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宏观经济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11-28 14:33:17

① 考研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专业,微观与宏观经济学,参考书目有4本,我想问下有没有大纲

汗。。
我同学早几年有考研究生的。
给你个建议,上有关的考研网站,还有北师大的论坛,里面都有考研的专题,就能找到一些好心人发的讲义和教材什么的。

② 求北航8系983经济学基础的大纲 考过983经济学基础的学哥学姐帮忙啊!!

研招办网站上有呀~~给你贴上来吧

983 经济学基础考试大纲(2011版)

一、总体要求
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模型、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技巧 ,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5%、65%和20%(满分150分)。

二、考试重点内容
(一)供求理论,特别是弹性系数、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税收分摊等的计算方法
(二)效用与消费者理论,能够根据效用函数求解需求函数等等
(三)厂商理论,能够进行计算分析
(四)市场结构理论,主要是厂商短期与长期均衡、市场效率,及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五)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特别是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以及收入分配理论
(六)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
(七)宏观经济系统的主要指标与相互关系(基本定律)
(八)总供给与总需求理论、IS-LM模型
(九)经济增长理论
(十)经济周期理论(又称商业周期理论)
(十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范畴、工具与效果评价
(十二)汇率决定理论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政策的效果分析
(十三)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特征与建模步骤
(十四)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假设、参数估计方法、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等
(十五)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多重共线性,以及克服随机解释变量的方法等
(十六)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识别,以及各种估计方法:狭义的工具变量法、间接最小二乘法,及二阶段最小二乘法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知识
1、经济学的定义
2、选择、权衡和机会成本
3、边际量与激励
4、自愿交换与有效市场
5、生产可能性边界
6、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7、了解经济学的历史演进和标志性作品
8、经济数据的类型
9、图形绘制与分析
第二部分 供求理论及其应用
1、需求与需求曲线
2、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3、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4、供给与供给曲线
5、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6、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7、供求均衡和意义
8、价格机制的作用方式
9、需求弹性及其计算
10、供给弹性及其计算
11、消费者剩余
12、生产者剩余
13、竞争市场的效率与公平
14、住房市场与租金上限
15、劳动市场与最低工资
16、税收分摊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
17、税收与效率
18、非法物品市场
19、农产品价格稳定政策
第三部分 效用与消费者理论
1、效用、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基数效用理论下的消费者均衡
4、需求曲线的推导
5、能运用拉格朗日方法,从效用函数等推导出需求函数
6、消费者偏好的假设
7、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8、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9、预算线
10、序数效用理论下的消费者均衡
11、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之间的联系
12、收入-消费曲线
13、消费者需求曲线
14、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及其应用
15、市场需求曲线
第四部分 生产者理论
1、生产函数:概念、常见的生产函数形式
2、短期生产函数
3、长期生产函数
4、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
5、规模报酬
6、长期生产的经济区域
7、成本的概念
8、短期成本理论
9、长期成本理论
第五部分 市场结构理论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4、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5、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均衡
6、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效率
7、完全垄断市场
8、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9、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0、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的说明
11、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12、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
13、自然垄断
14、垄断竞争市场
15、垄断市场的效率与福利损失
16、寡头市场的特征
17、折弯的需求曲线
18、寡头的决策
19、博弈论 :纳什均衡,几个主要的博弈矩阵
第六部分 生产要素价格理论
1、收入分配和财富
2、洛伦茨曲线
3、基尼系数
4、收入再分配
5、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6、生产要素的需求
7、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
8、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9、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
10、劳动市场的均衡和工资
11、土地市场的均衡和地租
12、资本市场的均衡和利息
第七部分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的含义与成因
2、垄断与政府管制
3、外部性的含义
4、外部性与经济效率
5、消减外部性的对策
6、产权与科斯定理
7、公共物品的特征
8、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9、公共物品与经济效率
10、公共物品的处理方式
11、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12、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13、不确定性与风险
第八部分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经济活动的衡量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3、宏观经济的理想状态与运行目标
4、宏观经济学的变量体系与核算原理
5、国内生产总值与自然产出
6、消费者价格指数、失业率与充分就业
第九部分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总需求-总供给理论
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2、利率、投资与投资乘数原理
3、政府支出与相应的乘数原理
4、货币需求决定与利率决定
5、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
6、两部门、三部门经济的IS-LM模型
7、由IS-LM模型导出的总需求函数
8、总供给的一般形式
9、宏观经济均衡
第十部分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1、失业与就业的概念、统计指标与类型
2、奥肯法则
3、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
4、工资刚性与粘性
5、通货膨胀概念与后果
6、菲利普斯曲线
7、理性预期与通货膨胀
8、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十一部分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
1、经济周期现象与测量
2、经济周期的根源
3、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4、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5、财政政策分析
6、货币政策分析
7、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第十二部分 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的概念与方式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与内生增长)
3、技术进步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4、技术进步与知识经济
第十三部分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国际经济活动与比较优势理论
2、国际收支帐户
3、国际收支平衡以及调节手段
4、汇率决定理论与汇率管理
5、购买力平价与利率评价
6、关于固定汇率制度的蒙代尔-弗莱明三角形定理
7、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和宏观经济均衡
第十四部分 计量经济学概述
1、了解计量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2、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容、目的
3、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特征与建模步骤
第十五部分 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1、熟悉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形式、基本假设条件与参数估计
2、熟练掌握一元及多元线性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式、性质
3、掌握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以及变量显著性检验
4、掌握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量的置信区间
5、掌握多元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的预测值的置信区间
6、了解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及矩估计方法
第十六部分 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1、掌握异方差性的定义、经济背景、后果、异方差检验,以及克服异方差性的方法
2、掌握序列相关的定义、经济背景、后果、序列相关检验,以及克服序列相关的方法
3、掌握多重共线性的定义、背景、后果、多重共线性检验,及克服多重共线性的方法
4、理解随机解释变量的定义、经济背景、后果,以及克服随机解释变量的方法
第十七部分 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
1、掌握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概念,
2、掌握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识别,
3、掌握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方法:狭义的工具变量法、间接最小二乘法,及二阶段最小二乘法

