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学中的“理性”到底是指什么有的说是追求自身利益,有的说是目标最大化
经济学中的“理性”的概念来源于“理性人”假设,即每一个个人或群体等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精于计算和判断的,不会感情用事,亦不会盲从;因此在经济活动中“理性人”做出的经济行为都是利己的,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所谓的“理性”,不但是追求自身利益,而且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在个人经济行为上往往表现为消费者追求消费者均衡,即其购买的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效用比上价格要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在群体经济行为上表现为厂商追求生产者均衡,其均衡条件为MC=MR,即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收益。
B. 什么是理性行为它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是什么它与经济人假设是什么关系
理性行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
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
(2)理性经济学扩展阅读:
耶兹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
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由控制信念和感知促进因素共同决定。控制信念是人们对其所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感知,而感知促进因素是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重要程度的估计。
C. 什么是理性人假定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经济学的分析前提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抽象的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而经济学研究需求,研究供给,研究均衡,就是为了找到利益最大点,在经济学会中各种理论只为获得利益最大化,不考虑别的东西。
所以把理性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的分析前提
D.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的理性假设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都是一个基本假定,是西方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这一假设把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抽象为以利己为动机并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人。
E. 为什么经济学中会出现经济人就是理性人
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就是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润或社会效益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
理性人概念的形成与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是理性主义与经济学的产物。这种人不但是有理性的,同时也是经济人,即能够认识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在寻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这个人又受“无形之手”的影响。“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发展了理性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法律上的人总是属于一定身份的。如果不拥有一种身份,那么就几乎不可能拥有任何财产。在这种情形下,私法自治就无法作为一种基本理念存在。因而在私法自治中,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作为能够认识自己私权利的人,也就是理性人。
但经济人最大化行为假设是以完全理性为条件的,也就是说“理性人假设”把经济利益作为人的唯一需要,而事实上人类追求的利益目标是一个多元的效用函数,所以“理性人假设”是脱离现实的,这也是经济学理论常常不能解决经济领域实际问题的原因。
F. 在经济学中什么是理性人
经济学中,所谓的“理性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人。
G. 经济学所说的理性是指
理性经济人”是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一般人的抽象,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理性的,都是以利己为动机的,并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就是经济学家通常告诉我们的“理性”就是一个人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偏好”。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从经济学中发展出来的一个理论。它最早追溯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经济人”概念。斯密在当时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的背景下总结认为,自利原则不仅是个人经济行为的动因,同时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每个人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时,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将资源运用于有利于社会的用途。斯密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抽象出了以自利心为行为动机和一般人性特征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核心构建出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体系。对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各经济家各执一词。
H. 经济学中的“理性”是怎样的理解的
这里的理性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说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这个利益不不单纯是指钞票
而是指utility
翻译成“功用”
功用包含的就比较广了
比如我赚了钱了就喜欢全捐给敬老院
虽然我没有金钱上的实际利益所得
但是我高兴
我甚至比我赚到那些钱还高兴
那我的utility就达到了最大化
当然有人就会认为我是傻瓜
因为从他的角度看这不是他想要的
所以utility是无法做横向比较的
I. 什么是经济学理性
理性:经济学中的理性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一就是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收益大于成本;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二是帕累托改进,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变坏的情况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三是像一个经济人一样的思考.
因此,理性可以用来面对任何问题,涉及情感或情绪时,理性行为同样存在,尽管人常说"不理性",但我们对这种"不理性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行为人仍然是非常理性的.
另外,还要辨别的一点观念是,理性不是一个稳定的事物,理性随着考虑受限条件越多则越大,反之越小.举例来说,当你想杀人时,你的理性就决定了你这个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结果,杀人要承担罪责,杀人会给对方家庭造成伤害,杀人会让对方的利益彻底消失,杀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承担伤害等等
所以,后来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其实有限理性是常态理性.你可以想想看,你一生之中有没做过完美无瑕的行为?我们在事后总觉得当时可以做得更好,或者用了很多"要是^^^^^,就会^^^^"等.这说明理性是任何时候都存在,可以用来处置和对待任何事情,只要记住三个最基本的规定,你就是理性的.
你自己可以再仔细想想那三条最基本的规定,在你做出决策时候,你是否考虑到了,就知道你当时是否属于理性了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预期的关注由来已久,最先在专著中论述预期的是凯恩斯,但是凯恩斯学派关于预期的论述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从根本上讲,凯恩斯的预期观是“非理性”的预期观。此后经济学家约翰.穆斯(Jhon.MMth)、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等分别对预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
预期基本可以分类为1.静态预期;2.外推型预期;3.适应性预期;4.理性预期。
前面三种可以看作是“非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
理性预期学派借此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趋于无效,也就是说政策在实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当人们理性预期到政策目标的时候,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对政策作用起到抵销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政府经济政策这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人们对政策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中间变量是无知的。人们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自动成为政府政策的棋子。但是当人们有了理性预期以后,政策就会无效。
经济政策无效论是理性预期最终的理论归素,因此他们据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应避免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
J. 名词解释:经济学理性是什么。
1)经济学“理性”的第一个涵义是“人的自利性”假设。这只是一个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的假设。在亚当·斯密那里,人的双重本性包括(甲)自利性(self-interest),(乙)社会性(socialaffectivity)。因此,在古典经济学里面原本没有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对立。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奥地利学派的熊彼特(J.A.Schumpeter,其巨著《经济分析史》最初是为韦伯《社会经济年鉴》卷一写的社会学论文)和社会学家韦伯(其主要教授职称都是经济学职称)。但是,对目前最重要的一批经济学家(例如贝克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艾智仁A.Alchian)来说,人的社会性归根结底是基于人的自利性基础之上的所谓“启蒙了的利己主义”,(theenlightenedegoism)。而人的自利性是生存竞争和社会进化的结果。换句话说,经济学家观察到的社会竞争的幸存者都好象是按照“自利原则”行事的人;那些不按照自利原则行事的人已经消亡。(2)经济学“理性”的第二个涵义是“极大化原则”(也可以表示为“极小化原则”)。这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所做的贡献,也是奥地利学派(参阅冯·米塞斯VonMises,《人类行为》)发起的“边际革命”的结果;它承接着边沁(J.Bentham)关于“幸福与痛苦”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道德哲学,同时引进了实证主义的“行为”概念。个体对最大幸福的追求,或等价地追求最小化“痛苦”,导致形式逻辑上的“极大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理性选择”将幸福扩大到“边际”平衡的程度:个体为使“幸福”增进一个边际量所必须付出的努力,相等于这一努力所带来的痛苦。但是,在马歇尔(1902年《经济学原理》第十版的序言)看来,决定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力量是经济的和宗教的。这一看法已经被现代经济学遗忘了。在萨廖尔逊(P.Samuelson,1947年版FoundationsofEconomicAnalysis)看来,宗教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通过效用函数的参数来反映,从而一切人类行为归根结底可以由极大化效用函数来解释。(3)经济学“理性”的第三个涵义,是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假设。这导致了“社会博弈”的现代看法。经济学由此与社会学面临着共同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