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11-29 02:42:38

① 微观经济学重点

中山大学,微经98分,对于考试来说,重点如下:
1、PPF
2、供给和需求曲线(移动情况下会发生什么版变化)权
3、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怎样产生的?(从生产成本和效用的角度)
4、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价格产量分析
5、无差异曲线
6、弹性(需求和供给)
7、除此之外,楼上的各种概念和定义知道即可
其余的不是重点

② 微观经济学内容小结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 ——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 有效的。

③ 微观经济学 高鸿业版考试重点

我这有WORD版,要的话留邮箱。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 名词解释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供给表: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商品的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均衡: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经济理论: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经济模型: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的变量。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

弹性:一般来说,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化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正常品:需求量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又可进一步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
劣等品:需求量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

供给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就是: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三章 效用论
效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单位: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效用函数:某一种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
等效用函数: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
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
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
预算线:又称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之比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诗,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总效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的知道自己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风险:在消费者知道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第四章 生产论
生产者(厂商、企业):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成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短期:只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劳动的总产量TP 至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对应的最大产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该要素增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所以,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递减的特征。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等成本线:既定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

第五章 成本论
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会计成本:生产过程中企业所发生的各项开支,作为已支出的货币额,反映在企业的会计账簿上。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因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已获得更高利润)。

经济利润: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短期固定成本(FC):厂商在短期内支付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价格,它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短期变动成本(VC):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量对可变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单位产量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AFC=FC/Q,其变动规律是:一直下降,产量越大AFC 越小,下降幅度是先快后慢。 平均变动成本(AVC )是指厂商在短期由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量。
长期总成本(LTC ),LTC 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产量为零时,也就没有总成本,其变动趋势也是随着产量增加,开始增加较快,以后增加较慢,最后又增加较快,(这与短期总成本一样)。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LMC):厂商长期内增加一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内在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再生产规模二十斤绩效已得到提高。 规模不经济(外在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是经济效益下降。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市场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
行业: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

完全竞争市场:一种不收任何因素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销售收入:厂商的收入。
总收益(TR):厂商按一定价格出手一定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AR): 厂商在每一单位产品销售商所获得的收入。
边际收益(MR):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成本不变行业: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价格产生影响。
成本递增行业: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成本递减行业: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市场: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等产品。
生产集团:市场上大量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

理想的产量: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
生产能力: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

非价格竞争:垄断竞争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竞争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家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的市场组织。
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的最优策略就是它的占优策略。

博弈均衡: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所有的参与者的占优策略所构成的均衡。
纳什均衡: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

静态博弈:在一种一次性的博弈中,一旦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定,整个博弈的均衡结局也就确定了,每个参与者不可能再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动态博弈:反复进行的博弈。
重复博弈:一个结构相同的波已被重复多次。是动态博弈中的一种。

“以牙还牙”策略:所有成员一开始是合作的。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其他成员是合作的,则他就把合作继续下去。但只要有一个成员一旦被其合作协议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则其他成员便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策略,及其他成员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这种不合作策略再重复博弈中一直进行下去,以示对首先破坏协议者的惩罚和报复。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生产要素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

引致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完全竞争厂商: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

边际产品价值(VMP):在完全竞争下厂商增加一使用单位要素的边际收益。
边际要素成本(MFC):成本增量与要素增量之比,即成本对要素的导数。
边际收益产品(MRP):表示卖方垄断厂商曾加以单位要素使用量而增加的收益。
卖方垄断厂商: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买房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垄断者,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完全竞争者。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劳动的供给曲线:只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自用资源”:全部既定资源除去供给市场的生产要素外余下的部分资源。

价格扩展线:预算线绕E(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旋转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几何,又称曲线PEP.

