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家快进来讨论经济学!!
其实是一个货币供给的问题。
什么是货币供给?
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资产。
一般我们说的流通中的货币是M0或者M1.
所以国库中的存钱、国债都不是货币供给!
例外,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你说的发行的货币超过了需求是原因之一。
原因还有:
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 inflation)——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 inflation) ——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② 大家学经济学现在在做什么工作
会计,市场营销,广告策划,投资分析,证券分析,理财师,以及教师。除此外还有,跟经济挂钩的行业都可以,不过现在大多是工作跟专业不对口。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③ 西方经济学大家帮忙做下
单选:
16.
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的机构是( B )
A. 财政部
B. 中央银行
C. 商业银行
D. 中央政府
满分:2 分
17.
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A)
A. 消费减少
B. 储蓄减少
C. 消费增加
D. 政府支出减少
满分:2 分
18.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B )
A. 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 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C. 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D. 以上均不是
满分:2 分
19.
一般来说,外贸乘数比投资乘数要( B )
A. 大
B. 小
C. 相等
D.
无法比较
满分:2 分
20.
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C )
A. 总需求
B. 公债
C. 税收
D. 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满分:2 分
多选
. 二 多选题!!!!!!!
1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 AD )
A. 再贴现率下降表示货币当局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
B. 再贴现率下降表示货币当局减少货币和信贷供给
C. 再贴现率上升表示货币当局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
D. 再贴现率上升表示货币当局减少货币和信贷供给
E. 表示政府采取旨在使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
满分:4 分
2.
在经济衰退时期,依靠发行公债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有下述影响(ABE )
A. 缓和经济萧条
B. 增加政府债务
C. 缓和了通货膨胀
D. 减少了政府债务
E. 税收增加
满分:4 分
3.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说明( BE )
A. 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的绝对数量也会增加
B. 消费增加的数量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
C. 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D. 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将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而上升
E.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差额随收入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满分:4 分
4.
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因素有(ACD)
A. 政府采取措施允许分期付款购买住房
B. 政府决定紧缩开支,减少政府购买
C. 政府决定增加开支,增加政府购买
D. 政府决定增加开支,增加政府购买
E. 消费和投资的减少
满分:4 分
5.
要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率,就要( AD )
A. 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B. 降低边际消费倾向
C. 提高边际进口倾向
D. 降低边际进口倾向
E. 提高边际储蓄倾向
④ 大家说,经济学有的经典著作有那些
经济学一是国富论,二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三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四是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五才是萨氏的"经济学原理",国内译本叫西方经济学.曼氏的我在书店看过,没买.怎么说呢,不好也不坏,对于初级学生来看还不错的.对于想研究经济金融的朋友来说就是太浅显了.
⑤ 大家都是因为什么来学经济的
个人感受:抄
经济学和生活息息相关,袭几乎各行各业若想做精做大都需要经济学知识。比如法律专业就需要经济学的知识作为基础和脊柱,(本人就读过的法律院校入学第一年就开设经济学课程)。
其实经济学并不难学也不是很枯燥,如果你对经济学有一点兴趣的话更容易将这门课学好。经济学和生活的关系太紧密了,你几乎无时无刻都可以将经济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正因为你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实践”,所以经济学知识不会像其他书本知识一样在考试、工作以后就被丢在脑后,反而它会相伴你一生。
学经济学的最大的感触就是,经济学教你如何节约时间,如何事半功倍,如何选择机会成本。这些都不仅可以运用你将来的工作,更会带给你高效的人生。
官方解释:
经济学(economics)是 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其中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⑥ 经济学,喜欢上看经济学了,大家说说看经济学都学到了什么!!!
