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经济学解读为什么唯美爱情总以悲剧结尾
一、爱情是一种稀缺的情感资源
爱情是一种资源,但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一个人用于爱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爱情面对预期中无数可爱的对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在面对稀缺性资源时,应该做怎样的选择,才能达到一定资源利用情况下的效用最大化,比如爱情。
二、爱情是理性的选择
用经济学来分析人类行为的首要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某个体而言,虽然不能证明理性的恋爱一定会成功,感性的恋爱一定会失败,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对于大样本而言,理性恋爱的失败率要小于感性恋爱;而理性恋爱的成功率也要大于感感性恋爱。
三、存在着严格的爱情预算约束和爱情资源配置
既然爱情是有限的资源,而又是理性的选择,就存在一个严格的爱情预算约束。定量的爱不可以无限支配。将这些爱情进行如何配置才更益人生,这中间也存在着一个无形的配置问题。也是本A计划中首要考虑的:如何在自身条件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找到最满意的爱人。
四、必须进行有效的价值管理
爱情是需要很大投入的行为,是一种更需要看准市场的高风险投资。包括丧失自由、时间、资金,在茫茫人海中搜寻的费用,找到之后的交往费用,另外成婚后维持感情还需投入一定的流动资本。付出可能是巨大的,ROI却是不可预期的。如同赌博或炒股一样,爱情市场上的输家远远多于赢家,价值损失现象比比皆是。同时要避免投资回报周期过长或难以预测(如你追求一个女孩五年还没有任何希望)。
五、恋爱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由于大多数恋爱在一开始并不熟悉的局中人之间开始,局中人之间对于各方的知识、能力、财富和前途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网络爱情时代,甚至连对方的相貌都是一个问号。恋爱中很大部分就是“信息战”,A计划没有告诉你爱上有夫之妇等该怎么办。
六、爱情是一个动态中的博弈过程
爱情可以是一次合作竞争,也可以是一次勾心斗角的情感或身体游戏。在爱情的进行过程中,适当的“动心眼”是必须的,这有利于爱的涵养和发展。一味地任性和听之任之、“暴饮暴食”是不利于养护爱情的。最不可确定因素就是对方的思想
B. 大学生谈恋爱的经济学分析
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分析
机会成本是做出一项选择而不得不放弃的其它种可能选择的代价。比如说,你拿一百万去投资一个企业,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打个比方,你拿一百万存到银行,一年的利息是十万,而你拿这些钱去成立一个企业,一年的利润才五六万,那就划不来了,还不如把这笔钱存在银行里。一年什么都不干就有十万块,你为一个项目累死累活一年才得五六万。这就是从机会成本角度说,你搞这个企业不合算。当你的企业的收益达到十二万、十五万甚至更多,高于你的机会成本的时候,你才愿做这个企业。下面,就大学生谈恋爱的机会成本与在座各位进行讨论。
机会成本之一:学习。
机会成本就是做了这个,从而不能做那个。本来大学生的时间是用来学习的,但由于谈恋爱,于是学习的时间就减少了,这就是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如果两个人谈恋爱,经常花前月下,不知道时间的长短,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如果一方只顾自己快乐而与另一方恋爱,却不为对方的学习考虑,我想这样的恋爱不要谈,因为他只顾自己而不顾及对方。而正常的谈恋爱应该是两个人祈求未来美好的生活,恋爱成了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恋爱是值得谈。
父母经常会告诫子女,考上大学不容易,大学是学习的场所,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要好好学习,不要谈恋爱。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我觉得在读书期间是不是可以谈恋爱,最主要看谈恋爱是帮助了学习还是影响了学习。若是影响了学习,则这个女孩子不能要这样的男孩子,因为这样的男孩子对影响她的学习无动于衷,表明他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他不是真正的爱对方。谈恋爱影响了学习,势必影响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没有生存和发展,两个人的未来在哪呢?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活呢?这都是个问题,这样的恋爱应该终止。不是不要谈恋爱,而是不能和这样的人谈恋爱。如果恋爱对学习有利,并能相互促进,则应该谈恋爱,因为恋爱成为了彼此学习的动力。所以,大学生谈恋爱应该区别对待,并不是要不要谈恋爱,而是看跟什么样的人谈恋爱。
C.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该如何谈恋爱
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信息具有完全性,所以,你必须要理性选择。
D. 有哪些经济学理论可以用在谈恋爱上
大概两周前回加拿大的航班上,我在机舱尾部跟一位空姐聊了很久。当空姐小妹双眼向下一瞥,略微停顿之后问我“班组要在这里呆四天,不知道该干什么去”的时候,我认认真真的为自己叹了口气,然后告诉她某处景色不错,祝她玩开心并回到了座位。
看到浮标沉下去了,我却把鱼竿放回地上,难道我是素食主义者?