闲暇时间:除必须的睡眠时间和劳动供给之外的全部活动的时间。

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消费闲暇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对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

利息率利息率:是厂商使用资本的价格,这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所提供" 服务" 的价格。
资本: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生产要素投入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作为与土地和劳动并列的一种生产要素。

租金:具有固定供给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准租金: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率)
经济租金:对于一些要素而言,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即由于需求的增长,能使生产要素供给者取得超过保留该要素被攻击而至少支付的费用余额。

洛伦兹曲线: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平均分配的曲线。
欧拉定理:在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不少。这一定理亦被被称为分配净尽定理。
基尼系数:根据洛伦兹曲线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其他市场的情况不变,单独分析某一市场(或经济单位)的价格和供求变动的一种分析方法。
局部均衡: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个产品市场或单个要素市场存在的均衡。
一般均衡:经济中所有经济单位及其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

瓦尔拉斯定律:当把所有的市场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时,无论商品的价格是多高,经济中所有的支出总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收入总和。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技术和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系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所形成的集合,也称为产品转换曲线。

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况。
帕累托改进:指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的结果。

契约曲线: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现实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即自由市场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

价格管制:假定政府对垄断行业只实行价格管制,即规定一个低于垄断市场价格的管制价格或最高限价,垄断企业会获得一定量的超额利润,但这一利润额低于垄断厂商自主定价时决定的超额利润,政府规定低于厂商自主定价的最高限价,一个适当的选择是按市场需求等于厂商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管制价格。

自然垄断行业的管制所谓自然垄断是指在行业中,规模经济在很大的产量范围内存在,以致于相对于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范围而言,随着产量增加,厂商的平均成本逐渐减少。

排他性:指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

非竞争性:竞争性是指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私人产品大都具有竞争性

外部影响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公用品的悲剧: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指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拥有更多的信息。

寻租: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益的活动,这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

道德危险:指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情形,即在契约签订后,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采取自利行动是交易的另一方面临危险。
逆向选择:指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情形,即在契约签订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来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对方不利的选择。

④ 微观经济学考点

立即下载 举报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导言

1、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

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求

数量的变化

?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

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供求规律: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Ed = (?Q/Q)/(?P/P) = (?Q/?P)?(P/Q)

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线

到横轴的距离比上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

点弹性的类型:

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位于上半段的点,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

位于下半段上的点,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

五种类型:?AC段,Ed>1,富有弹性

?CB段,Ed<1,缺乏弹性

?C点Ed=1,单位弹性

?A点Ed??,完全有弹性

?B点Ed=0,完全无弹性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表示为:EXY=(?QX/QX)/(?PY/PY)=(?QX/?PY)?(PY/QX)

?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之间呈同方向运动,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正值;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

1/55页
的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负值;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

关系,则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作出反应,需求的交叉

弹性系数为零。

6、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收益的关系:?R/?P=Q(1-Ed)

?当Ed>1时,Q(1-Ed)<0,即?R与?P异号。说明这种富有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

价格反方向变化,即降价也可以增加收益,涨价会减少收益。厂商应薄利多销。

?当0<Ed<1时,Q(1-Ed)>0, 即?R与?P同号。说明这种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

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即涨价会增加收益,降价反而会减少受益。

?当Ed=1时,Q(1-Ed)=0,即?R=0,。说明单位弹性的商品,厂商无论涨价还是降价,

其销售收入始终不变。

?对于Ed??的完全有弹性的商品,其在既定价格之下收益可以随需求量无限增加。若

降价使收益减少,若涨价造成需求量减少,收益变为零。完全有弹性的商品不适合降

价也不适合涨价。

?对于Ed=0的完全无弹性的商品,由于价格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即在

R=P?Q公式中,P的任何变化,Q都固定不变。收益与价格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7、价格管制:支持价格(价格下限)、限制价格(价格上限)

8、税收:

a)对生产者征税 b)对消费者征税

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保持消费者满足水平不变的前提下,1单位的商品X能够代替的商品Y的数量,这个比率叫做边际替代率。MRSXY = -?Y/?X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由于随着商品X数量的不断增加,其边际效用MUX递减;随着商品Y数量的不断减少,其边际效用MUY递增,所以这两者的比值MUX/MUY就越来越小。 ( MRSXY = MUX/MUY = -?Y/?X = PX/PY )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即MRXY=PX/PY 3、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其实际付出的代价的余额。 4、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对需求数量产生的影响。

