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现代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数学方法引入来之后源的形成了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以凯恩斯为界分两部分。
以边际革命为界,之前的叫古典,之后的叫现代。
现代经济学以凯恩斯为界,之前的叫新古典,主要就是现在的微观经济学。
凯恩斯之后,总体经济的研究成为主流,形成了宏观经济学,也就是凯恩斯革命。
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单纯以总体研究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成为主流。
70年代经济冲击之后,凯恩斯经济学在实践无法发挥作用,经济学又得到了发展。
微观基础纳入了宏观经济学。
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寻找了微观基础,成为了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以微观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进行了宏观研究的扩展,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㈡ 现代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西方经济学的本名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前认为资产阶级都是草的非常时期,没有学者敢光明正大地研究资产阶级,所以将这名字改称为西方经济学。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在经济方面有很多研究的结果,很多名著,大多数诺贝尔奖都来自西方,他们研究的问题都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他们的结论建立在完整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下的结论,所以称这西方经济学.不过,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大都有共识,在适当的时候会取消西方经济学名字,但现在仍然叫西方经济学,是由于这些理论很多在西方,首先发现了这些定理,发现了问题,但是不能认为西方经济学只研究西方经济学问题。对于这名称,现在存在两种主张:主张之一是:去掉“西方”这两个字,而把它改称“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另一种主张则是:改掉“西方”这两个字,而恢复它本来的那个名称,即“资产阶级经济学”。
㈢ 谁能介绍一下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代表各阶段人物,拜托了
------1.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西内尼尔、穆勒、马容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以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他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流行了20年。
2.新古典经济学。从 19 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说成是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3.现代经济学 。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当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着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
㈣ 传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有什么差别
传统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回础之上。答长期以来,经济学被普遍视为是一种依赖于实际观察的经验科学,或者是建立在演绎、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辨性哲学,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然而,现在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修正和测试基础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并越来越依赖于在实验室里而不是从实地获得的数据。这种研究源于两个截然不同但目前正在相互融合的领域:一个是用认知心理学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行为的领域;另一个是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测试或检验根据经济学理论做出预测的未知或不确定性领域。
㈤ 现代经济学的范围是那些
关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一个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经济学。学界对于经济学(研究)如何界定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是“范畴派”,即研究某些特定问题才是经济学;另外一种是“范式派”,即以一系列特定的术语用一些特定的方法研究问题才算是经济学(雷鼎鸣,2005)。分析起来,这两种界定方式都有失偏颇。但如果一定要在这两者之中挑选一个,“范畴派”或许更合适一些,因为纵观经济学两三百年的发展史,当初研究的问题今天大多可以依然继续研究,虽然有向纵深发展,变化相对并不大,但是研究范式却是斗转星移,变化极大,若以此为判据,大概每过二三十年就得修订一回经济学的定义,学科定义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将因此荡然无存。经济学这种“研究范畴相对稳定”、“研究范式变换不定”的演进特点相信未来一百年也将依然如此。 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样是一个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问题。马歇尔(1890)在其巨著《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曼昆(2004)在其《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中高度肯定马歇尔将经济学界定为“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同时他更简明地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界定为“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曼昆这种界定与萨缪尔森在其第十七版《经济学》教科书反复修改后的界定非常相近。萨缪尔森(2003)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㈥ 现代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区别
数学方法引入之后的形成了现代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以凯恩斯为界分两部分。
以边际革命为界,之前的叫古典,之后的叫现代。
现代经济学以凯恩斯为界,之前的叫新古典,主要就是现在的微观经济学。
凯恩斯之后,总体经济的研究成为主流,形成了宏观经济学,也就是凯恩斯革命。
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单纯以总体研究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成为主流。
70年代经济冲击之后,凯恩斯经济学在实践无法发挥作用,经济学又得到了发展。
微观基础纳入了宏观经济学。
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寻找了微观基础,成为了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以微观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进行了宏观研究的扩展,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㈦ 现代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的解释网上点击查询一下现在经济学如何解释这种内容效果,让人家记得住。
㈧ 什么是现代经济学
1、本人才本科~
2、你问的是微观还是宏观,还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3、还是指时间上的现代~
㈨ 现代经济学的起源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从人性论、从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从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个社会分工学说,纵然旨在为他设想的奴隶主理想国提供理论根据,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这种分析与中国古代管仲的“四民分业”论和孟轲的农耕与百业、劳心与劳力的“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两书中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指出了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而且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但是他对追求货币财富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从公正原则出发持否定态度。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老加图(公元前234~前149)、瓦罗(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
19世纪末期,随着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㈩ 现代经济学的分类有哪些
现代经济学的学科分类 1. 理论经济学 2. 经济发展史 3. 经济思想史或称经济学说史 4. 数量经济学 5. 应用经济学 6.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1. 理论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论述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具有两个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视野,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察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总量的决定和波动。其中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又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资本机构)、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资本机构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收入决定即分配理论等。2. 经济发展史。 经济发展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及其特殊规律的学科。它为总结历史经验和预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也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学说、政策提供历史背景。经济史按地域范围划分,有国别经济史(如中国经济史、英国经济史等);地区经济史(如欧洲经济史、拉丁美洲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以世界为整体,研究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按部门或专业来区分,有农业发展史、工业发展史、银行发展史等;按历史分期,有古代经济史、近代经济史、现代经济史之分。关于世界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实际上属于现代经济史范围。经济史如同理论经济学一样,要受研究者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3. 经济思想史或称经济学说史。 它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及其产生的经济政治背景、所起的影响、所占的历史地位,以及各个人物、各个学派之间的承袭、更替、对立的关系等方面的学科。4. 数量(理)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即经济数量的分析、计量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等学科。经济学家比较注重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自19世纪70年代起,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应用数学推导经济理论,建立数理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理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泛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建立了各种静态的、动态的、微观的宏观的经济模型。与之相联系的一个分支是经济数学,它侧重阐述现代经济分析中运用的各种数学方法,这实际上属于应用数学范围。5.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经济学科。 应用经济学大体上可分为: 以国民经济个别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 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运输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等;以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而带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 计划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货币学、银行学等等;以地区性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 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区规划、生产力布局)等等;以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 国际经济学及其分支: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等等;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 企业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学、市场(销售)学等等;与非经济学科交叉联结的边缘经济学科,如---- 与人口学相交叉的人口经济学; 与教育学相交叉的教育经济学; 与法学相交叉的经济法学; 与生态学相交叉的生态经济学或环境经济学; 与社会学相交叉的社会经济学; 与自然地理学相交叉的经济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等。这些边缘经济学科主要研究这些非经济领域发展变化的经济含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中找出它们的规律性。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展、不断充实的。应用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实践,离不开理论经济学的指导,但它们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理论经济学的内容,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 6. 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 经济活动是社会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 经济学要联系国家制度、法律等上层建筑,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政治学、法学等要联系所要维护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各种国家制度、各种法律等。 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学科。 因而,除了哲学之外,经济学,特别是作为理沦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就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成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