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庇古和凯恩斯在哪些方面为后来福利国家理论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英国经济学家阿赛�6�1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论”为其研究出发点,认为社会的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和 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增大。4′依据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 总的边际效用,从而使社会满足总量增加。2′他的论点为后来的“福利国家”理论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B.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英语:welfare economics)是对经济体系的规范性分析,即经济运行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等问题的研究。
福利经济学在简单的自利人性的假设下,设定评价人类行为效率或效益的唯一标准是效用,它以如此简单的联系来评价和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确认人必定以自利的行为来谋求效用或福利的最大化。
(2)庇古福利经济学扩展阅读
福利经济学的原理
福利经济学初始资源配置怎样,分散化的竞争市场可以通过个人自利的交易行为达到瓦尔拉斯均衡,而这个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既符合帕累托最优效应。
在福利经济学的角度,通过政企合作改善小餐饮经营现状,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根据帕累托最优的福利标准,如果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能够使得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得到改善又同时保证没有其他人的福利因此受到损失。
C. 阿瑟庇古在经济学上有什么贡献
阿瑟?塞西尔?庇古(1877—1959年),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于1877年出生于英国怀特岛。1897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历史学和伦理学(当时经济学包含在伦理学中)。后来受马歇尔的影响,并在其鼓励下学习经济学。毕业后任剑桥大学讲师,成为宣传他的老师马歇尔经济学说的一位学者,并任英国伦敦大学杰文斯纪念讲座讲师。1908年马歇尔退休,庇古继任其在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席位,因此被认为是剑桥学派领袖马歇尔的继承人。他占据该席位长达35年之久,直到1943年退休。退休后,他仍留剑桥大学从事著述研究工作。另外,他还担任过英国通货外汇委员会委员和所得税委员会委员,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等职。庇古对经济学的贡献在于,一是创立了福利经济学完整体系;二是重新解释了古典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代表作有《财富与福利》(最初于1912年出版,后来于1920年以《福利经济学》再版)、《失业理论》(1933)、《就业与均衡》(1941)等。
庇古作为马歇尔的学生,是剑桥学派的最正统最权威的解释者,在庇古一生成就中,最突出的就是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次就是将马歇尔的货币数量理论用数学公式表示,提出了著名的剑桥公式。
庇古认为:“经济福利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影响于:
(1)国民收入的大小;
(2)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状况。”
这是庇古福利经济学主要涉及的两个命题。首先,庇古把“福利”区分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种。前者指人们对一般的欲望、感情和知识等方面的满足,这已是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后者专指同人们经济生活有关的效用的满足,这是可以用货币直接或间接衡量的福利,也就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所论述的“福利”。庇古认为这种福利“对全社会总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用马歇尔假定货币边际效用不变的原则来衡量个人的经济福利,然后加起来形成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衡量经济福利,庇古提出了边际效用基数论,他认为,福利在于满足,满足由效用表示,而且,满足或效用可以用人们为获得它们而愿意支付的货币量来计量。他又认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变,他所持有的某种商品越多,那么,他对于增加的单位商品量所得的效用会越少,因而他对所增加的单位商品量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单位价格)也就会越少。一个人为了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需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货币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使多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商品的价格成比例。
既然个人经济福利是可以计量的,社会福利当然也是可以计量的。庇古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量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福利的量,所以一国的国民收入愈大,则经济福利也愈大。而要增加国民收入,就要增加社会总产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间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个问题上,庇古提出了“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两个概念。边际私人纯产值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后,投资者私人收入所增加的值,它等于边际私人纯产品乘以价格。边际社会纯产值则是指社会因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纯产值,它等于边际社会纯产品乘以价格。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如边际私人纯产值间接地给别人带来利益,则边际社会纯产值就小于边际私人纯产值。个别厂商的生产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庇古称之为“边际社会成本”。他认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各方面投入的生产资源所形成的边际社会纯产值可以趋于相等,同时它们的产品价格也等于其边际成本,此时的生产资源配置即达到最优化。
庇古还把边际效用学说引入分配领域,提出了收入均等化学说。这一学说基本命题是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认为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贫穷阶层的货币收入很少,所以他们的货币边际效用很大。与此相反,富裕阶层的货币收入较多,所以他们的货币边际效用很小。为保证收入的均等化,庇古提出了实行累进税的政策主张,把富人的一部分税款用于举办社会福利设施。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实际上是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他完全是在马歇尔等人的一般经济的基础上,讨论福利概念以及与福利有关的各种理论。但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庇古一味沿用马歇尔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福利经济学,决定了这一学说存在着致命的缺点。首先,他所谓经济福利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基础上,认定效用可以衡量,这是他的理论的根本错误。他以为采用马歇尔的办法,即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就可避开效用衡量的难题。但是,马歇尔所分析的对象常是占个人总收入中比例很小的货币支付量,尚可勉强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为常数。而庇古的研究的对象是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就不能再假定货币边际效用为常数,特别是他注重分析货币在富人和穷人间的转移,并以他们对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动为理论根据,如再假定货币边际效用为常数,结果就会自相矛盾。其次,马歇尔体系虽从效用出发,但事实上大都从分析供求价格出发,等于是直接考虑货币价格问题。而庇古的研究主题是经济福利,必须从真实条件着手,于是如何将真实的经济福利转算为货币福利,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效用及其衡量问题。再次,他的理论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为前提,但又提出由国家采取适当调节生产的措施,将会增加社会福利,从而否定了自己的前提。总之,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实践上仍属于一个“理想”状态,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没有改变人们对经济福利问题的思考方式。但是,他第一次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史上标志着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一个新的分支的产生,因此,庇古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D. 庇古对经济学有哪些贡献