四、考试题型
概念题、选择题(单选或多选)、判断题、简答题、分析题、计算题、论述题(可能包括但不一定在一次考试中全部出现)。

③ 中山大学考研899经济学(含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考试大纲和范围

你现在 重新看看 招生简章 改过来了 ··
899 经济学(含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考试范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的了解和运用;以及运用这些基本概念、理论和工具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不提供参考书目。

④ 没有考初级会计职称的可以直接考中级吗

不需要先考初级,直接可以考中级,但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三、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四、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五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二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一年。

5、取得博士学位。

(4)宏观经济学大纲扩展阅读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这是法律角度的规定,当然实际要从事会计工作光有证书是不够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到各个行业的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实帐操作技能,证书的考试是考理论知识,实操应重点学真账实操,尽可能不学模拟帐套。

中国注册会计师只有一种,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写CPA。

ACCA是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简称 ACCA))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及最有影响力的专业会计师组织之一,也是在运作上通向国际化及发展最快的会计师专业团体。

CMA是“中国计量认证” ,英文“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的缩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⑤ 袁泉 胡海春主编的 《经济学教程》复习提纲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5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储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S/△Y
从消费函数C=C0+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
式中,S0表示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储蓄,S0=-C0,它为负值,表明消费者在没有收入时,必须靠借债度日,存在负储蓄;s为边际储蓄倾向,sY为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储蓄。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
(三)投资函数 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资本的增量,即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能力的增量。投资是一个“流量”概念,而资本则是一个“存量”概念。
投资者作出投资决定时,首先将资本边际效率(r)和市场贷款利率(i)进行比较。
如果r>i投资增加,如果r<i,投资减少,如果r=i,投资不增不减。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是企业投资支出增加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报酬增量。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这是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扩大,就会使资本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产品数量增多,供过于求,就会使产品价格下降或形成库存积压,从而使预期收益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结果,投资者不愿较多投资或减少投资,从而投资需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
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或下降,可以得出的投资函数为:I=I(i),投资随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随利率的提高而减少。
三、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一)简单凯恩斯模型
此模型假定社会上仅有居民户和企业两部门。用Y表示总收入(因是两个部门,没有政府存在,Y为可支配收入),用AE表示总支出,如果Y=AE,此时的国民收入为均衡国民收入,这也意味着总供求相等。 因为Y=AE,AE=C+I;Y=C+S,I=S,所以,可以使用收入—支出法及储蓄—投资法两种分析方法研
究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1、收入—支出法
根据Y=AE,可得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Y=C+I。图中横轴Y为国民收入,纵轴C,I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45°线上任意一点均表示总收入等于总支出。AE=C+I,即消费曲线与投资曲线所表示的总支出曲线,该曲线与45°线相交于E点,经济处于均衡状态。E点是家庭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之和正好等于总收入,此时的收入为均衡的国民收入。