学到经济学思维,明白很多道理,比如报道中国有国内1.5万亿美元国债的新闻,很多不懂经济学的就说把钱借给美国,还不如拿来补贴穷人。真正懂经济学的才能明白这样的说话多可笑
⑦ 大家是怎样喜欢上经济学的
评价市场效率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效率最高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我们要评价某个市场的效率,可以先计算出与待评估市场同等条件下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条件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收益,然后再计算出待评估市场的均衡条件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收益,最后将两者对比一下,计算出待评估市场与完全市场的总收益差距。差距越大,效率越低;差距越小,效率越高
⑧ 中国比较靠谱的经济学家,大家认为有哪些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抄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199839991_0_1.html
⑨ 一道经济学问题请教大家~~~~~~~~~~
推动房价上涨的十大因素
一、强劲的经济增长
受90年代中期宏观调控政策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97年开始的几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是低迷不振,中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积极财政和宽松金融政策为主,试图改变经济过冷的局面,包括连续的财政直接投入、鼓励投资和连续的降低存贷款利率,这种政策措施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开始逐步见效,在投资和出口两大利好因素的带动下,经济增长开始从低迷转入活跃,从偏冷转向偏热,这个过程也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大幅度上升。应该承认,房价上涨的背后有居民真实消费能力的底气在里面。
但是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似乎对这种需求的预计偏低,不光是在土地资源上,包括电力紧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需求增长的估计不足,很长时间内采取了限制投资的措施。尽管房地产本身是个市场化的产业,但由于土地这一核心垄断资源的投放低估了社会的真实需求,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总体供应偏紧,这是房价上涨的基础因素。
二、倾斜的投资体制
中国目前在住房上的消费观念还是收益型的消费而不是享受型的消费,购买住房更多的是考虑工作的方便。所以哪里的工资收入比较高,哪里对就业就会更有吸引力,从而带动当地的房价上升。在MBA学生的就业意向上曾经有个统计,第一选择还是北京、上海、深圳等收入高的地方,而不是青岛、大连、珠海等更适宜居住的地方。总体上说,中国人目前无论有钱还是没钱的,都把事业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而不是享受。
所以就会跟着投资走,而很长时间内,中国的投资体系总体上向城市倾斜,向大城市倾斜,从而吸引大量的就业人口向有限的地域集中,从而引起个别地区由于需求增长而上涨。
三、灰色的分配体系
有些分析以珠三角地区民工工资多年来上涨有限,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转化为居民收入,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判断,事实上中国人的总体收入在进入新世纪的几年里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低端劳动力市场由于劳动力供应大于需求,工资增长受到了压制,而这个收益通过其他转移方式进入了另外一类人的手中,比如垄断行业、医生、律师、演员、高层经理、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收入分配上向部分人群的集中更增加这类人员的购买实力。
四、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的城市发展思路
“经济土地、经营城市”曾经一度做为主流理论成为地方政府城市发展的主流思路,这个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压低工业地价吸引投资,繁荣城市经济,引导房价上升,从中切割更大的土地收益,以土地收益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就是通过土地的投放速度维持地价和房价的基本平稳,即如果房价高了,就多投放土地进行抑制,如果房价有下跌的趋势,就收紧土地投放。但是实际带来的效果,就是给于外界房价只会上涨不会下跌的认识,为投机资本的进入提供了保障。
五、投资渠道匮乏
在房地产成为社会热点的同时,其他资本和投资市场都相继陷入了低迷,股市连续多年下跌,期货市场在为前几年的不规范买单,银行存款利息低的可怜,古玩等其他投资品种都还是社会的边缘。其他投资渠道的匮乏使得集聚的居民收入找不到其他的释放渠道,在房地产市场开始转暖之后,逐步成为居民投资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渠道。
六、银行信贷杠杆的助推
银行的信贷杠杆极大的释放了社会的购买力,就在几年前,关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对比还是嘲讽中国人不知道提前消费。但是中国人的观念转变之快也大大超出各方的预期,一旦形成共识之后,大量刚刚毕业手中刚刚具有了首付能力的年青人都开始成为房地产的消费者,而他们的父母也可能工作几十年才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以前被拖欠的消费和新生的消费力量回合,在银行信贷杠杆的助推下,集中产生了爆发性的消费潮。
七、投机资本的介入
投机资本具有典型的马太效应特征,就是你越高,我就让你更高,你越低,我就进一步让你更低,有政府的土地政策的托市,有真实消费需求的支撑,房地产成为投机资本介入的最合适不过的战场。投机资本的介入犹如火上浇油,使得房地产市场上涨的大火更加猛烈。
八、预期心理的形成
在房价下跌的预言多次失效之后,普通消费者开始产生恐慌心理,并形成了房价将会持续上涨的一致心理预期,涨价预期导致的决策就是晚买不如早买,买小不如买大,所以就形成了压缩其他消费,集中全家甚至亲戚朋友的存款赶快买房的抢购心理。个体的理性决策形成了整体的不理性后果,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再添一把火。
九、政策的矛盾
早在两年前,中央政府就开始对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苗头产生警惕,但是由于担心猛烈的抑制措施可能影响来之不易的兴旺局面,所以在政策力度上一直都比较温和,而且从一些经济学家的言论可以发现,可能中央政府一直对抑制过热比较有信心、有办法,但是对对付经济过冷则心有畏惧。因为有这种心理在,就会把抑制过热的难度相对估计的低了些,所以出手上并没有采取很严厉的措施,这种犹豫也给了地方政府一个暗示,不怕热,就怕冷,从而形成了各地博弈中央政府万马奔腾的局面。
十、骑虎难下
目前情况下,则更多的是由于多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制约,使得政策找不到合理的平衡点。如果出重手导致房地产市场大幅度下跌,则可能引起大面积的银行坏账和已经贷款购买住房的消费者的名义财富的缩水,使得一批人真正成为“房奴”,或者给汇率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引致出口潮的回卷,引起国内市场竞争的恶化。