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啥啊
共享经济的典型案例是 Airbnb ,人们将自己的起居室与游客分享,因此共享经济的直观形式是人们将闲置物品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给他人使用,并且获得回报。如果共享经济只限于此,那么确如某知名学家说,所谓共享经济,其实就是出租,何必再造一个新概念呢?然而出租并不能涵盖共享经济的全部形式,比如兼职行为就是劳动力的共享,但并非出租,又如汽车4S店将自身作为汽车电商平台的线下提车点和服务点,也是一种新型合作与共享,这显然比租赁更加复杂。
那么共享经济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共享经济有两个基础,首先是各类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非常充足,出现闲置;其次是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碎片化。在此基础上,一些互联网平台可以将这些资源更高效、更灵活的组织起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概况的说,共享经济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新型生产活动组织方式。
『贰』 共享经济还能共享什么
在当下的社会,除非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可以共享,其他的东西都是可以共享的,从几年前的共享单车、
共享经济才刚刚开始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的,并且新的共享产品投入资金逐步合理,对加盟商的门槛更低,例如汗蒸箱单台成本几千元,收入回报持久,按摩枕投放场景多,充电宝需求大。
而共享经济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满足大众的需求,而不是为了讨好资本特意打造出来的噱头。
『叁』 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有什么区别
从英语上看来,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都是sharing
economy,也就是说是一个东西。
从例子上看,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都用了滴滴作为例子,也就是说还是一样的。
从本质上看,都是通过互联网把闲置物品使用起来。
综上,个人认为这两种经济只是对sharing
economy的不同翻译而已。
『肆』 共享经济跟公共经济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共享经济应该称之为公共经济。
共享经济的名词解释: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
在我看来个共享经济有两个重点
1.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转移
2.整合线下闲散的资源
重点1是共享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
重点2是共享经济的目的。
中国目前我所知与共享经济相关的行业基本符合共享经济的外在形式,但是基本达不到共享经济的目的。国内现在绝大多数的共享XX的工具所有者均为创业公司所拥有的而非不同的个人,在这个前提下,所谓的共享XX是没办法实现整合线下闲散资源的目的。
如最近火热的共享充电宝,整个行为就是创业公司通过厂家制作一大批新的,具有统一样式,属于公司的充电宝,然后通过在商铺或大型商场内设立租借点进行,充电宝的租借行为。这整个过程中,制造了一批新的充电宝,与别人手里,家里,还有不知道哪里正在闲置的充电宝没有半点关系。这种商业模式更像是十年前便存在的洗衣店,本质不在于共享陌生人之间的闲置资源,而是公司具有你所不具有的资源,提供了你需要的服务。如此类推,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也是如此。他们的本质是一项服务的运营商,通过暂时出租物品的使用权来满足人们对该项服务的暂时需求。
这种“伪共享经济”只能解决人们的需求问题,不能解决资源闲散。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做大也是有一定的有利影响,当这种共享经济做成规模,做成常态后,它更像是政府的公共服务。人们会像使用公共服务一样去使用它,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如共享单车做大后,一旦人们习惯这种服务,当现有的私人单车完全报废后,社会的私人单车数量应该会大大减少。更多人对骑单车的需求会集中在共享单车上,从而提高了共享单车的使用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共享充电宝也是一个道理,当你走到哪都能有充电宝充上电,那么个人对于拥有一个私人充电宝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更愿意称呼这种模式为公共经济。…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公共经济最适合的营运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公司。就共享单车而言,基本不会听说政府的公共自行车会有被人为刻意损坏的现象,因为人们害怕破坏公共自行车会受到来自公职部门的出发。我认为这里政府的公信力与对权力部门的畏惧可以使得公共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里其实是存在一个矛盾的,在做共享单车的公司还没做之前,政府想不到做这种无桩自行车。如果公司做出共享单车,政府就要求政府独家经营。这就伤害了企业的创作力与对政府的信心。但是政府独家经营又是对于共享单车这种工具最好的管理办法,因为独家经营带来的数量可以减少成本,统一的车辆调配可以更科学地分配车辆。现在多家共享单车一起入市带来的弊端已明显可见,在高峰期时,热门地点的单车已经是对行人,汽车造成极大的困扰,有那么几次我甚至觉得有桩的公共自行车才是最后的共享单车,只要它的站点设立得更密集与合理。