E点的左边总收入低于总支出,市场出现供不应求,企业必将提高产量和就业水平,从而增加收入。
E点的右边总收入高于总支出,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企业必将减少产量和就业水平,从而减少收入。
因此,不论在E点的左侧,还是在E点的右侧,经济都会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调整,使收入增加或减少,直至达到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C,I
Y=A

E

45。 0 Y0
Y

2、储蓄——投资法
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AE=Y,Y=C+S,AE=C+I则S=I,因此,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来进行。
图中,横坐标代表国民收入,纵坐标S,I分别表示储蓄和投资;S曲线为储蓄曲线;I曲线为投资曲线,这里的投资假定是自主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变化没有关系,每年的投资是一个常数,投资曲线必然是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水平线。I曲线和S曲线相交于E点,该点为均衡点,表明均衡国民收入为Ye,即家庭部门想要的储蓄正好等于企业部门想要投资的数量。
E点的左侧,I>S,表明当年生产的剩余产品(总产品中未消费掉的部分)不能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不足的部分只能由以前生产的产品加以弥补,这就引起存货意外的减少。这一信号必定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提高。
E点的右侧,S>I,表明投资支出不能吸收当年生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6 产的全部剩余产品。这就形成存货意外的增加(产品积压)。这一信号使得厂商减少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下降。
总之如果离开了E点,S与I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只有到达E点S=I,表明当年剩余产品的供给(S)恰好等于对剩余产品的需求(I)。国民收入回到均衡水平。 I,S S I E I
0
Y0
Y

以上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收入与支出、储蓄和投资决定了同一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二)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萧条缺口和膨胀缺口
宏观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称作均衡的国民收入。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潜在收入。潜在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最大的国民收入。而非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均衡收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为均衡收入。
当一个国家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时,便出现了萧条缺口,当均衡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时,便有了膨胀缺口。
C, I
充分就业线 C2+I2 D
C + I E

C1+I1 A
0 Y0 Ye Y1 Y

图中,纵轴代表总需求或总支出,横轴代表总供给或总收入,45°C线上每一点表示总需求=总供给,
Ye为最大产量线(充分就业线)。
C+I是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所要求的总需求曲线,它与Ye线相交于E点,所以在E点上,既无失业也无通货膨胀,这就是充分就业均衡点。
C1+I1为实际总需求线,它与Y1线相交于A,这时的实际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要求的总需求,这时有效需求不足,表示厂商出现了未计划的存货,产品卖不出去,需解雇工人,减少生产,以求均衡,因此GNP下降到Y0。从客观经济的角度看,政府应该阻止这种现象发生,AE称为萧条缺口。
C2+I2是另一条实际的总需求曲线,与Ye线相于D,这时实际的总需求高于与充分就业相适应的总需求,这时有过并需求,但该经济在Ye已达最大产量,无法满足需要,唯一的可能是价格上升(通货膨胀)。ED称为膨胀缺口,政府需采取措施消除通胀缺口。
(三)乘数效应 1、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2、投资乘数: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同KI表示投资乘数,△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则KI=△Y/△I,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KI=1/1-MPC ,式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3、消费支出乘数:指收入增加量与消费增加量之间的比率。用KC表示消费支出乘数,则KC=△C/△I
四、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五、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第五讲 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一、货币定义和度量
货币:购买商品和劳务或者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物品。
货币层次的划分:M0=现金(钞票+硬币,不包括商业银行库存现金)
M1=M0+活期存款(支票帐户存款)

