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经济学研究起点是
为什么需要经济学?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设想一下,如果适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凭挥霍浪费,经济学又有什么必要呢?
当然,资源的稀缺性,一般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现时的或潜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这就要求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愿望,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举例来说。相对而言,我们呼吸的空气,没有什么稀缺性可言。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地自由呼吸。所以,并没有专门研究分配空气的学问。但就大多数自然资源来说,几乎都是稀缺的。人类的产品都要靠消耗自然资源来生产的,所以人类产品也都是稀缺的。经济学要研究如何生产、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和产品,以节省资源,达到最佳效用。过去认为水资源是无限的,所以不太重视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水资源的利用。现在看来,水是稀缺资源。所以我们现在开始提倡节约用水,也开始重视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水资源了。
⑵ 互联网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它怎样推演互联网经济学
什么是网络经济学
网络经济学指以与因特网密切相关的网络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网络经济学认为,网络是成长迅速的智慧财产世界,使用者可以无限地复制与下载这些智慧财产,网络世界的资源会持续超越人类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网络经济学将目光集中于因特网上面,分析因特网的使用及与此相关的市场动向,研究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1998年10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麦克奈特及贝利两人合编《网络经济学》一书,开创了网络经济学的先端。
网络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在国外,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者是把网络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的t ,而且偏重微观经济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上是遵循西方经济学的思维范式和研究框架,所有分析并没有脱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网络产业经济学研究尤为典型。
在国内,众多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纷纷对网络经济学进行了探索,阐发不同的观点,得出具有差异性的结论。
我国著名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权威专家乌家培教授则认为, 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Intemet Economy)或互联网经济学(Intemet Economics),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口]同时指出, 网络经济可以从经济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定位。随着企业网络研究的兴起,有经济学者认为,网络经济学是企业经济学的一种延伸;也是交易费用理论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如“目前,交易费用理论还进一步扩展到多企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个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网络经济学”’(杨瑞龙,2008)。有学者认为网络经济学是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经济学就是网络产业经济学;计算机方面研究网络经济的一些专家则认为网络经济学就是电子商务经济学。除上述观点之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还有着另一种研究视角,即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从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视角,大尺度、大跨度、前瞻性地看待网络经济的兴起和网络社会的崛起。
网络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何在?面对当代的新经济现象,是否需要一门新的学科体系的构建?从理论发展角度看,网络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经济形态的诸多特点和规律,这些新现象、新规律的出现要求从网络经济理论方面做出合理的解释。而网络经济学的构建也并非与传统经济学绝缘,恰恰相反,它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实践与变化,从基本假设和分析前提方面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修正和拓展,并对其重新分析和论证,从本质上与传统经济学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从经济发展的实践层面看,网络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这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用网络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回答。目前,网络经济并没有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中,而仅仅存在于带有网络经济特征的部分产业中,如信息产业、传统的自然垄断网络产业以及互联网产业等,网络经济活动带有不成熟性,是未完成形态。在这种背景下,网络经济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同样也呼唤着网络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和政策性指导。鉴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构建网络经济学的任务也势在必行。
在他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认为,网络经济既非企业所能承载的复杂系统,也非产业所能阐明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表着新的经济形态,是架构从当代经济走向未来经济的桥梁。而以网络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网络经济学是承载了各种复杂经济现象与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科学。网络经济学作为当代市场经济的新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内容。……
社会经济变迁到网络经济形态,“网络”的出现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背景发生了变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经济活动必须面对和依赖的外部环境;二是网络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和经济关系的链接方式,即“网络”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质生产方式;三是说明了在网络经济形态中出现了新的规律和内容,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四是说明了对当代经济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改变。……
以上供参考。
