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货币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
货币经济学主要是 银行和外汇 金融经济学 主要是 银行 外汇 保险 股票 期货 投行
⑵ 货币经济学的简介
货币的经济学,包括微观货币经济学和宏观货币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在微观方面版,主要考察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两方权面。货币需求是以往货币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的派别和理论,比如,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存货模型等。货币供给方面形成的经济学理论比较少点,它主要考察中央银行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在经济中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货币需求和供给构成了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宏观方面,货币经济学主要考察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通过一般均衡的分析范式,结合无限期模型或者世代交叠模型来分析整个宏观经济。无论是凯恩斯学派还是货币学派,对货币经济学的考察都是从货币因素出发的,即从货币供应量出发的;而信用学派则是从信用的可获得性出发的。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货币经济学考察经济中的个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面对货币的决策。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货币经济学考察存在货币的情况下,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而研究宏观经济,则要考察各个宏观经济指标,比如,利率水平、汇率水平、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政府预算赤字、国际收支赤字等等。
⑶ 货币是什么经济学概念
西方经济学的货币定义: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价值储藏和计算单位的物品。货币就是货币行使的职能。
注意:这里特别强调的普遍接受是指能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这里的标准不是国家的批准与否,而是大众是否接受、承认.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国家规定的货币的普遍接受性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的规定仍然可能是行不通的,相反,有一些信用工具,如银行支票存款最初在法律上并没有地位,但是在经济中普遍被企业界承认和接受,类似的例子很多。
⑷ 货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2006)
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凭借在“消费理论分析、货币史和货币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和“对经济稳定政策的错综复杂性的论证”)
出生
1912年7月31日出生于纽约市,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罗格斯大学(RutgersUniversity)学士
1933年芝加哥大学硕士
1946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1937年—1940年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讲师
1940年—1941年威斯康辛大学经济学客座教授
1945年—1946年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ofMinnesota)经济学与企管副教授
1946年—1948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副教授
1948年—1963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1963年—1982年芝加哥大学罗素杰出服务经济学教授()
1953年—1954年剑侨大学傅尔布莱特客座学者(VisitingFulbrightLecturer)
1964年—1965年哥伦比亚米契尔客座研究教授()
1967年冬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教授
1972年冬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 《实证经济学论文集》(EssaysinPositiveEconomics)
《消费函数理范》()
《资本王义与自由》(CapitalismandFreedom)
《价格理论:初稿》(PriceTheory:AProvisionalText)
《美国货币史·1867年~1960年》(,1867一1960)与施瓦兹(AnnaJ.Schwartz)合著 历史终于向他低头
1.弗里德曼从50年代开始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在当时一个笃信政府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时代,他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的独特经济见解。由于坚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他随时随地与人展开辩论,遭到当时世人的嘲弄,受尽白眼。
2.时代不同了,数十年后,历史终于向这位经济学伟人低头,承认他与凯恩斯齐名,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一贯遵循芝加哥学派的传统,极力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反对凯恩斯主义。在他看来,理想中的经济制度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但弗里德曼并不主张无政府主义,他所提倡的是从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道路上转变方向,政府只应扮演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仲裁人的角色,只应在反对技术垄断和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等方面发挥作用。
在经济学方法论上,弗里德曼赞同并宣扬实证经济学。他认为实证经济学在原则上不依从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性的判断,它是类似于任何一种自然科学的客观的科学,它的最终目的是创立一种能对现象提出正确的、有意义的预测的理论或假说。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弗里德曼明确地提出“恒久性收入假说”,指出,消费者不是根据他们的现期收入,而是根据长期的或已成为惯例的恒久性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支出。
现代货币数量论是弗里德曼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和货币政策依据。在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名义收入货币理论”,用于考察货币数量变动与名义国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此外,弗里德曼还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试图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问题。
由于在“消费的分析和在货币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1976年,弗里德曼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⑸ 货币银行学 金融学 货币金融学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不同
货币银行学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货币金融学在体系结构设计、知识面的涵盖方面整合了传统货币银行学与现代金融学的内容,反映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发展,构建宽口径的金融学知识体系,体现金融学科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2、侧重点不同
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国际金融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和金融学相近的专业是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学和金融学的主要区别在于金融工程侧重于数学方面,金融学范围更大,其实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东西在范围上差不多但金工的数学要求高。
货币金融学侧重从货币制度破题描述金融发展进程,全面介绍当前金融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创新、金融发展等内容。
3、性质不同
货币银行学是把货币和银行的行为、决策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其产生发展原因离不开对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评判。