M2=M0+全部存款
M1被称为狭义货币,M2被称为广义货币。西方经济
学当中使用的货币概念一般指M1。 二、货币需求(流动偏好)
(一)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通货和活期存款的形式保有财富的要求,又称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是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7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主要有:(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消费者个人和企业为应付日常交易需求而保持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利率因素。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是利率的减函数。
预防动机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预防性货币需要量同样是收入的增函数,是利率的减函数。
如果用L1代表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用Y代表收入,i代表利率,则该货币需求函数可表示为:L1=L1(y,i)
2、投机动机
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获得投机利益的机会而保留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一般认为,货币的投机需求与收入无关,只与利率有关。利率提高,货币的投机需求则减少;反之,利率降低,货币的投机需求则增加。这是因为当利率水平低时,一般证券价格一定高(证券价格=证券收益/利率),利率水平已低,则未来更低的可能性较小,提高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未来的证券价格更高的可能性较小,下跌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这时宁愿保持货币而不持有证券,即货币的投机需求量较大。如果利率水平低到临界点,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无穷大时,即人们将全部的证券全部换成货币时,就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如果用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i表示利率,则:
L2=L2(i)
流动性偏好就是由上面三种动机所决定的全部货币需求量之和。如果用L表示货币的总需求量,则 L=L1(Y,i)+l2(i),简化为L=L(Y,i)
(二)货币数量论
MV=PY是费需交易方程式 1、传统货币主义:MV=PY
2、现代货币主义:MV=PY 3、后凯恩斯主义:MV=PY
符号上加“一横”表示该变量倾向不变。 三、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一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二)影响货币供给的三大行为主体 1、中央银行
2、商业银行
3、公众
(三)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与存款乘数
存款创造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通货流入银行后,经很行体系连续存贷所引致的成倍的存款总额。 以(△Dd)R表示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引起的活期存款创造,以(△Dd)C表示现金发行增加引起活期存款创造。以△Dd表示总的活期存款创造,可得出下式: 1 (△Dd)R=△R rd+e+K+rtt
1
(△Dd)C=△C rd+e+K+rtt
1
∴(△Dd)= (△R+△C)rd+e+K+rtt 1
=(△H)rd+e+K+rtt 式中,rd表示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e表示超额
准备金率;K表示通货占活期存款比率(提现率);rt
表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例;△H表示基础货币增量。

1
其中, rd+e+K+rtt 称为存款乘数或存款扩张倍数。
(四)中央银行控制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
1、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现金发行和商业银行准备金构成了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的负债在存款创造从而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把中央银行的负债即现金发行和商业银行准备金之和称为基础货币,则H=C+R。基础货币的增加就是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和现金发行的增加,则△H=△C+△R 2、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按M1的统计口径,货币供给为现金和活期存款之和,即MS=C+Dd,则增加的货币供给△MS=△C+△Dd
=K·△Dd+△Dd

