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经济范畴
所谓范畴,指的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
经济学的范畴
经济学既然不可以判断什么是好是坏,那么其范畴是包括些什么呢?答案是,经济学的范畴包括三部分。
第一,在知道有关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或游戏规则(这就是产权制度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划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断所用的竞争准则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处理上往往不容易,但高手若愿意付出代价,他总有办法做得到。说起来,这是实证经济学上最容易分辨高手与低手的地方。
世事如棋局局新,局限条件千变万化,任何分析都不可能包罗万有。有关的而重要的局限条件是要抽选出来而使之简化的。但什么算是“有关”,什么算是“重要”,分析者却不能妄作判断,随意取舍,因为这样做,分析者就可以随意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结论了。换言之,局限条件的取舍,是要有约束的,而这约束需要一个理论。这个比较深入的有关方法论的问题,我会在分析价格管制时详述的。
第二——这是经济学最容易的一部分了——是有了竞争的准则,经济学可以推断人的行为会怎样,资源的使用会怎样,财富或收入的分配会怎样。上文说过,准则的不同会导致行为的不同,而胜负的人(收入的分配)也会跟着不同的。上文所说房屋分配及排队购物等例子,就属于这一部分。
事实上,撇开近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不谈,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西方经济学,可取的(非价值观而又有解释能力的)都是这一部分。那所谓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与资源使用(resource allocation或resource use)这两大项目的划分,是经济学的传统。就是在今天,经济学的教科书还是这样处理的。
但在传统的经济学上,关于收入分配与资源使用的分析,大都是基于自由市场以市价定胜负的准则。这准则只能在私有产权的制度下出现。换言之,传统的经济分析,虽然可解释收入的分配与人类的行为,但其范围很狭窄。私有产权所约束着的游戏规则,只不过是千变万化的规则中的一部分。假若我们熟读一般经济学教科书,不管是怎样高程度的,我们能以之解释世事方面的,范围极小。墨守成规地学经济,将课本念得滚瓜烂熟,并不一定稍知门径,登堂入室更谈不上了。科学要活学活用,经济学更是如此。
传统的经济学分析大都是以市价为准则,很狭窄,但这并非是说不同的竞争准则,经济分析就无能为力。正相反,近三十多年来,那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不断地以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扩展到五花八门的准则上。不同的竞争准则当然会有不同的效果,但却可用同样的理论基础来处理。只要我们能肯定地指出竞争的准则是什么,推断收入分配与资源使用的行为并不困难。那是说,一旦弄清楚有关的游戏规则(局限条件),断定了竞争的准则是什么,一个高手花不上几天的工夫就可以将竞争的行为推断,而其准确性甚高。
经济学范畴的第三部分,是最困难的了。那就是,要解释游戏规则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世界上有共产制度?为什么香港有租务管制?又因为游戏规则与竞争准则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部分也就要解释竞争准则是怎样决定的。为什么香港大学教师的居住单位要以分数配给?为什么共产中国要论资排辈?
不同的产权制度是怎样形成的?法律为什么因时因地而变?香港的立法程序为什么与台湾的不同?什么是国家?为什么要有国家?为什么有些国家有宪法,另一些没有?为什么中国大陆要搞统战?这些都是深奥的问题。
但很奇怪,有时经济学者认为是高深莫测的经济问题,不懂经济学的却会认为是浅显之极。他们喜欢在这些问题上滔滔不绝地大发议论,过瘾之至,但他们的“解释”与科学无关。若问香港的立法会议员:为什么某法例被通过了?他们总不免雄辩地议论一番。但假若我们细心地分析一下他们的“理论”,我们通常只得出四个结果:(一)他们所说的是特殊理论(ad hoc theory),毫无一般性的解释能力;(二)他们说的是套套逻辑(tautology),完全没有内容;(三)他们说的是他们自己的价值观(value judgement),与科学无关;(四)他们说的是谬论(nonsense)。
海耶克(F.Hayek)曾经花了不少时间解释这经济学范畴内的第三部分的问题,没有什么大收获。近二十年来,政制理论(Theory of the State)渐成为经济的一门热门学问,参与的高手如云,包括布格南(J.Buchanan)、史德拉(G.Stigler)、贝加(G.Becker)、德塞姆茨(H.Demsetz)等人,但都没有重大的收获。当然,他们其他的研究,收获是多而重要的。我自己曾在《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那小书内创立了一个政制理论,自觉满意,但重视这理论的就只有高斯一人!虽然这理论准确地推测了中国的体制转变,但可靠的验证,还需更长的时间。
《经济解释》应该是我认真地写的最后一本经济学的书了。关于制度或政制的形成这个湛深的问题——上文所说的经济学范畴的第三部分——若要有大收获,我认为必须从合约的选择那方面做起。这是关于交易费用与合约的关系、公司的本质、组织的结构等问题了。这些应该可以扩展到国家、制度那方面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九八一年我走这条路,以理论准确地推测了中国的制度转变。虽然只这一次,不够说服力,但还是比所有的行家多了一次。
(《经济解释》之十三;第三章完)
② 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生产消费行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宏观经济波回动和增长.也就是答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问题.所以宏观经济学中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稳定与发展.为了研究经济波动与增长,我们可以量化指标: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就业率,国际收支状况.宏观上讲,凡是可以引起以上四个指标的变化的问题,也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 ABCD应该都是宏观经济研究的
③ 经济的范畴有哪些
以下是经济的范畴和具体分类,希望对你有用
经济
关于“经济”一词的由来
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法》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一)辞典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经济就是家庭管理(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
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第1、2个解释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第3个解释是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用法;第4、5个解释是古希腊对经济一词的用法。
(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6.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三)俄罗斯经济学家对经济的定义。
9.经济就是遵循一定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
10.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我们需要所必须的物质环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以上见参考文献[俄]M.N.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
(四)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1.经济是指财富;