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究竟在哪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且不说以往的探索,仅仅改革开放以来,就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主题转化,重心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开始转移。这个过程,从“行”到“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非常不容易。一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得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才从根本上统一了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萌的起点。二是体制变革,促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开始,我们决定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重大举措,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这一体制转变的艰巨性,不亚于甚至超过了重心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三是发展再认识。首先是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然后进一步意识到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今天的发展不能破坏生态,要绸缪子孙后代。所以,在十六大以后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增添了重要的新思想。四是新常态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探索治国理政规律,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破解经济新常态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大难题。这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下,为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贡献。
⑷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现实起点是什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现实起点是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是商品。
物质资料生产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物质改变成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它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内容之一。
社会生产的另一种生产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唯物史观认为,在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起决定作用,其次是人类自身生产在被决定的前提下,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把商品作为整个《资本论》的逻辑体系的起点,从对商品的矛盾分析入手,进而揭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机体中的各个部分,建立起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逻辑体系。
(4)经济学的起点扩展阅读
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为构成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单元或“细胞”,表现了资本主义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和一切矛盾的萌芽。马克思通过两条逻辑思路把商品确定为《资本论》的逻辑体系的起点:
1、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共同缺点是形而上学的非历史主义的方法。他们把资本主义当作已知的逻辑前提,倒过来证明它每一部分的合理性,并进而混淆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从这种错误的逻辑结构中认识到,理论的叙述不能直接从资本开始,而要从商品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区分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简单商品生产。
2、从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构思认识到,只有把劳动与劳动力这两个范畴区别开来,才能用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揭示在资本与劳动力的“合理”交易的现象背后,包含着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⑸ 经济学为什么要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分析的起点
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垄断 ,垄断竞争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价格受到垄断企业的控制,不能完全反映供求关系。而完全竞争是可以反映完全反映供求关系,所以就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分析的起点才能更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
⑹ 政府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
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方面的活动,所以也是理论体系的起点
⑺ 西方经济学研究起点是什么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在“稀缺”问题下作出选择的科学。也叫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在稀缺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它的作用就是利用各种机制(如公司、市场等)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⑻ 以人类幸福为起点,谈谈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并说明市场机制是如何实现普通人的普
以人类幸福为起点,谈谈经济学的那个逻辑,说明市场机制,一切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可以应用宏观调控的机制和市场机制,市场在资源分配当中起决定性作用
⑼ 经济学生产的二个阶段起始点是指
第II阶段:起点处,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平均产量达最高点;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由于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I阶段,也不会在第III阶段进行,所以,生产只能在第II阶段进行。至于最佳投入数量究竟为多少,将在以后分析。
其他两个阶段:
第I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II阶段。
第III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总产量下降。这是,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会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脱离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的第III阶段,退回到第II阶段。
⑽ 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 而 收入是经济学的起点与终点是什么意思
以下内容来自搜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 利息的概念