1+K
1+K
∴△MS= rd+e+K+rtt 式中 ,rd+e+K+rtt 为货币乘数。

四、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均衡通常指在一定利率下的货币供给量(MS)等于货币需求量(L)。如果MS>L,均衡利率水平下降,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8 如果MS<L,均衡利率水平提高。
货币均衡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第六讲 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及相关理论 (一)物价稳定(避免通胀和通缩)
1、通货膨胀 (1)含义和度量
通货膨胀是指多种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的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
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GDP冲减指数。
(2)分类 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助动型等几种类型。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两种。
按物价水平上涨的程度可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
(3)通胀对经济的影响
它对财富和收入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它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也能发生影响。
2、通货紧缩
物价总水平明显持续下跌的过程。通货紧缩时期抑制消费和投资,失业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由于企业偿债能力和贷款意愿不强,银行呆坏账增多,加大金融风险。
(二)充分就业
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
失业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岗位的一种状况,处于此状况的劳动力被称为失业者。
充分就业指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失业与充分就业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劳动力因素,也包括了对资本及其他资源的使用状况。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总是和资本及其他资源连在一起的。
2、失业种类
(1)自愿失业;(2)摩擦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非自愿失业。
前三种失业被认为是正常的失业现象,因而虽被计入失业率,但并不算真正的失业。这种失业率被称
为“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概念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自然失业率”。 3、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必然增加3%。(也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为2.5%),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会减少3%。以g代表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给实际GNP带来损失的百分比,以U代表自然失业率,一般为4%,以u代表实际失业率,以a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负向关系的系数,按奥肯的计算,该系数为3。因此,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时每增加1%的失业率而使实际GNP下降的百分比的公式是:g=a(u-u)
4、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在一个坐标图形上,如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为一条负向倾斜的曲线,它表示:货币工资上涨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亦然。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之间这种替代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理论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三)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追求长期经济增长
1、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
种类:(1)“长周期”或“长波”,其长度平均约50年左右,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提出,故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
(2)“建筑周期”。其长度平均约15年到20年左右,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故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 (3)中长期或中波。其长度平均约8年到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9 
(4)短周期或短波。其长度平均约40个月,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故又称为“基钦周期”。
此外,还有两种经济的波动形式:季节性波动和不规则波动。
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2)经济周期理论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2、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3)经济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条件,也就是在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这一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教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的理论。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及新剑桥模型。
(4)经济增长极限理论
又称“零经济增长论”。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70年代美国学者梅多斯等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建立一个“世界模型”,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加速的工业化;(2)快速的人口增长;(3)广泛的营养不良;(4)有限资源的耗竭;(5)日益恶化的环境。他们认为为避免世界经济的崩溃,就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控制经济发展,实行“零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去平衡(略)
二、宏观财政政策的运用
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的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对居民户的各种支付
等)。
(一)古典学派的“健全财政”思想
(二)凯恩斯主义的“补偿财政”思想 (三)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手段 1、自动稳定器
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它包括:累进的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农产品价格维持的实行;公司和个人储蓄。
2、“相机抉择”的财政手段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措施。
一是变动公共工程等政府支出方案 二是变动政府转移支付支出 三是变动税率
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1/1-MP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GT= MPC /1-MPC 政府税收乘数KT = MPC /1-MPC
(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着税收的降低而减少,随着税收的增加而减少)
政府税收乘数小于政府支出乘数,它的幅度为一个MPC因子,其原因是当政府在支出增加1元时,这1元钱会直接花在国民收入上。而当政府减少1元税收时,这1元中只有一部分花费在消费上,另一部分会储蓄起来。这种对1元钱做出的不同反应,就足以将税收乘数降至支出乘数以下。用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三、宏观货币政策的运用
(一)货币政策
是指调节整个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量的政策。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手段。
二是变动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
三是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存款货币银行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⑥ 谁能提供2006年东南大学研究生入学的西方经济学的大纲

《现代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宋承先,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编 宏观经济基本概念和计量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三、流量与存量
四、事前(Ex-ante)与事后(Ex-post)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均衡与非均衡
三、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概述
第二节 产品流量和收入流量的循环流转
一、国民产品与国民收入
二、两部门模型:全部国民产品用于个人消费
三、两部门模型:包括储蓄和投资
四、三部门模型:政府税收和政府开支
五、四部门模型:出口净额
第三节 用增加价值法核算的国民产品和劳务的价值(NNP)
一、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二、投入产出表核算NNP
第四节 用支出法核算的GDP和NNP
一、消费
二、投资
三、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与转移支付
四、出口和进口
第五节 用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NI)
第六节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可支配个人收入
一、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二、可支配个人收入