并不是这样,事实更加残酷,我是学习经济的人。
我这样做是在牺牲流动性来换取更高的收益,因为稳定的恋爱关系需要付出自由的代价。为了一段短暂的艳遇,我需要很多补救措施来防止被女朋友发现,这样做的?2000?本太高了,而我并不愿意承担分手的风险。很不幸,用经济逻辑的理性来指导日常生活,就是会把人变得这样不潇洒。
如果在我用这样惨痛的教训告诫之后,题主还是想变成无聊的人,下面的一些经济理论可以供你参考。
我相信这个题目下面,会有很多人提到“沉没成本”,“机会成本”,“风险分散”等等可以广泛使用在恋爱中的经济原则。所以我想谈谈更加有操作性的理论。
经济学中,有一个博弈叫做秘书问题,是由Merrill M. Flood在上世纪提出,光看名字就知道似乎可以用在择偶中。首先,我们可以假设题主打算谈 n次荡气回肠的恋爱,你可以选择随时放弃或接受一段感情,但是一旦决定放弃就不能回头再找前男友。那么,怎么样才能选到最优秀的男友呢?
稍微想一下你就会知道,最好的办法是先玩几次,体验一下男生的平均品质,再开始认真选择,一旦出现比前面都优秀的男生就马上留下。
假设作为样品的男人是k个,则在k以内的男人就算是吴彦祖也要选择放弃,然后从k+1开始,一旦出现比吴彦祖更帅的男人(比如我)就终止博弈。那么,k的大小就至关重要了。既不能太小,让人没试出深浅;也不能太大造成选择变少。则公式为
其中n是恋爱次数,i是遇到王子的时刻。
具体的演算在这里不赘述了,直接告诉你答案是
k=n/欧拉数e = n/2.71
比如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决定谈30次恋爱,则前面的30/2.71=11次恋爱是练习赛, 前11个男友将注定成为你人生实验的小白鼠。从第12个人开始,如果遇到比前面11个好的,就务必要抓住机会了。
看到经济学家们殚精竭虑的为你抛弃屌丝男友找到了理论依据,你是不是觉得劈起腿来姿势都自然了许多?然而你还是太年轻了,恋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男同胞也有对应的决定权。
对于男生,在以前的知乎答案中,我曾经提及在择偶时对美貌,身材和性格内涵的取舍。你的同事和朋友或许会劝你找个漂亮的姑娘,实际上那是因为他们的阅历不够。如果你25岁结婚,则在40岁时和你老婆只在一起15年,此时她的外貌“红利”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接下来到80岁,你们还要共度40年,这40年的幸福则完全取决于她是温柔体贴,还是不断在提醒你自己把最漂亮的时光给了你,你需要负责。
这里有一个佐证。有经济学家丧心病狂的利用阿里巴巴的内衣产品购买记录做了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胸越大的女生越会花钱。所以请珍惜身边的平胸妹子,毕竟 平但是真。(这也可能是由于大胸妹子能嫁给有钱的土豪。)
追答:
根据上面的理论,女同胞们择偶时要记得不要太早就纠结于是选吴彦祖还是我,男同胞们择偶时需要清楚自己的需求,理智的分析更适合自己的特质。仔细挑选,不要急躁。
而残酷的事实是,不但不能慢慢选,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你们可能根本找不到对象,最后只能相亲。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个理论: 禀赋效应 (它的类似理论在心理学上有另一个名字叫达克效应)。
这个理论是说人们对自己和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往往产生错误的高估。这是一种认知偏差,也是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这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使人们觉得自己比大多数人优秀,在前文涉及吴彦祖的部分我已经亲自证明了这一点,毕竟我和他的帅大概只能四六开。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幽默有趣?不,你并没有。下图中的虚线部分是人们的实际幽默感,实线部分是人们对自己的感觉。你看,大多数人的自我感觉比实际结果好,而且越无趣的人自我认知的偏差越大。只有当你真的很幽默的时候,你才可能低估自己的幽默,比如我在看到这篇论文之后,就常常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有趣。 就算没有那么幽默,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至少聪明又爱思考?不,你并没有,你看看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甚至觉得自己比那些真正聪明的人更有智慧。而真正聪明的人(第四组)却以为人人都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反而低估了自己。对自己外貌的认知也有类似情况,你是不是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照片怎么那么难看?有没有想过,那或许就是事实。
总而言之,从理论上说,你有极大的可能并没有你自己认为的那么好。所以择偶时如果不断遇挫时,不妨放低标准,否则就会因为对自己行情的错误估算而使得交易始终无法达成。因为在经济学中,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全竞争市场里,你的单身,是必然的并且合情合理的单身。
以上就是一些择偶的经济学解释。至于如何用经济学理论和姑娘聊天,在场面中呲大蜜等等,我猜随着我的退隐,绝技业已绝迹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