应,在分配领域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而非国营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灵活性以及非国营经济之间本身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呈现高低不同的阶梯状分布,进而导致居民间收入差距随经济增长而逐年拉大。
如果具体到个人,则差异更大。1993年10月11日上海《文汇报》称:国家工商局通过调查,中国私营企业中百万富翁已有近500名。199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私营企业调查后认为,全国百万富翁有五千户。1994年,美国的《福市斯》杂志有名有姓地统计出中国大陆资产超过一个亿的有17人。1995年11月 20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拥有 100万元以上资产的人已超过 100万人。”同年《中华工商时报》的文章说:“实际上这个数字乘以三还保守。”以1995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三万亿元计算,仅占全国1%。的这部分人却占有全国居民存款的1/3。1999年中国个人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已超过500万人,拥有500万元资产的也已达到及100万人左右。这一阶段也是资本市场逐步形成时期,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外资大规模涌入,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一批参与这类经济活动的高收入者。1999年,中国沪深股市中,个人大户拥有股票市值超千万元者近500人,其中超亿元者也有7人。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在逐年扩大,但是政府对其亏损补贴却在逐年减少。如果以不变价格计算,亏损补贴减少的幅度会更大。部分国有企业的亏损、停产和破产的最直接结果是企业职工工资的减少、职工下岗和失业。城镇中的低收入阶层随之扩大。
1994年开始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进一步拉开了不同年龄组之间和不同职务之间的工资差异。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这一时期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1993年和1994年,其基尼系数分别比上一年上升了2个和3个百分点。然而,由于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快的增长,这一时期收入增长对收入差距的替代系数并不是很高。
城镇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寻求就业机会。这不仅减轻了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也增加了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此外,1994年政府又一次较大幅度地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户收入的增加。但是一些收入不均等指数却表明这一时期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至于城乡人均收入的差别自1984年以来基本处于扩大状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五上升到1997年的2.47:l。
据测算,1996年,中国10%的最高收入者与10%的最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为4倍以上。
1997年中国最贫困的两成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7%,而最富有的两成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⑦ 政府经济学作业2 题目:以“政府支出”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政府支出对居民的影响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费、转移性支出和政府投资三个部分。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有直接影响,特别是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尤为明显。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不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间接增加居民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进而增加其他消费。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和机构研究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论差别很大,但都认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是促进的。因此,政府支出结构调整对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有较快增长,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但这些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还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并已对居民收入和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1992—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从84%下降到61.3%,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比从62.1%下降到55.4%;学费和杂费所占比重从5.1%上升到18.4%。2003年以后,随着社会教育经费的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学杂费比重终止了持续上升的趋势,稳定在18%左右。而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更是大幅下降,使得个人的卫生支出比重上升,居民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提高。
1985—2001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38.6%下降到的15.9%,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28.5%上升到60%。另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和较大的是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营性收入则使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缩小。
1990—2007年,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大,超过80%;其次为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超过了30%。由于转移性收入的主体是离退休金、价格补贴、社会福利救济等财政性资金的转移支付(占60%—70%),因此这种转移性支付实际上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的补助不够。
上述分析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不足,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不断上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并降低居民消费倾向。今后,我国政府将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中长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