第七节 名义的与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实际国民产品—锁链权数(Chain-weighted)

二、锁链权数

三、费雪锁链指数的应用

第八节 生产出的实际GDP与潜在的实际GDP(Potential Real GDP)

复习思考题

附录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方法论问题

一、引言

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与提供(非物质的)劳务的劳动

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与价值

五、使用价值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数量指标

第二编 国民收入决定的静态均衡模型

第三章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 萨伊法则与“凯恩斯革命”

第二节 萨伊法则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一、萨伊法则及其涵义

二、萨伊法则与利息率理论:资本市场的均衡

三、萨伊法则与货币的职能:“两分法”与货币“中性”

四、古典工资理论与充分就业均衡:劳动市场的均衡

五、货币数量说:价格水平的决定

六、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第三节“凯恩斯革命”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 有效需求

一、总供给价格与总供给

二、总需求价格与总需求

三、有效需求与宏观均衡

第二节 消费函数

一、消费函数

二、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

三、储蓄函数

四、消费倾向的基本心理法则

第三节 投资函数

第四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储蓄投资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五节 乘数原理

一、概述

二、简化的乘数

三、消费函数的变化与乘数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政府开支税收,出口及进口

第一节 政府开支与政府开支乘数

第二节 政府开支税收与税收乘数

一、税收净额给定不变

二、平衡预算乘数

三、税收随收入变化

第三节 政府转移支付与转移支付乘数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充分就业

第五节 出口与出口乘数

一、简单的出口乘数

二、进口、税收与出口乘数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消费理论

第一节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第二节 横截面消费函数

第三节 短期(经济周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

一、短期消费函数

二、长期消费函数

第四节 绝对收入假说

第五节 相对收入假说

第六节 恒常收入假说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利润利息与投资量的决定

第一节 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的决定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投资理论

二、资本边际生产力利息率与均衡投资量的决定

三、投资边际效率利息率与投资量的决定

第二节 加速原理与投资量的决定

一、资本产出比率

二、加速原理

第三节 利息率、投资与IS曲线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与利息率的决定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一、交易动机

二、预防动机

三、投机动机

四、货币的总需求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与均衡利息率的决定

第三节 均衡利息率的变动

一、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二、收入水平的变动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扩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二、IS曲线的推导

三、IS曲线的特点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

二、LM曲线的推导

三、LM曲线的特点

第三节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IS-LM模型

第四节 两个市场均衡的变动

一、总需求的变动:IS曲线的移动

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LM曲线的移动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总供给总需求与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 总量需求曲线(AD)

一、总量需求曲线的推导

二、总量需求曲线的移动

三、AD曲线的数学方程

第二节 总量供给曲线(AS)

第三节 凯恩斯总供给函数:货币工资固定不变

第四节 古典学派总供给函数:可变货币工资率

第五节 总供给总需求与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一、AD曲线的推导及其变动

二、AS曲线AD曲线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均衡

第六节 简要的总结: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古典学派宏观经济学

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二、古典宏观经济学

三、实际余额效应:凯恩斯效应与庇古效应

复习思考题

第三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 货币的供给

第一节 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一、货币与资产和财富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计量

第二节 银行制度与存款创造

一、中央银行

二、存款准备金

三、存款创造与存款乘数

四、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

第三节 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一、货币供给量的决定

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一、“金块论争”

二、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

三、马克思货币流通公式

四、维克塞尔与费雪

五、凯恩斯与货币主义

六、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二章 货币的需求

第一节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一、费雪的交易方程

二、剑桥方程

第二节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

一、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二、鲍莫尔的“平方根公式”

三、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

第三节 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四节 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收支与公债

