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的意思是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公正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与自由、平等以及和谐有着极大的相关度。
自由、平等是公正的前提,公正则是和谐的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公正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经济法的公正观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贰』 功利观,权利观,公正观,三个观点哪一种在生意人中最为流行
生意人,最密切的是利益。
因此,功利观是最为流行的
『叁』 简述独立公正客观原则的含义
独立客抄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职袭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也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与客户保持独立,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则很难取信于公众。注册会计师应力求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地提供专业性服务,不损害其评价的客观性。
『肆』 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四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义
自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自由,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价值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到“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和维护人民的“自由”作为己任。党的七大将“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诸多自由。
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平等: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状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贵贱、均贫富”;从“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平等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作为己任。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提出消灭 “社会的阶级区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鲜明地提出保障人民的各种民主权利,承认妇女平等权利等。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条例法规,都规定人民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主要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以及结果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价值引导,既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保障每个人基于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和尊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公正,是古往今来千百万人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铲除特权”、“天下为公”;从“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到“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公正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作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以及“城乡兼顾”等思想。邓小平同志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公正,即公平、正义,“公平”主要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以及分配公平等,“正义”主要指制度正义、形式正义以及程序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而在更加公平正义的基点上造福全体人民。
法治: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从“一民之轨,莫如法”、“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到“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从“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到“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法治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法治”作为己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了宪法、土地法、组织法、行政法、选举法、刑法、婚姻法、经济法、劳动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体系,以及较为系统的司法体制和机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与我国的法治实践相结合,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即法的统治,与人治、德治相对。法治主要包含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法治是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通过建立健全全社会学习、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遵法守法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自觉的行为习惯,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总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追求,它们一定会内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一定会外化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行动。
以上内容来自四川日报。
『伍』 公正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所谓的公正都是客观存在的,
然后主要是呗自己主观创造出来的,
也就是所谓的公正,
都是自己所认为的公正,
并没有太多的客观性。
『陆』 (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法律公正观念内涵的有 实体公正 执法公正 程序公正 立法公正 问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柒』 怎么理解公平公正道德观
没有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一切,没有追求公平公正的呼吁和行为就没有一切.
相比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这些个人良好品德,社会的每个人行动起来诉求公平公正,
是最高尚的道德.因为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大环境可以改善很多东西,是最大的道德.
大道之行总是高于小私德,正如相忘于江湖总是高于相濡以沫...
『捌』 “如何处理好法律公正和客观公正的关系”
法律是有相对性的。“有限的”法律和“无限的”事实之间,“稳定的”法律和“多变的”现实之间、“滞后的”法律和“超前的”社会之间是中外法学家探讨至今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社会发展一天,法律存在一天,这样的矛盾或差距就会存在一天。法律也是有滞后性的。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当今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的法律在制定的时候,可能是适合或者基本适合当时的社会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就已经变得不适合当今的社会了。但我们司法却要以这种已经脱离现实社会的法律为依据,必然会导致法律上的公正,而现实中的不公正。
法律公正与客观公正的关系,其实就是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系。只讲客观真实而不讲法律真实自然是不可取的,是与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的。但只讲法律真实不讲客观真实也是片面的。在一般情况下,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是一致的,做到了法律真实也就做到了客观真实。而在有些情况下,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差距,法官虽然应当以法律真实作为判案依据,但又不能抛开对客观真实的追求,片面地强调法律真实。“一个合格的法官,并不拘泥于法律条文的有无,而在于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以自己的智慧和法律素养,将法律精神融化于案件事实之中,进而发展法律。法律依据不只是法律条文。对法律的原则和精神的理解才是法官的生命。”
『玖』 公平公正道德观
没有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一切,没有追求公平公正的呼吁和行回为就没有一切.
相比助人为乐拾金答不昧尊老爱幼这些个人良好品德,社会的每个人行动起来诉求公平公正,
是最高尚的道德.因为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大环境可以改善很多东西,是最大的道德.
大道之行总是高于小私德,正如相忘于江湖总是高于相濡以沫...
『拾』 管理学中,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观的含义
(1)功利观
这种道德观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同时,它也会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受到忽视。
(2)权利观
这种道德观积极的一面是它保护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即接受这种观点的管理者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从而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有不利影响的工作氛围
(3)公平理论道德观(公平观)
这种道德观有利于保护那些未被充分代表的或缺乏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
(4)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综合观)
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三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的现有道德准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