阿瑟·塞西尔·庇古还担任过英国通货外汇委员会委员和所得税委员会委员,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等职。庇古对经济学的贡献在于,一是创立了福利经济学完整体系;二是重新解释了古典边际生产力理论。主要代表作有《财富与福利》(最初于1912年出版,后来于1920年以《福利经济学》再版)、《失业理论》(1933)、《就业与均衡》(1941)等。
E. 庇古的代表作《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庇古最著名的代表作。该书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它将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系统化,标志着其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它对福利经济学的解释一直被视为“经典性”的。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福利经济学》共四篇。第一篇,“福利与国民收入”;第二篇,“国民收入的数量和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第三篇,“国民收入与劳动”;第四篇,“国民收入的分配”。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一书的目的,就是研究在现代实际生活中影响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全书的中心就是研究如何增加社会福利。
F.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分支,致力于把道德评价标准运用于经济制度。它认为,实回际的社会经答济目标是假设的,而不是由经济分析所决定的。例如,从福利的观点评价一种经济制度的作用时,首要的社会目标可能是:个人选择的最大自由、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每个人都能达到最适宜的生活水平,而这种生活水平决定于人们的爱好和抉择并只受可利用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限制。福利经济学通常认为,最好的答案是最大多数人的福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是让某个人或某个厂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润。福利经济学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这一领域。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条件下,只有竞争性的边际成本定价才会使资源的分配使用达到最优状况。只有在所消费的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换率与这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变换率相等时,才有可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对生产进行最优调整。
G.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实际上是哪种理论的发展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实际上是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他完全是在马歇尔等人的一般经济的基础上,讨论福利概念以及与福利有关的各种理论。但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庇古一味沿用马歇尔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福利经济学,决定了这一学说存在着致命的缺点。他所谓经济福利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基础上,认定效用可以衡量,这是他的理论的根本错误。他以为采用马歇尔的办法,即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就可避开效用衡量的难题。
H. 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命题是什么
庇古福利经济学主要涉及的两个命题是:(1)国民收入的大小;(2)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状况。。首先,庇古把“福利”区分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种。前者指人们对一般的欲望、感情和知识等方面的满足,这已是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后者专指同人们经济生活有关的效用的满足,这是可以用货币直接或间接衡量的福利,也就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所论述的“福利”。庇古认为这种福利“对全社会总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他用马歇尔假定货币边际效用不变的原则来衡量个人的经济福利,然后加起来形成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衡量经济福利,庇古提出了边际效用基数论,他认为,福利在于满足,满足由效用表示,而且,满足或效用可以用人们为获得它们而愿意支付的货币量来计量。他又认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变,他所持有的某种商品越多,那么,他对于增加的单位商品量所得的效用会越少,因而他对所增加的单位商品量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单位价格)也就会越少。一个人为了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需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货币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使多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商品的价格成比例。
I. 为什么说庇古是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实际上是剑桥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他完全是在马歇尔等人的一般经济的基础上,讨论福利概念以及与福利有关的各种理论。但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庇古一味沿用马歇尔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福利经济学,决定了这一学说存在着致命的缺点。首先,他所谓经济福利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基础上,认定效用可以衡量,这是他的理论的根本错误。他以为采用马歇尔的办法,即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就可避开效用衡量的难题。但是,马歇尔所分析的对象常是占个人总收入中比例很小的货币支付量,尚可勉强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为常数。而庇古的研究的对象是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就不能再假定货币边际效用为常数,特别是他注重分析货币在富人和穷人间的转移,并以他们对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动为理论根据,如再假定货币边际效用为常数,结果就会自相矛盾。其次,马歇尔体系虽从效用出发,但事实上大都从分析供求价格出发,等于是直接考虑货币价格问题。而庇古的研究主题是经济福利,必须从真实条件着手,于是如何将真实的经济福利转算为货币福利,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效用及其衡量问题。再次,他的理论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为前提,但又提出由国家采取适当调节生产的措施,将会增加社会福利,从而否定了自己的前提。总之,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实践上仍属于一个“理想”状态,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也没有改变人们对经济福利问题的思考方式。但是,他第一次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史上标志着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一个新的分支的产生,因此,庇古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