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文化本身,而是生产文化、供应文化和使用文化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是从文化理论与经济理论的互相结合上来考察文化商品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
(1)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文化力)的特征、功能以及结构体系。
(3)文化产业化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4)文化产业的经济规模及其结构增长和变动的规律。
(5)文化市场的结构运动、功能以及文化市场价格变动的规律。
(6)价值规律和文化规律在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中的特殊作用。
(7)文化产业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特别是同社会经济部门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8)文化艺术部门作为非物质生产领域同物质生产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⑵ 文化产业经济学
那偶就做一回活雷锋呗,虽然迟了~~希望对其他童鞋有帮助!
规模经济的最大特点使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成本就会下降,即形成“成本递减效应”。
配弟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供,劳动力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
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规模最大的前N位文化企业的有关数值(销售额、资产额、职工数)之和占整个文化市场总值的比重。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厉害。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问题。
文化产品差别化: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存在差异,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
文化产品价格形成因素:①文化市场供求因素;②文化市场竞争格局;③消费者的需求;④文化产品的特征;⑤文化政策。
⑶ 文化经济学的相关书籍
1、《文化经济学》
胡惠林、李康化/著
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7月
ISBN 978-7-80550-738-5
2、《经济学与文化专》
戴维·思罗属斯比/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
ISBN:978-7-30014-291-3
3、《文化产业经济学》
顾江/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ISBN:978-7-30505-070-1
⑷ 文化经济学是什么说一下概念和一些例子就可以了
文化经济学(cultural economy)
【文化经济学概述】
文化经济是研究文化领域利用经济规律的形式、特点及社会的文化需求与社会物质基础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非生产性劳动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重要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通过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化发展的经济性推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研究文化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文化经济对于现代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丰富人们关于文化和经济的理论系统与政策系统,文化经济学正日益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成为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
【文化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发展各国文化所必需的国民经济手段;
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部门经济关系和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文化生产活动经济效益及其指标;
文化消费与社会消费结构;
文化和未来经济的发展等。
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一些西方国家对文化经济学作过一些研究,但其整体的学科体系尚未最终确立。前民主德国《经济科学》月刊刊载的《文化领域经济学的迫切问题》一文,对文化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日本的并木信义著有《日本文化经济学》(1979)一书。
⑸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文化经济是独立的、涉及面相当广的、兼有文化和经济双重特性的领域,它有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表现出种种特殊的矛盾性。文化产业各部门间,如电影和电视间的对立和联系、文化产业组织中的竞争和垄断、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均衡和非均衡等等,都会在文化经济的生长过程中发生深刻的作用。而在这当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的消长、对立和转化,都会使文化经济发展运动呈现出特殊的规律性。文化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上述矛盾特殊性的研究,揭示文化经济发展运动的规律性。
⑹ 文化经济学中狭隘义的文化市场细分原则
货币供给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有三种途径:1、变动其储备资产,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或贵金属;2、变动对政府的债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3、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商业银行再贴现业务或发放再贷款
⑺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科学抽象,理论联系实际。
(2)系统分析,动态研究。
(3)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⑻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对吗
对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生产力,意思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促进生产力。