费沙的利息概念不仅不管通胀,不管风险,不管交易费用,而更重要的是不管货币。他认为一个没有货币的社会,物品换物品,利息还是存在的。利息的存在,不需要有货币,但需要有市场,物品交换就是市场了。
你今天给我五个苹果,一年之后要我还你六个,那多出的一个就是利息。这样的借贷可以有多种物品,或借苹果而归还金山橙。我们于是要以物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来衡量,求出苹果与橙之间的一个可以共通的交换量度单位(numeraire)。说一个苹果值三,一个橙值二,三加二是五,就叫「五」是金钱的量度单位吧。费沙的利息理论不用货币,但要有市场,有相对价格,有一个代替货币的量度单位。
费沙认为利息高于零,是正数,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消费者不耐烦,急于享受,急于消费。他称之为impatience to consume。这好比男人遇到自己心爱的女人,急不及待,或一个影迷听到一出好电影上映,要先睹为快也。为什么一个人会不耐烦而急于享受呢?费沙的解释是人要先吃才可以生存的。将来才享受,可能已经一命呜呼,无补于事,还是早点享受为佳也。
要优先享受,我们愿意出一个价,也是价高者得。这个优先享受之价,就是利息。是的,利息是一个价,不是物品之价,也不是时间之价,而是提早消费之价,优先享受之价是也。
是的,在落后之邦,民不聊生,生命短促,利息率会比较高。就是不管通胀或交易费用,穷人愿意付较高的利息,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前路茫茫,来日无多,于是愿意付出较高的早一点享受之价,虽然那享受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费沙的第二个利息高于零的原因,是投资的机会(opportunity to invest)。投资是有回报的。你将一桶新酿的葡萄酒放在一个山洞内,过了几年,酒味醇了,价值的增加就是回报。你植树,植后完全不管,树还会自己生长,若干年后,成了木材有市值,是投资的回报。
在物品或资源(resource)缺乏的情况下,利息是提前享用或预先投资的价,跟任何价一样,是在市场竞争下决定的。这个价是因为时间有先后而起,而物品或资源的现值(present value)与期值(future value)之别就是利息。因为时间有长短之分,我们就以一个同期的利息率乘以现值来算出利息。
二: 收入与财富
费沙的名言: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果树会结果,农地有收成,结果与收成都是收入。然而,这收入可不是在果熟或稻熟时才得到的。果树或农作物每天都在变化,不停地变,而每一小变都是收入(或负收入),所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了。是的,果树开花是收入,结子是收入,增长也是收入。收入的变动不一定天天一样,可以时高时低;也不一定是正数,可以有时增长,有时下降。
一个果园的果子长大及成熟都有价,是收入,但果园本身之价是永无止境的收入(包括果树再植的收入),减却成本,以利率折现而得的现值。如果一个人只拥有一个果园,其他什么资产也没有,这果园的现值就是这个人的财富(wealth)。收入永远是流动的,有时间性。财富是现值,本身没有时间,是静止的。
折现的办法是以未来的收入除以利率,但因为未来的收入有远近之分,高低不同,所以折现的方程式就有变化。这些方程式任何有关的书本都可以找到,很浅的,这里不列出来了。同样的收入,较远的现值比较低,较近的现值比较高,而财富就是所有收入的现值加起来。
未来的收入不仅可以高低不平,而又不一定是永远不停的。这样,说一个人要争取最高的收入就会模糊不清,不可取也。但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收入以利率折现加起来而求得财富,再把这财富乘以利率,我们得到的是另一种收入,叫作年金收入(annuity income)。年金收入不一定是以「年」算的。只要财富不变及利率不变,年金收入就年年不变,或期期不变,永远发生。年金收入只是一个概念,但可用,因为争取最高年金收入与争取最高财富是相同的。在原则上,财富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所以用增加财富作为个人争取的目的,较为可取。佛利民(M.Friedman)一举成名的《消费函数理论》(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中所用的固定收入(permanent income),与我们这里所用的「年金」收入相同。
问题是,如果没有市场,利率不存在,财富也就不存在了。同样,如果资源不是私产,财富就难以下定义。在这些情况下,解释行为我们或可用「功用」数字来量度个人争取的目的,或用边际的收入转变。我自己是喜欢用边际转变来看世界的。
回头说财富乘以利率是(年金)收入,而倒转过来,这收入除以利率就是财富了。这个简单不过的方程式非常好用。例如,衡量投资,我们可以大略地估计这投资会带来的年金收入,除之以一个大约可靠的利率,求得现值的财富,跟着再与该投资的现值成本相比,就会得到一个大约的投资选择答案。不一定对,但知得快而又比较可靠。
财富乘以利率是(年金)收入,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概念。另一方面,财富乘以利率是利息。于是,利息与收入相等。这就是费沙的有名格言(dictum):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Interest is not a part of income, but the whole of income)。费沙的格言甚多,尽皆精彩。
我们要深入一点地理解「利息是收入的全部」这句格言。一个人拥有一个果园,有房子,有知识,有劳力,有家庭,等等。如果所有资产都有市场的话,那么果园的收入,房子的租值(是收入),知识与劳力得来的薪酬(是收入),家庭的天伦之乐(也是收入),这些多项连串的收入,折现后加起来,就是这个人的财富;而这财富乘以利率,是他的收入,也是他的利息。
资本(capital value)是资产(capital asset)的市值,像财富一样,是现值,是收入以利率折现而得的。资本与财富的分别小得很。财富是所有收入的折现(income discounted),而资本是所有收入的折现减去现在一时的收入;这样,资本是将来收入的折现(future income discounted)。但「现在一时」可以看为很短,短得现在收入(present income)近于零。这样,资本与财富相同。
费沙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资本的概念一般化。费沙之见:凡是可以导致收入的都是资产,而收入折现后的现值是资本,也是资产的市价。土地是资产,劳力是资产,知识是资产,医生牌照是资产,相貌是资产,家庭是资产,……这些都会带来收入,把收入以利率折现就是资本了。
费沙一般性的资产与资本的概念,不仅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有很大的区别,而就是在今天,与经济学课本上所说的也往往不同。例如课本上提到的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ction),往往是劳力归劳力,资产归资产。这是不对的,因为劳力也是资产。在课堂上我问学生:用马耕田,马是资产还是劳力?学生答或不知,或有分歧。费沙之见,马是资产,因为可以增加收入。所有生产要素都是资产。那么作为生产要素,马应该称为什么呢?我发明的答案是:马就是马。是的,马是马,人是人,地是地,工具是工具,知识是知识,是不同的生产要素,皆资产也。
最后要介绍的是投资(investment)的概念,费沙范畴内的投资概念。投资是消费在时间上的权衡轻重(Investment is the balancing of consumption over time)。要明白这个概念,我们要回到收入的定义那里去。上文所述,收入是财富乘以利率,于是与利息相同。这个定义可从另一个角度看:收入是不削减财富的最高可能消费(Income is potential consumption without trenching on wealth)。
举一个例。如果一个人的财富是一百万,年息率是八厘,他的收入是每年八万。要维持财富不变,这个人每年的最高可能消费是八万,与收入相同。然而,这个人第一年的最高可能消费是一百零八万(财富加一年的利息),但这样消费他的财富在明年会下降至零,再没有财富或收入了。另一方面,这个人一年的最低消费是零(宁死不消费也)——这样,过了一年,他(名下)的财富会增加到一百零八万。
上述的例子,不削减财富的最高可能消费(收入)是每年八万,但若消费只是六万,余下来的二万是储蓄(saving),而从增加以后消费的角度看,这二万是投资。
投资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来换取明天的消费。今天晚上你多读几页书(不赶着享受睡觉),将来的收入会增加一小点,是投资。你在后园用两个小时种菜(不看电影享受),是投资。明天有重要的工作,今天晚上早一点睡(不看电视了),也是投资。投资是权衡未来的消费轻重的行为。
你购买了一幅古画挂上墙上,认为将来是会升值的。概念上,你可能一起做了三件事。
一、你欣赏该画时,是消费;
二、买价低于一个时期的收入但高于欣赏所值那部分,是投资;
三、买价高于一个时期的收入的那部分,是财富转移。当然,任何投资都可以血本无归,但那是意外的效果,不是意图。
消费高于收入,是负储蓄,也是负投资,将来的财富与收入都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