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0-11-27 13:22:44

① 哪个文献里有这句话:里根没学过经济学,却创造出里根经济学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于1911年2月6日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坦皮科城。父亲约翰·里根,母亲内丽·威尔逊。1928年考入尤雷卡学院攻读经济和社会学,1932年毕业获经济学和社会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艾奥瓦州电台任体育节目播音员五年。1937年进入好莱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开始影视演员的生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服役。退伍后重返好莱坞,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曾先后在50部影片中担任角色。1947年至1952年和1959年至1960年先后两次任电影演员协会主席。1949年当选为电影业委员会主席。 里根早年参加民主党。1962年,他改投共和党,并在政坛崭露头角。1966年至1974年连任两届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68年和1976年两次争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但均未成功。1969年被选为共和党州长协会主席。 1980年11月,里根再度竞选总统获胜,当选为美国第49届总统,并于198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1984年11月,他竞选连任成功,当选为美国第50届总统,1989年1月,他结束总统任期。任职期间,里根对内积极推行经济复兴计划,主张缩减政府规模和权力,减少税收,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削减社会福利。在国际问题上,他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先后举行4次首脑会谈和会晤,并于1987年12月8日签署了彻底销毁和禁止两国中程导弹条约。 里根卸任后,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在任期内所作出的贡献,于1993年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11月5日,里根通过电视向公众宣布,他患了老年痴呆症,并从此淡出美国政坛。2002年5月16日,美国国会授予他金质奖章。2004年2月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决定将里根的生日定为“里根日”。 里根访华时参观秦兵马俑 2004年6月5日,里根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去世,享年93岁。里根曾连续两届出任美国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当选和就职时年龄最大的总统,也是最长寿的总统。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里根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右图),他是中美两国建交以来首位访华的美国在职总统。 1940年里根与简·怀曼结婚,生有一女,后离异。1952年他与同在好莱坞从艺的南希·戴维斯结婚,生有一子一女。 里根的传奇一生 “里根号”航空母舰

② 里根经济学的失败与未来之路怎么样

评论:
布鲁斯·巴特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福利国家并没有消失。如果共和,党人继续通过减税 “让野兽挨饿”或者通过将社会保障和联邦医疗保险私有化以试图削减福利的话,他们 将成 为历史。这本书中蕴涵了富有见解的里根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的譬智思想。
——Robert Reich美国前劳工部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
巴特利特在此书中向里根的遗产注入了新的思想,而且如果他成功的话,美国的政治将变得更加文明并更有竞争力。
——James K .Galbralth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经济学教授及《掠夺型政府》作者
布鲁斯·巴特利特这样的人既少见又令人钦佩:他是一个勇敢且思想上诚实的人 ,他知道真相很难保持纯;争且绝不简单。
——Martin Wolf《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在当今的保守党人中,唯有布鲁斯·巴特利特有勇气打破常规乐意接受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并且支持开征一种新的庞大的税种 ,但关键是: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任何试图为保守主义或者经济寻求未来之路的人都需要先读此书。
——Jonathan Rauch《国家杂志》
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冒名顶替者》中深入剖析了布什总统的布鲁斯·巴特利特又写了另外一本大有裨益的畅销书。在这本语言简练、思想坚定且不失诙谱的书中,他向大家介绍了奥巴马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以及为何这样做能够取得成效。
——Richard Whalen罗纳德·里根总统的高级政策顾问及《建国之父》作者
巴特利特是一位极其少有的诚实的保守派经济学家。持任何政治观点的读者均会发现这本书富有价值 该书客观地描述了二战后的经济历史并为未来之路提出了有见解的建议。
——Dean Baker经济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③ 美国社会哪个群体从里根经济政策中受益最大

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

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

1981年2月,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个计划的要点是: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0,4,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3)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一计划反映了里根经济学的基本设想是:摒弃需求管理对工资、物价的控制和随机应变的货币政策;

主张采用减税和紧缩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干预,通过刺激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达到自动复兴和发展。

里根经济学在实践中,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学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比如,减税和增加军费同时并举,造成财政上的超分配和财力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新的困难和不平衡。

由此可见,里根政府理论上反对干预。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干预。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称:里根政府所实行的是没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或是没有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效应。

虽然信奉供给、货币学派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但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中,他并不为所确认的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长处,综合运用。

比如,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在实践中,他运用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增减政府开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的政策。

以及货币学派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稳定货币政策等综合地运用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摆脱滞胀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目标。

