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读后感怎么写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内容概要:本书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生动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勾勒出经济学的全貌,是最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书,精彩有趣,明白晓畅,既容易理解又非常亲切……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读过王教授的《人人都爱经济学》,当时就希望他能再写一本,现在看到了,赶紧买来拜读。果然没让我失望,虽然有个别例子和语句和第一本书有所相似,但可以理解,毕竟同一个人写的。可以肯定地说,这本《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更好看,从目录上就能看出逻辑很清晰,涵盖了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的完整框架,讲述都很透彻晓畅,篇章上分配也更得当了,读起来很轻松,形式上也很活泼,还有一些有趣的漫画,看得出设计很用心。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一些章节,比如讲期货、期权的两章,是我见过讲得最透彻最好懂的。读过《人人都爱经济学》的读者,我仍然要向他们推荐来读这本书,相信一定会有更大收获的……
『贰』 中国人为什么无缘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奖金金额为900万瑞士法郎,约合740万人民币。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
有此遗憾的不仅是中国,还有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从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共计有25位日本科学家获奖(含两位美籍日裔科学家)。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获奖人数更是快速增长,前几日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也被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收入囊中,但唯有经济学奖未能获得。
为何高速的经济增长换不回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大概要从奖项的授奖标准说起。经济学诺奖重视理论原创性现代经济学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倡导实证分析方法,技术性工具的引入让经济学成了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
『叁』 为什么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花落美国
,那些平日风光无限的中国经济学家群体理应反躬自问:是否配得上经济学家的称号,是否应少一些中国文人的浮躁和功利传统,像许三多一样“做有意义的事”。
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
当然,中国经济学家迄今不能获得诺贝尔皇冠的原因很多。一个原因是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落后。现代经济学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倡导实证分析方法,技术性工具的引入让经济学成了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要求技术性和理论原创性兼备,而中国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或者是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者(比如高鸿业和厉以宁等),或者是更多地偏重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原创(比如薛暮桥和吴敬琏等),因此不被诺贝尔奖青睐也情有可原,尽管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甚至经济改革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诺贝尔奖更偏重于该理论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理论形成后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虽然中国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是一个待解之谜,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说过,谁能解释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目前似乎并没有一套解释中国奇迹的完整理论,即使有了也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当然,中国经济学科研和评估体制的短期化和功利化倾向也是重要原因,这也是自然学科同样面临的问题。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华裔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却一直没有华裔经济学家获得经济学奖,甚至连获得提名都很少,这已经不能从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体制的落后这个客观原因来解释,因为华裔经济学家大都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同欧美经济学家的学术环境是一致的,为什么他们也不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里面或许存在文化的因素。
经济学尽管纳入了数学和统计学等技术性学科,但仍然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的理论并不是一个真理性的亘古不变的理论,这就更多需要经济学家的“思想”来支撑,用简单的逻辑来解释复杂的现实生活,并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进程。因此,相比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而言,在有中国生活背景的华裔经济学家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身上,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中国文人的色彩更浓,而他们也必然存在中国文人的通病,比如文人相轻、爱面子、浮躁、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等。这种中国文人的通病是他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障碍,特别对于生活在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来说,如果不能摆脱在转轨期间权力和资本的诱惑,其中国文人的通病将更为明显。
现代经济学更加重视“技术性”,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相对受认可的华人经济学家恰好大都集中“技术性”较强的计量经济学领域,这增加了该研究领域的华裔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包括邹至庄、白聚山、李龙飞、张俊森和艾春荣等。有意思的是除了邹至庄和艾春荣外,其他几位都是理工科出身,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文人的通病左右着经济研究的成果。事实上,中国文人的通病对自然学科领域也有影响。西南联大毕业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恰恰因为中国文人的通病而分道扬镳,给世人留下了不少遗憾。
当然,有规则就有例外,未来华裔经济学家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当然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但如果不能摆脱浮躁的学风和文人相轻的习惯,不能更多地关注现实关注基础理论,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即使获奖或许也只能集中在技术性更强的计量经济学领域。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肆』 用经济学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要去国外购买奢侈品
先回答一下经济学中对奢侈品的定义:价值与品质关系比最高的商品;
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这里我引用网络中的内容——(数量稀少这是前置条件)
1.奢侈品的价值比较持久,因而可以作为贮藏财富的有效工具。例如,珠宝在保值方面的作用与黄金类似。
2.奢侈品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特征。对于大多数物种来说,它们通过体型的大小来决定其地位。在人类社会中,地位不仅仅取决于体力,竞争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含对消费行为的不可复制性追求。
3.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产生奢侈品需求的重要因素。
那么回到正题——中国人为什么去国外买奢侈品:
1)价格因素:由于中国是奢侈品的新兴市场,而教育配套滞后于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等因素,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拥有强烈的需求。对此价格方面,奢侈品的数量是稀少的,也就是其供给相对恒定,而中国市场对其需求时旺盛的,这就造成了奢侈品商家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的价格歧视现象(这是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当前市场事实)。再结合我国对奢侈品征收重税,从而造成同样的款式,国内买的更贵的现象。
2)市场信任危机:我国国民对我国生产或出售的产品不信任,不信任包括:质量品质怀疑、品牌真假怀疑(我国的山寨工业名不虚传)、价格水平。让我们试想一下,消费者都担心自己手上提着的高档包包被人当街认出是A货!这是何等的难堪!
3)国门开放:由于签证办理越来越容易,出国旅行越来越方便,出去玩不带点“特产”回来是不是有些不好,特别是这些特产可以梦寐以求的!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名收入增长结合我国护照“品质”提升,出国非常容易,国外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奢侈品,这是多么的美好!
『伍』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西方经济学
学习西方经济学,其实就是要学习他们的优点,以及在经济学上的经验,用来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陆』 经济学家樊纲:为什么中国人有钱,而不愿
出口型经济改向内向型经济。在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整合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产品形象,研发配套,降低税收,增加福利。在农村,鼓励农民发展养殖,畜牧业,并有计划性的建成进行收购,加工,零售于一体的模式,兴建公共设施等等,这样在20年内不说发大财,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几本上不要在为三餐奔波。美国借助了一战和2战法了战争财,从开国以来没有一次世界大战打到过美国,美国本土已经平稳发展将进200年,日本的复兴也由于美国的援助,先进的技术,和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在短短30年的时间了发展成为仅此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站全球经济的四分之三,由于战乱破坏导才致中国的贫穷,自1989年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也用30年的时间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二大经济体。
『柒』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有钱
中国人有钱么?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还是靠后的,应该是一部分中国人确实有钱。
『捌』 为何中国人总是可以打破经济学定律
这种话你也信?,这里是市场经济吗?如果不是自然不能适用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