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对需求数量产生的影响。

价格效应:商品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改变

5、希克斯分解:

?CD是一条平行于AB′并且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的预算线,补偿预算线CD与AB′平行,

表明X商品价格下降改变了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PX/PY,预算线变平坦了。

2/55页

补偿预算线CD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相切,表

明消费者仍然为维持在原来的效用水平上,这就

是希克斯定义的实际收入不变。在X商品降价后,

必须把消费者的消费收入相应调整(减少或剔除

一部分),以保持实际收入水平不变。如果用Y

轴代表货币量,表示消费者除了用于X商品之外

的剩余货币,剔除的货币收入就是CD与AB′之s=X〃-X 间的垂直距离AC.替代效应?X

?将补偿预算线CD平移到AB′,意味着保持相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对价格不变,把刚才剔除的由于价格下降而增加的货币收入再补偿上均衡点由E〃移动至 E′.X商品的需求量由X〃增加到X′,是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这就是收入效应. m?X= X′- X〃 sm?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X = X-X =(X〃-X)+(X′- X〃)=?X+?X 6、恩格尔曲线(收入——需求曲线)

有收入——消费曲线(收入扩展线)推导而来

7、一般的低档品、吉芬商品

价格效应:低档品 价格效应:吉芬商品

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但影响程度小于代替效应的情况。替代效应引起的

s对商品X需求的增加量?X=X〃-X,大于收入效应引起的对商品X需求的减少量

msm?X= X′- X〃。因此,价格效应?X=?X+?X仍然为正。(收入效应与替代效

应方向相反,其影响程度小于替代效应的影响程度)

吉芬商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其影响程度超过替代效应的情况。替代效应引起s的X商品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X〃-X,小于收入效应引起的X商品需求量的减

msm少量?X= X′- X〃,因此,价格效应?X=?X+?X最终为负。(收入效应与替

代效应方向相反,且收入效应的影响程度大于替代效应的影响程度)

第五章 生产理论

1、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用一种投入替代另一种投入的比

率。边际技术替代率反映了厂商为保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不变,增加一单位要素的使用量

与放弃另一种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MRTSLK = -?K/?L 当?L趋于0时,MRTSLK = -dK/dL

2、生产者均衡的条件: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MRTSLK=MPL/MPK=w/r 或 MPL/w=MPK/r

3/55页
B、AB三条等成本线有相同的斜率,ABAB、A1122

与等产量线Q相切,切点E是生产者均衡点。它表0

示,在既定产量下,生产者选择E点的要素组合(L、0

K),可以实现成本最小化。AB虽然代表的成本水022

平较低,但其与既定等产量线Q既无交点也无切点,0

无法实现Q代表的产量;AB虽与Q相交,但花0110

费的成本高于AB代表的成本水平。从a、b点沿Q0

向E点移动,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产量水平并可以是成

本下降。只有在E点,,才能满足既可以实现既定产

量,又可以使成本水平降到最低。所以E点是生产者 均衡点。

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要素组合 3、边际报酬(产量)的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随着

一种可变要素的增加,其边际产量增加到定点后最终会趋于递减。(在连续等量地追加

一种可变要素到其他固定要素上去的过程中,起初该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增加的,但达到

一定殿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4、短期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

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上方时,平均产量

曲线是上升的;当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

线相交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当边际

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下方时,平均产量曲

线是下降的。

I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上升,边际产量大于

平均产量,劳动总产量增加。相对于固定投入

而言,可变投入不足,可变投入的增加可以使

固定投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生产者增加要

素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

III阶段:边际产量变为负值,总产量开始下降。

意味着可变要素使用数量越多,总产量就越少。

生产者要减少可变要素投入量,改变总产量减

少的趋势,使生产过程过渡到II区。

II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劳动

的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边际产量依然大于0。

应将生产安排到II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在那一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点取决与厂商的目标。若追求平均产量最大,