里根经济学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有一套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以高利率作为膨胀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步策应的支持点和平衡点所形成的新机制。

④ 什么是里根经济学你如何评价它的经济绩效

里根经济学
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1]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概述
里根经济学
美国总统里根
在所谓“里根经济学”的背后,实际上是“供应学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虽然当时支持“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并不占多数,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经济学家推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供应学派”由美国经济学家裘得·万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万尼斯基外,罗伯特·蒙代尔和亚瑟·拉弗尔是另外两位极力推崇“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是著名加拿大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亚瑟·拉弗尔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顾问团成员。顾名思义,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供应学派”强调的是,“供应”与“需求”关系中的“供应”一边,即“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能够得势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在70年代的失败,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国政坛上得势,“供应学派”下的减税的经济政策正好顺应里根低税收的价值观和理念。里根的伟大就在于他能用极通俗的话,并富有感情地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传达给美国大众,即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通过经济和财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税收,同时增加大众的财富。当时,美国的多数选民接受了减税的“里根经济学”,是因为支持里根的选民在理念和直觉上对里根经济政策有了认同。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里根经济学英语为:Reaganomics。名。不可数。由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这些政策带来了美国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拖垮了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

2主要内容
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1981年2月,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个计划的要点是: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0,4,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3)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一计划反映了里根经济学的基本设想是:摒弃需求管理对工资、物价的控制和随机应变的货币政策;主张采用减税和紧缩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干预,通过刺激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达到自动复兴和发展。
里根经济学在实践中,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学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减税和增加军费同时并举,造成财政上的超分配和财力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新的困难和不平衡。由此可见,里根政府理论上反对干预。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干预。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称:里根政府所实行的是没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或是没有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效应。虽然信奉供给、货币学派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但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中,他并不为所确认的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长处,综合运用。比如,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在实践中,他运用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增减政府开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的政策,以及货币学派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稳定货币政策等综合地运用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摆脱滞胀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目标。里根经济学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有一套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以高利率作为膨胀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步策应的支持点和平衡点所形成的新机制。

3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里根经济学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普遍地反对政府干预变为主张要由政府进行一定的干预;由单一地强调减税以刺激投资变为根据需要有增有减;由强调反凯恩斯主义的预算平衡发展又回复到实行庞大的财政赤字政策。里根上台后,美国经济形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有的西方经济学把之归功于里根经济学的胜利,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是美国经济长时间萧条后必然回升的结果,是里根的运气。

4财政政策
里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观点主要是:主张平衡预算,反对赤字财政政策。里根认为减税不会增加财政赤字。他在执政后立即向国会提出减税计划,且被通过。其要点是将个人所得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三年内减少30%,三年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级还要随物价指数的变化加以调整。但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减税实际上就是把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企业和个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因为巨额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而大打了折扣,把最高累进税率虽然从70%降到28%,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但减税的幅度却小于原计划三年内减税30%的幅度。在后来的税制改革方案和实践中,把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过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税从过去的最高税率46%降低到34%。尽管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事与愿违,美国依然成为西方工业国家中税率最低的国家。