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8.经济指社会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9.经济是指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社会资源被利用;
10.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11.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12.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13.经济是指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4.经济是指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15.经济是指各国贸易模式贸易壁垒的影响;
16.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1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18.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1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动作经济原则
动作经济原则,即在于人在操作作业时,能以最少的劳力在到最大的工作效果的经济法则,对这个法则能好好的学习与使用,在工厂内,我们可在许多地方发现许多不合乎此法则的动作,当然工作效率会低,人员易于疲劳。
④ 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⑤ 经济学涉及的范围
《宏观经济学》曼昆,人大版。中文翻译。
<<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人大版中文翻译,东北财大有影印英文版.
《国际经济学》 保罗克鲁格曼,
《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与反思》及《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 -各思想流派分析》及《与经济学大师对话》此系列三册,前两册为商务版。此书乃对各不同流派经济学大师的采访和评论,对各个流派的异同可以有清楚的了解,而且是直面经济学大师,可以看到各个大师之间彼此的观点不同,甚至成见立场,互相抨击之处,实在有趣。推荐阅读。、《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theory》andrew.mas-colell Green等,社科院,中文版,北大翻译。《高级宏观经济学》戴维 罗默。商务版。推荐阅读
布兰查德《高级宏观经济学》
萨金特《动态宏观经济理论》
龚六堂《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
⑥ 金融学学的是什么 它属于经济学范畴吗
金融学主要学习银行、保险、证劵等方面的内容。金融学是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分支,金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已经成为经济的制高点。
⑦ 金融和经济学属于什么范畴,文科还是理科
这些专业其实是文理兼收的,经济金融既有文科的理论,又有理科的理性。个人认为你还是学理吧!理论感性是可以培养的,理性是一般文科学生难以的达到的。再说将来理科的选择余地也比文科大,虽然我是学文的。其实说到底还是看你的兴趣,我就对文科的东西感兴趣,就选择了文科,记住兴趣最好的老师,别等到你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谛时的时候后悔自己的选择!
希望能帮到你!
⑧ 哪些学科可以包括在经济学这个范畴
根据贝克尔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所有的人文学科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可以说都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⑨ 现代经济学的范围是那些
关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一个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经济学。学界对于经济学(研究)如何界定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是“范畴派”,即研究某些特定问题才是经济学;另外一种是“范式派”,即以一系列特定的术语用一些特定的方法研究问题才算是经济学(雷鼎鸣,2005)。分析起来,这两种界定方式都有失偏颇。但如果一定要在这两者之中挑选一个,“范畴派”或许更合适一些,因为纵观经济学两三百年的发展史,当初研究的问题今天大多可以依然继续研究,虽然有向纵深发展,变化相对并不大,但是研究范式却是斗转星移,变化极大,若以此为判据,大概每过二三十年就得修订一回经济学的定义,学科定义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将因此荡然无存。经济学这种“研究范畴相对稳定”、“研究范式变换不定”的演进特点相信未来一百年也将依然如此。 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样是一个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问题。马歇尔(1890)在其巨著《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曼昆(2004)在其《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中高度肯定马歇尔将经济学界定为“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同时他更简明地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界定为“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曼昆这种界定与萨缪尔森在其第十七版《经济学》教科书反复修改后的界定非常相近。萨缪尔森(2003)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⑩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实证经济学范畴
实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按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与规范经济学相对应的一个分支。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部分,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殊的伦理观念的,不涉及价值判断,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的实证问题。
它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一般化的理论体系,用来对有关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预测。对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可以通过它所取得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对照的精确度、一致性等指标来加以考察。简言之,实证经济学是或者说可以是“客观的”科学。实证经济学是客观的科学,可以通过经验的评价,对它的假设做理性的讨论。
它撇开或回避一切价值判断(即判断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对社会有无价值),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后,研究现实经济事物运行的规律,并分析和预测这些规律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它力求说明“是什么”的问题,或回答如果作出某种选择,将会带来什么后果的问题,而不回答是否应该做出某种选择的问题。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实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