如何可以让这种公共经济发挥到政府的作用又不让企业受伤,是一个我暂时没办法理清的事情。
以上摘自简书作者:川森堡/文
供参考。
『伍』 共享经济如何回避经济学十大原理的限制
传统经济的共享行为与互联网经济时代下的共享行为主要存在两大区别。
一是共享群体的不同。传统的商品共享行为主要发生在熟人之间,由于熟人间存在信任基础,商品共享的风险可控。信息共享则是由于信息产品的数字性、网络性和低成本性也大大降低了交易风险。
而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共享行为大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且涉及商品类型多为耐用品,价值较高,发生道德风险时会给商品所有人带来额外成本。此时,商品需求方也需要确保自己支付的租金与获取的商品和服务质量相符。
二是共享行为的模式不同。传统经济的共享行为往往是线下、当面交易,对交易双方及交易商品直接可见,交易风险相应降低,而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共享行为多是线上交易,尤其对商品的品质不可鉴别和观测,存在卖家虚假表述商品信息的风险,产品的交付也存在不确定性。
由于线上交易存在更多风险,这就需要构建一种双向信任机制,在交易发生时,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在商业活动中,信任从来都不只是感性的心理活动,而是交易双方重复博弈的理性均衡结果,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合作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投入巨大财力去打广
告,租用黄金地段的高昂铺位,对消费者做出各种售后承诺,诸如此类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自身违约的成本,从而在动态博弈中构建信任机制。
在互联网共享平台中,买家和卖家之间构建信任机制主要有三种途径:事前审查(Upfront Inspection)、声誉机制以及事后外部干预( External Enforcement)。
互联网共享平台的出现让每个个体人既可以是买方,也可以是卖方,这一转变对传统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商品价格,灵活卖家进入市场与专业卖家竞争,可能会推动消费者产品价格的降低,改变传统的市场结构;二是市场需求,灵活卖家的出现对专业卖家的商品销售具有一定替代效应,同时也具有刺激拉动效应。
首先,共享平台中出现的大量个人生产者,与传统的专业卖家间存在很多差异。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成本差异,包括事前投资成本、边际成本以及平台费用分雑。针对事前投资成本,专业卖家在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之前,往往需要进行投资。……
二是供给灵活性的差异。随着市场需求趋于差异化,对生产模式的要求逐渐提高,灵活卖家往往可以提供更加差升化、灵活性的商品及服务供给,相比专业卖家提供的标准化商品和服务更具竞争优势。……
腾讯竟争政策办公室首席经济学顾问 吴绪亮的《竞争政策研究》
『陆』 分享经济和共享经济有什么区别
1、使用者角度区别。共享经济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不是一个人但分享经济不一样,分享经济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是一个人。比如你有一辆自行车,平时除了上下班之外都不骑,那么就可以在不用的时候租给别人,别人用完了,付给自己租金,车还是自己家的。
2、从资源的归属角度来看,分享经济是某人创造或者整合了新的资源来让使用者分享(比如单车,是有人创造了单车并将这些资源分享给使用者),而共享经济则是利用某种途径将现有资源提供给使用者共享(比如好吃的饭店),前者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后者相对消极,是利用性的。
3、社会解决问题区别。共享经济面对的是如何分配的问题,能加强分配物品的公平性,分享经济面对的是如何再分配问题和能提高再分配物品有效性。共享经济中参与主体是地位平等的,分享经济中参与主体地位是差异的。共享经济中参与主体信息是对称的,分享经济中参与主体信息是不对称。
(6)共享经济学扩展阅读:
共享经济的发展——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再中介化:个体服务者虽然脱离商业组织,但为了更广泛的接触需求方,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同时,平台的集客效应促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比起在欧洲市场Uber和Airbnb的如火如荼,中国市场的共享经济热潮却又显得不那么真实。从O2O到共享经济,在险象丛生的中国市场似乎一切新兴模式都离不开烧钱二字。对“有形资产”的执念成为制约中国共享经济的一道无形之锁,在中国市场,共享经济的热潮从“无形商品”开始。
『柒』 什么是共享经济分享经济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共享经济具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 共享经济是一种商品权利分割下的市场交易,而不是完整的商品权利交易。第二,共享经济是一种使用权的共享,而不是纯粹的使用权交易。
分享经济指个人、组织或者企业,通过社会化平台分享闲置实物资源或认知盈余,以低于专业性组织者的边际成本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其本质是以租代买,资源的支配权与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等,进行平台化、协同化的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最大化利用的新经济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