5价值
每年2月6日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百年冥诞,美国各界陆续隆重纪念这位上世纪80年代连任两届的总统,奥巴马也在《今日美国》发文缅怀。在美国人眼里,里根重塑了美国精神,纪念活动多少反映了美国人对现实的不满,很多美国人呼吁奥巴马向里根学习。
1981年1月,年届70高龄的里根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他所接手的美国正遭受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外,持续的越战让美国价值的认同感被日益增长的怀疑所取代,前苏联在尖端武器和影响力范围上都赢得了对美国的优势,这些也让公众对建立在个人自由和自由市场基础上的美国政治体系产生了一些怀疑。
罗斯福用“新政”带领美国走出了萧条,里根最终也开创性的以匪夷所思的“里根经济学”引导美国人走出滞胀危机并赢得冷战,堪称“里根革命”,也就是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当前,奥巴马同样遇到经济危机与美国影响力的衰退,美国人期望他能够像里根那样引领美国重返 “山颠之城”。
里根当年所迎战的滞胀危机,本质上是“凯恩斯危机”。因为凯恩斯用他的理论将资本主义从大萧条之中解救出来,并推动西方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进入黄金时代。然而,正是因为他太成功而成为神话,无人质疑凯恩斯的理论并被美国政府长期奉行,最终产生滞胀危机。
罗斯福“新政”结束了美国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强化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管理的作用,这虽然缓和了日益贫富分化的矛盾,但是在强调社会公平的同时也影响到了经济效率。美国皈依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带来越来越高的赤字,原以为通胀是实现充分就业的低廉代价,但最终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滞胀。用里根的话说,凯恩斯用通胀去打击失业,又用失业打击通胀,最终结果是通胀与失业一起打击了美国经济。
产生滞胀的原因在于,在经济停滞(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的时候,用来继续刺激增长的财政或货币政策诱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而这种超出控制的通胀会使得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以及资金流向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经济陷入停滞与混乱,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尤其是当年美国在适应性的政策下,为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火上浇油。
美国通胀率从196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上涨到1979年的13.3%,里根在就任总统后的电视演说中承认,1960年的1美元到1981年只值3角6分,这导致个人储蓄率大幅下降。尽管工资随着通胀同步上涨,但是美国对名义收入征税而非实际购买力征税的做法,导致工资上涨也将人们推到更高的税收等级,通胀和边际税率的提高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打击沉重。这使得社会分配严重不均,尤其是那些年轻人与靠固定收入为生的老人陷入困境。这种环境也影响了市场的投资预期,工人开始怠工,企业也无心进行研发,失业率开始上升。
作为温和的保守主义者,里根这位未曾专门学习过经济学的总统,在成功的化解滞胀危机过程中,用供给学派的减税等政策对付“停滞”,用货币学派控制货币总量的政策对付“通胀”,这是一种探索性且争议巨大的冒险的政策选择。具体而言,就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与减免企业税,削减财政支出,放宽管理企业的法令与规章,控制货币供应量等。即通过控制政府开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来降低通胀率,通过削减个人所得税与加速企业折旧鼓励工人努力工作与企业投资,并给予企业与市场更多的自由空间,增强活力。
里根的冒险获得了成功,他那新自由主义的理念成为新的神话,并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加深。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经济危机就是里根时代开始的新自由主义的结果,进而主张重返“凯恩斯”,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但是,里根曾有名言,“在这场危机中,政府不是解决方案,政府就是问题所在”,意思是说,政府干预或许再次降低市场的效率,并陷入官僚主义之中。
尽管政府投资模式是中国乃至“东亚模式”成功的本质,但为了实现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长期采取积极的财政投入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整体性的产能过剩,这需要及时转型。不过,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与天量货币投放后,产生了通胀压力,一部分刺激资金在资产与商品市场到处流窜,面临滞胀威胁。中国应该毫不犹豫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并用大幅加息的手段抑制各种资产泡沫,同时效仿里根减税的做法,降低个人与企业的税收,放开某些行业与某些生产要素的垄断,给予市场更多的自由空间,才有利于化解滞胀风险。

⑤ 里根经济学在税收政策上更青睐于穷人,贫富差距缩小说法对吗

“里根经济学”比美国有着多的支持者,减税、放松政府管制和缩紧银根也就自然成为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但如果他们能够认真的研究“里根经济学”的理论和执行之间的不同,也许就不会那么轻率的开出药方。
实际上由于中美税收体制的巨大不同,美国的减税和中国的减税完全是两码事。美国的税制主要是直接税,个人所得税占据了税收的大部分份额。减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中产阶级的消费,从而拉动经济。而在中国,税收的主体是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刺激企业发展的动力。但对富人的财富,由于现有税收制度的缺陷只能征到很少的税。中国一方面需要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减税,同时更加迫切的是完善对富裕阶层的征税办法,让直接税制逐渐取代间接税制。中国的当务之急是税制的全方位改革,而不是简单的减税。

说到政府管制,中国最主要的管制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审批制度,这些审批制度在美国几乎从来没有存在过。里根的减少政府管制的施政主张之所以无疾而终不了了之,是因为众多的管制法案实际上是规范市场的重要手段。而在当下的中国,在众多领域需要的是对市场真正能够进行规范的有效法案,也就是说,将以行政审批为主要手段的管制方式过渡到通过法律以市场化的方式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制和引导才是当务之急。

同时更应该看到,现实的中国比起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完全没有可比性。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社会收入差距水平,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顶多相当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

⑥ 为什么中国现在不能搞“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版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权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问题你可以网络——为什么中国现在不能搞“里根经济学”,会看到一些专业人员的回答,没必要在这里问。

⑦ “里根经济学”适合中国吗

指里根总
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
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1]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⑧ 里根经济学形成的背景