但是银行不是唯一的金融体系构成,在今天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地位已经受到在本市场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双重冲击,并且伴随金融创新,对银行地位挑战严重,根据这种趋势,所以把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和包括证券保险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一同纳入考察范围,就成了货币金融学。
⑹ 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是什么
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因为 居民、企业和单位对执行流通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居民、企业和单位持有的货币是执行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如居民用货币来购买商品或者支付服务费用,购买股票和债券,偿还债务,以及以货币形式保存财富等;企业以货币支付生产费用,支付股票、债券的息金,以货币形式持有资本等。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居民、企业等持有货币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它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等。与此相对应,货币需求也可以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等。 交易性货币需求: 居民和企业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居民和企业为了顺利进行交易活动就必须持一定的货币量,交易性货币需求是由收水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预防性货币需求:指为了应付意外的事件而形成的货币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了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分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的名义货币需求和剔除价格影响下的实际货币需求等两种形式。凯恩斯在凯恩斯总模型中指货币是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货币的“投机需求”(ls)并非是为了投机的资产,而是为了降低损失风险而以货币形式保值的资产。货币的“投机需求”有机会成本。 安全需求指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进行不可预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动性。这是必须的,因为经济主体对未来的状况是不确定,不能准确预知。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实际范围就越大,即可预见的交易数额越大。另一方面,必须的更新购买和维修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货币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独立的,一般被简化归入了“交易需求”。
希望采纳
⑺ 货币经济学的经验总结
1.多数方案将货币视为资产,而不是流通手段。所以,他们依赖货币的资产价格—利率(或使用者成本),去计算替代弹性(或数量调整权数)。
2.费雪理想指数只是一个例外,Spindt采用了货币的交易速度作权数.但他提取的净周转率,丢失了货币的真实交易速度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3.迪维萨指数货币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方案.但多数经验分析证明,与传统的货币量相比,迪维萨指数并没有绝对的优势.迪维萨指数在狭义货币上失利,说明其理论基础存在问题。
4.人工神经网络方案在理论上是模糊的.经验的敏感系数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缺乏理论说明;作为输入量的各种货币成分是货币的数量,排除了货币速度因素;经济现实中完全真实的货币速度变量,不能在计量模型中与货币量等价齐观.另外,敏感系数与特定输出量(如通胀率)是对应的,那么,相对不同的宏观变量,就会有不同的敏感系数,也会有不同的货币量.这违背了货币指标改革的初衷。
5.动力因素分析方案把交易和储蓄作为每个货币成分的两个决定因素.这等于假定货币量已经包括了交易和储蓄的信息.这显然是错误的.货币的交易功能,主要通过它的速度来体现,货币量缺少货币速度所包括的经济信息。
6.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改革方案从理论上强调真实的货币速度对货币重要性的意义,没有一个新的货币指标比传统的指标具有绝对的优势,没有一个改革方案得到学术界和货币当局的普遍认可.传统的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仍然是各国货币当局和多数经济研究依赖的货币指标.西方国家历经半个世纪的货币总量指标的改革已经陷于困境。
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还处于初期阶段.利率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货币政策中,货币量实际是主要的控制标的.中国的金融体系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面发展迅速,有后发优势,可以因地制宜地设置中国的动量化货币指标.即使将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发达了,动量化货币仍将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指标.中国可以在动量化货币的研究和实践方面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值得思考的是,西方货币指标改革的困境暴露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局限性.货币的交易速度不仅对货币指标改革,而且对经济学的变革也具有关键的意义.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思潮的反复更替,已经到了发生重大变革的前夜.中国学者有责任对21世纪经济学的发展战略提出独特的见解。
⑻ 货币银行学和金融学的区别
1.货币银行学 讲中央银行主导的本国货币金融体系 基础货币 货币创造 存款派生 商业银行等。
货币金融还包括国际金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汇率决定理论 货币国际化 等等。
2.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学经济学的本科肯定也会学财务管理课程,学金融学的本科肯定也会学宏微观经济学。
3.货币银行学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4.货币银行学 讲中央银行主导的本国货币金融体系 基础货币 货币创造 存款派生 商业银行等。货币金融还包括国际金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汇率决定理论 货币国际化 等等。但金融学不仅要讲银行,货币,利率,信用,保险,期权和期货等等,这些都是金融,金融更重于信用。
5.货币银行学讲的比较多关于货币 制度 政策等 比如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金融学就很广啦 有公司金融学 货币金融学 国际金融学 是关于资源在金融领域的合理配置 就是风险和收益的问题
《货币银行学》突出对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管理技能的传授,力求规范化、准确化、简洁化。
在系统介绍成熟的金融理论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总结了我国金融改革中的经验教训。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证券、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⑼ 货币金融学和货币经济学的区别
货币金融学主要讲货币资金与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但不包括实体经济。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证券、期货、融资等,并引导我们理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经济学是一门以货币有关的宏观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阐述了货币的运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了货币、商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对象不同……
⑽ 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侧重点是什么具体的,
货币金融学,这个词语现在用的略微少点,不如《货币银行学》这样普遍。不过《货币金融学》是上海财经大学戴国强先生编写的一部经典教材。
首先你应该弄清楚这几个经济学名词概念:原先的课程名称叫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基础课程。后来货币银行学更多加入了一些国际金融的知识,两者合并后学科变为现在财经类高校的《金融学》。这是学科由来和演变过程。所以渐渐的有人也叫它货币金融学。
再说货币经济学。理解货币经济学首先你要明白经济和金融的区别和联系。其实现在的很多人甚至是专业财经类的学生也不清楚这两者倒底是什么关系。简单说: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是一级学科门类,概念含义要广泛得多;而金融又更细化,专指资金的融通。
所以,明白上面这些,相信你就明白各科的侧重点了:货币经济更多是与经济的结合,货币金融更多与金融结合,前者要比后者广度上广,后者要比前者深度上深。
不过最后要注意的是,经济金融类一定要打好基础,很多东西都是通的,初阶段的时候不管什么课程都要好好学以培养经济金融素养。这种细微的侧重点差别在学的过程中不要太重视,学完之后了然于胸,倒是更有价值。
愿你有得。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