文化经济学兼有文化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双重品格,是一门全新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为指导。文化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关于社会生产和社会文化关系的理论;关于生产劳动的学说和劳动价值学说;关于价值规律和再生产的理论;关于精神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关于文化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理论和关于文化消费受物质消费制约的理论等等。这些都是确定我国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体系和结构、内容和方法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思想。
⑼ 董宝珍的“精神文化经济学”
董宝珍认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一个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减少,供给增加。”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广泛存在的,某些商品价格提升但需求不减,并且供给也并不能增加。比如,茅台酒的零售价十多年来持续上涨,上涨的价格并没有抑制需求,而且持续的价格上涨也并没有引发大量竞争者的进入,这种现象是传统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于是需要一种合乎逻辑的思想对茅台酒这样的商品不受传统经济学约束进行解释。董宝珍认为一些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有强大品牌的商品,其因为独特的历史文化给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感受,因此价格提高,并不引发大量的竞争者。因为这种商品其核心的价值源泉来自于历史、文化和品牌,历史、文化与品牌是不能复制的,从而新的竞争者被永远的阻挡在行业之外。另一方面由于此类商品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一种精神和心里的享受,从而此类商品价格提高的过程中并不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为获取精神和心里感受愿望支付更多的钱。
此种思想可以解释很多经济现象,弥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在现实中故宫、长城兵、兵马俑景点门票持续提价,但是并不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原因就是故宫、长城、兵马俑它们都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历史、文化,消费者购买的是这种独有的历史和文化。当代有很多仿制的兵马俑,这些仿制的兵马俑虽然做的和历史上的兵马俑完全一样,但消费者不会观赏仿制的兵马俑。仿制的兵马俑在物质形态上和兵马俑一样,但缺乏历史和文化。古董和文物的价值不是来自于物质,而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和文化。
今天中国制造业遭到了发展困难,我们生产的皮包只能卖几百元,但欧美发达国家从中国工厂定制了这些皮包,贴上自己的品牌就可以卖到几 万甚至十几万,再反销到中国,中国的皮包生产企业几乎没有利润,挣得是血汗钱。国外企业将中国生产的商品贴上自己的商标再卖给中国就可以卖到几万甚至十几万,这种现象正是精神文化经济学的表现。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困难源于其只生产物质商品,而不能在物质商品上赋予精神文化。他们只能够生产出迪斯尼乐园的卡通形象,也能生产出物质形态的米老鼠,但不能创造米老鼠这个角色,中国生产的米老鼠卖给迪斯尼公司只有几块钱,迪斯尼公司贴上自己商标之后就可以卖到几百块钱。差别在于迪斯尼公司生产的是精神和文化,而中国生产米老鼠玩具的工厂只是生产物质性商品。当代中国制造业的困境根源在于没有在物质之外为商品赋予文化和精神,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必须在自身的商品上赋予文化、历史和精神,从而提升附加价值,这就是整个精神文化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⑽ 行测一带一路痛点经济学与文化经济学
华图教育为您解答:
国内外很多学者常用地缘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工具去分析“一带一路”,但笔者更愿意将“一带一路”视为文化经济学的典型案例。只有同时实现经济收益与文化收益的,才是中国想要的、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换句话说,“一带一路”的受欢迎,不仅因为它是一个给各方带来实惠的经济事件,更因为它能够成为一个引起共鸣的文化事件。
目前,对“一带一路”的前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甚至极端乐观与悲观并存的评价。其实不需要预设“一带一路”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中国人是否能够凝神聚智,群策群力,不断成长,展现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在中央党校的课堂上,笔者常常在想,崛起的中国需要什么,如何超越“崛起困境”,即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更要成为一个受尊重的国家;中国不仅要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更要把令人振奋的经济成就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不仅要经济成长,更要赢得民心和人心,其中,民心是全体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忠诚,人心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人心向背。
文明型崛起的重要衡量指标就是议程设置能力的提升。所谓议程设置就是“我不能决定大家内心想什么,但能决定大家一段时间集中讨论什么”。2010年,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历史规律往往是“老大拉着老三,收拾老二”。由此,2011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日菲开始蠢蠢欲动,向中国施压。其结果是,中国西北边疆的民族问题与南海、东海等海疆问题几乎同时升温。这一时期,美国主导了亚太话语,核心词汇是如中国威胁、军购、军售、军演以及军事冲突等“冰词”。2013年9月之后,“一带一路”的提出,伴随着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等一系列组合拳的使用,周边国家甚至西方国家开始热议互联互通、经贸合作、金融支持、人心相通等“暖词”。短期内,中国依然不能确定周边国家以及西方世界能否从内心接受“一带一路”理念,但这一理念显然已经成为话语焦点,有很多人开始谈论甚至慢慢喜欢上这一中国词汇。
在“一带一路”的调研过程中,笔者常常感叹:中国人如何充满自信地去探索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种可能,逐渐拥有被国际社会所分享的文化与价值。文化自信是三大自信的基础,而文化自信的基础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历史考验的人民满意。“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走向文明型崛起的大道,此时中国人开始找痛点、找差距、找路径、找归属、找信仰。的确,文明型崛起的国家应该像麦穗一样,空心的麦穗举头摇向天空,而饱满的麦穗则俯身朝向大地。(作者是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中央党校“一带一路与边疆稳定”重点课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