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我已经从协同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完全重构了整个社会学。社会是由多个团体构成,来共同完成社会中个体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协同任务的一种个体集合。马克思和我们传统的社会制度分类方法其实问题很大,社会生产是由生产资料、生产者、消费者三者构成,没有理由单独以生产资料的归属作为社会制度划分依据。 社会制度指的是社会管理权力的掌控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关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度,而社会分工决定阶级成分。阶级是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人群。这里的社会地位实际上就是社会分工,也就是在协作任务中承担的主要角色。经济地位实际上是由社会地位决定的,政治态度基本由经济地位决定。 也就是说阶级最本质的东西是社会分工,也就是在社会协同生产中承担的主要角色。
团体是为完成一类协同任务,而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个体的集合。对一个团体来说,完成协同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并非都是稀缺的,但是总是存在稀缺的资源?否则任务就成为可以无限执行下去,任务执行规模就可以无限扩张,当扩张或者无限执行后总会达到边界。此时,要么原材料是稀缺的,要么人力是稀缺的,要么资金是稀缺的,要么技术是稀缺的,要么消费者是稀缺的。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完成协同任务获得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群体中间进行分配,所以经济学的基础是社会学。决定群体行为的是个体行为。决定个体行为的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所以社会学的基础是心理学。经济学最本质的基础是心理学,是人的行为决策理论和模型。而心理学的本质基础是生物学和不确定信息处理方法。不确定信息处理方法的基础之一是概率统计学。
归纳一下:从技术层面说,概率统计学=》不确定信息处理方法=》个体行为学(心理学)=》群体行为学(社会学,经济学),这才是正确的一个递进关系。从学科角度来说,物理->化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心理学->人文科学:艺术(音乐,美术,文学等),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
B. 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关系
有门交叉课程。心理学的这门交叉课程叫经济心理学;经济学的这门交叉课程叫行为经济学。大概从这门课程可以看到两者的关系
C. 请问经济学和心理学哪个专业好些
建议你报考心理学,因为心理学的就业率要高于对外贸易
、经济学,而且工资会相对比较高。
经济学: 对高数有一定要求, 但相对电子、计算机、机械等专业要求不算高, 经济学专业将来考研时的数学科一般是“数学四”(电子、机械等专业考研要考“数学一”,更难)
话虽这么说, 但因为考经济学专业的有很多理科生(考研时也有很多工科转经济学专业的),将来经济学考研高数的压力也不小
应用心理学:对高数要求不太高,但是专业课里的知识要用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所以高等数学不必看,但要看一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心理学专业考研时不考高数。
文学、法律、新闻、心理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都不需要学习数学。
其实国外大学的数学相当简单的,比我们国内的要简单得多,因为GRE考试的数学题目的难度都不超过国内高一数学的难度的。不过文科要背要写的非常多,这个心理准备应当做好。
D. 经济学与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关系:
学科间互涉的日益加强是近年来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而心理学与经济学本就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近年来的学科际互动更是日益频繁深入,采取跨学科的视角,围绕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关系,从如下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1)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渊源:二者共同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
(2)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相互“越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而心理学的发展也使得心理学家逐渐关注经济学领域的课题。
(3)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领域应用: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的方法论革命,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经经济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经济学中的博弈实验范式对于心理学家有着高度的借鉴意义,经济学家对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
(4)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共享:认知心理学的进步为经济学带来了作为“有限理性的图谱”的行为经济学和优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经网络,而经济博弈论作为一种针对人类交互决策行为的优秀分析框架,于心理学家对人际冲突与合作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积极意义:二门学科互涉的意义表现为,推进二门学科的协同发展、促进二者理论定位、思维方式的差异互补、有助于深化对特定主题的探讨。
(6)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来,心理学和经济学表现出共同的“后现代”转向、“文化”转向和“快乐”转向,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理论共识,也出现了制度研究、复杂系统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为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以博弈论为建模平台、以理性行为者模型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达到整合,并进一步汇入行为科学学科群整合的洪流。
E. 读研是选经济学还是心理学
我也不知道,正在纠结中,但是心理学更加有兴趣有意义,经济学也很难,
F. 心理经济学的实际运用
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可以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一项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实现的;37%在于话语中的强调口气;56%完全与言辞无关。所以,领导的魅力一半以上其实是“无言的结局”。
美国的研究者伯恩斯认为:“许多理论没有充分认识到非常关键的价值观的作用”,“基本潜意识状态的东西能变成有意识的东西”,他还说:“毛泽东真正的天赋是理解别人的感情”。
另一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泽尔兹尼克说:“领导者能够搅动员工的情感世界”。
还有一位心理学家戴维·迈克兰德在《权力:内在的经验》里说,在面对有魅力的领导时,员工会变得“精神振奋和意志坚强起来,他们感觉自己更强大了”。
中国股权激励专家薛中行认为,作为领导者,要有胸怀。领导者的胸怀有多大,员工就有多为你卖力。
中国谚语有云,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笑一颦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对生意的影响却极大。市场专家丹·希尔在《真实的身体》中说:“我们的感觉先于思考,95%的思想都是潜意识的”。根据希尔的研究,眉毛内侧和上眼睑向上抬的表情是显示惊喜和期待;嘴角望上提,嘴部肌肉处于假笑的位置是显示正准备展现高兴的表情。
