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经济学
1b 2d 3d 4c 5a 6a 7c 8a 9a 10b 11b 12a 13a 14b 15d 16a 17c 18a 19c 20d
2. 西方经济学中为什么投资和储蓄相等
现实生活中,投资和储蓄是不相等的。
你讲到的投资和储蓄相等是两部门模型状态。就是,整个社会不存在政府,不存在别的国家。整个社会就只有企业和家庭。企业从家庭购买生产资料,付给家庭钱,企业将买来的资料进行生产,卖给家庭,家庭把钱给企业,企业赚到的钱要给工人工资。家庭的钱一部分用来储蓄,一部分用来消费。储蓄的钱被用来贷给企业购买生产资料。此时,投资是一个外生变量。就是说短时间是不变的。因为影响投资的最重要因素是利率,既然不存在政府,也就没有利率,所以投资数额短期不变。等于储蓄。
进一步扩展到三部门模型,就是加上政府。政府是收税的,而政府收的税变成政府支出,我们在交税后,扣除消费的部分用于储蓄。由于政府可以改变利率,所以投资数是会变的,变少。因为利率相对于企业来说是成本。利率越高,企业生产成本越高。还有就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就是每个银行必须把一定数量的钱存在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所以很显然存进银行的钱相对我们来说不是投资,相对银行来说银行把钱贷给企业,属于投资。这种投资实际上又不是投资,因为它是构成一项负债,而不是作为企业的股东。
储蓄和投资不是一回事。因为储蓄是漏出量,投资是注入量。数量上也不等。
3. 西方经济学中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
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消费量/收入量,这是平均消费倾向(APC)。其边际消费倾向(MPC)=消费增量/收入增量,即:MPC=△C/△Y .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3]。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是: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新增加的一定量的投资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导致收入与就业量数倍的增加,或导致数倍于投资量的GDP。这个理论可用下面的公式概括:
△GDP=△I·K (1)
K=1/(1-△C/△Y)=1/(1-消费增量/收入增量) =1/(1-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储蓄倾向(2)
式中△I为新增投资,K为投资乘数。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是在社会总收入与总消费的基础上,基于边际消费倾向而产生的宏观投资理论,它没有专门分析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中投资拉动问题。
(3)西方经济学投资的重要性在于扩展阅读:
设投资产销率为80%,新增投资量为1000万元,有甲、乙、丙、丁等若干个相关工厂,由于生产与销售的连续进行,每个工厂以同等的产销率销售自己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产销过程之后,累计总额达到初始投资的5倍,即5000万元。用图1表示:
设初始投资为△I,相应的产品为X。,产销率为m=△S/△P,新增销售量△GSP,连续产销次数为n,则经过n次产销之后,新增累计销售量为:
△GSP=X0 + X0m + X0m2 + ... + X0mn = X0(1 + m + m2 + ... + mn)
设k为累计销售量与初始投资之比,称投资乘数即:
k=△GSP/△I 或△GSP=△I·K (4)
由于:△I=X0,则:
K=△GSP/△I=X0(X0(1 + m + m2 + ... + mn)) / X
K = 1 + m + m2 + ... + mn (5)
当m<1,n→∞时,取(5)式的极限,则K=limk=1/(1-m)
因此,极限情况下,
K=1/(1-m)=1/(1-△S/△P) (6)
式(6)获得了与凯恩斯投资乘数同样的形式,适用于宏观经济投资分析。式(5)适用于产业投资分析,n为产业链节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投资乘数
4. 我国和西方经济学对投资概念的界定有何异同
马克思经济学完抄全不同与新袭古典和古典经济学的逻辑,新古典(西经)、及古典经济学都是单一产品模型的逻辑。古典经济学是论述劳动与实物产品之间的相对关系,即劳动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而新古典加上了效用偏好,即认为价格反映的是物如何满足人欲望的资源配置关系,当最不迫切的欲望每满足一次边际效用递减。
5. 西方经济学里的“投资”和投资学里的“投资”的区别
从投资对象来看,投资学里的投资范围很广,包括实物投资(如固定资产、房地产、古董)和金融投资(如证券、期货)。而经济学中的投资比较狭义,仅包括上述实物投资中的一部分,如固定资产、房地产中居民购买新房的投资,部分存货投资。
6.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投资多样化会带来风险会降低
为什么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因为多种理财产品可以实现风险对冲。比如说你有30000 投资一个20%风险的项目,失败了损失30000;你也可以把30000分成3份10000,分别投资10%,20%,30%的项目,则有20%概率损失发生时,你还有那个10%概率损失的项目可以避免全军覆没。
这是我的理解,谢谢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