1、所谓“里根经济学”,实际上是以“供应学”(Supply-SideEconomics)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派。顾名思义,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供应学派”强调的是,“供应”与“需求”关系中的“供应”一边,即“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在上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之所以能够得势,或者说它与之前美国政府经济政策不同,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二战后一直执行以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为基础的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败。税负繁重,失业率居高不下;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国政坛上的得势。“供应学派”下的减税的经济政策顺应了里根政府低税收的价值观和理念。即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通过经济和财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税收,同时增加大众的财富。里根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影响:这些政策带来了美国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拖垮了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2、俾斯麦推行福利政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德国国内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俾斯麦单纯的依靠所谓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简称非常法)已经根本无法消灭德国社会主人工人党。(2)这是俾斯麦政府在推行“皮鞭政策”的同时,又辅以“甜面包”政策的表现。恩格斯曾一针见血的揭露道:“俾斯麦先生说,要粉碎社会主义,仅仅采取镇压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种种措施以消除社会混乱现象,保证工作的秩序,防止工业危机以及其他等等。(因此)他答应要提出为社会谋福利这种‘积极措施’的建议”。(3)推行福利政策的这一“创举”也从一方面表现了俾斯麦对新的历史变革时期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德国的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工人的福利政策从根本上并没有损害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相反,它的实际效应则是把工人引离阶级斗争的轨道。用俾斯麦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恢复帝国健康的菜料中‘加几滴社会主义的油’”。而从对付工人运动的角度来看,俾斯麦的福利政策实际上是对《非常法》的补充。3、主要表现在:(1)充分利用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国家经济。(2)积极引进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科技人才。(3)保持国家经济独立,扩大出口。(4)派遣大量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民弱的原因:(1)前苏联的“国强民弱”跟俄国的历史传统有关。换句话说,这并不只是其进入苏联时代才出现的现象。(2)苏联时期的国家政策将个人利益捆绑在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之上,国家权力极度扩张,公民的权益极度弱化,国家职能部门全面控制了社会组织的所有私属领域,这些直接导致了虽然国家的政治、军事实力强至占据世界一极,但国内民众的力量极度弱小,在政治生活中几乎彻底的丧失了发言权。4、威尔逊14点原则的战略目的是为了推行全球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在于让美国根据自己的综合国力,扬长避短,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弥补军事上的不足,积极谋求二战后世界政治大国的领导地位。威尔逊在协约国中享有精神领袖地位的原因:(1)改造人性;威尔逊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克服固有的缺点而日臻高尚,人类社会也将借此走向文明。(2)调节各方利益,以合作与协调为手段来解决国家间的矛盾,规避冲突和战争,从而实现双赢。(3)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首次否认了大国之间扩张军力和理性,并对大国之间的军事扩张造成的不信任提出了强烈的抨击。这在于当时正在积侵略别国并刀兵相见的世界格局无疑影响巨大,同时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1)以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西方世界利用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冷战胜利者”的余威,继续向全球扩展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实现“历史的终结”。(2)世界经济逐步向全球一体化过度。(3)大国间的安全合作成为国际政治的明显走向。6、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参加的两次会议分别是: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第二次会议(按时间先后应为波茨坦会议)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1)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2)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直接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⑨ 撒切尔主义与里根经济学有什么异同分别对我国经济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在所谓“里根经济学”的背后,实际上是“供应学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虽然当时支持“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并不占多数,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经济学家推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供应学派”由美国经济学家裘得·万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万尼斯基外,罗伯特·蒙代尔和亚瑟·拉弗尔是另外两位极力推崇“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是著名加拿大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亚瑟·拉弗尔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顾问团成员。顾名思义,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供应学派”强调的是,“供应”与“需求”关系中的“供应”一边,即“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能够得势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在70年代的失败,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国政坛上得势,“供应学派”下的减税的经济政策正好顺应里根低税收的价值观和理念。里根的伟大就在于他能用极通俗的话,并富有感情地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传达给美国大众,即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通过经济和财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税收,同时增加大众的财富。当时,美国的多数选民接受了减税的“里根经济学”,是因为支持里根的选民在理念和直觉上对里根经济政策有了认同。
撒切尔主义在新工党执政前主宰英国政坛近20余年的是撒切尔主义。“所谓撒切尔主义是指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撒切尔主义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或者是对这种现象的积极支持。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

阅读全文

与里根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