希尔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成立了一家“感官逻辑”公司,用摄影机和面部传感器追踪人们的眨眼和微笑,以此来测试目标顾客是否对某产品、广告或包装有良好的印象。
我认为,要知道一个广告是否成功,只要观察观看者的表情就可以确定。好的广告可以让人会心一笑,差的广告让人皱眉头。 你进入一个房间,所有的人会向你行注目礼,这时对双方来说都是在找第一感觉。因此,在你开口说话之前,你的整体气质的表露至关重要。如果你的肢体语言表现出缺乏自信,你的信誉和专业精神都将受到质疑。
人际交流专家、女性总裁组织的总裁马莎·费尔斯通博士说:“一个特定的信息可以由多种非语言的行为来传递。如果在一次特定的交流中,持续出现一种表达积极信号的非语言的行为,那么这次交流肯定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果你不停第摆弄手脚,这就是胆怯、不安、害怕的信号,你是想逃离现场。 沟通是管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和内容之一。由于非语言交流的重要,必须在沟通中也非常重视非语言交流的作用。在非语言交流中,眼神可能是最关键的武器。你的眼神有两个作用,对自己是信心的表露;对他人是尊重的体现。在倾听他人的讲话时,一定要把目光关注在对方,使他觉得你是非常重视他的意见。如果你在这个时候东张西望,会使说话的人感到不悦。
同样,在自己讲话时,也不能目光游移,因为这是没有信心的典型表现。
如果与人说话时,对方不直视你的眼睛,那无疑是轻视的信号。 心理活动、思维、联想、点子是一个关系链。爱因斯坦认为,思维最重要的是想象力。爱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30多,但是他的联想能力强,他的相对论是从例子的联想产生的。联想可以分为横联、直联和幻联。联想的结果可以产生点子。美国明尼苏达洲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Digital River)每周五上午都召开顾问班子会议,由45名成员开展头脑风暴,公司每季度评选一次最佳创意奖,奖金为2500美元。事实表明,头脑风暴的成果比企业家原先想象的要大得多。
当然,好的点子需要相应的企业文化的支持,正象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宁所说:“你可以获得点子,但是,如果你没有支撑它的企业文化,那还有什么意义”,这正是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心理和经济有关,心理也与经营效益有关。
G. 行为经济学是否属于心理学
不是。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H. 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入门书籍
《心理学与生活》,网易上有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必看 后两本人大出版的
I. 心理经济学的中外差异
中国心理经济学与国外心理经济学,以其研究对象的共同性而相互联系和补充,又以其所关注具体问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有所区别。
之所以将心理经济学作“中国”与“国外”的区分,除因中国心理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晚于国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指向是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心理问题。
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教授因对心理经济学的贡献,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经济学也由此得到社会的关注。 逻辑起点相同
中外心理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都是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人的心理因素和主观因素——心理变量。在理论上,心理变量贯穿整个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始终,并以中心地位紧密联系着学科研究的大部分课题,也涵盖了该学科应该涉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上,心理变量在所有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中都留下了足迹,不仅发挥着特定作用,而且成为实际研究工作的起点。
理论背景相同
当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思潮强烈冲击经典经济学赖以建立的“理性经济人”和最大化利益原则之时,开始有一批国内外的心理经济学家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关注心理变量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他们发现,人的行为会不断受无意识、不合逻辑的因素的影响而经常性地犯错误。卡尼曼进而开创的“简捷启发式”也使得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所隐含的“无限理性观”大为逊色。
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相同
作为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中国心理经济学和国外心理经济学目前均未建立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一些方向性的基本 理论也未达成共识。但是,它们都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论框架。其中,理论部分都涉及“学科性质”、“学科指导思想方法”、“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学科概念、理论和体系”、“经济行为模型”等方面和历史经验研究;应用部分都涉及“经济热点问题的研究”、“经济行为的实证性分析”、“经济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 律认识”等方面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共同面对方法论的挑战
长期以来,经济学是排斥和忽略经济主体的主观变量的,心理学又只承认控制条件下的观察,任何理论主张都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并按照实验数据去否定或修正理论。无论是中国的心理经济学,还是国外的心理经济学,似乎都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在运用数理统计、建立数学模型和心理学实验之间找到自己的研究依据? 起源背景与发展宗旨的差异
国外心理经济学兴起于传统经济学的困境,特别是对基本理论的质疑。从建立之初,其学科研究更多地指向理论,其发展 宗旨是为了适应心理经济学学科本身的需要。而中国心理经济学的研究,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对国内经济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物价改革所引发的抢购风潮及其通货膨胀成因的阐释,为中国心理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最初的研究成果。因而,中国心理经济学的发展宗旨是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并且主要是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
研究主体的差异
研究主体的文化底蕴、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研究兴趣的差异,都会给学科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心理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具有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双重学术角色的GeorgeKa-tona,他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一书被誉为“心理经济学的开山经典”。国外 心理经济学的研究主体主要分布在西欧和北美地区,比较有影响的有凡纳伊、迪西特、塔尔德、艾尔、阿尔布、麦克法德恩等人。其中,70%为经济学家,20% 为心理学家,10%为心理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