生产将安排在平均产量最高点处;若追求产量最大,生产将安排在总产量最大处;在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下,生产的安排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5、长期规模报酬的类型:

?如果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了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生产规模报酬递增。

f(tL,tK) > tf(L,K)

?如果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相同,则规模报酬不变。 f(tL,tK)= tf(L,K) ?如果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4/55页

f(tL,tK) < tf(L,K)

长期规模报酬类型的判定:

?对于生产函数Q=F(X, X, X,…, X), 123n

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增加α倍,产量增加β倍,即βQ=F(αX,αX,αX,…,αX) 123n

那么,若α>β,则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则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则规模报酬递减 ?对于生产函数Q=F(L,K),

n 如果λ?Q=f(λL,λK)。 其中,n为任意常数,λ为正实数,那么该生产函数为n次齐次生产函数。

那么,若n>1,则规模报酬递增;若n=1,则规模报酬不变;若n<1,则规模报酬递减 ?阿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规模报酬的判定。

αβ α β α+β αβ α+β Q=ALK A(λL)(λK)= λALK= λQ

若α+β>0,则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0,则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0,则规模报酬递减。

第六章 成本、收益理论

1、机会成本:是指把既定的稀缺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生产时,必须放弃的该资源用于其他用

途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沉没成本因为无法收回而不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现

在。会计成本是显性成本,是历史成本

2、短期成本曲线及其关系:

短期总成本:STC(Q)=VC(Q)+FC=Φ(Q)+b

可变成本:VC(Q)=Φ(Q) 机会成本

固定成本:FC=b 非机会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Q)=FC/Q=b/Q

平均可变成本:AVC(Q)=VC(Q)/Q

短期平均成本:SAC(Q)=AVC(Q)=AFC(Q)

短期边际成本:

?SMC(Q)=?STC(Q)/?Q

当?Q趋于0时,dSTC(Q)/d(Q)

?SMC(Q)=?VC(Q)/?Q

当?Q趋于0时,=dVC(Q)/d(Q)

关系:?固定成本线是一条水平线,表示其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

?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表明产量为0时可变成本也为0.随产量的增加,可变

成本也相应增加。可变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取决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当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时,产量增加的速度快于可变要素增加的速度,即产

量中的增加快于可变成本的增加,可变成本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当可变要素的边

际产量递减时,产量增加的速度慢于可变要素增加的速度,及产量的增加慢于可变

成本的增加可变成本便以递增的增长率上升。

3、短期成本变化的原因:短期总成本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与

5/55页

⑤ 微观经济学科有那些重点

我说说
重点的吧
微观经济学是通过
“供求理论”
和“边际理论”来研究个人和企业的
行为
这些专行为包括属
“价格”“弹性”“市场类型”“消费”“生产”等等,
微观学的理论
都是基于
“供求”和“效用”
这2个理论之上的,这就是微观的重点
所以需要
完全的
理解
掌握

⑥ 微观经济学学习重点有哪些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 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相关书籍
《国富论》 亚当·斯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2-01
《国富论(全译本)》系统分析了国民财富产生、分配与持续运转的内在规律,围绕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整体描述。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微观经济学》 [美]萨缪·鲍尔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2-01
总结了20多年来博弈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对个体行为和制度演化的最新理解及应用,尤其体现了作者及其合作者提出的“制度与偏好共生演化”思路,从而迥异于从前见到的任何“微观经济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原理》 弗兰克 清华大学 2007-06-01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3版)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以往教材对数学推导的过度依赖,更多地遇过范例给出直观的经济学概念和观点。作者引入了一些核心原理,然后通过大量的事例给予说明并加以应用,书中还配有与这些原理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以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
《经济学原理》 [美] N.格里高利·曼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4-01
《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经济学分册》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迄今为止它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100多万册!《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经济学分册》前四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

阅读全文

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