二、财政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自动稳定器与积极的财政政策

四、补偿性财政政策,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拖累

五、财政赤字与公债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三、选择性控制

四、道义上的劝告

第四节 规则与酌情而定的货币政策

一、序言

二、赞同规则的货币学派的观点

三、泰勒规则(The Taylor Rule)

四、规则及央行的可信性

五、货币增长目标及通货膨胀率目标——诸央行的历史回顾

复习思考题

第四编 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第十四章 货币主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说

二、宏观经济模型

三、自然失业率假说与加速度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 经验数据

一、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第四节 政策主张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五章 理性预期学派:新的古典经济学

第一节 预期与理性预期

一、预期与瓦尔拉一般均衡

二、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与适应性预期

三、理性预期

第二节 理性预期与稳定性政策的无效性

一、菲利浦斯曲线

二、自然失业率假说与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线

三、理性预期与稳定性政策的无效性

第三节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与理性预期宏观经济模型

一、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二、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与经济周期

三、小结

第四节 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

复习思考题

第十六章 新的凯恩斯主义

第一节 概说

一、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

二、凯恩斯革命与新古典综合

三、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

第二节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

一、帕廷金对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

二、帕廷金与非瓦尔拉均衡

第三节 克洛沃的双重决策理论

第四节 莱荣霍夫德与工资价格刚性

第五节 巴罗和格罗斯曼非瓦尔拉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六节 新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工资价格刚性的微观经济学

一、垄断与价格决定

二、劳动合同

三、加成定价与长期价格协议

复习思考题

第五编 动态经济学

第十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

第三节 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度的理论

一、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

二、马尔萨斯的储蓄过度论

三、霍布森的储蓄过度(消费不足)论

四、福斯特和卡靖斯的消费不足论

第四节 比例失调危机理论——投资过多(资本短缺或消费过多)

一、货币的投资过多理论

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第五节 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

第六节 纯货币危机理论

第七节 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

第八节 资本存量调整理论———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第十八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一、实际增长率

二、有保证增长率

三、有保证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经济周期

四、自然增长率

五、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六、小结

第三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人均资本可以变动的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入分配

三、黄金规则

第四节 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国民收入分配份额 可以变动的增长模型

一、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

二、卡尔多的分配理论与稳定状态均衡增长

三、卡列茨基的动态宏观经济模型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技术进步的涵义
二、中性技术进步与非中性技术进步
第六节 经济增长源泉的计量
一、理论基础
二、索洛的增长源泉计量
三、丹尼森的增长源泉计量
第十九章 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结果
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
四、小结
第三节 预期与通货膨胀
一、核心通货膨胀
二、自然失业率假说与加速度通货膨胀
第四节 菲利浦斯曲线与预期
第五节 菲利浦斯曲线与失业
一、李普赛的理论诠释
二、费尔普斯的“寻业的失业”
第六节“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一、通货膨胀周期的四个阶段
二、“滞胀”阶段的长度——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
第六编 国际经济学
第二十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一、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二、两个国家三种产品
第三节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贸易型式的决定
二、贸易条件的决定
三、李嘉图国际价值理论“违背”劳动价值论?
第四节 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相互需求说
第五节 马歇尔的对外贸易曲线
第六节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第七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第二十一章 对外贸易政策
第一节 关税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
二、补贴生产者
第二节 非关税贸易壁垒
一、进口限额
二、其他非关税壁垒
三、出口限额
第三节 当代世界贸易政策
一、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十二章 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制度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
二、资本项目(Capital Account)
三、平衡或结算项目(Balancing or Settlement Account )
第二节 外汇与汇率制度
一、外汇与汇率
二、汇率的调整与变动
三、金本位制的固定汇率
四、自由浮动的汇率
五、购买力平价说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制的演变
一、金本位制
二、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制(1944.7-1973.3)
三、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终结与管理浮动汇率制
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金本位固定汇率的自动调节
二、布雷顿森林协议国际收支的调节
第五节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
二、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之间的一致与冲突
三、直接控制
四、小结

阅读全文

与宏观经济学大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