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经济学怎么运用到生活中和佛教经济学对自由市场的作用
佛教经济学确实是少数学者的说法,实际上经济学领域并没有这样的分类。
依个人理解,经济学主要是讲社会活动中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其中最直接与我们相关的就是这样几个问题: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买的到或买不到)、价值交换的关系(多少钱可以买到)、管理的问题(谁来控制市场)。
从经济供给需求的终点来说,我们的需求就是其中的因,我们的作为就是其中的缘,我们造成对其他人和事的影响就是果。比如,我们需求饮食,所以带动了生产制造饮食的企业。然后形成了促进饮食产品交换的商场行业和其他运输仓储服务行业,而我们对某种饮食商品的喜好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数量、交换购买的结果、商场和其他制造企业的员工收入就是影响的果。
从经济供给需求的起点来说,企业生产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其产品的市场推广,但实际上这是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馈,是企业负责人的行为在决定企业的运做。因此,市场的需求是因,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是缘,市场的成功占领或失败退出则是果。其中影响方面一是终端消费者,二是开始端的决策者。
从佛法来说,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因、有缘,而后有果。由果结合缘,再形成新的因和果。也就是说一切是无常、变化,没有静止。从供给开始,到完成需求的经济链条必须在理性的正常的范围内进行,当因为各种内外条件(缘)的不能及时反馈和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出现错误的行为,就会造成新的变化,形成新的因和果。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不同的经济环境、条件、手段,改变着经济行为和决策。一切无常,没有谁能够操纵市场的行为,西方所谓“上帝之手”就是这个意思。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经济杠杆对市场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而杠杆的操作者和实现者其实就是人,是我们自己。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参与其中、改变其过程和结果,虽然表面上我们对政府决策、对工厂的生产、对国际贸易没有什么影响,但其实每一个人任何微小的动作都是在影响了其他人的生活。
整体的经济行为其实是人个体经济行为的放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经济行为的一分子,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着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活动。虽然我们的个体没有能力改变整体的趋势,但又在参与着趋势的形成,比如当我们都不喜欢一种商品时,这件商品就没有需求,在市场上就会被淘汰,佛法中,就是众生共业和不共业的概念。一切个人的善、恶可能对别人的影响很微弱,但是在共业的造作中则会形成极大的推动力。
对于众生行为的错误引导,经济学上说是不理智的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其实是以各种方式激发出的人自身的贪婪、索取和自私的无明思维。比如在股市和期货市场中有的人会盲目投资,在生产领域有的企业会不注意市场需求而盲目扩大生产量,有的人会为了追求更大利益而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而一切所求不得,自然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各种苦恼之一。这些都是人本身无明烦恼的反映,而最终也必会影响到自己,比如因贪求产生欲望,因欲望不满足而生苦恼。经济学上说就是我们需要正确分析市场变化、正确看待市场的变化,而不是恐惧和害怕,也不是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因为一切终必有散。
再有需要确立正知正见。一切有为法,都是变异法,只要处置得当就会引导出正常的因果规律,错误的贪取则导致危害性的因果规律。比如,对未来的财富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地下的矿产没有正确的方法,肆意掠夺开采,结果造成水土流失等各种地质灾害,其实都是因果规律的反映,根本上则是人的自我无明的反映。
所以,如佛法所说的,人能够如理思维、正法知见世间的各种变化,不贪取,不嫉妒,这样才是如法如理生活。
至于说市场经济问题,我前面已有简单的说法,市场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放大。所以正常的经济交换则产生好的结果,错误的以人的自私贪欲来妄图控制则产生错误的后果,一切都是自然的因果规律。可以引申的内容很多,主要都应该从人的欲望、贪爱这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